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表现了两种文化精神或人格的对立、冲突:一种是偏向道家的那种与世推移、乐观旷达、全身避害的文化行为方式;一种是偏向儒家的坚守信念、高洁正直、至死不渝的人生理想。而这两种看似矛盾冲突的思想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却得到了有机的融合。
【关键词】屈原;渔父;生死抉择;性格;处事态度;冲突;融合;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K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97-02
《渔父》是《楚辞》中的经典名篇。但这篇文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存在较大争议。其实文章是不是屈原写的,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其中蕴含的经典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
文章以凝练的语言,对话的形式,对比的手法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当渔父问屈原为什么被流放到这里时,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全世界的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一个人是清白的,大多数人都喝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是清醒的,因此被流放了。说明他看透了尘世的黑暗和污浊,和这个黑暗污浊的社会相比,他不同流俗,高洁正直,但他依然坚守自己高洁的品格。体现了他不愿与黑暗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当渔父劝他要“与世推移”时,他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说明他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葬身鱼腹,宁死也不愿改变自己,不愿与黑暗世俗同流合污,不愿与黑暗势力相妥协,也要保全自己的品格,这是一种至死不渝的精神,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品格。
屈原坚守信念,不愿改变自己。与此相比,渔父劝屈原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他认为,屈原处在这样困窘的境地,应善于改变自我,灵活适应社会的变化,没必要做无谓的牺牲。这样不但保全自身,不被放逐,而且还能活得逍遥自在,无拘无束,没有那么多的痛苦和烦恼。从中可以看出渔父乐观旷达,洒脱超然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当屈原不接受他的劝说时,渔父的表现:“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他没有生气也没有勉为其难,反而心平气和,驾着一叶小船,飘然远去了。从这些神情动作描写中,也可以看出渔父的豁达与超然。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立面存在的,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屈原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高尚品格,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最终破灭了,但至死不渝。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鲜明对比中,屈原以坚定的抉择显示了洁身自好,刚直不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塑造渔父这一形象和屈原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塑造了屈原和渔父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了两种文化精神或者人格的对立、冲突:一种是偏向道家的那种与世推移、乐观旷达、全身避害的文化行为方式;一种是偏向儒家的坚守信念、高洁正直、至死不渝的人生理想精神。这两种矛盾的思想外化为屈原和渔父两个形象生动鲜明的表现出来,而这两种看似矛盾冲突的思想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却得到了有机的融合。
屈原看透了尘世的污浊与黑暗,他要坚守自己的操守、品格,至死不渝。渔父,他同样看透了尘世的黑暗和污浊,但他不是像屈原一样一味陷于内心的矛盾痛苦中,在渔父看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处事要与世推移,不必过于拘泥,世道清廉,可以出世做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要灵活适应社会的变化。但是适应这个社会,并不代表我们要随波逐流,而是让理想与现实相协调。所以渔父既有自己的某一种原则和立场,或者行为方式,又体现了一种睿智灵活与旷达超脱。在屈原身上体现的是一种执著精神,在渔父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超脱境界。面对着一种或者是不理想的,甚至是污浊的、丑恶的社会,我们不可能做到一尘不染,一方面像屈原一样洁身自好,追求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理想;另一面像渔父一样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但是要先保存肉体,灵魂才得以长存! 浊水可以洗脚,可以洗身,却沾污不了我们追求理想的那颗心!
在他们二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处事方式,以及由此而铸就的人格风范,对后世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很多文人写渔父词,或者是塑造渔父的形象时,实际上往往把二人形象结合在一起。比如柳宗元的诗歌《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独钓寒江”,是诗人遭贬后心态的艺术的幻化。令人生寒的漫天雪景,实际上是政治上的重压形势的变形写法。因大雪严寒的威力而出现的“鸟飞绝”、“人踪灭”的自然现象,正是当时顽固派对永贞革新力量的打击和严惩而造成的畏惧的社会心理的形象描绘。然而,诗中孤独的渔翁又是高傲的,就象诗人没有屈服于永贞失败一样,渔翁藐视着冰天雪地带来的严寒和寂寞。尽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妥协和退让,而是执着地守着一叶孤舟,垂钓寒江。特别是诗人那种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几乎成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再比如他的另一篇《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绿”,渔父撑着一叶小船远远地逝去了,可是它不是带着一种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的逝去,而是带着诗人的这种执着理想逝去。渔翁的这种与山水合一,物我两忘的生活境界,自然就成了柳宗元的精神追求。渔父虽然至今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他是隐士的象征。在渔父身上,寄托了中国人对于那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但是在渔父的身上也深深打上了屈原坚持自我正直孤傲的性格烙印;所以屈原和渔父这两个形象,体现了看似矛盾对立的性格和人生态度,这两种看似矛盾冲突的思想,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却得到了有机的融合。茫茫尘世间,芸芸众生,像这种既高尚、不与时俗同流合污、又能与世相容的一种旷达心境,古往今来多少人能够做到呢?我想,不独持己见而避世,又不左右逢源而被世俗的污水所侵蚀,坚持内心的信仰,却又可以为天下而放低自己姿态的人,才是大智大勇的真君子。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2]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3]崔曙凤.《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4]其他网络资料.
【关键词】屈原;渔父;生死抉择;性格;处事态度;冲突;融合;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K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97-02
《渔父》是《楚辞》中的经典名篇。但这篇文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存在较大争议。其实文章是不是屈原写的,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其中蕴含的经典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
文章以凝练的语言,对话的形式,对比的手法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当渔父问屈原为什么被流放到这里时,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全世界的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一个人是清白的,大多数人都喝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是清醒的,因此被流放了。说明他看透了尘世的黑暗和污浊,和这个黑暗污浊的社会相比,他不同流俗,高洁正直,但他依然坚守自己高洁的品格。体现了他不愿与黑暗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
当渔父劝他要“与世推移”时,他说:“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说明他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葬身鱼腹,宁死也不愿改变自己,不愿与黑暗世俗同流合污,不愿与黑暗势力相妥协,也要保全自己的品格,这是一种至死不渝的精神,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品格。
屈原坚守信念,不愿改变自己。与此相比,渔父劝屈原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他认为,屈原处在这样困窘的境地,应善于改变自我,灵活适应社会的变化,没必要做无谓的牺牲。这样不但保全自身,不被放逐,而且还能活得逍遥自在,无拘无束,没有那么多的痛苦和烦恼。从中可以看出渔父乐观旷达,洒脱超然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当屈原不接受他的劝说时,渔父的表现:“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他没有生气也没有勉为其难,反而心平气和,驾着一叶小船,飘然远去了。从这些神情动作描写中,也可以看出渔父的豁达与超然。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立面存在的,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屈原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高尚品格,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最终破灭了,但至死不渝。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鲜明对比中,屈原以坚定的抉择显示了洁身自好,刚直不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塑造渔父这一形象和屈原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塑造了屈原和渔父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从而表现了两种文化精神或者人格的对立、冲突:一种是偏向道家的那种与世推移、乐观旷达、全身避害的文化行为方式;一种是偏向儒家的坚守信念、高洁正直、至死不渝的人生理想精神。这两种矛盾的思想外化为屈原和渔父两个形象生动鲜明的表现出来,而这两种看似矛盾冲突的思想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却得到了有机的融合。
屈原看透了尘世的污浊与黑暗,他要坚守自己的操守、品格,至死不渝。渔父,他同样看透了尘世的黑暗和污浊,但他不是像屈原一样一味陷于内心的矛盾痛苦中,在渔父看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处事要与世推移,不必过于拘泥,世道清廉,可以出世做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要灵活适应社会的变化。但是适应这个社会,并不代表我们要随波逐流,而是让理想与现实相协调。所以渔父既有自己的某一种原则和立场,或者行为方式,又体现了一种睿智灵活与旷达超脱。在屈原身上体现的是一种执著精神,在渔父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超脱境界。面对着一种或者是不理想的,甚至是污浊的、丑恶的社会,我们不可能做到一尘不染,一方面像屈原一样洁身自好,追求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理想;另一面像渔父一样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但是要先保存肉体,灵魂才得以长存! 浊水可以洗脚,可以洗身,却沾污不了我们追求理想的那颗心!
在他们二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处事方式,以及由此而铸就的人格风范,对后世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来很多文人写渔父词,或者是塑造渔父的形象时,实际上往往把二人形象结合在一起。比如柳宗元的诗歌《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独钓寒江”,是诗人遭贬后心态的艺术的幻化。令人生寒的漫天雪景,实际上是政治上的重压形势的变形写法。因大雪严寒的威力而出现的“鸟飞绝”、“人踪灭”的自然现象,正是当时顽固派对永贞革新力量的打击和严惩而造成的畏惧的社会心理的形象描绘。然而,诗中孤独的渔翁又是高傲的,就象诗人没有屈服于永贞失败一样,渔翁藐视着冰天雪地带来的严寒和寂寞。尽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妥协和退让,而是执着地守着一叶孤舟,垂钓寒江。特别是诗人那种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几乎成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再比如他的另一篇《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绿”,渔父撑着一叶小船远远地逝去了,可是它不是带着一种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的逝去,而是带着诗人的这种执着理想逝去。渔翁的这种与山水合一,物我两忘的生活境界,自然就成了柳宗元的精神追求。渔父虽然至今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他是隐士的象征。在渔父身上,寄托了中国人对于那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但是在渔父的身上也深深打上了屈原坚持自我正直孤傲的性格烙印;所以屈原和渔父这两个形象,体现了看似矛盾对立的性格和人生态度,这两种看似矛盾冲突的思想,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却得到了有机的融合。茫茫尘世间,芸芸众生,像这种既高尚、不与时俗同流合污、又能与世相容的一种旷达心境,古往今来多少人能够做到呢?我想,不独持己见而避世,又不左右逢源而被世俗的污水所侵蚀,坚持内心的信仰,却又可以为天下而放低自己姿态的人,才是大智大勇的真君子。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2]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3]崔曙凤.《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4]其他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