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设计有效的实验”、“实验中有效的点拨”、“实验后有效的交流”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让学生能在有效的实验中得到有效的探究,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关键词:有效;实验;探究;设计;点拨;交流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
在科学课中,为了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把握住实验在科学课中的功能和作用,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实验,达到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设计有效的实验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探究为主体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之一。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一)设计符合科学学科特点的实验
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科学现象的目的。中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
(三)设计要联系本地自然条件的实验
我市地处苏北沿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这些抬头可见,垂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自然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
二、指导观察,进行有效的点拨引导
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以活动为基本内容,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学习。让学生在“发现——尝试——探索——再发现——再尝试——再探索”的循环上升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更多地、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知识,摸索技能、技巧的过程,使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培养。
(一)递进点拨
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某种科学作品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后,思维活动渐渐平静下来。此时教师只需要递进点拨,犹如在刚恢复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石子,再次激起波澜,引起学生深一层的思考。这样就能转化学生的内动力,使学生茅塞顿开。
(二)逆向点拨
当学生遇到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就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转换思考角度,也就是说“换个角度想一想”。这样,一种思路无法解决的问题,用另一种相反的思路就迎刃而解。
(三)误导点拨
教师事先结合实验活动教学内容中,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自己故意“犯错”一下,然后让学生挑毛病,找漏洞。以此,让学生从反面加深对错误的认识,不再犯错。误导点拨不仅可以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总结归纳,进行有效性的交流研讨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活动中,交流研讨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之一,它是学生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实验所得的信息,彼此交换看法,实现共同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环节。实验后的交流研讨具有一系列的价值:
(一)让学生表达和交流,确保交流研讨的清晰性和层次性
组织学生实验后的交流研讨是探究教学中比较难把握的一个环节,要提高这一环节的活动效率,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研讨空间,保证学生完整地表达与交流。交流汇报不仅是表达作答学生的想法,更是与别的同学分享、交流,归纳整理科学发现的过程。因此,教师就要在课前充分预设,理清思路,正确把握研讨交流的“度”,以便快捷应对,并且善于对信息进行综合、归纳。
(二)因势利导,使交流研讨层层深入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如果教师任凭学生回答哪里算哪里,在研讨时单往结论看,会使汇报研讨处于肤浅的状态,造成学生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相反,如果教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由于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势利导,及时疏导学生思维盲点,促使学生的思维泛起层层涟漪,教学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三)关注一般现象和结论外的东西,使交流研讨得以延伸
科学课堂中凸现“以人为本”科学探究方式,学生亲自实践科学实验,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眼光不一样,肯定有一些“意外”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对有价值的“意外”小题大做,挖掘交流研讨中更深层次的东西,从而产生更高的教育价值,达成更高的教学目标。
(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研讨习惯
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学生对实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到了交流研讨阶段,经常会陷入“无序”化状态。所以,只有交流研讨建立了一定的规则,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秩序井然的交流研讨,帮助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从而获得更正确的认识。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上第一节课起,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科学探究各环节的习惯条例,在教学中逐项渗透,有意识地逐项攻破。教师科学合理地精心设计交流研讨,组织好探究后期的交流研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一个永远值得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郑定晖.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小学自然教学.2002.5.24
3、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2
4、王光乃、罗栋国.小学自然实验大全. 第1版.湖北: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10
5、钟启泉,崔允漷,张华,朱慕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6、张奇,沈群,韩志伟.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第1版.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有效;实验;探究;设计;点拨;交流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
在科学课中,为了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把握住实验在科学课中的功能和作用,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实验,达到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设计有效的实验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探究为主体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之一。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一)设计符合科学学科特点的实验
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科学现象的目的。中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
(三)设计要联系本地自然条件的实验
我市地处苏北沿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这些抬头可见,垂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自然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科学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科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教学的实践过程也是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过程,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
二、指导观察,进行有效的点拨引导
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以活动为基本内容,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学习。让学生在“发现——尝试——探索——再发现——再尝试——再探索”的循环上升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更多地、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知识,摸索技能、技巧的过程,使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培养。
(一)递进点拨
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某种科学作品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后,思维活动渐渐平静下来。此时教师只需要递进点拨,犹如在刚恢复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石子,再次激起波澜,引起学生深一层的思考。这样就能转化学生的内动力,使学生茅塞顿开。
(二)逆向点拨
当学生遇到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就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转换思考角度,也就是说“换个角度想一想”。这样,一种思路无法解决的问题,用另一种相反的思路就迎刃而解。
(三)误导点拨
教师事先结合实验活动教学内容中,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自己故意“犯错”一下,然后让学生挑毛病,找漏洞。以此,让学生从反面加深对错误的认识,不再犯错。误导点拨不仅可以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总结归纳,进行有效性的交流研讨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活动中,交流研讨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之一,它是学生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实验所得的信息,彼此交换看法,实现共同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环节。实验后的交流研讨具有一系列的价值:
(一)让学生表达和交流,确保交流研讨的清晰性和层次性
组织学生实验后的交流研讨是探究教学中比较难把握的一个环节,要提高这一环节的活动效率,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研讨空间,保证学生完整地表达与交流。交流汇报不仅是表达作答学生的想法,更是与别的同学分享、交流,归纳整理科学发现的过程。因此,教师就要在课前充分预设,理清思路,正确把握研讨交流的“度”,以便快捷应对,并且善于对信息进行综合、归纳。
(二)因势利导,使交流研讨层层深入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如果教师任凭学生回答哪里算哪里,在研讨时单往结论看,会使汇报研讨处于肤浅的状态,造成学生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相反,如果教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由于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势利导,及时疏导学生思维盲点,促使学生的思维泛起层层涟漪,教学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三)关注一般现象和结论外的东西,使交流研讨得以延伸
科学课堂中凸现“以人为本”科学探究方式,学生亲自实践科学实验,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眼光不一样,肯定有一些“意外”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对有价值的“意外”小题大做,挖掘交流研讨中更深层次的东西,从而产生更高的教育价值,达成更高的教学目标。
(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研讨习惯
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学生对实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到了交流研讨阶段,经常会陷入“无序”化状态。所以,只有交流研讨建立了一定的规则,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秩序井然的交流研讨,帮助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从而获得更正确的认识。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上第一节课起,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科学探究各环节的习惯条例,在教学中逐项渗透,有意识地逐项攻破。教师科学合理地精心设计交流研讨,组织好探究后期的交流研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一个永远值得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第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郑定晖.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小学自然教学.2002.5.24
3、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2
4、王光乃、罗栋国.小学自然实验大全. 第1版.湖北: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10
5、钟启泉,崔允漷,张华,朱慕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第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6、张奇,沈群,韩志伟.小学科学教学心理学[M].第1版.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