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往往是潜在的,教师的责任是在课堂上充分挖掘并善于培养和提高。如果我们利用好课堂学习这一主阵地,为学生构建开放的思维空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无疑是成功的。创新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独特性。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或有创见性的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
  
  一、 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它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们要帮助学生打破这种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敢于对课文和老师的话提出质疑,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上《曹刿论战》一文时,问及了对曹刿和鲁庄公的看法。当时许多同学都说曹刿有远见卓识,鲁庄公鄙陋。我也表示赞同。可有一位学生举手说:“我认为鲁庄公不鄙。曹刿虽有远谋和才能,毕竟没有决策权,而鲁庄公作为一个国君,能善于听取曹刿的‘取信于民’‘抓住战机’等以弱胜强的战略战术,他的善于用人也必须得到肯定。还有,作为国君,他能不耻下问,问清取胜的原因,也是难能可贵的。”我对这位同学的独特见解表示非常欣赏,他的这种独特看法也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学生。
  
  二、 改变“单一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流畅性
  
  思维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思考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提高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迅速捕捉关键因素的能力,改变按教参要求单一的思考模式,提倡学生一问多答、一题多解、一种设想多种方案,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培养思维的流畅性,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 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积极性
  
  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肯定要求,老师必须为他们创造情境,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们的思维结论加以肯定。这不仅能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而且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四、 打破“思维惯性”,培养学生思维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一般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分析文章、鉴赏作品时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在作文指导时我以自己为“模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写教师的教态。由于学生自己选择文章的构思,所以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思想,冲破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的老框框。有的学生选择了老师的目光和表情,还有写老师的仪表和风度的。他们打破了纯描写的思维惯性,在文章中写道:今天教师穿着和谐大方的衣服,显得更整洁利落,我被感染了,我的心情舒畅,今天的课,我特别投入,特别积极,我更加喜爱我的老师。学生的这种真情实感、追求新异的文章,从不同层面写出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选择、自己的个性,以变通思维写出了各自的新特色。
  总之,语文教学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都不能离开它的本质和规律,教师应根据语文规律学生实际,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结构,注意学生的个体性发展思维。那样语文教学就一定会迈入一个新的宽阔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空间,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一定会不断地得到加强。
  (习水县第四中学)
其他文献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课堂。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
摘要: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源动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巧设导语,开启学生的写作兴趣;以情启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设疑激趣,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体验生活,引发学生写作兴趣;作品展示,巩固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孔子曰:“知之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
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而质量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学法指导”主旨是试图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相对达到既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决定和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主要是学习的动机、目标、情感、意志、兴趣等心理因素,因此,開发学习动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