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老参地
凡属栽过人参或播过人参种子的土壤,参农通称之为老参地,(乏土或老乏土)。
根据参场的情况分为:
1.新乏土
是指人参收获后第一年,也就是刚播过参种或
栽过人参2到3年的地。
2.种作物的老乏土
是指新乏土在不施肥又耕作在很粗放的条件下种植其他作物直至收获很低,才撂荒还林的。
3.还林的老参地
不连作就种其他作物,其实直接还林的很少。
二、老参地的问题
人参原产于我国东北长白山区,人工栽培已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过去很少有人对人参土壤进行研究,近年来虽然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大多是介绍人参的土壤条件及栽参土质等,虽然也提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但实际研究老参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的还很少。造成栽参与育林的矛盾,主要是由于老参地不能在短期内利用栽参的问题,而老参地的产生,是由于参农在长期生产中所形成的不合理的栽培方式。栽参采取不施肥而徒选新林地,是一种掠夺地力的方式。人参收获后,不施肥又种上其他作物,又是恶化土壤的必然后果。土壤恶化了,用撂荒还林来恢复地力,无疑需要的时间长,复原慢,如果不等地力恢复就栽参,就会出现病多,产量低的事实。长期以来,砍伐森林的面积在不断扩大,废土连片、水土流失、栽参与林业矛盾日趋尖锐。就目前情况来说,探讨老参地不能栽参的原因,寻找利用途径,是解决老参地的唯一办法。
对老参地的具体反映是:“烧须、病多、产量低”。据调查了解,在烧须的问题上,有人认为是土壤肥力低,有人说是天旱缺水所致,如果土层过厚过松,不论老土新土,都有这种现象,雨天后就会消失。经过人参生长后的土壤,很可能在物理性状上有所变坏,某些营养物质有所减少或不足,削弱了参根的抗逆能力,同时,栽过参的土壤,也很可能带的病原微生物多一些,因而感染的机会就会增大,发病死亡率就会增高,以至于减产。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老土地上,新土中也有发生,当然在生产管理的技术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多年的老参农对这一点都有深刻的体会。
总之,老参地的问题,确实相当复杂,既有土壤问题,也有植保、栽培以及生理等方面的问题。今后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深入的进行综合研究。
三、参地土壤的化学性质
1.土壤吸收性能
土壤经过人参生长后,它的代换性盐基总量急剧下降而代换性氢逐渐上升。盐基饱和的土壤转变为盐基不饱和,以致土壤酸化。一般土壤中的代换性盐基中主要是钙,约占80%以上,其次是镁、纳和钾。土壤酸化的原因,很可能是钙离子被人参根大量吸收所致。
2.农化指标
一是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随着栽参年限的延长而减少,二是全砱含量很高,而有效砱却很低,和腐殖质有一样的趋势。
因此,我们认为:备用的土优于新栽土,新栽土优于新乏土、而新乏土又优于种庄稼的老乏土;经撂荒还林后,土壤肥力逐渐恢复,还林越长的优于还林短期的;还林较早的优于较晚的。
事实证明,参农选地要求表土层厚,腐殖质含量高,含砂量较大而结构性好的土壤,是有科学根据的。
四、参地土壤的物理性质
1.不同作物各有其适宜的物理性状,每一种作物在不同的土壤上,都有其适宜的物理状况。人参在腐殖质化棕色深林土上,其腐殖质含量7%~16%时,最适宜的容重为0.6~0.8。人参生长所需要的土壤条件,与大田作物是截然不同的,他是要求结构疏松、通气良好而不板结的土壤。
2.表土与底土要相适应:人参是多年生的宿根植物,在野生生长条件下,根系只分布在肥力高而结构疏松的腐殖质层中,三批叶以后,主根大都向水平方向生长,或者主根垂直而支根呈水平方向,细根和须根都趋向表土层生长。他的养分和水分的供给,全靠大自然。经人工栽培后,仿林荫而设置的参棚,则水分更是依赖于土壤。所以,根据人参生长的要求,既要有一层疏松便于根系舒展的表土,又要有一层紧实能蓄水的底土,既要有适当的坡度,又要有较为粘重的底土层,这些都是参农选地的宝贵经验。
五、土壤好坏与产量有关
参根产量是反映在土壤整个肥力上的,好土参根产量高,新土优于老土,还林期愈长的优于还林期短的。这就证明,人参产量取决玉土壤的好坏。
六、人参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人参生育期中的土壤湿度为40%~50%,人参生长所需的土壤临界湿度,过则嫌多,易发病,少则感缺,会出现早象。土壤湿度是随气温升降、雨量多少、季节交替而变动的。并非一成不变的。
当土壤湿度达10℃左右,土壤含水量为40%以上时,就出苗。随着土温逐渐上升,水分蒸发慢慢增大,到了开花期,土温达到15℃以上,土壤水分降到30%左右时,土壤中的有效养分也随着人参生长的需要逐渐积放达到高峰。土壤中的三相容积比,也是完全协调的。人参开花以后,土温随着大气仍然上升,而土壤水分也随着有所增长,到了红果期土温接近20℃土壤水分在40%左右时,只要三相比调节适中,(三相比主要反映土壤的微结构,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水热气的调节,土壤经过栽参后,其三相比的变化极为明显)。土壤中有效养分的积放量仍能维持或接近于最高水平,这样就可以足够地满足人参开花结果的需要,完成它一年一度的生长发育。
这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人参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有相关性,人工移植,仿照野山参的根系分布情况,将三年生参根斜置或平放于8~10cm的土层中,其根系绝大部分的侧根和须根向表土层生长,只有不定根深入到底土,同时,常常发现主根全部烂掉,只要有不定根存在,地上植株生长仍然正常看不出病症,则根系的疏导机能完全可以由不定根代替主根而生长,这是从参根的形态上来判断的。
据人参解剖学研究:人参的主根为深入的收缩根,由于主根的深入活动,以致老龄参的输导能力逐渐减退,其输导功能逐渐为根茎的季节性不定根所代替。人参的地上器官每年都死亡,来年春天再长出,需要消耗根内储藏的养分,因而,使整个植株变弱而抗逆能力减低,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浸染。一旦环境条件恶化,极易感病。参地土壤性状,凡土壤经人参生长后,无论从物理或化学方面,都有趋于恶化的倾向,这就肯定了老参地的土壤要在较短时间内利用再栽参,非要有加以改良的措施不可。
七、摘要
1.新栽土优于老参地,新乏土优于种庄稼的老乏土,还林早而期间长的优于还林晚而期间短的,集中反映在单位面积的存苗率和产量上。
2.人参对土壤条件的要求是:表土层的气象要大、底土层的气象要小,以与遮阴做畦的方式相适应,栽培过程中土壤性质由好变坏的实质是:(1)代换性盐基的下降,而代换性氢的上升;(2)腐殖质和有效砱含量的减少;(3)土壤结构的恶化,主要是三相比变坏。
3.我们初步认为解决的途径在栽参过程中,应补充每一生产周期中的施肥环节,增施含砱、含钙丰富的矿质肥料和有机肥料,以维持地力、防止土壤恶化、栽过参的土壤,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可以马上还林、平坦的地区,应在施肥的基础上,经过适当年限的轮作或休闲,以恢复地力,再进行栽参,但必须保证土壤的结构性状,以达到人参生长所需求的土壤三相比稳定,营养协调。
凡属栽过人参或播过人参种子的土壤,参农通称之为老参地,(乏土或老乏土)。
根据参场的情况分为:
1.新乏土
是指人参收获后第一年,也就是刚播过参种或
栽过人参2到3年的地。
2.种作物的老乏土
是指新乏土在不施肥又耕作在很粗放的条件下种植其他作物直至收获很低,才撂荒还林的。
3.还林的老参地
不连作就种其他作物,其实直接还林的很少。
二、老参地的问题
人参原产于我国东北长白山区,人工栽培已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过去很少有人对人参土壤进行研究,近年来虽然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大多是介绍人参的土壤条件及栽参土质等,虽然也提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但实际研究老参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的还很少。造成栽参与育林的矛盾,主要是由于老参地不能在短期内利用栽参的问题,而老参地的产生,是由于参农在长期生产中所形成的不合理的栽培方式。栽参采取不施肥而徒选新林地,是一种掠夺地力的方式。人参收获后,不施肥又种上其他作物,又是恶化土壤的必然后果。土壤恶化了,用撂荒还林来恢复地力,无疑需要的时间长,复原慢,如果不等地力恢复就栽参,就会出现病多,产量低的事实。长期以来,砍伐森林的面积在不断扩大,废土连片、水土流失、栽参与林业矛盾日趋尖锐。就目前情况来说,探讨老参地不能栽参的原因,寻找利用途径,是解决老参地的唯一办法。
对老参地的具体反映是:“烧须、病多、产量低”。据调查了解,在烧须的问题上,有人认为是土壤肥力低,有人说是天旱缺水所致,如果土层过厚过松,不论老土新土,都有这种现象,雨天后就会消失。经过人参生长后的土壤,很可能在物理性状上有所变坏,某些营养物质有所减少或不足,削弱了参根的抗逆能力,同时,栽过参的土壤,也很可能带的病原微生物多一些,因而感染的机会就会增大,发病死亡率就会增高,以至于减产。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老土地上,新土中也有发生,当然在生产管理的技术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多年的老参农对这一点都有深刻的体会。
总之,老参地的问题,确实相当复杂,既有土壤问题,也有植保、栽培以及生理等方面的问题。今后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深入的进行综合研究。
三、参地土壤的化学性质
1.土壤吸收性能
土壤经过人参生长后,它的代换性盐基总量急剧下降而代换性氢逐渐上升。盐基饱和的土壤转变为盐基不饱和,以致土壤酸化。一般土壤中的代换性盐基中主要是钙,约占80%以上,其次是镁、纳和钾。土壤酸化的原因,很可能是钙离子被人参根大量吸收所致。
2.农化指标
一是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随着栽参年限的延长而减少,二是全砱含量很高,而有效砱却很低,和腐殖质有一样的趋势。
因此,我们认为:备用的土优于新栽土,新栽土优于新乏土、而新乏土又优于种庄稼的老乏土;经撂荒还林后,土壤肥力逐渐恢复,还林越长的优于还林短期的;还林较早的优于较晚的。
事实证明,参农选地要求表土层厚,腐殖质含量高,含砂量较大而结构性好的土壤,是有科学根据的。
四、参地土壤的物理性质
1.不同作物各有其适宜的物理性状,每一种作物在不同的土壤上,都有其适宜的物理状况。人参在腐殖质化棕色深林土上,其腐殖质含量7%~16%时,最适宜的容重为0.6~0.8。人参生长所需要的土壤条件,与大田作物是截然不同的,他是要求结构疏松、通气良好而不板结的土壤。
2.表土与底土要相适应:人参是多年生的宿根植物,在野生生长条件下,根系只分布在肥力高而结构疏松的腐殖质层中,三批叶以后,主根大都向水平方向生长,或者主根垂直而支根呈水平方向,细根和须根都趋向表土层生长。他的养分和水分的供给,全靠大自然。经人工栽培后,仿林荫而设置的参棚,则水分更是依赖于土壤。所以,根据人参生长的要求,既要有一层疏松便于根系舒展的表土,又要有一层紧实能蓄水的底土,既要有适当的坡度,又要有较为粘重的底土层,这些都是参农选地的宝贵经验。
五、土壤好坏与产量有关
参根产量是反映在土壤整个肥力上的,好土参根产量高,新土优于老土,还林期愈长的优于还林期短的。这就证明,人参产量取决玉土壤的好坏。
六、人参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人参生育期中的土壤湿度为40%~50%,人参生长所需的土壤临界湿度,过则嫌多,易发病,少则感缺,会出现早象。土壤湿度是随气温升降、雨量多少、季节交替而变动的。并非一成不变的。
当土壤湿度达10℃左右,土壤含水量为40%以上时,就出苗。随着土温逐渐上升,水分蒸发慢慢增大,到了开花期,土温达到15℃以上,土壤水分降到30%左右时,土壤中的有效养分也随着人参生长的需要逐渐积放达到高峰。土壤中的三相容积比,也是完全协调的。人参开花以后,土温随着大气仍然上升,而土壤水分也随着有所增长,到了红果期土温接近20℃土壤水分在40%左右时,只要三相比调节适中,(三相比主要反映土壤的微结构,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水热气的调节,土壤经过栽参后,其三相比的变化极为明显)。土壤中有效养分的积放量仍能维持或接近于最高水平,这样就可以足够地满足人参开花结果的需要,完成它一年一度的生长发育。
这里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人参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有相关性,人工移植,仿照野山参的根系分布情况,将三年生参根斜置或平放于8~10cm的土层中,其根系绝大部分的侧根和须根向表土层生长,只有不定根深入到底土,同时,常常发现主根全部烂掉,只要有不定根存在,地上植株生长仍然正常看不出病症,则根系的疏导机能完全可以由不定根代替主根而生长,这是从参根的形态上来判断的。
据人参解剖学研究:人参的主根为深入的收缩根,由于主根的深入活动,以致老龄参的输导能力逐渐减退,其输导功能逐渐为根茎的季节性不定根所代替。人参的地上器官每年都死亡,来年春天再长出,需要消耗根内储藏的养分,因而,使整个植株变弱而抗逆能力减低,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浸染。一旦环境条件恶化,极易感病。参地土壤性状,凡土壤经人参生长后,无论从物理或化学方面,都有趋于恶化的倾向,这就肯定了老参地的土壤要在较短时间内利用再栽参,非要有加以改良的措施不可。
七、摘要
1.新栽土优于老参地,新乏土优于种庄稼的老乏土,还林早而期间长的优于还林晚而期间短的,集中反映在单位面积的存苗率和产量上。
2.人参对土壤条件的要求是:表土层的气象要大、底土层的气象要小,以与遮阴做畦的方式相适应,栽培过程中土壤性质由好变坏的实质是:(1)代换性盐基的下降,而代换性氢的上升;(2)腐殖质和有效砱含量的减少;(3)土壤结构的恶化,主要是三相比变坏。
3.我们初步认为解决的途径在栽参过程中,应补充每一生产周期中的施肥环节,增施含砱、含钙丰富的矿质肥料和有机肥料,以维持地力、防止土壤恶化、栽过参的土壤,在坡度较大的地区,可以马上还林、平坦的地区,应在施肥的基础上,经过适当年限的轮作或休闲,以恢复地力,再进行栽参,但必须保证土壤的结构性状,以达到人参生长所需求的土壤三相比稳定,营养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