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西民间舞蹈符号在作品创作中的运用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西民间舞蹈是黄河歌舞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舞蹈创作要体现和反映区域民俗民风、时代主旋律,表达人民群众的精神情怀,其关键在于保持区域民间舞蹈的独特性与符号性。本文以作品《阳光路上》为例,从山西民间舞蹈符号特征、提取、运用、意义方面阐释其在作品创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作品创作   山西民间舞   舞蹈符号   运用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6-0084-02
   山西民间舞蹈蕴含的舞蹈符号是体现和反映黄河儿女情感、精神、文化的符号象征,也是山西民间舞蹈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资源与文化标识。在当代舞蹈创作中要保持山西黄河派舞蹈典型特征与区域审美个性,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提取、运用山西民间舞蹈符号。可见,在舞蹈作品创作中合理运用山西民间舞蹈符号,是传承与发展山西民间舞蹈的重要路径。缺乏山西民间舞蹈符合创作运用的作品,就缺失了文化性、地域性、风格性,作品将变得千篇一律、毫无黄河流派舞蹈特点。笔者以作品《阳光路上》为例,阐释山西民间舞蹈符号在作品创作中的作用。
  一、山西民间舞蹈与山西民间舞蹈符号标识
  (一)山西民间舞蹈
  一是文化上的黄河“舞风”。山西民间舞蹈是文化源流悠久的黄土艺术。在山西黄土高原上无论现存的石窟、壁画、雕塑遗存,还是民俗节庆、社火生活中都随处可见山西民间舞蹈活跃的身影。[1]山西民间舞蹈作为区域舞蹈资源,为黄河流派舞蹈创作提供了文化滋养和风格标识。历经千年的孕育、演变,早已融入黄河儿女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精神气质之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与社会功用性。山西民间舞蹈以民俗、宗教、社交等为载体,用“闹社火”“扭秧歌”等喜闻乐见和广泛参与的表演方式呈现,是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的产物,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作用。[2]
  二是形态上的黄河“舞形”。山西民间舞蹈地缘结构上具有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界的特殊性,形成了黄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下的舞蹈形态。山西境内现存秧歌类、鼓舞类、彩灯类、车船类、花鸟类、拟兽类、武术类、鬼神类等近百余之多。现存的山西民间舞蹈以秧歌和鼓舞为常见。秧歌常以扭胯、腆腮、撅臀、挺胸的体态,呈现扭、摆、翘等形态,形成曲折的动感之美。而鼓舞类常动作洒脱、奔放、有力,以“玩”“逗”“耍”为特征。舞蹈的表演扮相以丑、怪为美。
  三是特征上的黄河流派“符号”。提取山西民间舞蹈符号的创作是十分丰富,在20世纪80-90年代以山西省歌舞剧院为代表就陆续创作《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系列黄河风情歌舞晚会。[3]山西民间舞蹈乡土风格浓郁,以黄河儿女生产生活为原型,提取大量乡土素材,乡土风格是山西民间舞蹈的“符号”之一。此外舞蹈形象生动活泼、舞蹈造型独特,婆姨、老汉等秧歌人物,花鸟拟兽类形象层出。形成了黄土风格、乡土风韵、时代风采,“土”“丑”“怪”为美的舞蹈符号[4]。
   (二)山西民间舞蹈符号标识特征
  一是山西民间舞蹈符号标识的黄河乡土气息。山西民间舞蹈从民间走来,与黄土地的劳动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黄土高原文化影响下,以黄河儿女生产生活为原型,大量黄土高原生产生活原型动作语汇纳入舞蹈,导致舞蹈中蕴含了大量乡土动作语汇及素材,形成了乡土风格浓郁符合标识。
  二是山西民间舞蹈符号标识的以“丑”为美。山西民间舞蹈常以扭胯、腆腮、撅臀、挺胸的夸张体态,塑造婆姨、老汉等舞蹈人物形象,在夸张的扭、曲、翘中以“土”“丑”“怪”为美。在舞蹈人物形象与动作语汇上土气、丑陋、怪异的呈现,凸显舞蹈主题的朴实、真善。特别是男扮“女”的反串,更是诠释了以“丑”为美的山西民间舞蹈符号标识。
  三是山西民间舞蹈符号的包容特质。山西民间舞蹈受中原黄河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影响较大。山西民间舞蹈符号具有交流、借鉴、融合的多重包容特质。即主体舞蹈符号由中原黄河文化而来,融合形成黄河派舞蹈符号。而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影响着它的风格,以晋北的踢鼓子秧歌为代表,形成了粗犷、刚劲、尚武的舞蹈符号标识。从山西南北民间舞蹈的对比就可见不同舞蹈符号的标识作用明显,均体现其舞蹈符号的包容特质。
  二、《阳光路上》中山西民间舞蹈符号的提取及运用
   (一)舞蹈作品《阳光路上》
   舞蹈作品《阳光路上》以山西长治市深入贯彻党和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为创作背景,提取真实案例,讲述了一对青年大学生村官深入山区乡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并带领广大老区群众共同踏上幸福之路的动人事迹。作品《阳光路上》创作运用山西民间舞中晋北踢鼓子秧歌和左权小花戏的舞蹈符号。以此表现基层农民脱贫致富,奔向幸福小康生活的阳光路上。
   (二)《阳光路上》对山西民间舞蹈符号的提取应用
   一是典型体态符号“三道弯”的提取应用。舞蹈作品《阳光路上》从山西左权小花戏中提取扭胯、腆腮、撅臀、挺胸的体态,以舞蹈体态可塑性与变化性提取运用符号。在舞蹈作品舞蹈人物造型在坐、站、依、靠中运用“三道弯”的体态符号。主要表现在将山西左权小花戏的“扭胯”“腆腮”“撅臀”体态符号在作品中的期盼、劳作、学习、庆收动机动作中运用,呈现出期盼、劳动、传授、丰收等动作动态造型。
   二是扭、擺、拧、转、划圆动律符号的提取运用。上身动律符号“扭”“摆”“甩”作为山西左权小花戏典型。[5]其动律符号在作品中运用“拧转”和“划圆”与站、坐、依、靠的造型姿态融合,形成舞台期盼场景画面。山西左权小花戏的“扭”“摆”“甩”典型动作构建了“扭摆”“拧转”的动律符号。[6]在第一段“百姓期盼”中站姿、坐姿作、依姿、望姿等期盼舞蹈动作分别提取运用了扭摆、拧转、划圆动律符号。表现舞蹈人物纠结、焦虑、期盼的情绪变化。   三、山西民间舞蹈符号标识的创作运用意义
   (一)助推人物形象塑造
   舞蹈形象是舞蹈艺术作品中通过舞蹈语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7]山西民间舞蹈符号在坐、站、依、靠等舞蹈体态塑造中用向前倾斜的体态表达情感。塑造大山里的勤劳的山西妇女形象 ,抒发了追求幸福小康生活的情绪,丰富了舞台构图与动作空间。
   (二)强化黄河派舞蹈风格标识
   独特的舞蹈动作语汇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符号,或者标记。[8]在山西民俗民间生活中,山西先民用自己的艺术智慧孕育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符号标识。在当代舞蹈作品创作中,合理提取与运用民间舞蹈符号,既是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是整合与创新。舞蹈作品《阳光路上》的舞台呈现,独特的山西民间舞蹈符号标识体现了山西民间舞蹈典型乡土风格特点,构建了黄河流派的舞蹈标识,凸显出“土美”山西风格标识。
   (三)展现黄河区域文化特色
  三晋大地文化源长,是以农耕文化为主。舞史中常有提及的《咸池》《大章》《九韶》等古代乐舞都盛及山西境内,山西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产物。[9]在舞蹈《阳光路上》创作对山西民间舞蹈符号的运用,体现一种黄河流域文化符号的标识意义,符号中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侧面反映了黄河儿女自己勤劳朴实的双手创造了属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
  四、结语
  当下舞蹈创作处于文化符号标识的时代,提取、运用区域舞蹈符号标识进行舞蹈创作既是作品风格特征的需要,又是区域文化根基与标识的要求。民间舞蹈的符号运用将为舞蹈作品烙印出区域文化符号,是地域文化展现、标识、凸显的有效途径之一。当代舞蹈创作要树立文化符号标识观,传承民间舞蹈中的精髓符号,用质朴、真实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贴近生活,表达充满人民情感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赵林春.山西民间舞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1-5.
  [2]高奕彦.基于数字技术的闽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策略[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03):73-77.
  [3]黄建新.炽情·质朴·崇高——改革开放以来“黄河派”舞蹈的美学价值[J].民族艺术研究,2013,(04):88-93.
  [4]韩敏虎.黃河流域歌舞艺术特色研究——以甘肃《丝路花雨》、陕西《仿唐乐舞》和山西《黄河三部曲》为中心[J].艺术评论,2015,(10):91-95.
  [5]田彩凤.山西民间舞蹈[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36-38.
  [6]王雪,阳光.山西左权小花戏中扇子的象征性运用[J]舞蹈,2017,(09):69-70.
  [7]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224-225.
  [8]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17.
  [9]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24-28.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漫画家、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对艺术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形成了影响近现代艺术教育的思想体系。《艺术教育》(未刊稿)一书融汇了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的精华,他提出艺术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乐以教和的作用,为当下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布局和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为解决城乡中小学艺术教育从区域到群体的优化配置提供了逻辑依据。  关键词:丰子恺 艺术教育 潜移默化 乐以教和 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丝绸之路艺术节是作为除上海国际艺术节之外,中国仅有的一个大型国际艺术视觉盛宴,承担着不可多得的向全世界大范围内传播中华传统艺术的重任,自全球的艺术家们集聚在古丝绸之路起点城市:长安。今日丝绸之路國际美术展是丝绸之路艺术节的一个重要板块,它以独特的方式传播美术知识,以艺术作品传递着重要信息和各国友谊,使其活灵活现的形象存在于大众的现实生活之中,从而凸显出美术展览相对于其他文化教育的优势;同时也
期刊
摘要:个体性艺术语言的建立是对审美体系的认知,是对审美趣味审美格调的高度凝练,是对艺术内涵丰富性与外沿拓展实践性的体验。个体艺术语言的成熟意味着个人价值体系的建立,是对思维形态的探索与应用。对个体性艺术语言的日益深入与丰富性探索。促使其个体思维认知能力不断提高,新艺术观念形成,最终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语言 审美 系列 生生不息 诗意 趣味 格调 媒介  中图分类号:J0-05
期刊
摘要:涨墨法起源于中国画,最终成为书法艺术当中的一种墨法,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语言。经过徐渭、王铎等书家最终达到了成熟。涨墨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用笔與结字,目的在于增强作品黑白之间的对比。并且涨墨对于字形的清晰度有所影响,所以更加需要注重笔力强健,对书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涨墨法的运用,笔者从材料选择、水墨运用、章法与用笔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涨墨法 王铎 书法  中图分类号:J2
期刊
摘要:贵州散文大致指生长在贵州或长期工作在贵州的作者创作的小说、诗歌、话剧之外的现代文学类型。贵州散文创作七十年来得到很大发展,从创作队伍来看,创作散文的作者人数大规模增长;从创作类型来看,散文作者多方探索,涉及学者散文、乡土散文、行走散文、游记散文、生态散文等多种;从创作内容看,七十年的贵州散文,可视为家国情怀、贵州记忆以及个体感悟的有机交织、融合;从创作手法来看,作者们手法不断翻新,多种风格并
期刊
摘要: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视唱练耳》课程开启在线教学模式,课程在整体方案设计上积极开拓思路,精心准备,开启了线下自学与线上直播互动讨论的模式。本文围绕课程课前准备、课中 实施、课后拓展的在线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探讨线上教学的新模式、新思路,以期更好的在“互联网+”时代为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在线教学 《视唱练耳》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本文以舞蹈创作为切入点,赏析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的创作方面,从其舞剧的叙事、舞蹈的创编、舞剧的结构“三个突破限制”分别展开行文,引发对现如今舞蹈创编的思考。  关键词: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 突破限制 创编  中图分类号:J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3-0155-02   “妈妈是党的人,我就是党的孩子。”“等满
期刊
摘要:1977至1978年是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丰收年,一大批塑造毛泽东形象的精品力作诞生。这些作品在构图上追求纪念碑式的朴素和端庄,造型上力求形象的准确与逼真,色彩上更是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同时,这些作品在继续弘扬“主旋律”的基调下,有了一定的创新和反思,体现在传承中华优秀美术传统基因的基础上以及学习苏联美术经验后,开始探索民族风格和中国精神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毛泽东形象 革命历史题材 美
期刊
摘要:合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阿卡贝拉这种演唱形式对于提高学生合唱的能力非常有帮助。本文以合唱曲《夜空中最亮的星》教学设计为例,从教学内容要精选、学生情况要了解、教学目标要明确、作品聆听要充分、合唱意识要加强、教学过程要明了、教学反思要跟进这几方面阐述了初中音乐课堂阿卡贝拉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阿卡贝拉 初中音乐 合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已经成为当前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题。美术作为学生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开拓其创新思维方面,美术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20多年前,我国便从西方国家引入了图形创意教学方法及概念,如今图形创意已经成为我国许多院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拓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在高中美术课中添加有关图形创意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提高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