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头瓶里腌猪肉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ve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值大雪节气,养猪的人家们户户忙着生大灶,坐大锅,滚开水,架门板,准备杀猪。杀猪的师傅这段时间非常忙,不停地赶场子。谁家杀猪得提前预约,排队,不然就落后了。好似大雪不杀猪,猪肉会掉膘。
  猪姥姥们,被吆出圈,正在懒洋洋地踱步,冷不丁地被杀猪师傅和他的帮手们给抓住四肢和脑袋,再捆绑起来抬到门板上。失去自由的猪们嗷嗷直嚎叫,此起彼落,响彻全村。大概是听到了猪的叫唤,小伙伴们纷纷跑到离各自近的杀猪处观看,把个十几平方米的小院围得满满当当。
  我不需要去别人家看。自家也杀猪。我虽趴在屋内玻璃窗台上,但从不敢看,只捂着眼睛,怕那刀光剑影,恐怖,残忍。再说,杀猪割肉那是大人们的事,对于我,吃粮不管闲事,只等杀猪师傅把猪尿泡割下来,喊一声,和小伙伴们一起玩。那猪尿泡比气球结实许多倍。但猪尿泡不能用嘴吹,得用气管子,且事先得把尿挤净,并扔到地上使劲儿用脚来回揉搓。这样,打气时省劲,且尿泡涨得比没搓时大得多,却薄得像气球一般。经了揉搓的猪尿泡,表层的油已经被完全蹭掉,所以,不管是拍过来打过去,或是像足球一样踢着玩,都不用担心把衣服弄脏。我们把它当宝地耍着,一直耍到它慢慢变干,直到漏气儿踢不远为止。透过玻璃窗,我瞄见父亲也在忙碌地招架杀猪事。而母亲则忙着在屋里,把后腿肉割下来,或切片,或剁碎,用盐拌起来,装入罐头瓶。母亲说:“羊吃前,猪吃后。”大概是羊的前腿肉,猪的后腿肉好吧。至于罐头瓶,是历年来吃了罐头,积攒下的。
  记忆中,那些年吃不到新鲜水果。就连寻常的苹果、桃子和梨都吃不着。一是交通不方便,鲜有人去城里买水果,二是那时物资皆贫乏。不仅,瓜果梨桃吃不上,香蕉和橘子更见不着,见着了也不认识。只有生病的,才有条件吃一两个罐头。或是家里买,或是别人探视时送。我记得,我一上火,嗓子就疼,就想吃橘子罐头。就缠着母亲给买一个,最多时候,吃两个。说来也奇怪,吃一个橘子罐头,嗓子就不疼了,火就下去了。空出的罐头瓶,被母亲洗净,晾干,放大瓮旮旯存起来。每年大雪时节,拿出来,再洗洗,晾干,放猪肉。俗语说的“大雪腌肉”,好听一点是说,进入大雪节气后,一些高蛋白的肉类,进入了腌渍的最佳时间。事实上,是因为那些年受条件所限,冬天新鲜肉很少,价格也贵,而大雪节气正好杀猪,除去卖的,留下的就是为过年做准备。罐头瓶里也腌一部分,目的是给来年开春后,吃不到猪肉做准备。罐头瓶不开口的话,能放一年呢。
  母亲把撒上盐的肉,装入罐头瓶,压实。挨口处,再洒一层盐,杀菌,防坏。然后在锅里炼一些羊油或者猪油,滴在瓶口处,目的是封口,最后加盖。次年开春,或盛夏,如有客人来访,就拿出腌肉,用清水多泡会儿,片状的炒菜,碎肉则拌饺子馅。在吃不上新鲜肉的时候,腌肉也觉相当鲜美,解馋。故乡人好客,腌渍的肉平时并不舍得吃,专等过节或者待客。经了时日的腌肉,加上人情味,似乎更显厚重。
  后来,人们生活渐渐变好,交通也渐渐方便,村里人經常去城里买肉吃,村里也有人开起了小超市,卖水果,也卖肉。吃罐头的少了,吃鲜肉的多了。有亲戚上门,自己就带着排骨和肉,还有奶类,水果,既诚心,又实惠。这样一来,在罐头瓶里腌肉的就少了。
  但是,老一辈的人还保留着腌肉的习惯。有一年,从潞城回去,欲吃饺子,但超市的肉刚好卖完,母亲就把早腌的肉拿出来,包了饺子。不知是常年在外吃惯了新鲜肉还是怎么地,居然嫌母亲的腌肉,老油气。母亲说我是吃的嘴肥了,圪咋。好好的肉,封得死死的,哪里能老油。
  也许是母亲说得对,也许我的感觉对,但不管怎么样,母亲是一个恋旧的人,罐头瓶里的腌肉在她那里依然鲜美。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1995年7月30日傍晚6点左右,接连下了两天的雨终于停了。  刚刚吃完晚饭,儿子就出去了。不一会儿就回来了。他神色有点慌张地告诉我们,外面的人都说要涨大水,电视上正在播。我将信将疑,立刻打开电视,拨到本市台。果然,播音员正在一遍又一遍地说,今天夜间辉发河第一号洪峰即将通过。想想连续下了两天的雨,再想想近来的阴雨天,我想情况可能是真的,要不电视上怎么能播呢。我对妻说今天夜间就别像往常那样安稳地睡觉
期刊
我家的日子,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序幕的徐徐拉开而日渐起色。  记得,有一年过年前,父母合计着叫来村中的木匠,做了个“碗家厨”和一张木板床,这样,姐姐就顺理成章地睡上了木板床,原先搭成的床就给我睡了;更喜的是姐姐年后就去城里拜师学裁缝了,我就堂而皇之地占用了新的木板床,弟弟也羡慕着来凑热闹……  我则打起了新的主意,将那个不用的“碗家厨”用成书架。母亲说:“那是爷爷分家时给他们的家当,你要放书就拿
期刊
从宏村的梦里醒来,黄山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天与地浑然一片空濛,仿佛一片没有尽头、没有上下的云海雾山,我们看不见任何远处,只有一片茫无际涯的雨雾,和雨雾中影影绰绰的怪石、奇松。这些奇形怪状的花岗岩,经过亿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在这里交叠矗立起来,再经过亿万年的风雨侵蚀,早已面目全非,被大自然雕刻出了种种离奇的造型,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黄山。而那些顽强倔犟的黄山松,就是在这些层层叠叠的花岗岩上,一簇簇地扎下
期刊
夜色中,看不到指示的路牌,可是,见到沿路开始有凤凰造型的路灯,我们知道,终于快到凤凰县城了,这一路的风尘仆仆,值了。旅游大巴疾驰而过,车窗左侧一块广告牌,深深地烙进了我的心里:凤凰,这座城已等了我千年。为了与我相逢,你盼了千年啊!  夜色中,也有这样接地气充满烟火气的一面。窄窄的小街两边,金色的红色的饭店招牌上,各色闻所未闻的美食闪着诱人的光。店门口光着膀子的小伙子,正热火朝天地招呼着顾客。中年的
期刊
看草原的辽阔,不是看地平线,也不是看飞鹰融化在蓝天里,连个黑点都没剩下。看到远方的牛群,才觉出辽阔是无法用脚丈量的远。一群牛在天际如甲虫般蠕动,觉得牛比草原更远。  傍晚,这群牛摇着尾巴回到家,步伐慢得不成样子。难以置信,它们就是天边那群牛。  到牧区,城里人的空间与时间观念都被改变。牧区的一切都缓慢,像太阳上升那么缓慢,然而什么都没耽误。  回家的牛一脸憨态。所有情况下,牛的表情都显出茫然。好牛
期刊
注定,我与熊昭春老人有缘。  在“2016年中国散文年会”期间,我没有特别在意,只是知道熊昭春是河南人,我的河南老乡。笔会结束后,我才知道我与熊昭春老者返回乘的是同一趟车,北京西站至周口站的K401次列车。笔会结束后,已是下午一点,大巴车把与会作家们送到北京西站。我知道在车站等候的时间太长,原想不坐大巴车,在宾馆睡上一觉,到下午五点坐地铁,六点钟到北京西站。当熊昭春老人说坐大巴车走的时候,就像一道
期刊
自小,刚刚认识几个字,还没有到上学读书的年龄,就每天按照父亲的要求咿咿呀呀地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之类。每每,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亲还常常当着来客给我一些賣弄的机会。  年龄大了以后,记忆大不如从前,断断续续地还能记上一些,大多也是零零散散的一些个别诗句了,整章整篇一句不丢的几乎没有。但总还算读过大学中文
期刊
最近我的侄儿大鹏吵着要改名字。九〇后的侄儿觉得“大鹏”二字,特俗,想改个时尚好听的名字,家人一致反对。“大鹏”是爷爷当时费了好多心思取的名,希望侄儿有天能像“大鹏”一样展翅高飞。“大鹏”都叫了二十年了,突然要改,怎么叫都别扭。况且改名字还先要去派出所申报,又要去社区登记盖章等,改名字手续繁杂,不是一会子能办好的事。侄儿悻悻然,只好作罢。  我也有过改名字这个念头。小时候,有次到同学燕子家去玩,看到
期刊
一个无风的下午,骑摩托送儿子上学,走到半路需加油,便特意绕个弯儿来到一个加油站。加过油后,儿子说要买几个笔芯。经人指点,不远处就有个文具店。我骑上摩托一溜烟来到一家名叫“文房四宝”的文具店前。  小店里很陈旧,散发着一股霉味。柜台、货架,还是原来的老样式,上边落着一层厚厚的浮灰。匆匆低头从包里拿钱时,用眼睛的余光,我竟看到十几年都未曾谋面的朋友。他正坐在进门的一张藤椅上与人聊天,我定睛看了看,就是
期刊
早晨起床,看到阳台外面的窗户玻璃上镶着一层雪白,冰雕玉砌,晶莹剔透。我赶忙跑到跟前欣赏这大自然的杰作。  这些窗花真是可爱,形状奇特,千姿百态,有的像盛开的牡丹,花团锦簇,争芳吐艳;有的像修长的垂柳,婀娜多姿,随风摇曳;有的像弯弯的溪流,叮叮当当,潺潺流淌;有的则像奔跑的孩子,尽情地嬉笑玩耍……把手放上去抚摸,是那样的厚实冰凉,凹凹凸凸,镂刻着阡陌交通,柳暗花明。我沉浸在这美妙神奇的世界。  可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