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也提出了课程的具体目标: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能力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
1.能力与素质、环境和知识的关系。能力是什么?按专家的说法,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性,是顺利完成活动的一种必备的心理条件。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呢?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基础…一素质。素质是人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素质这个前提。
环境对人能力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专家研究表明,营养条件好的儿童,大脑发育就较好,体质也较好。儿童出生后如果有人经常和他说话,逗他玩,他的言语能力就发展较快;如果将他放在一个寂寞冷清的孤儿院里,他的言语能力的发展就明显地迟缓。同样,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发展着能力。
知识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具有相等的知识,但他们的能力可能不相等。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是,能力和知识又是密切联系着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另一方面,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的快慢程度,例如自学能力强的人掌握相同的知识要快。
2.高中生物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又如何培养呢?
2。l观察能力。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观察能力是人们全而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它是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是:观察——直觉思维——想象——抽象思维——本质揭示。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起点,是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2 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量,注重学习的结果,而新课改理念强调的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式。自学能力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大家都知道大学是自学的地方,作为为大学输送人才的高中,如果输送的学生不具备自学能力,到了大学将很难适应。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和技巧,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围绕新课的重点难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自己尝试着在课文中找答案,找错了也没关系,带着问题上课,学生听课会更专心。这样坚持下来,以后即使老师不提出问题,学生也会自己想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分析段落,概括、归纳和提纯。
2.3 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们间接概括事物的能力,是人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重要条件。首先,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观察、实验等直观教学,我们生物老师可以通过显微镜的视野、蛋白质鉴定的紫色、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叶绿体色素彩色滤纸条等,让我们的学生很快理解并记忆终生。第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概念清楚、逻辑严谨、推理有据、判断正确,并用发展的观点及相互联系和矛盾统一的观点,去分析解释生命现象。这样可使学生在接受生物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思维能力。第三。我们要善于激疑、质疑,启发学生思维。本来是老师平淡地介绍给学生的某个知识,如果经过老师的精心铺垫引导而从学生的头脑里进发出问题来,将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精神。例如讲孟德尔遗传定律时先讲一个小故事:有个小孩叫小明,他长的是单眼皮,可是他看到他的爸爸和妈妈竟然都是双眼皮,于是他就问父母自己到底是不是他们亲生的。听了这个故事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都想弄清楚眼皮是怎么遗传的,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学习欲望油然而生。
2.4 实验能力。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掌握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重要作用。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中的重要课程理念之一。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等活动,老师如果预先把结果告诉学生,只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去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智力活动的愉快。
实践证明,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战胜的困难越多,兴趣也就越高。探索性实验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总结反思和交流等方面完整的实验过程,可采取以问题导入,引导自主、探索、合作式的学习策略,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有价值的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氛围。
设计实验。问:如何设计实验?自变量是什么?(组织讨论)。如何控制无关变量?(交流)实施方案。问:如何设计记录表格?——分组讨论——巡视指导——开始实施方案。
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中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等均可依此方法进行。但是,要注意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当好主持人角色,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答疑来帮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例如“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引入。设置情景:果汁饮料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将水果制成果汁,不仅有利于解决水果丰收季节的产、销、运输和保存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且提高了水果的附
得出结论。问:对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出什么结论?(分析讨论交流)。
总结反思。问:探究问题的一般程序是什么?(讨论)。pH对酶活性的影响曲线到底是什么样?(交流)。
探究式教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用一用。另外,教材中有许多经典实验,例如萨克斯光合作用实验、温特生长素实验、艾弗里实加值,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果胶酶可将果汁蔬菜中的果胶水解,提高进入情景。出汁率,在工业上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果胶酶的催化效率较高呢?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明确问题。
作出假设。问:请同学们就pH与酶活性的关系提出假设——分组讨论。
组织交流——提出结论。汇总不同假设(教师此时不要评价哪个正确)。验、赫尔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等无不闪烁着科学家智慧的光辉,真是百看不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运用科学家的方法来设计其他实验。
综上所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正确的培养方法将使能力水到渠成,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善于向他人学习,不要抱怨我们的学生没有能力,教师应当思考用什么方法教育我们的学生,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把看似平庸的学生塑造成才。
1.能力与素质、环境和知识的关系。能力是什么?按专家的说法,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性,是顺利完成活动的一种必备的心理条件。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呢?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基础…一素质。素质是人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素质这个前提。
环境对人能力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专家研究表明,营养条件好的儿童,大脑发育就较好,体质也较好。儿童出生后如果有人经常和他说话,逗他玩,他的言语能力就发展较快;如果将他放在一个寂寞冷清的孤儿院里,他的言语能力的发展就明显地迟缓。同样,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发展着能力。
知识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具有相等的知识,但他们的能力可能不相等。因此,二者是不同的。但是,能力和知识又是密切联系着的。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另一方面,能力制约着掌握知识的快慢程度,例如自学能力强的人掌握相同的知识要快。
2.高中生物教学中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又如何培养呢?
2。l观察能力。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观察能力是人们全而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它是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是:观察——直觉思维——想象——抽象思维——本质揭示。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起点,是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生物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2 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量,注重学习的结果,而新课改理念强调的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式。自学能力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大家都知道大学是自学的地方,作为为大学输送人才的高中,如果输送的学生不具备自学能力,到了大学将很难适应。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和技巧,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围绕新课的重点难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自己尝试着在课文中找答案,找错了也没关系,带着问题上课,学生听课会更专心。这样坚持下来,以后即使老师不提出问题,学生也会自己想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分析段落,概括、归纳和提纯。
2.3 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们间接概括事物的能力,是人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重要条件。首先,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观察、实验等直观教学,我们生物老师可以通过显微镜的视野、蛋白质鉴定的紫色、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叶绿体色素彩色滤纸条等,让我们的学生很快理解并记忆终生。第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概念清楚、逻辑严谨、推理有据、判断正确,并用发展的观点及相互联系和矛盾统一的观点,去分析解释生命现象。这样可使学生在接受生物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思维能力。第三。我们要善于激疑、质疑,启发学生思维。本来是老师平淡地介绍给学生的某个知识,如果经过老师的精心铺垫引导而从学生的头脑里进发出问题来,将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精神。例如讲孟德尔遗传定律时先讲一个小故事:有个小孩叫小明,他长的是单眼皮,可是他看到他的爸爸和妈妈竟然都是双眼皮,于是他就问父母自己到底是不是他们亲生的。听了这个故事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都想弄清楚眼皮是怎么遗传的,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学习欲望油然而生。
2.4 实验能力。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学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掌握生物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重要作用。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中的重要课程理念之一。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等活动,老师如果预先把结果告诉学生,只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去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智力活动的愉快。
实践证明,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战胜的困难越多,兴趣也就越高。探索性实验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总结反思和交流等方面完整的实验过程,可采取以问题导入,引导自主、探索、合作式的学习策略,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营造有价值的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氛围。
设计实验。问:如何设计实验?自变量是什么?(组织讨论)。如何控制无关变量?(交流)实施方案。问:如何设计记录表格?——分组讨论——巡视指导——开始实施方案。
例如,高中生物教材中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等均可依此方法进行。但是,要注意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当好主持人角色,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答疑来帮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例如“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引入。设置情景:果汁饮料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将水果制成果汁,不仅有利于解决水果丰收季节的产、销、运输和保存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且提高了水果的附
得出结论。问:对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出什么结论?(分析讨论交流)。
总结反思。问:探究问题的一般程序是什么?(讨论)。pH对酶活性的影响曲线到底是什么样?(交流)。
探究式教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用一用。另外,教材中有许多经典实验,例如萨克斯光合作用实验、温特生长素实验、艾弗里实加值,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果胶酶可将果汁蔬菜中的果胶水解,提高进入情景。出汁率,在工业上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果胶酶的催化效率较高呢?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明确问题。
作出假设。问:请同学们就pH与酶活性的关系提出假设——分组讨论。
组织交流——提出结论。汇总不同假设(教师此时不要评价哪个正确)。验、赫尔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等无不闪烁着科学家智慧的光辉,真是百看不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运用科学家的方法来设计其他实验。
综上所述,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正确的培养方法将使能力水到渠成,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善于向他人学习,不要抱怨我们的学生没有能力,教师应当思考用什么方法教育我们的学生,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把看似平庸的学生塑造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