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原动力。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强调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那他们上课时就不能保持积极的注意倾向和情绪状态,由此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学习没有效果,学生的语文素质又怎能提高呢?因此,进行语文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问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很有帮助。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它所用时间虽不长,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却给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带来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有经验的教师也是从不忽视导语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她在执教《春》时是这样开场的,“一提到春,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阳光明媚,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初步展开学生的想象,接着引导学生背诵杜甫和王安石描绘春色的著名绝句,用诗歌意境中的大好春光感染学生。再因势利导启发说:“现在我们就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春》写的由水草树花鸟等景物的姿态色彩,你们注意没有?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这段开场白师生一起互动,一扫压抑沉闷的气氛。学生全神贯注,一下子就进入特定的教学活动轨道中。
二、巧选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不同,特点不一,巧妙选择突破口,力争出奇制胜,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方法。譬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在一个班依据小说三要素之一,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来学习,学生兴趣不高,反应平平。而在另一个班,我改变方法,选取小说中安排的两封信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这两封信在小说中的作用。通过讨论,学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两封信是法郎的代名词,是身价,是别墅,是一掷千金的生活,难怪菲利普夫妇对它顶礼膜拜,会被它弄得神魂错乱呢。它也恰是一面镜子,照射出菲利普夫妇这对小市民骨子里的唯利是图和金钱至上,让“温情脉脉的面纱”现出污浊肮脏的面目。菲利普眼中的“福音书”还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牵动后情节的发展,具有一石三鸟的功效。由于突破了教学常规,出其不意,巧选了突破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始至终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思考讨论,气氛活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敢于冲破思维定势,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不同特点,巧妙选择,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够找到最好的教学突破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种形式,突出学生主体,激发兴趣
采用多种形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语文比其他学科更适合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如:有位教师在讲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说明文时,一改传统的教学形式,将课文内容制作成图片,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然后为图片配上解说词。有的诗歌散文配乐朗读,有的把课文设计成知识竞赛的形式来进行,还有将小说改编成短剧,改编,表演,演后的讨论评析,全過程都由学生完成,老师只做背后的指导。总之,采用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退居“第二线”,让学生走上台来唱主角,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反,还会学得更主动,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四、着力创设有感染力的情境
所谓感染,对语文教学来说,就是学生为教师的讲述所陶醉。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感染的情境,教之生情,授之生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学生一定有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材有很多抒情名篇,备课时就要备出这类教材的最大特点——情来,再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在情感的渲染下,学生学习自然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穿越铁路买橘子的一段文字:“父亲是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的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然而,对十二三岁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我讲了自己的一件真实的事。有一年刚入冬,天很冷,在外面上高中的我周六回家,傍晚时走到村口看见母亲站在风里等我。见到的就说,冷不冷,还说这已是第三次来村口了。望着母亲花白的头发,瘦弱的身子,我做了很大努力才没让眼泪流下来。这就是一种已经无微不至但仍觉得对子女还不够的爱!我的一番话,诱发了学生对自己亲人的类似联想,再回头学习文章,也就自然进入了情境,感情也自然得以沟通与升华。只要我们注意挖掘,随着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一处处没的发现,学生就能获得美的享受,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学习语文的乐趣也就被激发起来了。
五、巧妙结束课堂教学,言有尽而意无穷
写文章讲究凤头豹尾,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应注意首尾贯通。一堂课收束的好,能使学生的收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能让教师的教学发挥更多的功效;能令学生沉浸其中,快乐无穷,以更大的兴趣期待着下一堂课。这种对语文课良好的心理定势,可以长久的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堂语文课,怎样收束才会有好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课前仔细设想,课堂上随机应变,抓住时机,灵活处理,使收束有力,有余音,有寓意。在此不再详述了。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还很多,只要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勤于思考,方法是不难找到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胡寨中学)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导语,俗称“开场白”,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它所用时间虽不长,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却给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带来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重视开场白的设计,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有经验的教师也是从不忽视导语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她在执教《春》时是这样开场的,“一提到春,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阳光明媚,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初步展开学生的想象,接着引导学生背诵杜甫和王安石描绘春色的著名绝句,用诗歌意境中的大好春光感染学生。再因势利导启发说:“现在我们就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春》写的由水草树花鸟等景物的姿态色彩,你们注意没有?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这段开场白师生一起互动,一扫压抑沉闷的气氛。学生全神贯注,一下子就进入特定的教学活动轨道中。
二、巧选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不同,特点不一,巧妙选择突破口,力争出奇制胜,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方法。譬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在一个班依据小说三要素之一,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来学习,学生兴趣不高,反应平平。而在另一个班,我改变方法,选取小说中安排的两封信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这两封信在小说中的作用。通过讨论,学生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两封信是法郎的代名词,是身价,是别墅,是一掷千金的生活,难怪菲利普夫妇对它顶礼膜拜,会被它弄得神魂错乱呢。它也恰是一面镜子,照射出菲利普夫妇这对小市民骨子里的唯利是图和金钱至上,让“温情脉脉的面纱”现出污浊肮脏的面目。菲利普眼中的“福音书”还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牵动后情节的发展,具有一石三鸟的功效。由于突破了教学常规,出其不意,巧选了突破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自始至终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思考讨论,气氛活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敢于冲破思维定势,根据课文的不同内容,不同特点,巧妙选择,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够找到最好的教学突破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种形式,突出学生主体,激发兴趣
采用多种形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语文比其他学科更适合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如:有位教师在讲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说明文时,一改传统的教学形式,将课文内容制作成图片,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然后为图片配上解说词。有的诗歌散文配乐朗读,有的把课文设计成知识竞赛的形式来进行,还有将小说改编成短剧,改编,表演,演后的讨论评析,全過程都由学生完成,老师只做背后的指导。总之,采用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退居“第二线”,让学生走上台来唱主角,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反,还会学得更主动,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四、着力创设有感染力的情境
所谓感染,对语文教学来说,就是学生为教师的讲述所陶醉。语文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感染的情境,教之生情,授之生趣,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学生一定有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材有很多抒情名篇,备课时就要备出这类教材的最大特点——情来,再充满激情地进行教学,在情感的渲染下,学生学习自然会有很高的积极性。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穿越铁路买橘子的一段文字:“父亲是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的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文章的高潮部分。然而,对十二三岁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我讲了自己的一件真实的事。有一年刚入冬,天很冷,在外面上高中的我周六回家,傍晚时走到村口看见母亲站在风里等我。见到的就说,冷不冷,还说这已是第三次来村口了。望着母亲花白的头发,瘦弱的身子,我做了很大努力才没让眼泪流下来。这就是一种已经无微不至但仍觉得对子女还不够的爱!我的一番话,诱发了学生对自己亲人的类似联想,再回头学习文章,也就自然进入了情境,感情也自然得以沟通与升华。只要我们注意挖掘,随着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一处处没的发现,学生就能获得美的享受,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学习语文的乐趣也就被激发起来了。
五、巧妙结束课堂教学,言有尽而意无穷
写文章讲究凤头豹尾,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应注意首尾贯通。一堂课收束的好,能使学生的收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能让教师的教学发挥更多的功效;能令学生沉浸其中,快乐无穷,以更大的兴趣期待着下一堂课。这种对语文课良好的心理定势,可以长久的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堂语文课,怎样收束才会有好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课前仔细设想,课堂上随机应变,抓住时机,灵活处理,使收束有力,有余音,有寓意。在此不再详述了。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方法还很多,只要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勤于思考,方法是不难找到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胡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