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之花,在诗的国度里绽放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aini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鉴赏犹如横在高中生面前的大山,難以逾越。本文以专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诗的国度里碰撞智慧,建构知识,引领学生准确把握送别诗的意境,深入分析送别诗的感情,把握送别诗的常用意象及技巧,提高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送别诗;意象;意境;情感;表达技巧;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内容】
  高中《唐诗宋词选读》“送别诗”专题
  【教学实录】
  (课前放李叔同的《送别》歌曲,上课铃响)
  师:平时总是同学们给我背诵诗歌,今天我要给你们背诵一首!当然,同学们能够背过的话,可以跟着我一块儿背。(背诵《别董大》)《别董大》 高适 (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着背诵)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诗从内容上来说属于什么诗?
  生1:送别诗!
  师:对,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李叔同的《送别》,哀婉,凄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送别诗。(展示送别图)师导出并解读学习目标(1.准确把握送别诗的意境2.深入分析送别诗的感情,把握送别诗的常用意象,把握技巧,提高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师:重点把握送别诗的意境、常用意象、技巧,提高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师:“百家争鸣”,小组讨论。讨论的内容是预习学案的一至四题,讨论时间十分钟。要求:(一)结合自己的答案,形成组内共识,答案简练、条理、清晰,尽量做到脱稿展示,回答限时两分钟。(二)第二题第二小题常用意象最先讨论完的小组可派代表板书到黑板,口头展示时再展示诗句。小组长搞好控制,提高效率,确保质量。十分钟,讨论开始。(小组开始激烈讨论,场面热烈)(生2、生3、生4、生5上黑板展示)
  师:小组展示,第一题,回忆学过的送别诗,思考讨论其特点及成因。抢答开始。
  生6:(抢答)一组三号。送别诗从创作手法上来讲一般分为借景抒情和虚实相生,表达的感情一般有诗人的离愁别绪,诗人的豁达情怀,及诗人的志向。成因是古人重相聚怨别离,古时的交通也不发达。
  师:在感情、技巧、成因等方面回答得较为全面,请坐。谁还有补充?
  生7:六组四号。成因还有一点是古代社会时局动荡不安,忧患意识比较严重,笼罩着封建士人的心灵。
  师:小组的同学可以补充一下。
  生8:六组三号。还有官场失利,由于政治上的失利而被贬官职;再一个就是看到景物之后产生的情绪。
  师:请坐,补充的很好,综合三位同学的回答,答案已比较明确。那么在形式上,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9:一些送别诗的意象主要有:南浦、月、雪等。
  师:这是具体的意象,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10:四组五号。题目中一般都含有“送”和“别”。
  师:对!请看屏幕!通过这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能够了解送别诗的特点:标题中往往有“送”或“别”等字眼,主题多为表达离愁别恨,情调多充满感伤,缠绵凄切,表达技巧多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掌握送别诗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鉴赏送别诗。30秒钟,疯狂记忆!(学生疯狂大声记忆,高效,投入)
  师:把重点的内容迅速落实到学案上。(学生落实)师:好,我们再看成因,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读一下?(老师把答案展示到屏幕上)
  生11:1.交通不发达,一别难再见,故深为古人所重。2.社会动荡,“忧患意识”笼罩着封建士人心灵。3.隋唐后,士人为建立功业,往往远离家园;或科场失利,或触怒朝廷而戴罪远行。离别写诗,其情必然真切。
  师:请坐,读的还是蛮不错的。基于这样的成因,写出来的诗其情必然真切。所以送别诗在古诗中的数量是相当多的,咱们今天鉴赏这个送别诗意义重大。第二题,鉴赏诗歌:1.深入分析送别诗所表达的感情。看着学案。第一首,各个小组的三号抢答。(学生们争先恐后,同时站起多名同学,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生12:六组三号。两句表达对朋友无限留念和惜别之情及美好祝愿。
  师:不错,还可以。请坐。三组二号,你刚才也站起来了,你来说一说看法。
  生13:我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义气。
  师:对,义气也是一个不错的方面。(教师在屏幕上打出答案)请看屏幕,表现的是在劝慰中带难分难舍,迅速落实下来。请看第二题,每个小组的四号开始抢答。(学生们此起彼伏,争抢激烈)
  生14:一组四号。表现了离愁别绪以及对自己的豁然抨击。
  (没等老师点评两名同学就站起来回答)
  生15:二组四号。表现了自己的志向。
  生16:四组四号。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志向。
  师:回答的都不错,好,请坐。这首诗表达的诗人高洁的志向,表明诗人的志节。第三首,每个小组的五号抢答。(学生们争抢十分激烈)
  生17:三组五号,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惆怅之感。
  师:好,请坐。谁还有话要说?
  生18:二组五号。表达了诗人孤独凄凉之感。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都找到了要点,下面来看一下答案: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这是对友人恋恋不舍,是依依惜别之情。第四首,各个小组的六号抢答。(场面热烈)
  生19:六组六号。这首诗表达的是对朋友漂泊生涯的关切。
  师:好。(展示答案)这首诗表现的是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下面来总结一下,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感情?抢答。(学生迅速起立回答)
  生20:二组四号。表达的是诗人的离愁别绪,和诗人与友人的不舍之情。
  师:好,请坐。谁来补充?
  生21:七组二号。还有表达诗人的志节、志向。   师:好,请坐。结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看一下我給同学们提供的答案。(展示答案)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真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对友人思念。迅速落实到学案上。(同学们迅速落实)
  师:把握送别诗的感情相当重要。落实下来了吗?
  生:(异口同声)落实下来了!
  师:第二,结合所学诗歌,分析送别诗的常用意象。有几个小组已经抢着把常用意象到黑板展示出来了,请把相关的诗句也展示出来。一组。
  生22:第一个意象是柳,“杨柳岸,晓风残月”;第二个意象是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三个是寒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第四个是雪,“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第五个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很好,请坐。这都是一些常用的意象。六组再来说一下你们总结的。
  生23: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落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师:很好,请坐。四组。
  生24:还有长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师:对,还有长亭。八组来说一说。
  生25: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鸿雁:“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师:对,长江和鸿雁也是常用意象。七组。
  生26:白居易的《南浦别》中有一句诗:“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师:南浦也是常用意象。很好,咱们同学找到了不少,还有一些,我来做一下补充。(展示答案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送别诗常用意象:植物:柳、浮萍、孤蓬、春草 动物:杜鹃、鸿雁 送别场所:长亭、南浦、灞陵、谢亭、西楼、劳劳亭等 送别环境:酒、流水、夕阳、月、秋)请同学们把没有找到的迅速落实到学案上。下面,我们来思索,“柳”为什么是送别诗常用意象呢?
  生:谐音同“留”。
  师:对,谐音同“留”,渴望留下;还有长亭,古代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这个“亭”,相当于现代的车站,与送别相关;南浦是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渡口。
  师:对,南浦就是水边的亭子,相当于现代的渡口。灞陵,西安有个灞陵桥,灞陵桥边长满了柳树,这个地方是都城的门户,在这里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那种离别之情。所以,只要你判定这些意象出现在送别诗里,那么它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离愁别绪。来看第三题:这些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我们来看《丹阳送韦参军》这首诗,我起个头,同学们响亮的把这首诗读一下。《丹阳送韦参军》预备读……(同学们大声齐声朗读)
  生: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师:声音很宏亮,很有气势。诗贵凝练含蓄,试品味“两地秋”的内涵。抢答开始。(学生们争相起立抢答)
  生27:七组五号。当时有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来表现离别后的心情,两人离别后想念的情节。
  师:抓住了秋天凄凉的特点,人分两地相互思念,这个答案不错,谁来补充?
  生28:六组一号。还用了拆字法,“一别心知两地秋”,“心”字和“秋”字组成一个“愁”字,表达了他离别的愁绪。师:同学们,这个回答怎么样?生:(齐声)相当好!
  师:的确很好。拆字法,“心”上“秋”,组成“愁”,能够分析出来很难得!看一下答案(展示答案)“两地秋”之语,并不是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人已分两地。萧瑟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这样的景增添了这样的愁绪。这地方一定要注意,有的同学说是两地的秋色不同,是不恰当的。第二题,诗的三四两句情景交融,写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试简要分析。抢答。
  生29:二组一号。友人远去之后而诗人依旧远眺友人离去的江临,夜幕降临寒鸦飞尽,只留下诗人面对着空悠悠的江水,诗人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韦参军的思念和对友人离后自己深刻的思念之感。
  师:这个分析怎么样?
  生:(齐声)好!
  师:远眺友人离去内心无比伤感,谁再做以补充?
  生30:九组五号。作者以水来表达离别后的惆怅。
  师:抓住了水,很好,请坐。还有人要补充吗?
  生31:九组一号。一个“望”字写出了作者的形态同时“晚”字还突出了作者思念之情的悠长。
  师:“日晚”“晚”表现思念时间之长。很好,请坐。
  生32:结合这几个同学的答案,我们来看一下标准答案。(展示答案)谁主动读一下?
  生33:“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显出友情之深。秋日黄昏,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的感触。“水悠悠”包含无限思念的深情,情景交融,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
  师:声音洪亮,读得很好,请坐。这个题同学们一定要找出具体的意象,深入分析。通过批阅同学们的学案,我发现,有的学生分析的太浅,根本就没有深入分析。请把答案迅速落实下来。(学生把答案迅速落实到学案上)
  师: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知道送别诗往往运用怎样的表达技 巧?
  生:情景交融。
  师:对,情景交融。看这个小结。(屏幕展示)古代送别诗,大都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往往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咱们前面分析把握了送别诗的特点,了解了送别诗的情感,掌握了表达技巧。下面,我们也做一回高考命题专家。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抓住本诗重点内容命一道鉴赏题,并给出答案。(展示诗歌)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师:咱知道,高考对诗歌主要考查什么?
  生:(人人大声说)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
  师:对,抓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这些内容来出题。那么来看这首诗怎么出题,抢答。(学生争先恐后,看来都相当专家)
  生34:二组二号。我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最后一联他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同学们回答。
  生35:一组二号。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生34:对了。第二个小题,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为这首诗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同学们同样是争抢积极)
  生36:703。不,七组三号(众生笑)。有烟雨、暮色、迟鸟、海门、浦树,形成了阴沉压抑的氛围。
  生34:应该说比较全。这首诗的前三联每一句都运用了一个意象,并且非常典型和具体。
  生37:四组四号。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38:送别朋友时的依依不舍。
  生37:很好。还有一题。本诗都笼罩着一个“雨”字,请分析颔联围绕“雨”来写景抒情的妙处。
  生39:六组二号。颔联描写雨非常生动、具体,很有形象感。
  生37:能明确分析一下吗?
  生39:……
  师:这个问题很有深度,看来同学们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生微笑)
  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题目。“漠漠”表明船行缓慢;归鸟入雨,飞行而迟,叠音词“冥冥”写雨中归鸟模糊迷蒙。这些景物打上了主观感情烙印,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送别朋友依依不舍的心情。(生边听边记,心领神会)
  师:好,我们对送别诗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把握了,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的送别场景,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写一首送别诗。(音乐起:《祝你一路顺风》)(屏幕展示:焦波的《俺爹俺娘》中娘送“我”到村头的场面)
  师:深情朗诵—每次我离家时,总不让娘送,娘也答应不送,但往往到了村头,猛一回头,娘就跟在身后……(生感动……)(屏幕展示:人们在车站送别的场面)
  师:大家应该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想一想,每次回家返校时,父母那一声声亲切的叮嘱让我们心潮难平,跟父母分别后,在心里暗暗的告诉自己:一定好好学习,来报答父母的深情和无私关爱……现在就把你的情感付诸笔端吧,写一首送别诗。(生写诗、热烈讨论八分钟。—争先在各自展示区展示)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一一讲解了,请各组展示同学把你写的诗大声的朗读一下。一组:风中送别/风来烛灭送君去,云霄路长风飘絮。今日一别何归期,只愿前路少风雨。二组:十年寒窗苦,百年情谊真。收却红颜泪,男儿何沾巾?杨柳花亦好,与君鉴我心,待到重逢日,休道不识君。三组:送别/昨夜寒蛰惊魂梦,梦里共君重相逢,把酒濯缨今朝别,寄言勿作九秋蓬。四组:今日别/自古离愁别恨多,今日离别亦蹉跎。已踏归程回首处,云低山高泪水多。五组:别友人/离歌吹起易水波,鸿雁声断秋愈瑟。断鸿声里问折柳,人北燕南三不舍。遥想异乡春色新,冷月殘花寒塘鹤。不知哪年风霜日,才是扬帆起航时。六组:今别/陌上草熏接深林,闺中风暖隔远滨。一别遥迢嗣音少,两地相思入梦频。七组:乡别/柳絮飘飘九重天,湖岸瑟瑟枝鹊高。谁忍此去寻官锦?南浦凄别泪语干。八组:喜见外弟又言别/逢君夜归欣喜欢,纵饮狂歌秋风羡。问鸡破晓嫌人意,声声催促离人怨。鸿雁哀怨离南山,离郎浩然别故关。今日一别愁断肠,重温旧樽盼君还。九组:昔日送别/昔日黄昏渐远去,车水天边心相与。只是天水一色处,不觉心碎却入骨。
  师:非常好,你们将来都可以做大诗人了!
  回扣目标,学科班长总结课堂(下课铃响)
  (编辑:刘 影)
其他文献
【摘要】如果说张继铸就了新的诗魂——钟声寄愁,那王崧舟老师就在这节课上把这一诗魂深深注入了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对诗人,对诗情,对这悠远的“钟声”所代表的中国文化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对话。  【关键词】古诗教学;《枫桥夜泊》;王崧舟;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意境却深邃悠长。寥寥几十个字,勾画了万千意象,寄托诗人丰富的情感。古诗字字珠玑,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下面,
【摘要】读中感悟,悟中美读,读读悟悟,悟悟读读,只有读悟结合,才有可能让学生逐步地走进情境,感受意境,体悟心境,从而领略到文字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  【关键词】品词;美读;思辨;景美;人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引领学生在走近搭石,欣赏风景,感悟乡情的过程之中充分感受景物之美和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词、美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景物之美。难点:
【摘要】课堂导语犹如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金钥匙,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精彩的课堂导语,不仅可以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多彩,更能最大限度地触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导语;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语文学得好坏关系到学生今后各科的学习。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又关系到一节语文课的成败。“导语”顾
【摘要】作文是眼、心、手的综合产物。有些学生很怕写作文,因为他把作文看成是虚无的东西,要自己去编造。完全是“造”出来的。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小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使学生真正做到
【摘要】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表现人物品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用极少数的笔墨就能将人物特点和形象全盘托出。一篇好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关键词】细节;人物;描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的一篇文章。它主要记叙了我国古代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纲目》,不顾旅途劳累,住破庙,吃干粮
【摘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活动的工具。对于教师而言,由于其职业特点,语言在其工作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几十倍。本文意在探索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的方法,透过课堂教学的表象,分析语文教师不同的语言风格,分别以言之有情、言之有启、言之有德、言之有序为切入点,讨论课堂的教学效果与教师语言艺术的关系。教师在讲解的同时适当组织语言,提高授课效率,增强学生学
【摘要】写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任务型导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给我们的作文课增添了新的活力,通过小组合作,激发积累之“乐”;点燃写作之“趣”;放飞写作个性。通过实践,使学生的作文兴趣与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关键词】积累;小组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心头的一道坎,一座无法逾越的山,可以说是困惑与问题同在,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效率低下,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会倾听、具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倾听中会动脑思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因此,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教会学生倾听的方法,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倾听训练,让学生养成善于倾听的好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倾听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对话的课
【摘要】2008版《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中对日本小学作文教育做了详细的规定与要求,体现了日本最新的最新作文教育观。本文通过对最新《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分析日本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并以此对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小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同属汉字文化圈,文化历史传统
【摘要】本文将陆游的一首不甚出名的作品《西村》与其名作《游西山村》之间的联系做出了大胆分析与勾连,将两首作品之间的内在情韵尝试着进行了梳理,从而窥得陆游的生活轨迹与情感体验。同时,《游西山村》是高考必备64篇中的重要篇目,《西村》又被选入2016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试题,故研究这两首作品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陆游的心灵世界。  【关键词】陆游;西村;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