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句劝人向学的话,是这么说的:腹中有诗气自华。这其实是一句诗,出自苏轼《和董传留别》。诗歌中的主角“董传”,当时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整首诗,但“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一句却广为流传,原因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而读书,往往始于读古典诗词,这几乎是种“传统”。回想一下,几乎所有的中国家长,教孩子“发蒙”时,读的都是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锄禾日当午,汗滴何下土”……而那些漂泊的游子自然会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情窦初开的人能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睢》);分隔两地的恋人则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寄相思情意(苏轼《水调歌头》)……
女子读书在从前是富贵人家或书香门第的事,这种家庭的女儿往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为什么会让孩子吟诗作画、下棋抚琴呢?说到底,是为了“气质”二字!一个女子,再貌美如花也有凋零如“黄花”的一天,只有知书、达礼、识大体,才可真正打动人心,才可胜任相夫、教子的“重担”。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话,其实是男权主义的谬论,当真让他娶个目不识丁、神经大条的女人回家,只他怕会连呼:救命!
现在女子读书当然不再是《仪礼·丧服·子夏传》(三从)、《周礼·天官·内宰》(四德)、《女儿经》,但《唐诗》《宋词》《元曲》《花间集》《漱玉集》……还是可以放一册在枕边,理由很简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还有那句老话,“腹中有诗气自华”。
诗词是有韵律的,指不定就能训练出“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优美嗓音呢?!这也许是玩笑,但诗词描写的情意、营造的意境却实在是非常唯美,它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你自身的气质的同时,也可以为你与心爱的人交流平添异样情愫,甚至为整个家庭带来不俗气息的!
“才逾苏小,貌并王嫱。韵中生韵,香外生香。”不落俗的女子,才出尘;不从众的女子,才别致;做一个诗意萦绕的女子,便如同生活在别处!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而读书,往往始于读古典诗词,这几乎是种“传统”。回想一下,几乎所有的中国家长,教孩子“发蒙”时,读的都是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锄禾日当午,汗滴何下土”……而那些漂泊的游子自然会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情窦初开的人能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睢》);分隔两地的恋人则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寄相思情意(苏轼《水调歌头》)……
女子读书在从前是富贵人家或书香门第的事,这种家庭的女儿往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为什么会让孩子吟诗作画、下棋抚琴呢?说到底,是为了“气质”二字!一个女子,再貌美如花也有凋零如“黄花”的一天,只有知书、达礼、识大体,才可真正打动人心,才可胜任相夫、教子的“重担”。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话,其实是男权主义的谬论,当真让他娶个目不识丁、神经大条的女人回家,只他怕会连呼:救命!
现在女子读书当然不再是《仪礼·丧服·子夏传》(三从)、《周礼·天官·内宰》(四德)、《女儿经》,但《唐诗》《宋词》《元曲》《花间集》《漱玉集》……还是可以放一册在枕边,理由很简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还有那句老话,“腹中有诗气自华”。
诗词是有韵律的,指不定就能训练出“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优美嗓音呢?!这也许是玩笑,但诗词描写的情意、营造的意境却实在是非常唯美,它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你自身的气质的同时,也可以为你与心爱的人交流平添异样情愫,甚至为整个家庭带来不俗气息的!
“才逾苏小,貌并王嫱。韵中生韵,香外生香。”不落俗的女子,才出尘;不从众的女子,才别致;做一个诗意萦绕的女子,便如同生活在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