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约撰稿_汪英伦发自美国波士顿编辑_覃巧云供图_CFP
我这种华夏理科学渣到了美利坚,完全可以伪装成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解法证法无所不通、几何代数无一不晓的大学霸!
2012年6月26日,中考结束的日子,亦是我的留洋故事的起点。在阴雨蒙蒙的午后,城市被帝都特有的雾霾包围着。这一天似乎和其他PM 2.5 超标的夏日没有什么区别,如要说不同,那可能是此时的我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狼狈。数学和物理两门考试被暴扣的35分,犹如一记残忍的绝杀,终结了我升入人大附中高中部的希望。
被母校扫地出门
难以想象,小学时成绩出类拔萃,甚至拿过年级总分第一的我,在人大附中这个人才的熔炉中竟如此之快地沉沦。年级前80名已经是我在初中阶段的最好排名,那还是初一下学期的成绩,自此后,排名榜上我的名次再也未能达到两位数,一直在150到250之间徘徊。
作为一名文科生,我已经被人大附中近乎变态的理科试题折磨了三年之久。现在的初中数学知识,从课本上看起来就像是小学生数学的升级版一样简单,甚至还没有小学时代折磨我的奥数难。但讽刺的是,老师出的题总是神乎其神,经常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即使他们口口声声强调,说这些题完全就是某次作业的原题,应用的都是最基本的上课讲过的知识,我还是屡次在数学、物理这两门课程的考试中折戟沉沙。
中考的失败能让周围的人忘记你曾经有过的荣耀,似乎所有的考试都是为了考上一个好高中。说实话,我也为自己那“祖国江山一片红”的数学和物理卷子而自责。此时的心情,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道红叉卷上留”来形容最为贴切不过。
令我感到伤心的是,自从被判定与人大附中高中部无缘后,初中的朋友们便与我渐行渐远,似乎走上了两条平行线。我还曾经奢望过有人能够在这个时候给予我支持,告诉我这一切都不过是成功之前的必经之路,并引导迷茫中的我拨开眼前的像北京雾霾一样厚重的白雾,踏上追求成功的正轨。现实是,我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在失落的时候从来不会有人去真正安慰你,这种时候我能依靠的只有Man in the mirror—我自己。每次试图和同学通过短信聊聊天,回复的都是“嗯嗯”“哦”“行”这类敷衍的词汇,我也不怪他们,毕竟没有学霸想和一个学渣走得太近—人之常情嘛,理解。
我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被母校扫地出门是极其丢脸的一件事。七大姑八大姨和平时八百年见不着一次的左邻右舍都会像一群惟恐天下不乱的动物园游客,争先恐后地来询问你得了多少分、考上了哪个学校,在听说你失败后就表面上为你哀伤几句,转过身就开始冷笑。这些都让我感觉像是在笼子里被展览的老虎一样悲哀。
理科“学渣”:美利坚在召唤
摆在我面前的路无非有两条:一是安心地在人大附中分校读高中,抑或是走出国门,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利坚寻求更好的发展。我理所应当地选择了后者,只有出国才能让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充分发挥。
不像大多数男生理科思维发达,我在这方面非常迟钝,反而在文科学习上颇具天赋。小学时,我考取了北京英语水平考试三级的证书,英语能力达到了能在欧洲上大学的水平。我没有遇到过几个外国人,但硬是凭借看美剧《Friends(老友记)》练就了一口“中国好发音”(来自同学评价)。同时,我拥有远超同龄人的记忆力,小学五年级时就可以将《新概念英语(四)》倒背如流。我热衷历史,小学一年级就读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三年级又读了它的进化版《世界上下五千年》, 五年级时看了《战国策》和《孙子兵法》,初中更是一鼓作气读完了《史记》。
这些文科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帮助我踏进人大附中高中的门槛。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没有了分数的映衬,什么能力都是浮云,没有人会费心去挖掘你的潜能,除非你提前爆发潜能,在中考的考场上开启你自己可能有时候都不敢奢想的学霸模式,视解题论证如吃饭喝水一样正常,才可能在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能力。于我而言,因为一堆我感觉这辈子都用不上几次的电路图和乱七八糟的被扭曲地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的图形,而失去了展现我在英语、历史、语文方面的能力与才华的机会,真的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所以,我决定去找一个能让我施展自己十余年之所学的舞台。打小,我就有出国留学的想法。走出国门,去外国上顶级的大学也是我一直以来被灌输的思想:出国对我来说成为了一种必然。
目的地是美国,原因很简单。他们的数学之类学科的教育相比于我国,只能用三个字—“弱爆了”来形容。我这种华夏理科学渣到了美利坚,完全可以伪装成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解法证法无所不通、几何代数无一不晓的大学霸! 这对于一直想要逆袭的理科“学渣”来说是多么大的吸引。
“复仇者”的心理
劝说父母接受我的留学提议并不难,唯一的障碍在于我得尽全力把话题从中考那可怜的分数上引开,否则对话很可能是这个样子:
父亲:你真是决定要出国了么?
我:中考数学物理都考砸了但是在美国这两科能够成为我的长项,而且我的英语基础不错,我在美国……
父亲:嗯?!你再说一遍!数学物理怎么考砸了?!你看看你同学人家一考两科加起来才扣不过10分,你可还行,一扣竟然扣了将近40分,你说说你考这分对得起谁啊?对得起你学了这么多年数学么!亏我还给你报数学班,你就拿这个分来报答我?!
我:……正如我刚才所说的,鉴于我的理科在美国不会成为弱势科目反而能够为我在同龄人中获得优势……
父亲:停!你怎么确信自己在美国就能行?你自己看看这破分,再看看我同事家那谁谁,随便挑一个就比你高啊!你这成绩让我在单位抬不起头啊!
在头脑中排演了一番这段悲惨的对话后,我决定旁敲侧击来劝说我爹接受我的请求。既然我爸这么喜欢拿我和别人家孩子这种号称世界上最可怕生物做比较,我总得有拿得出手的一项吧!
父亲:你决定要出国了?
我:我的英语很好,适应国外不会有任何问题,还有机会考入全美顶级的私立中学,为我在美国大学的学习做准备。
父亲:嗯……说的挺在理!不过你怎么对于能考入好的私立中学如此自信?
我:您看我们班有人英语不如我,平时学习成绩也不如我,不都一样考进了美国著名私立高中了么?
父亲:可像你这种10年级才开始申请的“大龄青年”是必须拥有顶级的成绩才能进入那些中学的,你看看你中考成绩……
我:您不用看中考成绩,美国看托福和SSAT,英国也是考雅思,这些跟物理化学都没半分钱关系,而且他们的数学考试即使放在我这里都是小学生级别,您只要对我的英语能力有信心就行!
最终,在我的软磨硬泡,尤其是中考那份让人不忍直视的成绩单所施加的心理压力下,父亲同意让我到美国留学,但前提是我的托福必须得考出非常高的分数。
管他托福还是雅思,能出国就行!我受够了中国的应试教育的折磨!
厌倦了每天被重复提醒自己那耻辱的分数,厌倦了被拿来与谁谁谁家的孩子作比较,厌倦了我“朋友圈”的冷淡,厌倦了别人在我背后的指指点点说什么:“哎呀这不汪英伦嘛,跟你说,他中考考的特别差,堂堂人大附中的学生竟然被母校踢了出来!不争气啊…”。
但是厌倦了又怎么样?本来这一切的起始都是我自己在考场上拙劣的表现。想来,如果7月4 日那天我拿到的是一个550的分数,现在的日子将会是多么轻松!我将会有朋友的陪伴,同龄人的羡慕,父母的褒奖以及许多我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残酷的是生活没有如果。与其干坐着忍耐生活的不堪与失望,倒不如自己勇敢地起来拼一拼—不就一个托福么!我从小到大英语考试从来没有失败过,有什么理由不考出个好成绩让生活重新充满希望与光明呢?想到这里,我坚定地看了看我手中唯一的“武器”—新东方托福强化班听课证,它之于我,如同一把锋利的利刃,一支希望的号角,饱含着我的愤怒与决心。
在这种复仇和雪耻心理的驱使下,我迈出了出国读高中的第一步。
(未完待续……)
我这种华夏理科学渣到了美利坚,完全可以伪装成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解法证法无所不通、几何代数无一不晓的大学霸!
2012年6月26日,中考结束的日子,亦是我的留洋故事的起点。在阴雨蒙蒙的午后,城市被帝都特有的雾霾包围着。这一天似乎和其他PM 2.5 超标的夏日没有什么区别,如要说不同,那可能是此时的我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狼狈。数学和物理两门考试被暴扣的35分,犹如一记残忍的绝杀,终结了我升入人大附中高中部的希望。
被母校扫地出门
难以想象,小学时成绩出类拔萃,甚至拿过年级总分第一的我,在人大附中这个人才的熔炉中竟如此之快地沉沦。年级前80名已经是我在初中阶段的最好排名,那还是初一下学期的成绩,自此后,排名榜上我的名次再也未能达到两位数,一直在150到250之间徘徊。
作为一名文科生,我已经被人大附中近乎变态的理科试题折磨了三年之久。现在的初中数学知识,从课本上看起来就像是小学生数学的升级版一样简单,甚至还没有小学时代折磨我的奥数难。但讽刺的是,老师出的题总是神乎其神,经常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即使他们口口声声强调,说这些题完全就是某次作业的原题,应用的都是最基本的上课讲过的知识,我还是屡次在数学、物理这两门课程的考试中折戟沉沙。
中考的失败能让周围的人忘记你曾经有过的荣耀,似乎所有的考试都是为了考上一个好高中。说实话,我也为自己那“祖国江山一片红”的数学和物理卷子而自责。此时的心情,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道红叉卷上留”来形容最为贴切不过。
令我感到伤心的是,自从被判定与人大附中高中部无缘后,初中的朋友们便与我渐行渐远,似乎走上了两条平行线。我还曾经奢望过有人能够在这个时候给予我支持,告诉我这一切都不过是成功之前的必经之路,并引导迷茫中的我拨开眼前的像北京雾霾一样厚重的白雾,踏上追求成功的正轨。现实是,我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在失落的时候从来不会有人去真正安慰你,这种时候我能依靠的只有Man in the mirror—我自己。每次试图和同学通过短信聊聊天,回复的都是“嗯嗯”“哦”“行”这类敷衍的词汇,我也不怪他们,毕竟没有学霸想和一个学渣走得太近—人之常情嘛,理解。
我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被母校扫地出门是极其丢脸的一件事。七大姑八大姨和平时八百年见不着一次的左邻右舍都会像一群惟恐天下不乱的动物园游客,争先恐后地来询问你得了多少分、考上了哪个学校,在听说你失败后就表面上为你哀伤几句,转过身就开始冷笑。这些都让我感觉像是在笼子里被展览的老虎一样悲哀。
理科“学渣”:美利坚在召唤
摆在我面前的路无非有两条:一是安心地在人大附中分校读高中,抑或是走出国门,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利坚寻求更好的发展。我理所应当地选择了后者,只有出国才能让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充分发挥。
不像大多数男生理科思维发达,我在这方面非常迟钝,反而在文科学习上颇具天赋。小学时,我考取了北京英语水平考试三级的证书,英语能力达到了能在欧洲上大学的水平。我没有遇到过几个外国人,但硬是凭借看美剧《Friends(老友记)》练就了一口“中国好发音”(来自同学评价)。同时,我拥有远超同龄人的记忆力,小学五年级时就可以将《新概念英语(四)》倒背如流。我热衷历史,小学一年级就读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三年级又读了它的进化版《世界上下五千年》, 五年级时看了《战国策》和《孙子兵法》,初中更是一鼓作气读完了《史记》。
这些文科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帮助我踏进人大附中高中的门槛。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没有了分数的映衬,什么能力都是浮云,没有人会费心去挖掘你的潜能,除非你提前爆发潜能,在中考的考场上开启你自己可能有时候都不敢奢想的学霸模式,视解题论证如吃饭喝水一样正常,才可能在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能力。于我而言,因为一堆我感觉这辈子都用不上几次的电路图和乱七八糟的被扭曲地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的图形,而失去了展现我在英语、历史、语文方面的能力与才华的机会,真的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所以,我决定去找一个能让我施展自己十余年之所学的舞台。打小,我就有出国留学的想法。走出国门,去外国上顶级的大学也是我一直以来被灌输的思想:出国对我来说成为了一种必然。
目的地是美国,原因很简单。他们的数学之类学科的教育相比于我国,只能用三个字—“弱爆了”来形容。我这种华夏理科学渣到了美利坚,完全可以伪装成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解法证法无所不通、几何代数无一不晓的大学霸! 这对于一直想要逆袭的理科“学渣”来说是多么大的吸引。
“复仇者”的心理
劝说父母接受我的留学提议并不难,唯一的障碍在于我得尽全力把话题从中考那可怜的分数上引开,否则对话很可能是这个样子:
父亲:你真是决定要出国了么?
我:中考数学物理都考砸了但是在美国这两科能够成为我的长项,而且我的英语基础不错,我在美国……
父亲:嗯?!你再说一遍!数学物理怎么考砸了?!你看看你同学人家一考两科加起来才扣不过10分,你可还行,一扣竟然扣了将近40分,你说说你考这分对得起谁啊?对得起你学了这么多年数学么!亏我还给你报数学班,你就拿这个分来报答我?!
我:……正如我刚才所说的,鉴于我的理科在美国不会成为弱势科目反而能够为我在同龄人中获得优势……
父亲:停!你怎么确信自己在美国就能行?你自己看看这破分,再看看我同事家那谁谁,随便挑一个就比你高啊!你这成绩让我在单位抬不起头啊!
在头脑中排演了一番这段悲惨的对话后,我决定旁敲侧击来劝说我爹接受我的请求。既然我爸这么喜欢拿我和别人家孩子这种号称世界上最可怕生物做比较,我总得有拿得出手的一项吧!
父亲:你决定要出国了?
我:我的英语很好,适应国外不会有任何问题,还有机会考入全美顶级的私立中学,为我在美国大学的学习做准备。
父亲:嗯……说的挺在理!不过你怎么对于能考入好的私立中学如此自信?
我:您看我们班有人英语不如我,平时学习成绩也不如我,不都一样考进了美国著名私立高中了么?
父亲:可像你这种10年级才开始申请的“大龄青年”是必须拥有顶级的成绩才能进入那些中学的,你看看你中考成绩……
我:您不用看中考成绩,美国看托福和SSAT,英国也是考雅思,这些跟物理化学都没半分钱关系,而且他们的数学考试即使放在我这里都是小学生级别,您只要对我的英语能力有信心就行!
最终,在我的软磨硬泡,尤其是中考那份让人不忍直视的成绩单所施加的心理压力下,父亲同意让我到美国留学,但前提是我的托福必须得考出非常高的分数。
管他托福还是雅思,能出国就行!我受够了中国的应试教育的折磨!
厌倦了每天被重复提醒自己那耻辱的分数,厌倦了被拿来与谁谁谁家的孩子作比较,厌倦了我“朋友圈”的冷淡,厌倦了别人在我背后的指指点点说什么:“哎呀这不汪英伦嘛,跟你说,他中考考的特别差,堂堂人大附中的学生竟然被母校踢了出来!不争气啊…”。
但是厌倦了又怎么样?本来这一切的起始都是我自己在考场上拙劣的表现。想来,如果7月4 日那天我拿到的是一个550的分数,现在的日子将会是多么轻松!我将会有朋友的陪伴,同龄人的羡慕,父母的褒奖以及许多我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残酷的是生活没有如果。与其干坐着忍耐生活的不堪与失望,倒不如自己勇敢地起来拼一拼—不就一个托福么!我从小到大英语考试从来没有失败过,有什么理由不考出个好成绩让生活重新充满希望与光明呢?想到这里,我坚定地看了看我手中唯一的“武器”—新东方托福强化班听课证,它之于我,如同一把锋利的利刃,一支希望的号角,饱含着我的愤怒与决心。
在这种复仇和雪耻心理的驱使下,我迈出了出国读高中的第一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