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及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培养能力与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有个性的过程。而探究性学习则是以探究这种活动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可见,探究性学习是满足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应积极引导和学生主动探求为一体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
一、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能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是完成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而且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通过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不仅敢问,而且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创造。譬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启迪学生探究:烛之武用的什么方法,就能仅凭一人之力把秦国的大军给说退?烛之武又是处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给予了他展示才华的机会?等一些可以把握全文主旨的问题情境,有了这些问题情景以及从中产生的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浓厚的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在这样的氛围下,阅读探究活动就变成了学生自觉主动的积极行为。
二、课堂中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答案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程学习,思维就处于探索求知的状态。例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我以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对梁启超的评价作为切入点,设置疑问,他是“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的学者”,我们平时说的“热心肠”指的是乐于助人,可是文章当中并没有提到他乐于助人的事情,再次深入认真阅读文章,分析“热心肠”在文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带着问题再读,有的学生说是感情丰富、投入,有的学生说是性情中人,有的说是他的满腔爱国热忱,前面两点是从梁启超的演讲表现中得出来,最后一點呢,需要我们对梁先生的演讲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过渡到对文章重点的理解与探究当中。
三、创设合理的课文教学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有效结合,因此,高中语文课程的探究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探究的过程是讲究情感的投入和发展的。所以,只有科学合理的创造探究性学习情境,才能更好的确保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实施。首先,教师可以借助虚拟情境的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人为地再现文章意境,利用语言文字,声情并茂地虚拟情境,使学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譬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合适的背景音乐,然后模拟作者站在江边,看滚滚江水浩荡千古,心中满怀豪情壮志的形象,并大声的朗诵出这篇经典的诗歌,把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作者的宽阔胸襟与远大抱负中去,在这样的情境体验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的开展探究学习。另外,考虑到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呈现文本内容上的优势,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创设生动直观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更好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譬如,学习《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现状,使学生深刻体会课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并从中获得启示,为接下来探究学习的有效开展做好铺垫。
四、拓展空间,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捷径
语文教学过程中,缺少必需的教学资源,是教师最头疼的事。实际上,教师只要善于动脑,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使语文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扩展,提高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提升学生体会美、展示美、创造美的情趣与水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柯罗曾经提到“面向自然对景学习”的理念,唐志契曾经指出“要看真山水,要得山水性情”,因此,语文教师要科学地通过生活中的各种自然条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贴近大自然。例如,让学生采摘一些他喜欢的花花草草,变成一个花环或制作花篮,这样的活动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极佳素材,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与描写大自然奠定基础。
五、授予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科学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探究性学习同样如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还应该给学生点播探究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语文的科学方法和技巧,从而不断提高其语文素养。阅读作为学习语文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只有与文本发生深层次的信息交流的阅读才是最好的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而个性化阅读探究方法和比较阅读探究方法等就是实现以上学习效果的最好方法。譬如,学习《故都的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点播学生与作者的另外一篇著名散文进行比较阅读探究,探究这两篇文章描写景物上的异同。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与文本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和精神交流,从而在阅读探究中与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不断获得提高。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最好的平台和最佳的时机,重要的就是语文教师巧妙设计、灵活处理,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材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获得人生体会和感悟。
参考文献
[1]金书芹.高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6(03).
[2]王晶晶.刍议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J].现代交际,2013(02).
[3]王艳芳.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04).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
一、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能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是完成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而且问题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通过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不仅敢问,而且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创造。譬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启迪学生探究:烛之武用的什么方法,就能仅凭一人之力把秦国的大军给说退?烛之武又是处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给予了他展示才华的机会?等一些可以把握全文主旨的问题情境,有了这些问题情景以及从中产生的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浓厚的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在这样的氛围下,阅读探究活动就变成了学生自觉主动的积极行为。
二、课堂中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答案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通过巧妙的设疑,设置悬念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程学习,思维就处于探索求知的状态。例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我以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对梁启超的评价作为切入点,设置疑问,他是“有学问,有文采,热心肠的学者”,我们平时说的“热心肠”指的是乐于助人,可是文章当中并没有提到他乐于助人的事情,再次深入认真阅读文章,分析“热心肠”在文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带着问题再读,有的学生说是感情丰富、投入,有的学生说是性情中人,有的说是他的满腔爱国热忱,前面两点是从梁启超的演讲表现中得出来,最后一點呢,需要我们对梁先生的演讲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过渡到对文章重点的理解与探究当中。
三、创设合理的课文教学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有效结合,因此,高中语文课程的探究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探究的过程是讲究情感的投入和发展的。所以,只有科学合理的创造探究性学习情境,才能更好的确保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实施。首先,教师可以借助虚拟情境的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人为地再现文章意境,利用语言文字,声情并茂地虚拟情境,使学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譬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合适的背景音乐,然后模拟作者站在江边,看滚滚江水浩荡千古,心中满怀豪情壮志的形象,并大声的朗诵出这篇经典的诗歌,把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作者的宽阔胸襟与远大抱负中去,在这样的情境体验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的开展探究学习。另外,考虑到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呈现文本内容上的优势,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创设生动直观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更好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譬如,学习《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现状,使学生深刻体会课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并从中获得启示,为接下来探究学习的有效开展做好铺垫。
四、拓展空间,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捷径
语文教学过程中,缺少必需的教学资源,是教师最头疼的事。实际上,教师只要善于动脑,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使语文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扩展,提高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提升学生体会美、展示美、创造美的情趣与水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柯罗曾经提到“面向自然对景学习”的理念,唐志契曾经指出“要看真山水,要得山水性情”,因此,语文教师要科学地通过生活中的各种自然条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贴近大自然。例如,让学生采摘一些他喜欢的花花草草,变成一个花环或制作花篮,这样的活动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极佳素材,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与描写大自然奠定基础。
五、授予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科学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探究性学习同样如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还应该给学生点播探究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语文的科学方法和技巧,从而不断提高其语文素养。阅读作为学习语文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只有与文本发生深层次的信息交流的阅读才是最好的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而个性化阅读探究方法和比较阅读探究方法等就是实现以上学习效果的最好方法。譬如,学习《故都的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点播学生与作者的另外一篇著名散文进行比较阅读探究,探究这两篇文章描写景物上的异同。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与文本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和精神交流,从而在阅读探究中与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不断获得提高。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最好的平台和最佳的时机,重要的就是语文教师巧妙设计、灵活处理,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材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使学生获得人生体会和感悟。
参考文献
[1]金书芹.高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6(03).
[2]王晶晶.刍议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J].现代交际,2013(02).
[3]王艳芳.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