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孩子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的教育是其中的一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那么就一定要给他的机会。“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尊重教育会使教育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会让学生敞开心扉,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同时也是对教育者思想的净化与提高。对学生的进步常常鼓励让他认识自身的价值。教育需要真诚,惟有真诚,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会有成功的教育。改变须从“心”开始,改变必须用“心”为之。
关键词:了解 走进心灵 案例 教育思想 自身价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礼记》有: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就是说要教育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如何知其心、长善救失?近十年的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让我深有感触,如今采撷一束案例,与大家共同分享。
既可爱又讨厌的男孩
班上有个男孩叫陈矿宝,成绩非常优秀,可是他自私心较强,不愿意为同学们服务,常常因为一些小事、琐事引起大家的不满。他没有克制力,老师很难管住他。假如老师批评他,同学指责他,他会变本加厉。在课堂上很随便,要么在老师讲课时插嘴、顶牛,要么转过头讲话、戏弄同学,要么在课堂上玩得旁若无人……对老师的批评,他置若罔闻;哪个学生丢了东西,在他那儿总能找到,责问他,他还总有理由:“我就是拿着看看。”
原因剖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和认真分析陈矿宝的种种表现,我找到了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交流与沟通
陈矿宝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只有周末或假期才与父母在一起,久而久之,就与父母交流的时间少了。他喜欢看电视,读课外书。很少主动与同龄一起玩,更谈不上要与别人分享快乐了,就是在学校也不积极参与活动,有时下课自己坐在教室独自看课外书或在室外站在旁边看别人玩。从不愿意与他不喜欢的人说一句话,即使说话都带刺儿。于是,他慢慢地疏远了父母和同学。
二、漠视别人,自己更孤独。
正因为他不与同学交流、沟通,虽然他的成绩优秀,家庭条件又好,同学们不但不羡慕他,反而更疏远他。这使他更加漠视周围的一切。有时他看到别人玩得开心,自己很想参与,但又怕别人拒绝,只好退到远处,静静地观看。
三、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陈矿宝的父母是医生,比较好强,开门诊,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但整天忙于门诊的事情,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即使周末回家总还是免不了门诊的一些琐事。平时缺少沟通交流。陈矿宝的父亲脾气粗暴,教育方法简单,陈矿宝若做得不够好,轻则骂,重则打。陈矿宝在棍棒面前常“虚心”接受教育,事后却没有丝毫改正。慢慢地他也看不惯老师对某个同学好。
四、老师、同学缺乏宽容
老师的“你有点烦”、“你真不可救药”、家长的“我怎么会有你这么不争气的东西”和同学的“他是我们班的坏小子”、“别端起你的臭架子”这些话深深刺激着他。在没有宽容与尊重的环境中,他能做到的就是:反正我比你行,你把我怎么样。 在没有宽容和关爱的环境里,他所能做到的就是:你越骂我不成器,我就越不成器。
转化策略与成果
一、相信他,给他一个机会
要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那么就一定要给他的机会。学生的优良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在老师、家长、同学的冷言冷语中,陈矿宝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要转化他,首先要有爱心,“持之以诚”、“动之以情”,在师生心灵深处疏通情感交流的渠道。对学生冷酷无情、漠不关心的老师,是根本不可能将自己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的。只有把满腔热忱倾注在学生的身上,对学生宽容、关心、爱护,学生才有可能在其内心深处激起自尊、自强、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才有可能出现改过从善的契机。有一次,值日生不小心把田晓琴的数学本发在了陈矿宝同学的桌子上,陈矿宝生气的把她的本子扔到了教室外面的阴沟里。听过数学老师的讲述,我让同学们找来陈矿宝问清事情的原因后,我换位思考地问他,如果他的本子发在别的桌子上,别人扔出去,他会怎么样。他自己站了一会,眼泪流出来了。我没再说什么,就说你认为现在该怎么做,他说感谢老师的帮助,不应该随便乱扔别人的东西。他想了想说:“应该给田晓琴道歉”。于是我朝他竖起了大拇指,让他去做该做的事,他高兴地跑出了办公室。后来我发现他也不再像以前那么仇视田晓琴了。
二、齐心同化
学生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学生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教育孩子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的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环。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怎么样样的家庭塑造怎么样的孩子。父母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很大,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孩子的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把胡广科同学教育成为一个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我经过与他的父母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家长在孩子面前做表率,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家长会上,我选了陈矿宝的家长发了言,他的妈妈表示积极配合班级做好工作。他也一样,积极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运动会期间出力献策,办英语报、画画、参加文娱节目等。同时也常常鼓励他,能将正确的行为延续下去。作为班主任我组织和发挥班级的力量,发动全班同学来关心他,选班干部,他落选了,看到他失望的眼神,于是我临时又增选了科代表,这时有人提议他当语文科代表,我问那位同学选他的理由,那位同学说陈矿宝语文成绩连续几三学期都是第一名,作文也写得好,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这几周的表现也非常好,能按时收发语文作业本,能积极帮助其他同学画小报插图,同学们也渐渐地喜欢他了,并主动与他一起玩耍游戏,他也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乐趣。
三、 尊重与鼓励
“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尊重教育会使教育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会让学生敞开心扉,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同时也是对教育者思想的净化与提高。对学生的进步常常鼓励让他认识自身的价值。 目前,陈矿宝同学的不良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变,能积极参与活动,与同学和睦相处。更可喜的是他今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他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语文全班第一名,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真诚的关切,是和谐发展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各个品质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他强调的是教育需要真诚,惟有真诚,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会有成功的教育。改变须从“心”开始,改变必须用“心”为之。
参考文献
[1] 普莱尔,《儿童心理》,1882,第一版
[2] 边玉芳,《儿童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3] 蔡汀译,《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了解 走进心灵 案例 教育思想 自身价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礼记》有: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就是说要教育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如何知其心、长善救失?近十年的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让我深有感触,如今采撷一束案例,与大家共同分享。
既可爱又讨厌的男孩
班上有个男孩叫陈矿宝,成绩非常优秀,可是他自私心较强,不愿意为同学们服务,常常因为一些小事、琐事引起大家的不满。他没有克制力,老师很难管住他。假如老师批评他,同学指责他,他会变本加厉。在课堂上很随便,要么在老师讲课时插嘴、顶牛,要么转过头讲话、戏弄同学,要么在课堂上玩得旁若无人……对老师的批评,他置若罔闻;哪个学生丢了东西,在他那儿总能找到,责问他,他还总有理由:“我就是拿着看看。”
原因剖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和认真分析陈矿宝的种种表现,我找到了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交流与沟通
陈矿宝从小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只有周末或假期才与父母在一起,久而久之,就与父母交流的时间少了。他喜欢看电视,读课外书。很少主动与同龄一起玩,更谈不上要与别人分享快乐了,就是在学校也不积极参与活动,有时下课自己坐在教室独自看课外书或在室外站在旁边看别人玩。从不愿意与他不喜欢的人说一句话,即使说话都带刺儿。于是,他慢慢地疏远了父母和同学。
二、漠视别人,自己更孤独。
正因为他不与同学交流、沟通,虽然他的成绩优秀,家庭条件又好,同学们不但不羡慕他,反而更疏远他。这使他更加漠视周围的一切。有时他看到别人玩得开心,自己很想参与,但又怕别人拒绝,只好退到远处,静静地观看。
三、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陈矿宝的父母是医生,比较好强,开门诊,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但整天忙于门诊的事情,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即使周末回家总还是免不了门诊的一些琐事。平时缺少沟通交流。陈矿宝的父亲脾气粗暴,教育方法简单,陈矿宝若做得不够好,轻则骂,重则打。陈矿宝在棍棒面前常“虚心”接受教育,事后却没有丝毫改正。慢慢地他也看不惯老师对某个同学好。
四、老师、同学缺乏宽容
老师的“你有点烦”、“你真不可救药”、家长的“我怎么会有你这么不争气的东西”和同学的“他是我们班的坏小子”、“别端起你的臭架子”这些话深深刺激着他。在没有宽容与尊重的环境中,他能做到的就是:反正我比你行,你把我怎么样。 在没有宽容和关爱的环境里,他所能做到的就是:你越骂我不成器,我就越不成器。
转化策略与成果
一、相信他,给他一个机会
要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那么就一定要给他的机会。学生的优良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在老师、家长、同学的冷言冷语中,陈矿宝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所以,要转化他,首先要有爱心,“持之以诚”、“动之以情”,在师生心灵深处疏通情感交流的渠道。对学生冷酷无情、漠不关心的老师,是根本不可能将自己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的。只有把满腔热忱倾注在学生的身上,对学生宽容、关心、爱护,学生才有可能在其内心深处激起自尊、自强、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才有可能出现改过从善的契机。有一次,值日生不小心把田晓琴的数学本发在了陈矿宝同学的桌子上,陈矿宝生气的把她的本子扔到了教室外面的阴沟里。听过数学老师的讲述,我让同学们找来陈矿宝问清事情的原因后,我换位思考地问他,如果他的本子发在别的桌子上,别人扔出去,他会怎么样。他自己站了一会,眼泪流出来了。我没再说什么,就说你认为现在该怎么做,他说感谢老师的帮助,不应该随便乱扔别人的东西。他想了想说:“应该给田晓琴道歉”。于是我朝他竖起了大拇指,让他去做该做的事,他高兴地跑出了办公室。后来我发现他也不再像以前那么仇视田晓琴了。
二、齐心同化
学生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学生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教育孩子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的教育只是其中的一环。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怎么样样的家庭塑造怎么样的孩子。父母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很大,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孩子的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把胡广科同学教育成为一个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我经过与他的父母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家长在孩子面前做表率,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家长会上,我选了陈矿宝的家长发了言,他的妈妈表示积极配合班级做好工作。他也一样,积极发挥自己的长处,在运动会期间出力献策,办英语报、画画、参加文娱节目等。同时也常常鼓励他,能将正确的行为延续下去。作为班主任我组织和发挥班级的力量,发动全班同学来关心他,选班干部,他落选了,看到他失望的眼神,于是我临时又增选了科代表,这时有人提议他当语文科代表,我问那位同学选他的理由,那位同学说陈矿宝语文成绩连续几三学期都是第一名,作文也写得好,这时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这几周的表现也非常好,能按时收发语文作业本,能积极帮助其他同学画小报插图,同学们也渐渐地喜欢他了,并主动与他一起玩耍游戏,他也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乐趣。
三、 尊重与鼓励
“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尊重教育会使教育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会让学生敞开心扉,愿意接受帮助和教育。同时也是对教育者思想的净化与提高。对学生的进步常常鼓励让他认识自身的价值。 目前,陈矿宝同学的不良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变,能积极参与活动,与同学和睦相处。更可喜的是他今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他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语文全班第一名,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真诚的关切,是和谐发展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各个品质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他强调的是教育需要真诚,惟有真诚,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会有成功的教育。改变须从“心”开始,改变必须用“心”为之。
参考文献
[1] 普莱尔,《儿童心理》,1882,第一版
[2] 边玉芳,《儿童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3] 蔡汀译,《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