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传媒格局的调整与重组,一方面为电视产业提供了壮大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它也带来调整重组过程中电视产业必须面对的诸多问题。如何应对这场大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当前电视业面临的一大问题。笔者在对当前电视产业微宏观环境进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对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提出自己看法。
【关键词】媒介融合 电视产业 创新发展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传媒格局进行着新一轮的调整与重组:新的媒介形态产生;传统媒体之间以及新旧媒体之间出现“竞合”的态势;传媒产业在组织结构、营销策略、业务形态、发行渠道、市场规制、产业链等方面谋求重新布局,新的传媒格局正在生成。
传媒格局的调整与重组,一方面为电视产业提供了壮大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它也带来调整重组过程中电视产业必须面对的诸多问题。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的现状
媒介融合带来了电视产业环境的巨大变化。对电视产业环境进行审视,我们发现当前电视产业在微宏观环境方面具有如下优劣势。
(一)优势
1.政策扶持。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推出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2001年,第一次明确提出积极推进集团化建设。2009年,“强调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交替、文化产业跨区跨行并且做大做强、吸引社会资本以及建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①。2010年,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②。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明确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③的发展目标。在此期间及之后,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文件,政策惠及范围基本上涵盖了已有的文化产业领域。电视产业也随之获得了宽松的发展环境,获得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
2.电视市场巨大,节目生产能力极强,网络覆盖率高。据2011年的统计,全国电视覆盖率达97.82%,全社会电视机拥有量高达4亿台,以城市为主的有线电视用户也达到1.64亿户,数字电视用户从无到有,达到4527.86万户。另一方面,电视节目制作数量比10年前(2001年)大幅增长86.7%,2011年全国各机构共制作节目时长264.19万小时,播出节目时长1495.34万小时;电视剧制作由10年不到1万集增涨到2011年的14942集,年制作量成为世界第一。④
3.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受到资本市场青睐。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电视节目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尤其在“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明确了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⑤后,传媒产业迅速成为新的朝阳产业,受到各方资本市场的青睐。国家政策对资本准入门槛的降低,将盘活传媒资本市场,为传媒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4.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电视新媒体涌现,电视节目播放呈现“零时空” 特性,节目播出平台趋于多元化。节目制作水准大大提高,视听效果更加震撼,节目生产周期缩短,精细化的节目生产与差异化的定制节目成为可能。
(二)劣势
1.体制规制的约束。我国现有的电视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管办一体、政企不分的情况,政府既行使管理权,又直接参与经营,市场自主调节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對电视喉舌功能的重视一时难以扭转,经济功能重视不够,产业意识缺乏。电视产业按行政级别分级建制,多头管理,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导致各利益群体无序竞争,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电视台实行严格的国有,不允许民营电视机构开设电视台,传播渠道在资源配置上也存在严重的浪费。管理体制上的障碍使电视产业跨地区、跨媒介和上下游产业资源整合比较困难,电视产业还未完全导入市场,资本进入受限。
2.新媒体兴起,消费市场分流严重。随着网络市场的发展壮大,电视市场受到冲击。数字技术与网络的结合,带来新媒体的崛起,传播的即时性、便捷性、零时空特性使网络等新媒体迅速分流受众群,尤其年轻受众流失严重。传统的电视产业格局面临技术、市场、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转型。
3.电视传统产业链单一。传统电视产业主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广告收入为根本利润增长点,以家庭为主要收看模式,产业链形式单一。从产业主体来看,缺乏大型的电视产业集团;从营利模式来看,传统的广告营利仍占主流,其它增值业务有待开发,后产业链业务格局没有形成;从经营理念来看,“内容至上”仍居高位,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尚未完全确立。电视产业链需要进行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的整合,提高运作效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4.版权问题。文化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节目版权得不到保护,直接影响电视产品生产、图书音像市场及衍生产品市场的开发。
二、电视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一)推动规制创新,强化产业意识,整合顶层管理机构,制定电视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电视产业创新有待国家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政府主管部门应强化产业意识,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增强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作用, 减少对产业领域的直接行政干预,通过高效、完善、规范的管理办法,把握既定的产业发展方向,达到产业发展目的。在当前,就需要促进媒介管理主体的整合,通过统一的媒介管理机构,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杜绝多头管理。2013年,国务院将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这是国家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对媒介管理主体进行整合的重大举措。电视产业要做大做强,需要有基于全局性的战略考虑。从电视产业来看,相关部门应会以整个国家电视产业为主体,对电视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全方位设计,并对战略的制定、实施、评价进行全方位管理。
(二)完善电视产业链,推动跨区域跨行业的横向产业链并构与纵向产业链整合,尤其重视后产业链开发,实现资源的叠加效应 媒介融合对电视产业链的重构与整合提出了要求。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电视产业集团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链条,寻找能够维持长久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传统电视产业主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广告收入为根本利润增长点,以家庭为主要收看模式,在“碎片化”时代难以应对新媒体的冲击。这就需要重新完善并整合产业链,一方面推动跨区域跨行业的横向产业链并构,另一方面整合纵向产业链,从而打造电视产业的全产业链格局。从横向产业链并构来看,就是要推进电视产业与出版业、电影、音乐、游戏、旅游、艺术、网络、新媒体等相关产业的协作以及各区域间电视节目制作、运营、播出等机构的协作,完善不同主体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将竞争格局引向“共赢”为主的格局,实现价值增值。其中尤其要注意“台网”融合发展。从纵向产业链整合来看,电视产业集团应重新审视新媒介环境下电视产业链的上下游,研究制定增长型战略,实现一体化增长。 这就要求以内容产品制作为核心,寻求制作、运营、平台、渠道、播出等环节的协同效应,在广告、付费电视、多平台联营、衍生品经营等利润生成部分谋求新的价值增长点。在内容生产层面,充分认识节目的周期性规律,在保证实时播出节目的同时不断策划推出新节目。在内容制作上,认识到细分市场的重要性,借助现代化的数据挖掘技术,深入分析受众信息,细分受众,为受众提供定制节目和服务,提高受众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长期的营利关系。在利润增长上,寻求与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合作,针对不同传播平台,差异化生产同一节目,提高同一内容生产在不同平台播出的叠加效应,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提高利润率。同时重视后产业链开发,开发以品牌电视节目为核心的图书、音像、服饰、玩具、旅游、主题公园等业务,实现产品的附加值,产生资源叠加的放大效果。
(三)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本运作来扩大规模、做大做强是电视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外电视产业扩大的重要手段就是资本运营,即“允许媒介兼并有高增长价值的企业而实现增值,允许电视业上市融资,允许电视企业收购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允许其他企业资本投入电视产业经营。”⑥“国外电视跨国巨头的超速扩张,无不是与资本的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有密切的关系。对于缺乏资金投入和资本管理的电视业,这是最佳的出路。”⑦中国传媒业在市场化进程中,也在逐步放开资本的准入政策,传媒业正在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我国电视业现已打破原先的财政拨款方式,具备了初步的资本运营能力,在融资渠道上,通过吸引金融资本、吸引业外资本、成立上市公司以及创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获取资本支持。在投资方向上,实行多元化产业经营,合理分配投资,获取资本收益。但当前电视产业在资本运作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要大步发展,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放开政策规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需要学习先进的国际媒体产业集团的经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电视产业要在网络与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获得长足发展,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必须在政策规制的改革下进行。要建立现代新型企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战略规划,以优质与高效率的内容生产打造核心竞争力,以现代营销理念进行市场开发,注重产业链的横向与纵向整合,实现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经营,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将电视产业做大做强。
注释:
①《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文发布http://www.gov.cn/jrzg
/2009-09/26/content_1427394.htm.
②國务院:2015年全面实现电信广电及互联网三网融合 http://finance.ifeng.com/news/
tech/20100113/1703985.shtml.
③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http://money.163.com/11/1019/01/
7GMK1JBK00253B0H.html.
④ 转引自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2页.
⑤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http://finance.people.com.cn/bank/
GB/202474/232800/16202814.html.
⑥⑦文硕、张小争、李晓萍编著.《电视营销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7)第1版.
作者简介:李茂华,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广播影视文艺学专业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文艺与文化
编辑:长 青
【关键词】媒介融合 电视产业 创新发展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传媒格局进行着新一轮的调整与重组:新的媒介形态产生;传统媒体之间以及新旧媒体之间出现“竞合”的态势;传媒产业在组织结构、营销策略、业务形态、发行渠道、市场规制、产业链等方面谋求重新布局,新的传媒格局正在生成。
传媒格局的调整与重组,一方面为电视产业提供了壮大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它也带来调整重组过程中电视产业必须面对的诸多问题。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的现状
媒介融合带来了电视产业环境的巨大变化。对电视产业环境进行审视,我们发现当前电视产业在微宏观环境方面具有如下优劣势。
(一)优势
1.政策扶持。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国家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推出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推进。2001年,第一次明确提出积极推进集团化建设。2009年,“强调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交替、文化产业跨区跨行并且做大做强、吸引社会资本以及建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①。2010年,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②。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明确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③的发展目标。在此期间及之后,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文件,政策惠及范围基本上涵盖了已有的文化产业领域。电视产业也随之获得了宽松的发展环境,获得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
2.电视市场巨大,节目生产能力极强,网络覆盖率高。据2011年的统计,全国电视覆盖率达97.82%,全社会电视机拥有量高达4亿台,以城市为主的有线电视用户也达到1.64亿户,数字电视用户从无到有,达到4527.86万户。另一方面,电视节目制作数量比10年前(2001年)大幅增长86.7%,2011年全国各机构共制作节目时长264.19万小时,播出节目时长1495.34万小时;电视剧制作由10年不到1万集增涨到2011年的14942集,年制作量成为世界第一。④
3.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受到资本市场青睐。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消费市场的持续繁荣,电视节目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尤其在“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明确了将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⑤后,传媒产业迅速成为新的朝阳产业,受到各方资本市场的青睐。国家政策对资本准入门槛的降低,将盘活传媒资本市场,为传媒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4.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电视新媒体涌现,电视节目播放呈现“零时空” 特性,节目播出平台趋于多元化。节目制作水准大大提高,视听效果更加震撼,节目生产周期缩短,精细化的节目生产与差异化的定制节目成为可能。
(二)劣势
1.体制规制的约束。我国现有的电视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管办一体、政企不分的情况,政府既行使管理权,又直接参与经营,市场自主调节机制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對电视喉舌功能的重视一时难以扭转,经济功能重视不够,产业意识缺乏。电视产业按行政级别分级建制,多头管理,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导致各利益群体无序竞争,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电视台实行严格的国有,不允许民营电视机构开设电视台,传播渠道在资源配置上也存在严重的浪费。管理体制上的障碍使电视产业跨地区、跨媒介和上下游产业资源整合比较困难,电视产业还未完全导入市场,资本进入受限。
2.新媒体兴起,消费市场分流严重。随着网络市场的发展壮大,电视市场受到冲击。数字技术与网络的结合,带来新媒体的崛起,传播的即时性、便捷性、零时空特性使网络等新媒体迅速分流受众群,尤其年轻受众流失严重。传统的电视产业格局面临技术、市场、组织结构等多方面的转型。
3.电视传统产业链单一。传统电视产业主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广告收入为根本利润增长点,以家庭为主要收看模式,产业链形式单一。从产业主体来看,缺乏大型的电视产业集团;从营利模式来看,传统的广告营利仍占主流,其它增值业务有待开发,后产业链业务格局没有形成;从经营理念来看,“内容至上”仍居高位,以“消费者”为核心的现代营销理念尚未完全确立。电视产业链需要进行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的整合,提高运作效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4.版权问题。文化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节目版权得不到保护,直接影响电视产品生产、图书音像市场及衍生产品市场的开发。
二、电视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一)推动规制创新,强化产业意识,整合顶层管理机构,制定电视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电视产业创新有待国家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政府主管部门应强化产业意识,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增强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作用, 减少对产业领域的直接行政干预,通过高效、完善、规范的管理办法,把握既定的产业发展方向,达到产业发展目的。在当前,就需要促进媒介管理主体的整合,通过统一的媒介管理机构,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杜绝多头管理。2013年,国务院将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这是国家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对媒介管理主体进行整合的重大举措。电视产业要做大做强,需要有基于全局性的战略考虑。从电视产业来看,相关部门应会以整个国家电视产业为主体,对电视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全方位设计,并对战略的制定、实施、评价进行全方位管理。
(二)完善电视产业链,推动跨区域跨行业的横向产业链并构与纵向产业链整合,尤其重视后产业链开发,实现资源的叠加效应 媒介融合对电视产业链的重构与整合提出了要求。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电视产业集团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链条,寻找能够维持长久竞争力的发展战略。传统电视产业主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以广告收入为根本利润增长点,以家庭为主要收看模式,在“碎片化”时代难以应对新媒体的冲击。这就需要重新完善并整合产业链,一方面推动跨区域跨行业的横向产业链并构,另一方面整合纵向产业链,从而打造电视产业的全产业链格局。从横向产业链并构来看,就是要推进电视产业与出版业、电影、音乐、游戏、旅游、艺术、网络、新媒体等相关产业的协作以及各区域间电视节目制作、运营、播出等机构的协作,完善不同主体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将竞争格局引向“共赢”为主的格局,实现价值增值。其中尤其要注意“台网”融合发展。从纵向产业链整合来看,电视产业集团应重新审视新媒介环境下电视产业链的上下游,研究制定增长型战略,实现一体化增长。 这就要求以内容产品制作为核心,寻求制作、运营、平台、渠道、播出等环节的协同效应,在广告、付费电视、多平台联营、衍生品经营等利润生成部分谋求新的价值增长点。在内容生产层面,充分认识节目的周期性规律,在保证实时播出节目的同时不断策划推出新节目。在内容制作上,认识到细分市场的重要性,借助现代化的数据挖掘技术,深入分析受众信息,细分受众,为受众提供定制节目和服务,提高受众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建立长期的营利关系。在利润增长上,寻求与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合作,针对不同传播平台,差异化生产同一节目,提高同一内容生产在不同平台播出的叠加效应,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提高利润率。同时重视后产业链开发,开发以品牌电视节目为核心的图书、音像、服饰、玩具、旅游、主题公园等业务,实现产品的附加值,产生资源叠加的放大效果。
(三)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通过各种形式的资本运作来扩大规模、做大做强是电视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外电视产业扩大的重要手段就是资本运营,即“允许媒介兼并有高增长价值的企业而实现增值,允许电视业上市融资,允许电视企业收购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允许其他企业资本投入电视产业经营。”⑥“国外电视跨国巨头的超速扩张,无不是与资本的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有密切的关系。对于缺乏资金投入和资本管理的电视业,这是最佳的出路。”⑦中国传媒业在市场化进程中,也在逐步放开资本的准入政策,传媒业正在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我国电视业现已打破原先的财政拨款方式,具备了初步的资本运营能力,在融资渠道上,通过吸引金融资本、吸引业外资本、成立上市公司以及创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获取资本支持。在投资方向上,实行多元化产业经营,合理分配投资,获取资本收益。但当前电视产业在资本运作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要大步发展,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放开政策规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需要学习先进的国际媒体产业集团的经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电视产业要在网络与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获得长足发展,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必须在政策规制的改革下进行。要建立现代新型企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战略规划,以优质与高效率的内容生产打造核心竞争力,以现代营销理念进行市场开发,注重产业链的横向与纵向整合,实现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经营,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将电视产业做大做强。
注释:
①《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全文发布http://www.gov.cn/jrzg
/2009-09/26/content_1427394.htm.
②國务院:2015年全面实现电信广电及互联网三网融合 http://finance.ifeng.com/news/
tech/20100113/1703985.shtml.
③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http://money.163.com/11/1019/01/
7GMK1JBK00253B0H.html.
④ 转引自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2页.
⑤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http://finance.people.com.cn/bank/
GB/202474/232800/16202814.html.
⑥⑦文硕、张小争、李晓萍编著.《电视营销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7)第1版.
作者简介:李茂华,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广播影视文艺学专业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文艺与文化
编辑:长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