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肾动脉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来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long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孤立肾动脉瘤的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3日收治的1例孤立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8岁.因高血压病10年,血压控制不理想就诊.血压最高达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实验室检查血肌酐64 μmol/L.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左肾未探及,右肾体积增大,右肾门处肾动脉局限性扩张,范围21 mm×14 mm.CT检查:右肾动脉局限性扩张,考虑为动脉瘤可能;左肾未显示.肾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左肾缺如,右肾动脉近肾门处可见一大小约17.1 mm×19.1 mm囊袋状凸出影,位于肾动脉主干远端分叉处,累及2根分支动脉,边缘光滑,形态欠规整,余肾动脉段及其远端分支血管显影良好,未见明显狭窄.诊断为右孤立肾动脉瘤.全麻下行右肾动脉瘤夹闭术,术中血压控制在70/40 mmHg.取右11肋间切口,显露肾动脉,可见一动脉瘤,直径约25 mm,基底部宽约19 mm,位于肾动脉主干,骑跨于2根肾动脉分支上.仔细分离动脉瘤,应用小肾蒂钳将近端肾动脉阻断,可见动脉瘤明显缩小,无菌冰局部覆盖肾脏后,应用2枚11 mm脑科动脉瘤夹,从动脉瘤两端平行于肾动脉向中心夹闭,中间部分紧密重合,动脉瘤壁予以绞索式缝合,松开肾蒂钳可见动脉瘤无膨大,血压回升至120/80 mmHg,立即静脉推注呋塞米20 mg,以保护肾功能. 结果 手术顺利,手术时间75 min,术中肾动脉阻断15 min,术中失血量约50 ml.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即刻和第1天复查血肌酐分别为95 μmol/L和150μmol/L,术后2周降至74μmol/L.术后血压控制良好,稳定于130/80 mmHg左右. 结论 孤立肾动脉瘤临床罕见.肾动脉瘤夹闭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式,尤其是对于孤立肾的患者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外科式杂交手术(切开动脉取栓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与介入式杂交手术(机械性取栓联合动脉导管溶栓及腔内血管成形术)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行介入式杂交手术(介入组)和在血管外科行外科式杂交手术(外科组)治疗的急性(<14 d)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主要的随访观察终点包括围手术期(30 d)死亡或主要的不良结局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因下腔静脉发育异常所致的罕见的先天性疾病[1-2],术前确诊、了解病变的特点对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层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检查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能对下腔静脉后输尿管进行全面、立体、直观的显示,为术前全面了解病变情况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2].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经手术证实的7例下腔静脉
期刊
Zuckerkandl结节(Zuckerkandl's tubercle,ZT)是指甲状腺的外侧缘局部增厚形成的结节状突起,由于其与喉返神经有着较为固定的解剖关系成为甲状腺手术中的一个重要解剖结构.在临床上利用该解剖结构定位喉返神经的方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术者的关注.我们从2012年8月开始在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中常规应用ZT定位喉返神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创面不缝合技术的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收治9例肾肿瘤患者,男4例,女5例.年龄42~72岁,平均56岁.肿瘤直径1.1~3.8 cm,平均2.4 cm.肿瘤位于左侧2例,右侧7例;位于肾中部6例,肾下极2例,肾上极1例.影像学检查示所有肿瘤均明显突出于肾脏表面,肿瘤深入肾实质0.1 ~ 1.2 cm,均为未侵及肾集合系统的外周型肾肿瘤
膀胱血块填塞是泌尿外科常见急症,大量血块可导致膀胱内有效容积减少、急性尿潴留,刺激膀胱壁引起膀胱痉挛,使患者下腹部疼痛难忍。如经导尿管反复冲洗不能改善引流情况,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迅速解除梗阻,缓解症状,避免出血进一步加重。2009年2月至2013年7月我院采用EMS碎石清石系统对47例膀胱血块填塞患者行经尿道血块碎吸清除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03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年龄49 ~ 77岁,平均65岁.术前PSA值3.7~ 52.0 μg/L,平均14.7 μg/L.术前活检Gleason评分5~10分,平均7分.危险因素分级低、中、高危组分别为44、31、28例.103例均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扩大分区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将盆腔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2(HIF-2)在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1998-2008年经临床和病理检查证实的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石蜡标本(20例)和冷冻标本(4例),11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有肺或淋巴结转移的恶性嗜铬细胞瘤石蜡标本,以及11例正常肾上腺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的VEGF和HIF-2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组
目的 报告局限性肾癌肾部分切除术后复发并下腔静脉瘤栓的处理经验. 方法 2013年5月收治1例肾癌肾部分切除术后复发并下腔静脉瘤栓患者,男,37岁 患者2年前因右肾上极肿物于外院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病理为肾细胞癌.患者术后未复查.2013年5月,患者出现右侧腰疼,CT、MRI、PET-CT等检查发现右肾中上极复发性恶性肿瘤,右侧腰大肌、后腹壁、肾周、输尿管上段区等多发种植转移瘤,肿瘤侵及下腔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后早期出血的原因及处理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65例患者(1例双侧)行66例次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资料.男37例,女28例.年龄16~ 79岁,平均56岁.肿瘤位于左肾35例,右肾29例,双肾1例.肿瘤直径0.9~6.8 cm,平均2.6 cm.肾肿瘤R.E.N.A.L评分4~9分,平均5.5分.术后72 h内发生出血导致血压明显降低、
目的 探讨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肾脏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特点,总结诊治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9例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肾脏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5例.结节性硬化症的发病及确诊年龄分别为出生~7岁(平均2.3岁)以及2~30岁(平均19.6岁),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确诊年龄为14 ~ 35岁(平均25.2岁).9例患者中,8例面部血管纤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