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建筑业也不断发展和进步,且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建筑工程公司已经积累一定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在现实中,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对建筑工程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因此,笔者对此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建筑工程是一种需要多种技能以及多个部门相互配合的一种工程,由于工程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的本质,致使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会存在很多难点,想要解决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从导致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方式。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1强化建筑工程管理,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确保工程进度稳步推进
建筑工程进程中浪费建筑材料的现象已经逐渐被重视,因此,厉行节约的做法是非常必要的,值得提倡的,满足了建筑工程的财力需求。强化建筑工程管理,可以在材料利用环节实现节约,大大减少浪费原材料的现象。一旦出现材料短缺,节省下来的材料往往能够有效弥补空缺,确保工程进度按照规划时间稳步推进。[1]
1.2 强化建筑工程管理,有利于避免工程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工程事故的频频发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注。关注建筑工程管理,也能够较为有效地遏制工程事故的发生,这也是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建筑工程管理到位,事故减少,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就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也使“安全施工”的理念得以真正的落实。
1.3强化建筑工程管理,有利于工程质量的巩固,确保工程目标的及时实现
做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才能为工程质量达标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要严格按国家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和操作规程组织施工,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事故隐患、问题,并及时排除。加强安全管理,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也是减少不必要成本支出的有效方法。为此,建筑企业要不断提升操作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对工程质量严格执行检查及验收制度。同时,要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防止诸如垫层加厚、基础挖深等现象的出现,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浪费。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使建筑工程尽早竣工验收,投入生产生活使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1.4强化建筑工程管理,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
目前,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建筑行业既有很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建筑工程行业要实现高效、稳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建筑工程管理应该针对问题找出有效的方法,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施工企业要始终把眼光放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环境,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还要时刻抓紧、改进,从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最终保证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招投标领域经常暗箱操作,影响招标应有的效果
建筑工程不能说开工就开工,而是需要先期的招投标环节来导入。然而,在招投标环节,经常出现假投标、双方串标等违法犯罪行为,严重扰乱了招投标环节应有的环境和秩序,致使竞争方面出现不公平的现象,使招标工作应有的效果未能体现,反而与其大相径庭,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起步。
2.2 合同管理方面漏洞频发,使建筑工程管理陷入瓶颈
建筑工程在很多环节都需要通过合同来约束和引导。然而,很多建筑工程合同在签订阶段就漏洞百出。例如,工程先开工,后补签合同;合同内容不公平,对合同一方利益产生不利;合同语言不严谨,未能遵循法律要求;合同后期管理跟不上,未能将合同作为主要档案材料予以存档等。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建筑工程合同纠纷的产生,影响工程各方主体的利益,使管理工作陷入僵局。
2.3 建筑工程偷工减料现象仍然存在,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建筑工程往往关系着人们的生活。然而,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景不容乐观。因为,在建筑工程进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质量问题,为稳定社会秩序带来了不良影响。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偷工减料造成的,应当利用的材料利用不足,势必给工程质量造成隐患。
2.4对工程核算不重视
对工程核算重视不够,是建筑工程存在的问题。很多企业只是单纯的强调工程质量和施工速度,使自身优势失去竞争性,只保证工程按时完工,忽略了对质量的管理和控制,使工程的质量不过关,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声誉,还对企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2.5 安全施工意识不强烈,导致工程事故时有发生
施工人员往往从事登高登顶等活动,因此,安全施工理念必须贯彻落实在建筑工程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施工活动中。然而,现在的施工人员往往对施工安全不抱有谨慎态度,一旦出现工程事故,可能为生命健康付出惨痛的代价,最终只能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2.6 员工素质不过关,影响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
如果把建筑工程比作一件艺术品,那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艺术品的魅力。然而,很多环节的工作人员缺乏高水平的职业素质,责任感不强,工作能力也有限,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管理效果。
2.7 项目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建筑行业发展速度很快,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项目管理体制任然有待改进。很多建筑工程项目都是采取分包的管理方式,很多施工单位甚至采取“以包代管”的方式,往往导致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失控,其产生的后果可想而知。另外,这种分包的管理模式,很难划分清楚各个主体的责任、权利、义务,从而不利于现场施工工序之间的协调衔接,各专业施工配合不紧密,施工过程中各个责任主体之间矛盾不断,从而大大增加了施工管理的难度。当出现问题时,各家单位之间互相推卸责任,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展,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2]
三、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招投标工作实现透明化,确保招标工作的有效性
招标工作事关施工单位的确定,事关工程进度的稳步推进,事关工程质量的有效保证。因此,建设单位应当在招标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定和程序来落实,确保招标工作的客观真实,使投标者摆脱不必要的质疑。这样,投标者才能凭借自身的实力参与到公平竞争中。招标工作一旦完成,就预示着招标工作具备了有效性,为建筑工程的下一步铺垫了良好的开端。
3.2 高度重视合同管理,使建筑工程管理具备厚重的依据
建筑工程的每个环节都应重视合同管理,通过合同来确定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合同管理得到重视,合同的约束作用就得以真正发挥,一旦出现问题,也会具备处理依据,使问题容易及时解决,确保管理工作的顺畅无阻。尤其是产生纠纷诉至法院后,合同会使各方的利益得到保障,使各方的责任更加明朗化,易于法院对纠纷的解决。
3.3 坚决杜绝偷工减料现象,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关系着国计民生,这种说法的基本依据来源于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考虑。因此,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都应当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把建筑工程的质量视为生命,把工程质量真正當回事。尤其在工程用料上,要严格按照合同各方约定的条款来实施,使合同发挥现实作用,不致成为空谈。[3]
3.4 牢固樹立安全施工意识,尽量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
建筑工程是施工人员用汗水浇灌的成果,更是用生命来铸造的成果。因此,各个工程合同主体都要将安全施工理念铭刻在心。尤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更要将安全施工写入企业文化,形成规章制度,并时刻灌输给施工人员,让他们深刻理解安全事故的必要性,让他们时刻为家人为子女保护好自身安全,通过个体的努力,来践行安全施工理念。
3.5 提升员工职业道德,强化他们的岗位责任心
从本质上讲,建筑工程的管理需要人来把握和运行。所以,各个单位的工作人员理应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工作能力。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员工进行适时必要的培训,树立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强化他们的工作责任感。[4]
3.6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从事工程设计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具备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能力超过一般的建筑师,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才会得到设计人员的认可。目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不是很多,需要着力培养懂设计、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各企业要按照要求优化管理原则。根据工程劳动力的情况,在各工程间实现对劳动力的周密计划,有效流动,合理规划,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使劳动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3.7 完善改进项目管理机制
实施项目经理责任制,避免传统的分包管理制度的缺陷口建筑工程项目中标后,施工企业应该根据该项目的规模、技术特点、施工条件等组建项目经理部,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施工管理。项目经理部作为该项目的管理责任体,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对木项目的安全、质量、进度、效益负责。项目部应该根据项目的特点制定项目施工管理手册,将施工管理任务明确分配到各个部门,将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如此以来,项目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作配合,从而使得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有条不紊。[5]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管理的道路很漫长,随着社会经济和建筑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由此可知,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刻不容缓。施工单位要不断在实际生产中总结经验,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法规,提高管理质量,夯实管理基础,加强对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才能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促进施工企业的良性运转,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伟康,傅浩钧.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和控制措施的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3(17):439.
[2]宋金华.浅谈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3(31):429.
[3]韩向明,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建材技术与应用,2012.3(3):178.
[4]刘红,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探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3(3):123.
[5]杨再霖.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方法与措施分析探讨[J].广东建材,2009(3):214-217.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建筑工程是一种需要多种技能以及多个部门相互配合的一种工程,由于工程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的本质,致使在建筑工程管理方面会存在很多难点,想要解决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从导致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决方式。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1强化建筑工程管理,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确保工程进度稳步推进
建筑工程进程中浪费建筑材料的现象已经逐渐被重视,因此,厉行节约的做法是非常必要的,值得提倡的,满足了建筑工程的财力需求。强化建筑工程管理,可以在材料利用环节实现节约,大大减少浪费原材料的现象。一旦出现材料短缺,节省下来的材料往往能够有效弥补空缺,确保工程进度按照规划时间稳步推进。[1]
1.2 强化建筑工程管理,有利于避免工程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工程事故的频频发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注。关注建筑工程管理,也能够较为有效地遏制工程事故的发生,这也是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建筑工程管理到位,事故减少,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就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也使“安全施工”的理念得以真正的落实。
1.3强化建筑工程管理,有利于工程质量的巩固,确保工程目标的及时实现
做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才能为工程质量达标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要严格按国家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和操作规程组织施工,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事故隐患、问题,并及时排除。加强安全管理,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也是减少不必要成本支出的有效方法。为此,建筑企业要不断提升操作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对工程质量严格执行检查及验收制度。同时,要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防止诸如垫层加厚、基础挖深等现象的出现,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浪费。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使建筑工程尽早竣工验收,投入生产生活使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1.4强化建筑工程管理,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发展
目前,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建筑行业既有很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建筑工程行业要实现高效、稳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建筑工程管理应该针对问题找出有效的方法,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施工企业要始终把眼光放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环境,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还要时刻抓紧、改进,从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最终保证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招投标领域经常暗箱操作,影响招标应有的效果
建筑工程不能说开工就开工,而是需要先期的招投标环节来导入。然而,在招投标环节,经常出现假投标、双方串标等违法犯罪行为,严重扰乱了招投标环节应有的环境和秩序,致使竞争方面出现不公平的现象,使招标工作应有的效果未能体现,反而与其大相径庭,严重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起步。
2.2 合同管理方面漏洞频发,使建筑工程管理陷入瓶颈
建筑工程在很多环节都需要通过合同来约束和引导。然而,很多建筑工程合同在签订阶段就漏洞百出。例如,工程先开工,后补签合同;合同内容不公平,对合同一方利益产生不利;合同语言不严谨,未能遵循法律要求;合同后期管理跟不上,未能将合同作为主要档案材料予以存档等。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建筑工程合同纠纷的产生,影响工程各方主体的利益,使管理工作陷入僵局。
2.3 建筑工程偷工减料现象仍然存在,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建筑工程往往关系着人们的生活。然而,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景不容乐观。因为,在建筑工程进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质量问题,为稳定社会秩序带来了不良影响。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偷工减料造成的,应当利用的材料利用不足,势必给工程质量造成隐患。
2.4对工程核算不重视
对工程核算重视不够,是建筑工程存在的问题。很多企业只是单纯的强调工程质量和施工速度,使自身优势失去竞争性,只保证工程按时完工,忽略了对质量的管理和控制,使工程的质量不过关,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声誉,还对企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2.5 安全施工意识不强烈,导致工程事故时有发生
施工人员往往从事登高登顶等活动,因此,安全施工理念必须贯彻落实在建筑工程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施工活动中。然而,现在的施工人员往往对施工安全不抱有谨慎态度,一旦出现工程事故,可能为生命健康付出惨痛的代价,最终只能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2.6 员工素质不过关,影响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
如果把建筑工程比作一件艺术品,那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艺术品的魅力。然而,很多环节的工作人员缺乏高水平的职业素质,责任感不强,工作能力也有限,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管理效果。
2.7 项目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建筑行业发展速度很快,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项目管理体制任然有待改进。很多建筑工程项目都是采取分包的管理方式,很多施工单位甚至采取“以包代管”的方式,往往导致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失控,其产生的后果可想而知。另外,这种分包的管理模式,很难划分清楚各个主体的责任、权利、义务,从而不利于现场施工工序之间的协调衔接,各专业施工配合不紧密,施工过程中各个责任主体之间矛盾不断,从而大大增加了施工管理的难度。当出现问题时,各家单位之间互相推卸责任,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展,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2]
三、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招投标工作实现透明化,确保招标工作的有效性
招标工作事关施工单位的确定,事关工程进度的稳步推进,事关工程质量的有效保证。因此,建设单位应当在招标工作中严格按照规定和程序来落实,确保招标工作的客观真实,使投标者摆脱不必要的质疑。这样,投标者才能凭借自身的实力参与到公平竞争中。招标工作一旦完成,就预示着招标工作具备了有效性,为建筑工程的下一步铺垫了良好的开端。
3.2 高度重视合同管理,使建筑工程管理具备厚重的依据
建筑工程的每个环节都应重视合同管理,通过合同来确定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合同管理得到重视,合同的约束作用就得以真正发挥,一旦出现问题,也会具备处理依据,使问题容易及时解决,确保管理工作的顺畅无阻。尤其是产生纠纷诉至法院后,合同会使各方的利益得到保障,使各方的责任更加明朗化,易于法院对纠纷的解决。
3.3 坚决杜绝偷工减料现象,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关系着国计民生,这种说法的基本依据来源于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考虑。因此,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都应当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把建筑工程的质量视为生命,把工程质量真正當回事。尤其在工程用料上,要严格按照合同各方约定的条款来实施,使合同发挥现实作用,不致成为空谈。[3]
3.4 牢固樹立安全施工意识,尽量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
建筑工程是施工人员用汗水浇灌的成果,更是用生命来铸造的成果。因此,各个工程合同主体都要将安全施工理念铭刻在心。尤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更要将安全施工写入企业文化,形成规章制度,并时刻灌输给施工人员,让他们深刻理解安全事故的必要性,让他们时刻为家人为子女保护好自身安全,通过个体的努力,来践行安全施工理念。
3.5 提升员工职业道德,强化他们的岗位责任心
从本质上讲,建筑工程的管理需要人来把握和运行。所以,各个单位的工作人员理应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工作能力。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员工进行适时必要的培训,树立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他们的工作水平,强化他们的工作责任感。[4]
3.6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从事工程设计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具备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能力超过一般的建筑师,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才会得到设计人员的认可。目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不是很多,需要着力培养懂设计、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各企业要按照要求优化管理原则。根据工程劳动力的情况,在各工程间实现对劳动力的周密计划,有效流动,合理规划,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使劳动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3.7 完善改进项目管理机制
实施项目经理责任制,避免传统的分包管理制度的缺陷口建筑工程项目中标后,施工企业应该根据该项目的规模、技术特点、施工条件等组建项目经理部,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有效的施工管理。项目经理部作为该项目的管理责任体,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对木项目的安全、质量、进度、效益负责。项目部应该根据项目的特点制定项目施工管理手册,将施工管理任务明确分配到各个部门,将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如此以来,项目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作配合,从而使得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有条不紊。[5]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管理的道路很漫长,随着社会经济和建筑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由此可知,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刻不容缓。施工单位要不断在实际生产中总结经验,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法规,提高管理质量,夯实管理基础,加强对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才能保证工程顺利进行,促进施工企业的良性运转,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伟康,傅浩钧.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和控制措施的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3(17):439.
[2]宋金华.浅谈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3(31):429.
[3]韩向明,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建材技术与应用,2012.3(3):178.
[4]刘红,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探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3(3):123.
[5]杨再霖.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方法与措施分析探讨[J].广东建材,2009(3):2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