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镇里的戏院越发冷清了,人们都说这个戏院要拆了,因为那个现代化的娱乐城快要竣工了。
老李是戏院里的丑角,自进戏院起他就一直演丑角。每次唱戏都把自己涂得花花绿绿的,对着镜子好好整理一番,才敢上台。可他毕竟是个丑角,戏里也往往是一些不正经的角色,以致台下的观众都不喜欢他,甚至会有叽叽喳喳的唾骂声。但他一点也不在乎,仍然卖力地唱着他的戏。
老李一个人蹲在镇政府门口,一声不吭地吸着烟,刚唱完戏他就赶过来了,带着那丑角的浓浓的妆。他蹲在那里,望着戏院的方向。他已经来过好多回了,每次都要求镇长支持这个半死不活的戏院,镇长每次都以让观众做出选择来打发他。尽管如此,他每次唱完戏后还是会不自觉地走向这里,就连门口的保安也开始对他视而不见了。
不一会儿,戏院院长来了,他夹着个公文包,行色匆匆地往镇政府赶过来,大概是来谋职位的吧,毕竟娱乐城经理的位置是很多人都想要的。老李见了他,连忙站起身来,可是院长只用余光瞥了他一眼,就加快步伐埋头往前走了。老李迟疑了一下,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只吐得一个烟圈在空中扩散开来,越来越大,直至散尽。他仍旧蹲在那,一声不吭地吸着烟。
不久,院长满脸笑意地走了出来。脸上的笑容使他满脸横肉堆积。老李不再起身,只埋头一声不吭地吸着烟。
老李初进戏院时,这里还是整个小镇最热闹的地方,每逢有演出时,总能看到四面八方的人流涌向戏院。场内座无虚席,还有许多站着的。每每这时,老李与众演员心中都是美滋滋的。当时的那个戏班子还比较大,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的演员逐渐离开了舞台,年轻的演员都转行唱流行音乐了,观戏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戏院也就越来越惨淡。“唉——”伴随着老李一声长叹的是一个即将散尽的烟圈。
天黑了,昏黄的路灯照着老李满头的白发,照着老李那张饱经沧桑的脸。老李掐灭了那支烟,拍拍身上的灰尘,晚间表演要开始了,他慢慢地朝戏院走去,只留下满地的烟头。今晚是戏院的最后一场演出。
这晚,老李唱得十分卖力,他用尽毕生所学,但台下的观众寥寥。
第二天,老李就生了一场大病,整日不停地咳嗽,在床上躺了好几个月。等到再痊愈时,老李憔悴了许多,脸上也失去了光彩。
新的娱乐城建成了,全镇的年轻人几乎都汇聚在这里,今晚是首次演出。娱乐城外的灯光交相辉映,门口的两个大音箱也发出打击乐那震耳欲聋的声响,整个小镇似乎都在跳动。娱乐城内是新任经理——原戏院院长的致辞与观众的欢呼声。
老李站在路灯下,穿着唱戏的那套衣服,望着闪烁着的“娱乐城”三个大字。他吸完最后一口烟,在娱乐城外唱起戏来。没有伴奏,没有观众,只有老李一人,一个丑角,在用自己早已嘶哑的喉咙唱着。
这场戏终归是唱完了。老李仰天,眼角的泪水顺着皱纹流下来,弄花了脸上的妆。
(编辑:于智博)
評点:周红刚
作者通过记叙戏剧演员老李的遭遇,折射出曾经流行于乡镇的传统戏剧文化在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走向衰败的情况。
文章以老李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乡镇精神文明领域的变化,反映出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精神追求带来的冲击,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忧虑,对传统艺人命运的同情。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首乡镇传统文化的挽歌。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文章善于抓住细节来体现人物的心理和特点。比如老李在唱完戏后“蹲在镇政府门口,一声不吭地吸着烟”“眼角的泪水顺着皱纹流下来,弄花了脸上的妆”等都体现了老李对传统戏剧的衰败的难过与无奈。
文章略显不足的是,为什么传统戏剧越来越缺少观众,走向衰败,着笔不多。
老李是戏院里的丑角,自进戏院起他就一直演丑角。每次唱戏都把自己涂得花花绿绿的,对着镜子好好整理一番,才敢上台。可他毕竟是个丑角,戏里也往往是一些不正经的角色,以致台下的观众都不喜欢他,甚至会有叽叽喳喳的唾骂声。但他一点也不在乎,仍然卖力地唱着他的戏。
老李一个人蹲在镇政府门口,一声不吭地吸着烟,刚唱完戏他就赶过来了,带着那丑角的浓浓的妆。他蹲在那里,望着戏院的方向。他已经来过好多回了,每次都要求镇长支持这个半死不活的戏院,镇长每次都以让观众做出选择来打发他。尽管如此,他每次唱完戏后还是会不自觉地走向这里,就连门口的保安也开始对他视而不见了。
不一会儿,戏院院长来了,他夹着个公文包,行色匆匆地往镇政府赶过来,大概是来谋职位的吧,毕竟娱乐城经理的位置是很多人都想要的。老李见了他,连忙站起身来,可是院长只用余光瞥了他一眼,就加快步伐埋头往前走了。老李迟疑了一下,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只吐得一个烟圈在空中扩散开来,越来越大,直至散尽。他仍旧蹲在那,一声不吭地吸着烟。
不久,院长满脸笑意地走了出来。脸上的笑容使他满脸横肉堆积。老李不再起身,只埋头一声不吭地吸着烟。
老李初进戏院时,这里还是整个小镇最热闹的地方,每逢有演出时,总能看到四面八方的人流涌向戏院。场内座无虚席,还有许多站着的。每每这时,老李与众演员心中都是美滋滋的。当时的那个戏班子还比较大,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的演员逐渐离开了舞台,年轻的演员都转行唱流行音乐了,观戏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戏院也就越来越惨淡。“唉——”伴随着老李一声长叹的是一个即将散尽的烟圈。
天黑了,昏黄的路灯照着老李满头的白发,照着老李那张饱经沧桑的脸。老李掐灭了那支烟,拍拍身上的灰尘,晚间表演要开始了,他慢慢地朝戏院走去,只留下满地的烟头。今晚是戏院的最后一场演出。
这晚,老李唱得十分卖力,他用尽毕生所学,但台下的观众寥寥。
第二天,老李就生了一场大病,整日不停地咳嗽,在床上躺了好几个月。等到再痊愈时,老李憔悴了许多,脸上也失去了光彩。
新的娱乐城建成了,全镇的年轻人几乎都汇聚在这里,今晚是首次演出。娱乐城外的灯光交相辉映,门口的两个大音箱也发出打击乐那震耳欲聋的声响,整个小镇似乎都在跳动。娱乐城内是新任经理——原戏院院长的致辞与观众的欢呼声。
老李站在路灯下,穿着唱戏的那套衣服,望着闪烁着的“娱乐城”三个大字。他吸完最后一口烟,在娱乐城外唱起戏来。没有伴奏,没有观众,只有老李一人,一个丑角,在用自己早已嘶哑的喉咙唱着。
这场戏终归是唱完了。老李仰天,眼角的泪水顺着皱纹流下来,弄花了脸上的妆。
(编辑:于智博)
評点:周红刚
作者通过记叙戏剧演员老李的遭遇,折射出曾经流行于乡镇的传统戏剧文化在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下逐渐走向衰败的情况。
文章以老李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乡镇精神文明领域的变化,反映出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精神追求带来的冲击,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忧虑,对传统艺人命运的同情。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首乡镇传统文化的挽歌。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文章善于抓住细节来体现人物的心理和特点。比如老李在唱完戏后“蹲在镇政府门口,一声不吭地吸着烟”“眼角的泪水顺着皱纹流下来,弄花了脸上的妆”等都体现了老李对传统戏剧的衰败的难过与无奈。
文章略显不足的是,为什么传统戏剧越来越缺少观众,走向衰败,着笔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