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指导方针,对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进行了新的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历史起点谋划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对教育事业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十七大报告在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的同时,还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包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该从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和民族前途命运出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新世纪新阶段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努力把党中央的重大教育决策化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共识和具体行动。
立足国情、省情。全力促进教育公平。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原因,我国社会上蕴藏着特别旺盛的教育需求,办学条件及财政投入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与发达国家存量劳动力文化程度差距依然很大,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强烈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虽然我国教育公平的整体状况明显改善,但目前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的差距依然存在。教育公平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要求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对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提出的更高期望和要求。
但是,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注定了在不同教育阶段所能够实现的公平程度以及质量水平的有限性。而且,教育周期比通常的经济周期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更要充分估计其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不仅要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更要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统筹个人与社会、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教育需求,统筹教育发展、改革和稳定,引导社会教育需求朝务实方向发展。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既要尽力而为地解决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又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量力而行。这样,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满意状况,才能逐步调整到与国情环境和国力条件相契合的程度。
健全完善教育体系。确保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实现民生“五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目标和重要抓手。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确保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必须着力构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优质教育三大教育体系。为在全省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优学”的教育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构建全民教育体系,就是要以满足每个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为目标,向所有儿童提供正规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创造安全、健康、无歧视和资源分配公平合理的教育环境,让所有的人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要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将“管用一生”的教育转变为“贯穿一生”的教育,将一次性成才教育转变为学会生存、一生都有成功机会的教育,将阶段性教育转变为终其一生的教育,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相结合,学前与学后教育、职前与职后教育相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逐步形成综合、完整的教育系统:构建优质教育体系,就是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最大限度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区域教育资源整体质量。教育课程、方法、师资、环境是教育资源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构建优质教育体系的主体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出发,大力推进教育创新,通过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平台。
坚持教育科学发展。做大做强优质教育资源。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教育质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在江苏教育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的教育发展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烈需求,还不能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等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靠教育发展来促进教育公平。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要少上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项目,多做惠及子孙后代的教育实事工程,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将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普遍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把学校办成老百姓信任和满意的学校。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
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所有学校办学条件相当。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惠及人民群众的一项战略任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经济社会区域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没有教育的均衡发展,区域共同发展也是不完整、不持久的。教育均衡发展,当前主要是指以县(市、区)为单位实现县域范围内的教育均衡发展,其着力点是抓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以资源配置为重点。教育均衡包含的内容很多,有受教育机会的均衡、办学条件的均衡、师资素质的均衡、学校管理的均衡和教育质量的均衡,等等。但是,当前一个时期,我省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还是从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资源配置的均衡做起,并不要求所有的方面都要做到非常均衡。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师资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人民群众一样满意”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迈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把每一所小学和初中都办好。提高公办中小学校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同时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建设纳入全省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规划,确保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子女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全面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装备水平,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建立健全资助体系,确保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帮助各个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体系和扶持政策,逐步扩大资助覆盖面。全面落实“两免一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确保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确保每个考上高等院校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继续坚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加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作者系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邹宏仪
立足国情、省情。全力促进教育公平。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原因,我国社会上蕴藏着特别旺盛的教育需求,办学条件及财政投入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与发达国家存量劳动力文化程度差距依然很大,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强烈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虽然我国教育公平的整体状况明显改善,但目前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的差距依然存在。教育公平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要求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对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提出的更高期望和要求。
但是,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注定了在不同教育阶段所能够实现的公平程度以及质量水平的有限性。而且,教育周期比通常的经济周期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更要充分估计其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不仅要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更要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统筹个人与社会、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教育需求,统筹教育发展、改革和稳定,引导社会教育需求朝务实方向发展。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既要尽力而为地解决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又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量力而行。这样,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满意状况,才能逐步调整到与国情环境和国力条件相契合的程度。
健全完善教育体系。确保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实现民生“五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目标和重要抓手。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确保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必须着力构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和优质教育三大教育体系。为在全省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优学”的教育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构建全民教育体系,就是要以满足每个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为目标,向所有儿童提供正规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创造安全、健康、无歧视和资源分配公平合理的教育环境,让所有的人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要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将“管用一生”的教育转变为“贯穿一生”的教育,将一次性成才教育转变为学会生存、一生都有成功机会的教育,将阶段性教育转变为终其一生的教育,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相结合,学前与学后教育、职前与职后教育相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逐步形成综合、完整的教育系统:构建优质教育体系,就是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最大限度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区域教育资源整体质量。教育课程、方法、师资、环境是教育资源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构建优质教育体系的主体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出发,大力推进教育创新,通过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平台。
坚持教育科学发展。做大做强优质教育资源。这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教育质量,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在江苏教育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的教育发展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烈需求,还不能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等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靠教育发展来促进教育公平。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要少上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项目,多做惠及子孙后代的教育实事工程,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将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普遍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把学校办成老百姓信任和满意的学校。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
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所有学校办学条件相当。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惠及人民群众的一项战略任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经济社会区域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没有教育的均衡发展,区域共同发展也是不完整、不持久的。教育均衡发展,当前主要是指以县(市、区)为单位实现县域范围内的教育均衡发展,其着力点是抓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以资源配置为重点。教育均衡包含的内容很多,有受教育机会的均衡、办学条件的均衡、师资素质的均衡、学校管理的均衡和教育质量的均衡,等等。但是,当前一个时期,我省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还是从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资源配置的均衡做起,并不要求所有的方面都要做到非常均衡。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师资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人民群众一样满意”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迈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把每一所小学和初中都办好。提高公办中小学校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同时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建设纳入全省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规划,确保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子女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全面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装备水平,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建立健全资助体系,确保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帮助各个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体系和扶持政策,逐步扩大资助覆盖面。全面落实“两免一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确保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确保每个考上高等院校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继续坚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加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作者系省教育厅厅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责任编辑,邹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