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擘画了中国未来5年乃至15年的发展蓝图。广大专家学者纷纷就公报内容进行解读,为如何实现公报擘画的美丽蓝图献计献策。
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全会公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这是因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最根本的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江金权说,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今年,我国率先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脱离的最大现实。“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破解许多难题,将会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越是这样,就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就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道理就在这里。
江金权还表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高原则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部”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强调要“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江金权说:“党的建设必须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遵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长期贯彻严的总基调,坚决防止和纠正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从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全会公报主线
“创新是贯穿全会公报的一条鲜明主线。”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清华大学双硕士李季说。在全会公报中,“创新”是一个高频词、关键词,是贯穿其中的一条鲜明主线,堪称全会公报最大的亮点之一。在全会公报的总论、分論等不同板块中,“创新”共出现了15次。如此推崇创新,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充分展示出我党的战略眼光,深刻表明了“创新”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全局中的重要程度,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也有理由充满期待。过去,我们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劳动力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是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在许多领域我国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能够拉动经济上水平的关键技术尚未掌握,这就使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随着要素质量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十三五”时期,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李季表示,我们同时要看到,我国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缺芯少核”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发展新优势,更加需要创新的力量。应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提高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自给自足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创新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擘画发展蓝图的题中应有之义。”李季说。
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国家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提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必然要求。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汪克强就此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必须把创新发展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上。既要通过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身的自立自强,更要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来支撑和保障我国产业和经济、国家和民族的自立自强。
其次,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目前我国创新体系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创新体系各单元的功能定位不清、协同效能不高。对此,需在顶层设计上合理界定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引导各创新单元聚焦主责主业,构建主体多元、定位明晰、有序合作、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再次,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核心是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实现良性循环。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化重大创新领域战略布局。要面向重大战略性产业发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明确主攻方向,加强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既要聚焦痛点、堵点,着力解决“燃眉之急”;也要围绕难点、要点,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 汪克强强调指出,要增强科研产出的适配性,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我国科技创新既存在高质量科技供给不足的问题,也存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畅的问题。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项目设计与应用脱节,“科技之花”难以结出“产业之果”。对此,要强化科研项目与需求端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产出一批成果,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配套等,提升转移转化的效率和效益。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新兴产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杨丹辉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彰显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将开放之门“越开越大”的决心和定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加快从数量型、规模型开放转向质量型、制度型开放成为新一轮扩大开放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缔造了后起大国工业化的增长奇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如今,中国经济已然牢牢嵌入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杨丹辉认为,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强动力之一,中国推出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和多样化的外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宽阔的视野,积极探索对外开放新模式,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贡献。
杨丹辉分析,疫情下,全球供应链出现局部断裂,国际分工体系和一体化生产网络暴露出其固有的脆弱性。从国内发展条件来看,“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就是要对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发起攻坚,对体制机制中的“痛点堵点”标本兼治,这不仅要有开放的新思路新模式,更需要改革与开放相互促动、协同推进。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样要在更加开放的制度环境下推进。
杨丹辉认为,展望“十四五”,开拓开放发展新领域,打造对外开放新门户,搭建开放合作新平台,建立安全预警新机制,构筑全球治理新体系,要多管齐下,建立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从而以更大的开放力度、更宽的开放领域、更高的开放质量、更充分的开放包容、更完备的开放安全、开创互利共赢新格局,有力地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开好局 起好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研究员马建堂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擘画了新蓝图,是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建堂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预计2020年GDP将突破100万亿元,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速度加快,城市群和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日益增强,绿色发展将开拓巨大成长空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马建堂表示,尽管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但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十四五”时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绘就现代化绿色图景
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楼俊超认为,全会公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布局,绘就了现代化绿色图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持续增长。“十四五”时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应在以下方面加快补短板,让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楼俊超表示,要统筹资源、环境、生态协同发展,全面推进“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拓宽生态系统功能,创新生态产品形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兼具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生态产品,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途径;深化生态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强化生态产品市场化基础;扩大生态补偿覆盖面,完善生态补偿标准;拓宽生态系统共建共享半径,激励公众绿色行为。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公共品,其建设维护及获益等各个环节应由全社会共担共建共享。
楼俊超还认为,“十四五”时期应着力探索社会参与生态系统共建共享的渠道,建立健全“绿水青山”的社会共建平台和“金山银山”的社会共享平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不断凝聚社会力量,才能将更多潜在的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全会公报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江金权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这是因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最根本的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江金权说,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现实依据。今年,我国率先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脱离的最大现实。“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破解许多难题,将会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越是这样,就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这个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凝心聚力的主心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就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道理就在这里。
江金权还表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最高原则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部”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强调要“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江金权说:“党的建设必须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遵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长期贯彻严的总基调,坚决防止和纠正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从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全会公报主线
“创新是贯穿全会公报的一条鲜明主线。”中国主流经济学家、清华大学双硕士李季说。在全会公报中,“创新”是一个高频词、关键词,是贯穿其中的一条鲜明主线,堪称全会公报最大的亮点之一。在全会公报的总论、分論等不同板块中,“创新”共出现了15次。如此推崇创新,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充分展示出我党的战略眼光,深刻表明了“创新”在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全局中的重要程度,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也有理由充满期待。过去,我们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劳动力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是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在许多领域我国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能够拉动经济上水平的关键技术尚未掌握,这就使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随着要素质量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十三五”时期,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李季表示,我们同时要看到,我国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缺芯少核”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发展新优势,更加需要创新的力量。应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提高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自给自足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创新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擘画发展蓝图的题中应有之义。”李季说。
以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国家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提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必然要求。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汪克强就此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有14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必须把创新发展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上。既要通过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身的自立自强,更要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来支撑和保障我国产业和经济、国家和民族的自立自强。
其次,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目前我国创新体系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创新体系各单元的功能定位不清、协同效能不高。对此,需在顶层设计上合理界定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引导各创新单元聚焦主责主业,构建主体多元、定位明晰、有序合作、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再次,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核心是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实现良性循环。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化重大创新领域战略布局。要面向重大战略性产业发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明确主攻方向,加强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既要聚焦痛点、堵点,着力解决“燃眉之急”;也要围绕难点、要点,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 汪克强强调指出,要增强科研产出的适配性,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我国科技创新既存在高质量科技供给不足的问题,也存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畅的问题。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项目设计与应用脱节,“科技之花”难以结出“产业之果”。对此,要强化科研项目与需求端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产出一批成果,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配套等,提升转移转化的效率和效益。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新兴产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杨丹辉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彰显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将开放之门“越开越大”的决心和定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加快从数量型、规模型开放转向质量型、制度型开放成为新一轮扩大开放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缔造了后起大国工业化的增长奇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如今,中国经济已然牢牢嵌入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杨丹辉认为,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强动力之一,中国推出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和多样化的外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宽阔的视野,积极探索对外开放新模式,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贡献。
杨丹辉分析,疫情下,全球供应链出现局部断裂,国际分工体系和一体化生产网络暴露出其固有的脆弱性。从国内发展条件来看,“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就是要对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发起攻坚,对体制机制中的“痛点堵点”标本兼治,这不仅要有开放的新思路新模式,更需要改革与开放相互促动、协同推进。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样要在更加开放的制度环境下推进。
杨丹辉认为,展望“十四五”,开拓开放发展新领域,打造对外开放新门户,搭建开放合作新平台,建立安全预警新机制,构筑全球治理新体系,要多管齐下,建立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从而以更大的开放力度、更宽的开放领域、更高的开放质量、更充分的开放包容、更完备的开放安全、开创互利共赢新格局,有力地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开好局 起好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研究员马建堂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擘画了新蓝图,是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心同德,顽强奋斗,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建堂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预计2020年GDP将突破100万亿元,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速度加快,城市群和基础设施的网络效应日益增强,绿色发展将开拓巨大成长空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马建堂表示,尽管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但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十四五”时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绘就现代化绿色图景
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楼俊超认为,全会公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布局,绘就了现代化绿色图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持续增长。“十四五”时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应在以下方面加快补短板,让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楼俊超表示,要统筹资源、环境、生态协同发展,全面推进“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拓宽生态系统功能,创新生态产品形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兼具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生态产品,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途径;深化生态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强化生态产品市场化基础;扩大生态补偿覆盖面,完善生态补偿标准;拓宽生态系统共建共享半径,激励公众绿色行为。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公共品,其建设维护及获益等各个环节应由全社会共担共建共享。
楼俊超还认为,“十四五”时期应着力探索社会参与生态系统共建共享的渠道,建立健全“绿水青山”的社会共建平台和“金山银山”的社会共享平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不断凝聚社会力量,才能将更多潜在的生态环境资源转化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