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文学的合法性,还关系到广大写手的声誉和前途。網络时代让我们更加看到了文学的特质,而对文学特质的认识也将使更多的网络写手认真地审视自己的心灵。没有心灵的写作,距离文学的距离就变得无限遥远。
【关键词】:网络时代;文学;品质
“文学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文学的合法性,还关系到广大写手的声誉和前途。过去时代,文学一直在小圈子中进行,大多数民众被拒之门外,文学似乎就是精英们的作品。而网络时代的来临一下子踢破了文学的门槛,民众蜂拥而至,挤进了文学“殿堂”。
一、文学是时代的心灵契约
文学首先是时代的心灵契约,因此每个时代才有了每个时代的文学。这一心灵契约至少包含两大条款:(1)文本元素的更新。既要包含传统的文本元素,还要有新的元素引入。比如,旧字新意,新词汇,新的人物形象,新的文体样式,新的传播途径等等。新元素也许会使上代人感到不适,却使新一代欢欣鼓舞。因为他们通过这些新元素看到了自己对前代人的悖逆和对自己的肯定。没有新元素的引进,新一代人就只能生活在前代人的阴影里。而每一代人都不甘心,引进新的文本元素,成为文学史上不变的时代法则。(2)对世界的重新评价。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人们对世界的感情和态度。每代人都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居住的世界并做出不同评价与同代人分享。毫无例外,每一时代的最高文学成就都属于那些斗胆对世界做出新评价的人。那些亦步亦趋甘愿臣服于前辈文学经典的人,很难留下传世之作。文学史记载的永远是那些“改朝换代”之人。
二、文学是特殊的话语机制
文学之所以能够承载一代人的心灵契约,就在于文学的话语机制。一是文学话语机制是抽象性和形象性的双重“在场”。双重在场指的是文字的在场和文字所指事物的在场。按照语言学的理论,文字代表的是不在场的事物。文字的在场就是不在场事物的在场。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当我们看到这些文字时,每一组文字背后的形象都同时出现在大脑之中。由于相似的文字符号的密集性,它们建构起了一个属于文学的氛围,一个精神的场域:悲凉、悲壮、悲情……这很像用砖瓦建造房屋,一块儿砖瓦再好也无法建构起房屋来,而一定数量的砖瓦按照一定的规则就能建构起理想的大厦。文学话语机制恰恰就在于其使用一定数量的相近词汇,营造某种氛围和场域。使用“相同”或“相近”的元素建构某种场景、氛围,实现某种意图,正是文学话语的特殊机制。每一次的文学阅读都不再是固定的,模式化的,也不是被动的和死的了。
三、文学是特殊的精神生产机制
文学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它必须使用文字符号进行生产。离开了对文字符号的使用文学就不再是文学。而文学的生产属性同样也是双重的:文学生产者的生产和文学消费者的生产。每一次文学行为都充满了生产的愉悦。写作者的生产因为其奉献了新的形式、新的符号、新的评价等而充满成就感;读者的生产则因其参与了形象的建构,实现了精神的历练而充满超越感。文学行为就是精神生产行为。如果说物质生产是为了改造环境,那么精神生产就是为了改造自我。只有两种生产平衡进行时,人类的生活才是和谐的。这也是文学不死的内在原因。(2)它必须遵守时代的心灵契约,否则,文学会自动与你保持距离。你在生产,但生产出的却不是文学,最多只能算是文字产品。心灵与时代的约定就是文学评价的永恒标准。网络文学只要满足了这个约定,它就會走进人的心灵。如果你没有满足时代与心灵的约定,你不过是网络上的一个写手,在练习着如何生产出符合“约定”的文字产品而已。时代心灵才是文学的永久法则,也是文学永远的评价机制。
网络时代让我们更加看到了文学的特质,而对文学特质的认识也将使更多的网络写手认真地审视自己的心灵。没有心灵的写作,距离文学的距离就变得无限遥远。
【关键词】:网络时代;文学;品质
“文学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文学的合法性,还关系到广大写手的声誉和前途。过去时代,文学一直在小圈子中进行,大多数民众被拒之门外,文学似乎就是精英们的作品。而网络时代的来临一下子踢破了文学的门槛,民众蜂拥而至,挤进了文学“殿堂”。
一、文学是时代的心灵契约
文学首先是时代的心灵契约,因此每个时代才有了每个时代的文学。这一心灵契约至少包含两大条款:(1)文本元素的更新。既要包含传统的文本元素,还要有新的元素引入。比如,旧字新意,新词汇,新的人物形象,新的文体样式,新的传播途径等等。新元素也许会使上代人感到不适,却使新一代欢欣鼓舞。因为他们通过这些新元素看到了自己对前代人的悖逆和对自己的肯定。没有新元素的引进,新一代人就只能生活在前代人的阴影里。而每一代人都不甘心,引进新的文本元素,成为文学史上不变的时代法则。(2)对世界的重新评价。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人们对世界的感情和态度。每代人都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居住的世界并做出不同评价与同代人分享。毫无例外,每一时代的最高文学成就都属于那些斗胆对世界做出新评价的人。那些亦步亦趋甘愿臣服于前辈文学经典的人,很难留下传世之作。文学史记载的永远是那些“改朝换代”之人。
二、文学是特殊的话语机制
文学之所以能够承载一代人的心灵契约,就在于文学的话语机制。一是文学话语机制是抽象性和形象性的双重“在场”。双重在场指的是文字的在场和文字所指事物的在场。按照语言学的理论,文字代表的是不在场的事物。文字的在场就是不在场事物的在场。如“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当我们看到这些文字时,每一组文字背后的形象都同时出现在大脑之中。由于相似的文字符号的密集性,它们建构起了一个属于文学的氛围,一个精神的场域:悲凉、悲壮、悲情……这很像用砖瓦建造房屋,一块儿砖瓦再好也无法建构起房屋来,而一定数量的砖瓦按照一定的规则就能建构起理想的大厦。文学话语机制恰恰就在于其使用一定数量的相近词汇,营造某种氛围和场域。使用“相同”或“相近”的元素建构某种场景、氛围,实现某种意图,正是文学话语的特殊机制。每一次的文学阅读都不再是固定的,模式化的,也不是被动的和死的了。
三、文学是特殊的精神生产机制
文学的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它必须使用文字符号进行生产。离开了对文字符号的使用文学就不再是文学。而文学的生产属性同样也是双重的:文学生产者的生产和文学消费者的生产。每一次文学行为都充满了生产的愉悦。写作者的生产因为其奉献了新的形式、新的符号、新的评价等而充满成就感;读者的生产则因其参与了形象的建构,实现了精神的历练而充满超越感。文学行为就是精神生产行为。如果说物质生产是为了改造环境,那么精神生产就是为了改造自我。只有两种生产平衡进行时,人类的生活才是和谐的。这也是文学不死的内在原因。(2)它必须遵守时代的心灵契约,否则,文学会自动与你保持距离。你在生产,但生产出的却不是文学,最多只能算是文字产品。心灵与时代的约定就是文学评价的永恒标准。网络文学只要满足了这个约定,它就會走进人的心灵。如果你没有满足时代与心灵的约定,你不过是网络上的一个写手,在练习着如何生产出符合“约定”的文字产品而已。时代心灵才是文学的永久法则,也是文学永远的评价机制。
网络时代让我们更加看到了文学的特质,而对文学特质的认识也将使更多的网络写手认真地审视自己的心灵。没有心灵的写作,距离文学的距离就变得无限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