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课间给学生播放歌曲——《外婆的澎湖湾》。他们大都叫嚷着:换一首!换一首!我摇头叹息,在深感自己与他们的隔代与过气的同时,也为他们不能欣赏这样的经典而感到惋惜,当时不无揶揄地对他们说:再美的花儿对于牛羊来说也永远只能是饲料啦。他们听此哈哈大笑,唉,可爱的孩子!
“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的我,没有过月光下倾听奶奶、外婆或妈妈给讲故事的浪漫,也没有过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书的面包上狼吞虎咽那样的机缘,更无今日耳挂MP3、MP4同学的潇洒。可谓目不迷五色,耳不乱七弦。在逮鱼摸虾割草剜菜中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不过,这里的逮鱼摸虾割草剜菜并没有现在怀想起来那样的诗意曼妙,一如所有的伤疤只有在回忆里才有可能成为英雄史诗。在我的记忆中,那还是个唯成分论的时代,我家的成分不好,加之在那个庄子里又是个小户姓(王姓是大户姓,因此我住的庄子就叫王庄),因此常常遭人欺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生产队的灌溉稻田的渠道决口了,几个姓王的孩子,他们有的比我小有的比我大,七手八脚地把我按在决口处用我的横躺的躯体来堵水,当时我的号啕大哭是无济于事的,那一回真的以为会被他们几个给呛死的。父亲是个暴脾气,我在外每受人欺负后,如果被他知道了,得到的一定是一顿暴打,那时我对父亲的怕在全庄是出名的,哪怕我玩得再高兴,只要听到他老远的一声咳嗽,我的尿都会吓出来的,这也形成了我后来的胆小怕事的性格。现在想来那是父亲不让我在外惹是生非的警告吧。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己深感是一个被侮辱和受损害的对象。在我的记忆中,童年的天空是灰暗的,童年的歌吹是喑哑的。
正如所有的事都因为有了“后来”,才充满了无限魅力一样,不知是后来上中学的日子里的哪一天,哪一个时刻,在一个什么样的机缘里,我听到了《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那一刻这首歌对我像是生了一种魔力,一下子紧紧地抓住了我,她满足了我关于童年的所有幻想,填补了我童年的所有苍白,使我深陷在歌曲所营造的那种诗的意境里,它像一剂灵药给了我伤痕累累的童年最好的治疗。如果现在让我来形容当时感觉的话,我会借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句说:“我认出了风暴而激动如大海”,“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我会借用荷尔德林《归家》一诗中的诗句说:“你所寻者近了,正上前来迎接你。”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踩着薄暮走向余晖暖暖的澎湖湾/一个脚印是笑语一串消磨许多时光/直到夜色吞没我俩在回家的路上/澎湖湾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
这里的每一个字都是那样地温暖,对我都有着无边的魅力,给我提供了无际的想象。海对于我,是一个邈远而神奇的梦。海是什么,是神啊!面朝大海,那感觉何止是春暖花开!可惜到现在我与海还缘悭一面,但这歌里的沙滩、椰林、斜阳、脚印、仙人掌、老船长、童年的“我”、外婆……满足了我关于大海的所有想象。
正如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吝啬的一样,这首歌在当时对于我也是吝啬的。她恍如天外之音从我的心头一掠而过,一会儿就不见了,再也寻它不着,也不知到哪里去寻觅,心中生起的是一团怅惘。但我相信,那一刻,她像一粒种子,在我的灵魂里种下了。
人又是特别健忘的动物,那一刻的震撼,那一刻的喜悦,那一刻的汹涌澎湃,那一刻的怅惘,随着这首歌的渐行渐远也渐渐地走向了寂灭……
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一所乡下的普通高中教书。也许是受环境影响,也许更多是自己的惰性与不思进取,喝酒、打牌、打球、睡懒觉甚至赌博成了我一段时期的生活主调。理想、奋斗、进取这些字眼在生命中隐匿得无影无踪了。一个下午,我正赖在宿舍里睡“午觉”(时间应在下午四时许),忽然隐隐听到东壁的宿舍里传来《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心中为之一震,急忙推开隔壁同事的门看个究竟,原来这声音是从他的一台破旧的十四寸的黑白电视里传出来的,是以MTV的形式播放的。那纯粹的画面,那梦幻般的声音,那往昔的诗意美雅一下子汹涌了我的整个身心……这一刻一下子接通了那久违的记忆。当晚独自一个人漫步在校园西面的田野里,我开始反省:我的青春就这样耗散在这里吗?原先那个受着感动的我一去不复返了吗?一个巨大的声音从生命的深处发出:不能!绝不能这样!不该是这样的!
从那天晚上起,我重整了我那久违的书籍和笔记,制订了学习计划。从第二天早晨起,早读课,我与学生一起读书;作文课,我与学生一起作文;考试时,我与学生一起认真做试卷……作家刘震云说:“生活中的一切改变都自说话和说话方式的改变始。”于是,从第二天起,我改变以往用方言教学的方式(当时那里的老师上课用的都是方言),操起了蹩脚的普通话。看书,思考,书写(羞于称其为写作),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从此,我在教学上逐渐找到了感觉,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先后获得不少荣誉。后来有了一次报考应聘的机会,通过层层选拔我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到一所重点中学任教,这与那首歌对我的唤醒应该是分不开的。
随着条件的越来越好,我可以随时听到这首歌了,我可通过网络听不同歌手以不同方式来唱这首歌了,甚至我这个五音先天严重不全的人也能唱这首歌了。每一次的听与自我陶醉式的唱,都是对自我的一次打捞,一次灵魂的洗礼。我理解了经典的定义——所谓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
如果我们有自我反省的勇气的话,一定会感到人的成长往往是与人的堕落相伴生的。“物欲横流”,这样的话头常挂在我们的嘴边,写在我们的文章里,其实,远溯先古,类似的话也被一代一代的先贤们重复着。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在一个群体博弈的格局里,物欲不横流行吗?除非你有大天才,且这天才的力量足以保证你与体制疏离、不依靠体制就能得以自足。生命,首先是生存。物欲的生活,是彩数人所看重的,在多数人的推动下,物欲怎能不横流?横流是常态,不横流才是变态。在这样的一个“常态”环境里,为了不至于让自己很快堕落,唯一的办法,我想就是把童年当作我们的神,不断对她进行膜拜。《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不正是关于童年的圣经吗?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教师是容易让人灵魂结茧的工作,这话说出来可能会有很多人反对,他们可能会质疑:整天跟孩子们在一起,灵魂怎么会结茧呢?其实正是整天跟孩子们在一起才容易结茧,因为在现行的体制下很多人很难用一颗孩子的心来与孩子们回应,更多的时候在利益的驱使下,我们对孩子多的是看不惯,多的是不理解。太多的看不惯,太多的不理解,太多的琐琐碎碎的唠叨,灵魂怎能不结茧?能像央视儿童节目主持人董浩、刘纯燕、鞠萍那样与儿童对话的有几人呢?能像上海的于漪老师、徐州的于永正老师那样年虽老而童心仍炽的人有多少呢?心灵的田地里如果没有种子的播种,那就会荒掉或被杂草占领。如果说我今天还不至于太麻木,还不至于太堕落,还时常会生一种温暖的情绪,还葆有一些童心,那可能与这首歌的种子有关吧。
“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的我,没有过月光下倾听奶奶、外婆或妈妈给讲故事的浪漫,也没有过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书的面包上狼吞虎咽那样的机缘,更无今日耳挂MP3、MP4同学的潇洒。可谓目不迷五色,耳不乱七弦。在逮鱼摸虾割草剜菜中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不过,这里的逮鱼摸虾割草剜菜并没有现在怀想起来那样的诗意曼妙,一如所有的伤疤只有在回忆里才有可能成为英雄史诗。在我的记忆中,那还是个唯成分论的时代,我家的成分不好,加之在那个庄子里又是个小户姓(王姓是大户姓,因此我住的庄子就叫王庄),因此常常遭人欺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生产队的灌溉稻田的渠道决口了,几个姓王的孩子,他们有的比我小有的比我大,七手八脚地把我按在决口处用我的横躺的躯体来堵水,当时我的号啕大哭是无济于事的,那一回真的以为会被他们几个给呛死的。父亲是个暴脾气,我在外每受人欺负后,如果被他知道了,得到的一定是一顿暴打,那时我对父亲的怕在全庄是出名的,哪怕我玩得再高兴,只要听到他老远的一声咳嗽,我的尿都会吓出来的,这也形成了我后来的胆小怕事的性格。现在想来那是父亲不让我在外惹是生非的警告吧。在这样的环境里。自己深感是一个被侮辱和受损害的对象。在我的记忆中,童年的天空是灰暗的,童年的歌吹是喑哑的。
正如所有的事都因为有了“后来”,才充满了无限魅力一样,不知是后来上中学的日子里的哪一天,哪一个时刻,在一个什么样的机缘里,我听到了《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那一刻这首歌对我像是生了一种魔力,一下子紧紧地抓住了我,她满足了我关于童年的所有幻想,填补了我童年的所有苍白,使我深陷在歌曲所营造的那种诗的意境里,它像一剂灵药给了我伤痕累累的童年最好的治疗。如果现在让我来形容当时感觉的话,我会借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句说:“我认出了风暴而激动如大海”,“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我会借用荷尔德林《归家》一诗中的诗句说:“你所寻者近了,正上前来迎接你。”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踩着薄暮走向余晖暖暖的澎湖湾/一个脚印是笑语一串消磨许多时光/直到夜色吞没我俩在回家的路上/澎湖湾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
这里的每一个字都是那样地温暖,对我都有着无边的魅力,给我提供了无际的想象。海对于我,是一个邈远而神奇的梦。海是什么,是神啊!面朝大海,那感觉何止是春暖花开!可惜到现在我与海还缘悭一面,但这歌里的沙滩、椰林、斜阳、脚印、仙人掌、老船长、童年的“我”、外婆……满足了我关于大海的所有想象。
正如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是吝啬的一样,这首歌在当时对于我也是吝啬的。她恍如天外之音从我的心头一掠而过,一会儿就不见了,再也寻它不着,也不知到哪里去寻觅,心中生起的是一团怅惘。但我相信,那一刻,她像一粒种子,在我的灵魂里种下了。
人又是特别健忘的动物,那一刻的震撼,那一刻的喜悦,那一刻的汹涌澎湃,那一刻的怅惘,随着这首歌的渐行渐远也渐渐地走向了寂灭……
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一所乡下的普通高中教书。也许是受环境影响,也许更多是自己的惰性与不思进取,喝酒、打牌、打球、睡懒觉甚至赌博成了我一段时期的生活主调。理想、奋斗、进取这些字眼在生命中隐匿得无影无踪了。一个下午,我正赖在宿舍里睡“午觉”(时间应在下午四时许),忽然隐隐听到东壁的宿舍里传来《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心中为之一震,急忙推开隔壁同事的门看个究竟,原来这声音是从他的一台破旧的十四寸的黑白电视里传出来的,是以MTV的形式播放的。那纯粹的画面,那梦幻般的声音,那往昔的诗意美雅一下子汹涌了我的整个身心……这一刻一下子接通了那久违的记忆。当晚独自一个人漫步在校园西面的田野里,我开始反省:我的青春就这样耗散在这里吗?原先那个受着感动的我一去不复返了吗?一个巨大的声音从生命的深处发出:不能!绝不能这样!不该是这样的!
从那天晚上起,我重整了我那久违的书籍和笔记,制订了学习计划。从第二天早晨起,早读课,我与学生一起读书;作文课,我与学生一起作文;考试时,我与学生一起认真做试卷……作家刘震云说:“生活中的一切改变都自说话和说话方式的改变始。”于是,从第二天起,我改变以往用方言教学的方式(当时那里的老师上课用的都是方言),操起了蹩脚的普通话。看书,思考,书写(羞于称其为写作),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从此,我在教学上逐渐找到了感觉,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先后获得不少荣誉。后来有了一次报考应聘的机会,通过层层选拔我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到一所重点中学任教,这与那首歌对我的唤醒应该是分不开的。
随着条件的越来越好,我可以随时听到这首歌了,我可通过网络听不同歌手以不同方式来唱这首歌了,甚至我这个五音先天严重不全的人也能唱这首歌了。每一次的听与自我陶醉式的唱,都是对自我的一次打捞,一次灵魂的洗礼。我理解了经典的定义——所谓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
如果我们有自我反省的勇气的话,一定会感到人的成长往往是与人的堕落相伴生的。“物欲横流”,这样的话头常挂在我们的嘴边,写在我们的文章里,其实,远溯先古,类似的话也被一代一代的先贤们重复着。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在一个群体博弈的格局里,物欲不横流行吗?除非你有大天才,且这天才的力量足以保证你与体制疏离、不依靠体制就能得以自足。生命,首先是生存。物欲的生活,是彩数人所看重的,在多数人的推动下,物欲怎能不横流?横流是常态,不横流才是变态。在这样的一个“常态”环境里,为了不至于让自己很快堕落,唯一的办法,我想就是把童年当作我们的神,不断对她进行膜拜。《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不正是关于童年的圣经吗?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教师是容易让人灵魂结茧的工作,这话说出来可能会有很多人反对,他们可能会质疑:整天跟孩子们在一起,灵魂怎么会结茧呢?其实正是整天跟孩子们在一起才容易结茧,因为在现行的体制下很多人很难用一颗孩子的心来与孩子们回应,更多的时候在利益的驱使下,我们对孩子多的是看不惯,多的是不理解。太多的看不惯,太多的不理解,太多的琐琐碎碎的唠叨,灵魂怎能不结茧?能像央视儿童节目主持人董浩、刘纯燕、鞠萍那样与儿童对话的有几人呢?能像上海的于漪老师、徐州的于永正老师那样年虽老而童心仍炽的人有多少呢?心灵的田地里如果没有种子的播种,那就会荒掉或被杂草占领。如果说我今天还不至于太麻木,还不至于太堕落,还时常会生一种温暖的情绪,还葆有一些童心,那可能与这首歌的种子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