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习题教学中,有目的地对“错项、错解、错图”进行认真的剖析,用否定的方法来探究问题,从问题的反面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切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在中考应试中降低错误率,从而有效地减少易错题的失分率,最终达到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的目的。那么,在习题教学中,我们教师如何把易错题的教学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数学中呢?
一、激励学生剖析错误
选择题考查面广,考题要求层次多。命题者常在命题时,有意设置障碍,布下种种“迷魂阵”,使学生在解题时,难以明辨是非,造成错选。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加强例题的教学,不是满足于能选出对项,还激励学生对错项进行认真剖析。
例如:下面的叙述哪一个是正确的( )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原子量是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D.任何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如不全面的考虑将错选A、D,解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概念的区别。如: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不是唯一微粒,更不是最小微粒,所以A叙述是错的。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在反应前后其种类和个数都不发生变化,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原子量是表示原子的相对质量,是个比值,没有单位,而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以千克做单位的绝对质量,故C选项不对。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也有例外,H核内只有一个质子而无中子,故D选项不对。
二、启发学生纠正错解
对典型的错解,启发学生进行纠正,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其思索,从而避免重犯类似错误。例如:把74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加热后称得混合物质量为68.5克,求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百分率。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反常态,直接给学生出示一个解答过程:
解:(1)设NaHCO3的质量为x,依题意得:
(2)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百分率:
Na2CO3=(74-21)÷74×100g=71.6%。
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种解法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如何改正?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所在。没有考虑到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的温度在100℃以上,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一起从混合物中挥发掉。学生彻底批判了错解,从而牢固地掌握了该题的正确解法。
教学时,学生作业、试卷中的典型错误正是我们纠错练习的最好素材。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自己动了脑筋,排除了暗示和干扰,在教师提供的知识材料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价,提高了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在考试中就可以有效地减少易错题的失分率。
三、引导学生改错图
改正实验装置或操作中的错误,是考查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形式。考生在答题时,往往不能把图中的错误全部辨别出来,有时能辨别错误所在,但不知如何改正。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挑选典型错例进行分析批判。
例如:(2012年肇庆市中考试题)22(4)某学生设置了下面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制取氢气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性质实验装置,试指出装置图中的3处错误。
这是一道基本实验改错题,是由气体的发生和气体的性质实验两部分装置组成。为避免疏漏,在实验和解题时,引导学生沿着这条线索由前向后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并提出改正的方法。(1)首先由下而上地观察氢气发生的简易装置中,长颈漏斗没有插入液面下,使产生的氢气从长颈漏斗口逸出,正确的操作应为把长颈漏斗插入液面下;(2)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性质实验中,向试管中送氢气的玻璃管也没有插到试管底部,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而且具有可燃性。上述的错误操作极可能造成试管底部的空气排不出,当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在受热到一定温度时达到氢气的爆炸极限而发生爆炸事故,故向试管中送氢气的玻璃管应插入至试管底部;(3)还有根据上述(2)的原因,装有CuO的试管,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正确的操作应为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通过引导、分析、对错误的装置进行批判、纠错,这就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对学生的智能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建立学生知识错误档案,将学生练习、作业、实验、考卷和提问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及时记下来,并在课堂和墙报上列举出来,发动学生共同纠正。纠正知识错误之处,又找出错误的原因。纠错是治标,找出病因方是治本。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坚持不懈地按上述方法进行,是能有效地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何楮铭纪念中学)
一、激励学生剖析错误
选择题考查面广,考题要求层次多。命题者常在命题时,有意设置障碍,布下种种“迷魂阵”,使学生在解题时,难以明辨是非,造成错选。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加强例题的教学,不是满足于能选出对项,还激励学生对错项进行认真剖析。
例如:下面的叙述哪一个是正确的( )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原子量是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D.任何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如不全面的考虑将错选A、D,解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概念的区别。如: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不是唯一微粒,更不是最小微粒,所以A叙述是错的。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在反应前后其种类和个数都不发生变化,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原子量是表示原子的相对质量,是个比值,没有单位,而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以千克做单位的绝对质量,故C选项不对。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也有例外,H核内只有一个质子而无中子,故D选项不对。
二、启发学生纠正错解
对典型的错解,启发学生进行纠正,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其思索,从而避免重犯类似错误。例如:把74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加热后称得混合物质量为68.5克,求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百分率。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反常态,直接给学生出示一个解答过程:
解:(1)设NaHCO3的质量为x,依题意得:
(2)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百分率:
Na2CO3=(74-21)÷74×100g=71.6%。
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种解法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如何改正?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所在。没有考虑到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的温度在100℃以上,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一起从混合物中挥发掉。学生彻底批判了错解,从而牢固地掌握了该题的正确解法。
教学时,学生作业、试卷中的典型错误正是我们纠错练习的最好素材。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自己动了脑筋,排除了暗示和干扰,在教师提供的知识材料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对客观事物做出正确的评价,提高了明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在考试中就可以有效地减少易错题的失分率。
三、引导学生改错图
改正实验装置或操作中的错误,是考查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形式。考生在答题时,往往不能把图中的错误全部辨别出来,有时能辨别错误所在,但不知如何改正。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挑选典型错例进行分析批判。
例如:(2012年肇庆市中考试题)22(4)某学生设置了下面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制取氢气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性质实验装置,试指出装置图中的3处错误。
这是一道基本实验改错题,是由气体的发生和气体的性质实验两部分装置组成。为避免疏漏,在实验和解题时,引导学生沿着这条线索由前向后去发现其中的错误,并提出改正的方法。(1)首先由下而上地观察氢气发生的简易装置中,长颈漏斗没有插入液面下,使产生的氢气从长颈漏斗口逸出,正确的操作应为把长颈漏斗插入液面下;(2)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性质实验中,向试管中送氢气的玻璃管也没有插到试管底部,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而且具有可燃性。上述的错误操作极可能造成试管底部的空气排不出,当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在受热到一定温度时达到氢气的爆炸极限而发生爆炸事故,故向试管中送氢气的玻璃管应插入至试管底部;(3)还有根据上述(2)的原因,装有CuO的试管,试管口没有向下倾斜,正确的操作应为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通过引导、分析、对错误的装置进行批判、纠错,这就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对学生的智能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建立学生知识错误档案,将学生练习、作业、实验、考卷和提问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及时记下来,并在课堂和墙报上列举出来,发动学生共同纠正。纠正知识错误之处,又找出错误的原因。纠错是治标,找出病因方是治本。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坚持不懈地按上述方法进行,是能有效地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何楮铭纪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