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松拿到30万港元的年薪收入,而且作为销售状元,在惠普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但甄荣辉仍不满足,觉得挑战不够大。他决定去读MBA。MBA毕业后,年薪可以拿到15万美元以上,而且有机会成为企业高管。他有自己的盘算。
他最终选择去欧洲念书,法国INSEAD商学院。“读美国学校MBA需要两年时间,而在欧洲只需要一年时间。因此,去欧洲读书不仅花钱少,而且还能早挣钱。”
决定离开惠普时,他接受了平生第一次专访。正是在那次访问中,他第一次清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愿望。当记者问到他的人生目标,他答道:“希望毕业20年以后成为一个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那时,甄荣辉25岁。
贝恩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
要去法国念书,必须会法语,可甄荣辉却没有任何法语基础。他又一次要挑战自己的极限。他花了三个月来突击强化法语,但是到考试那天,他依然没有多大把握。不过,他发现法语考试主要是面试,由主考老师问几个问题,时间大约为15分钟~20分钟。于是,他事先准备好20多分钟的讲演内容。当面试老师提出第一个问题时,他就一口气地回答下去,一直回答了20分钟,根本没有给主考老师提问下一个问题的时间。结果,他就这样“混”过了语言考试这一关。
MBA毕业以后,甄荣辉决定先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因为刚出来一年就回香港,没有机会看看国外是怎么运作的,对我的简历可能也不是很有帮助。而选择做咨询,是因为它比较新鲜,可以接触不同的事情,见识面广。”最后,他选择贝恩国际策略顾问公司,先在其英国办事处做咨询顾问。
尽管甄荣辉很喜欢这份工作,但贝恩却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上班三天之后,他参加了一个项目汇报会。两小时的会议,他却有70%的内容听不懂。连会议都听不懂,还怎么去开展工作?这次“受辱”经历给他以沉重打击,他明白自己还得拼命努力。
后来,甄荣辉逐渐发现,与他的英国同事比起来,语言是他的短处,而分析推理能力却是他的长处。于是,他把工作重点放到项目调查方面,收集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许多从前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当他把事先经过大量调查分析后的资料提供给项目经理时,项目经理惊呆了,因为此前很少有咨询顾问像他这样工作。
慢慢地,贝恩英国公司的经理们都点名要甄荣辉加入他们的队伍。两年后,甄荣辉升到经理。1991年,他被派驻香港建立办事处。在他一手策划下,贝恩的业务又很快波及内地,在北京开设了办事处,他出任贝恩中国总裁。
1994年,32岁的甄荣辉成为贝恩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和最年轻的合伙人之一。
51job.com
1998年,甄荣辉与人合伙成立了一家人力资源服务公司。这是他事业的又一个转折点。这年,大陆的人才交流市场日趋活跃,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求职者个人,都迫切需要一个更专业的、定位于白领阶层的招聘渠道。
甄荣辉与《中国贸易报》合作,首先在北京推出了《中国贸易报》“前程招聘”专版。这个专版推出后大获成功,受到了企业及求职者的普遍欢迎。于是,甄荣辉和他的创业团队再接再厉,开始在全国复制他的北京模式。
1999年,互联网经济在全球方兴未艾,甄荣辉似乎已经敏锐察觉到其中的机遇。1月,他就在上海推出了careerpost.com网站,不过内容只能算是“前程招聘”专版的电子版,无非还是企业招聘信息的汇集。
随着市场上网络股行情的高涨,风险投资也在急不可待地四处寻找IT项目。甄荣辉无比兴奋,他决心抓住良机,引入风险投资,把网站做大。他为自己的网站设计了一个梦幻般的财富路线图:引入投资,上市,做成国际品牌。他将网站易名为51job.com,按照汉语谐音,51就是“无忧”。因为“无忧工作网”的赢利模式符合中国国情,所以颇受国外风险投资者青睐。2000年2月,第一笔金额为1400万美元的投资进入甄荣辉的公司。
此前,甄荣辉在前程无忧的角色只是一个“天使投资人”,不参与具体经营管理。等到14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进入后,公司的快速发展需要他全力以赴,这再次逼他必须做选择:继续做一个百万美金年薪的打工皇帝,还是去做一个前途未卜的小公司的CEO?
此时,甄荣辉已经37岁,在贝恩已经干了11年。如果继续待下去,工作会很顺手,“薪水很高,职务也很稳定”,但“可能再干20年还是这样”。同时,互联网的起飞让他看到挑战背后的巨大机会:“在互联网行业里,即使你去年做得成功,过了一个年头必须重新洗牌。这很刺激也很过瘾,可以赢得很大,也可以输得很大,完全看自己的机遇与功力。”
2000年4月,甄荣辉正式辞别贝恩公司,全身心投入“前程无忧”。
正是“不纯粹”挽救了公司
然而,让甄荣辉没想到的是,当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互联网行当时,正赶上网络泡沫破灭之际。全球股市迷雾沉沉,美国纳斯达克股指狂跌不止,互联网市场一片惨淡。那些已经沉浸其中,或者正怀着创业梦想,准备在IT行业大干一场的年轻人,或者是揣着钞票戴着眼镜正在互联网里找项目的风投人士,个个都惶惶不安,如临大敌。
当然,“前程无忧”也不免受到了波及。短短半年,1400万美元融资就“烧掉”了500万。“最困难的时候,我真以为公司明天就倒了。”那时甄荣辉几乎也丧失信心。但是,在面对合伙人时,他依旧表现得胸有成竹。
其实,与其他网站相比,前程无忧当时受到的冲击应当说是有限的,甄荣辉算是比较幸运。这当然与他的经营战略和战术有关。他一直坚持着网络招聘、报纸广告和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等综合经营策略,而没有做单一的网络公司。此前,曾经有不少人就因为这一点,认为甄荣辉不专业,做的根本就不是一个纯粹的网络公司。
然而,此时,正是这“不纯粹”挽救了其公司。
“一寸宽,一公里深”
甄荣辉逆流而进,努力让公司贴近市场,从而改善公司的现金流和赢利渠道。他下大力气去推广专业招聘刊物,试图在公司新的商业模式中有所作为。不过,他并不是这个市场最早的进入者。早在1997年,国内就已经有了专业的招聘网站。在甄创办刊物的时候,《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的招聘广告已经很火了。而在他建网站的时候,新浪、搜狐、网易也都开辟了专门的招聘栏目。51job.com网站刚开通时,有一半的浏览量就是通过新浪来的。由此可见,其生存环境和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但甄荣辉越做越有信心。他认为前程无忧要想在这个狭小的领域里生存下来,必须做深,做实。领域虽小,只有“一寸宽”,但可以在纵深上做文章,深挖下去,一样海阔天空。这就是所谓的“一寸宽,一公里深”。
公司的业务就锁定在人事经理这“一寸宽”的领地,为此开发服务于客户的各种特色产品和服务。于是,51job.com不仅有报纸、网站、猎头、培训,还做人事测评软件,做行业薪资调查,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切实帮助客户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比如,客户收到了很多简历,急需一个工具来帮他管理这成百上千份的简历资料。于是,51job.com就会马上与客户沟通并一同工作,迅速开发出一个简历管理软件。客户对此感激不尽,从此成为朋友。
甄荣辉还计划办一份专门给人力资源经理看的杂志,专门为中国广大的人事经理服务。如果不是定位在这“一寸宽”的领域,就不能跟客户保持近距离接触,就不可能拥有这么多企业客户。拥有了这个资源,很多事情都能做了。
就这样,前程无忧逐渐成了这个行业的老大。“我在三个城市找不到同一个竞争对手。凭着规模,我越跑越快,后面再多300个招聘网站也无所谓。”甄荣辉自豪地说。
没有办公室的CEO
在贝恩公司时,甄荣辉以为做管理顾问最累,每周都要工作100多个小时,有时还要加班,今天的事情干完了,明天照样还有做不完的活;做老板似乎可以轻松点,自己不干也没关系,干到一定程度可以找专业人士去做。但真正自己做公司以后,他才发现,创业其实比给人打工要更累得多,更操心得多。
甄荣辉是一个没有办公室的CEO。他之所以没给自己设置一个固定的办公室,是因为他要应付方方面面的事务,永远行色匆匆。他的办公室几乎就在旅行箱内,或者是飞机上。他是典型的空中飞人,一年出差时间在180天以上,就在他的几个分公司所在的城市飞来飞去,一天来回两三个地方十分平常。有时,他早晨从北京醒来,下午在上海开会,晚上去广州。“SARS期间,我在上海待了4个星期。北京、广州、香港都去不了。到了第4个星期,终于受不了了!我发觉自己已经不能对着同一张床睡四个星期。”在甄荣辉现有的时间分配上,只有1/5的时间在北京,而其他时间都在不同的城市间奔走。
他说自己已不习惯在同一个地方停留太久,而在公司管理上,他也同样要求企业保持一种速度感,保持不断变革。“我的任务就是不断地推动我的下属去变革,首先我自己就不能疲,尤其是当公司做大了以后,能够继续保持团队的创业精神,这是对我们的最大挑战。”
他扮演的角色是教练,更确切地说是游击教练。每到一处分公司,他都会抽时间参加各部门的会议,和普通员工一起探讨最新的问题。“飞的”游击也好,坐镇前线也好,都是为了消除距离,这包括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和阶梯距离。他最不愿看到的是,公司越大,管理者离员工的距离越远。
“创业很苦,但很满足,毕竟我一手养大了自己的孩子。这种成就感是职业经理人永远不可能有的。”说这话时,甄荣辉露出了开心的微笑。(编辑/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