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的修炼与整饰:印象管理的视角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ti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纵观古今中外,教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匠师,他们的教学技术无疑是圆熟的,甚至是高超的,但是这种教师缺乏思想和激情;第二种是艺师,他们能用充满激情的语言与教态使得教学艺术化和浪漫化,但是这种教师同样使得教学漫无目的,流于形式;第三种是儒师,他们具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但他们的视野始终局限在自己学科的世界里面;第四种是哲师,他们在思考和创造中教学,追求有思考深度和理念支撑的教学。诚然,这四种教师都有一定的优劣,最理想的教师是将上述四种类型进行融会贯通的教师。因为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被点燃的火炬。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只是一名重复教学的“经师”,更应成长为一名善于启发、指导学生的“人师”。
  优秀教师的修炼与成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教育体制、校园文化等,内部因素如知识储备、性格、个人能力等。随着教师的不断成长,教师对职业的认同也发生了变化。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对自我的管理,即教师的印象管理,对教师的自我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本文从印象管理的视角,分析美国著名教育影片《生命因你而动听》(Mr. Holland’s Opus,又译《霍兰先生的乐章》)中霍兰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的印象管理,探究霍兰先生在成为优秀教师的旅程中,面对“成长关键事件”,采取了哪些印象管理策略,以启发教师的专业成长。
  《生命因你而动听》讲述了音乐家霍兰先生的从教经历。霍兰先生的真正梦想原本是创作流芳百世的交响乐,但他一方面为生计所迫,另一方面,他认为当教师可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音乐创作,于是便在一所中学当了一名音乐教师。刚开始,他虽然尽职尽责,但由于过于注重乐理知识的灌输,教学枯燥,学生不接受他的教学方式。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他受到校长、同事的影响,逐渐改变了呆板的教学风格,同时,霍兰老师变得更加主动,教学更具有创新性,对学生加强了个性化指导。他用自己三十多年的青春,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改变了许多学生的人生。在他退休的那天,他教过的数百名学生,一起为他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以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当然,影片为了使得霍兰老师的形象更加丰富和饱满,也向我们展示了他在从教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作为人的教师”与“作为教师的人”这样一种角色的平衡。
  二、教师印象管理的基本理论
  1.印象管理理论概述
  印象管理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学领域,最早出现在加拿大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印象管理就像戏剧,互动中的一方的兴趣在于控制别人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的行为反应。”[1]在心理学中,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也叫自我呈现,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2]有研究者从情境定义着手,提出了期望-价值模型,该理论认为印象管理是“有意或无意试图控制在真实或想象的社会互动中所反映的印象”。[3]莱瑞和科沃斯基认为印象管理包含了两个不同的成分或过程:(1)个体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愿望或动机,称之为印象动机;(2)个体决定给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并如何产生这种印象,称之为印象建构。[4]
  2.教师印象管理的内涵
  受印象管理研究的影响,在教育学领域,研究者提出了“教师印象管理”这一崭新概念,并分析了教师印象管理的结构。有学者认为教师印象管理就是教师凭借其在学校中承担的社会角色,在以教育教学为核心的学校生活中,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向学生投射某些信息,希望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某种印象。[5]教师的印象管理主要有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内部管理主要有教师教学观、学生观、管理观、教师自我修养的管理;外部管理也可以称为“印象整饰”,主要有教师的服饰打扮、气质、言语等。印象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共同作用,使得教师不断发展与成长。
  教师的印象管理有一定的运作机制,保证教师的角色与价值同学生们期待的方向相一致。具体而言,教师印象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印象管理动机、印象建构、自我呈现行为、印象评估及反馈调节和印象监控。其具体流程分析如下(图1):
  (1)印象管理动机指教师是否采取印象管理及印象管理的动力因素分析;
  (2)印象建构即指教师期望在学生与同事面前呈现什么样的外在形象;
  (3)自我呈现行为指教师用何种教育方式与手段呈现其想构建的行为;
  (4)印象评估及反馈调节指教师对印象是否建构成功的认知与评价,并据此调整自己的后续教育行为;
  (5)印象监控贯穿于教师印象管理的全过程,是教师对印象管理过程的调控。
  3.教师印象管理的教育意蕴
  在教育领域中,教师印象管理对教师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蕴。而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活动,最终目的是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理解, 即教师期望的与学生实际获得理解的统一。这就决定了教育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所树立的印象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内容,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重要前提。[6]
  教师的印象管理不仅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能使得学生在教师印象管理的过程中,获得对老师的认可与喜爱。比如我们经常发现如果某个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他就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这正是印象管理发挥了“爱屋及乌”的作用。
  三、印象管理视角下霍兰老师成长的分析
  教师栖居于学校,学校是教师成长的现场。学校关系就是由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等人有意识的协调力量和活动的合作关系。作为一个人的教师,其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都是在学校关系中发展的,这成为我研究教师成长的基本思路。[7]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在其本质上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社会关系”为切入点,可以将霍兰老师的角色界定为“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人的教师”。从霍兰老师生活和工作的范围看,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中,与他交往的对象主要有学校内的学生、同事和校长以及家庭中的妻子与儿子。根据影片的内容,我们可以整理出霍兰老师成长的关键事件及其采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1.修炼:教师内在印象管理
  (1)职业理想: 教师与音乐家的艰难选择
  教师不仅应是一个职业,更应是一项事业。只有对这项事业充满使命感与责任感,才能热爱学生、教育好学生,从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刚开始的时候,霍兰老师并不想专门从事教师职业,也缺乏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与信仰。在影片刚开始的部分,霍兰老师第一天到学校执教,不仅迷了路而且遇到杰各布校长,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发现霍兰老师认为自己考取教育学位只为不时之需,正如他所说:“我中学的时候,曾想过到别的地方,到任何别的地方也好,不曾想过老师与我有同样的感受。”
  后来,随着霍兰老师教学的深入,他发现可以将音乐创造与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因为教学和音乐一样,都是需要激情与创造的,通过音乐,可以改变学生的心灵,滋润学生的心田。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霍兰老师转变了对教师形象的认识,运用了教师内在印象管理,改变了自己当初“应付”的教师风格,逐渐成为了一位乐教与善教的教师。
  (2)教学观:从照本宣科到兴趣教学
  霍兰老师刚开始教学的时候,教学机械呆板,可谓照本宣科,因此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这从他执教之初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以看出:
  霍兰老师:这一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音乐史,谁能说出音乐是什么?
  学生:(集体沉默不言)
  霍兰老师:任何音乐,你们有何想法?
  学生:(集体沉默不言)
  霍兰老师:音乐是什么?一般来说的?
  学生:(没有任何回应)
  霍兰老师:有人会回答我吗?没人?
  学生:(没有任何回答)
  霍兰老师:我们打开课本,第四页……这儿写着:音乐是一种声音,以旋律及和谐方式组成,由人声或乐器发出。有人有问题吗?
  学生:(学生集体昏昏欲睡,没有任何回应)
  ……
  面对这样低效的教学,杰克布校长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她对霍兰老师说:“教师有两个职责:给年轻人灌输知识,是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使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在杰克布校长的引导下,霍兰老师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他了解到学生最感兴趣的音乐是爵士乐,因此,他以爵士乐为突破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逐渐培养起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在后来的教学中,霍兰老师循循善诱,在霍兰的悉心培育下,原本对音乐一窍不通的白人学生格楚特?兰和黑人学生路易斯?鲁斯,分别学会了单簧管和大鼓这两样乐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当学生培养起了持久的兴趣之后,他们便可以不依赖于教师的外在灌输,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整饰:教师外在印象管理
  长期以来,我们只把教师看做“作为教师的人”而忽略了“作为人的教师”。面对刚性的社会制度与教育规范,教师的个体生存方式逐渐萎缩,而公共生活方式不断“膨胀”,教师生活方式的边界逐渐模糊,导致教师个体成长受到阻滞。如教师总是过着制度高压与道德约束的生活,教师的生活空间被窄化,每天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乏味单调生活。由此,我们犯了一个错误:我们在追求形而上学的存在,即大写的人;为了这个目的,我们牺牲了我们实际遇到的经验的存在,即小写的人。[8]“大写的人”即“作为教师的人”,它把教师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剥离出来,拔高教师的道德与各项要求,凸显的是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操作者、提高绩效的工具性目的;“小写的人”即“作为人的教师”,它追求教师个体生活方式与公共生活方式的统一,他每天所经历的教学现场就是他成为他自己、实现其独特的生存价值的生存居所。这样的教学现场不再是脱离师生现实生活的“理智训练所”,而是师生精神相遇、个性自由表达、身心愉悦、情感流动、活生生的生存空间。[9]
  “作为教师的人”突出了教师的职业角色,“作为人的教师”突出了教师的个人角色,平衡二者之间的角色,教师才能形成健全的角色,教师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在影片中,霍兰老师同样也面对着职业生活与个人生活的冲突与碰撞,他是如何协调这两种生活,这可以从霍兰老师处理“师生恋”与“父子亲情”这两件代表性事件时所运用的外在印象管理策略看出来。
  (1)化解“师生恋”
  “作为教师的人”,霍兰老师也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正如价值现象学家马克斯?舍勒(Max?Schere)所分析的那样,爱分为四种类型:感官之爱、生命之爱、精神之爱和信仰之爱。影片中霍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陷入了微妙的“师生恋”中。霍兰老师排演一部音乐剧,女主角是学生Morgan,他告诉女孩怎样理解音乐,教她去选择自己该走的路,女孩慢慢地爱上了霍兰老师,她决定去纽约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在走之前她告诉霍兰老师,希望他和自己一起去纽约,一起实现梦想。霍兰老师矛盾了很久,他默默地看着妻子为自己拍的照片,最终决定留在学校,留在妻子和儿子身边。在离开的那个晚上,他去送Morgan,女孩在上车之前,想要亲吻他,他只是在女孩脸颊上轻啄了一下,家庭的责任让他留下了。影片舒缓的镜头与细腻的表演,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现了“作为教师的人”,霍兰教师是如何理智地处理这段感情的。
  作为教师的人,在学生面前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超然物外的“圣人”。教师与常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情感感受与表达方式。当霍兰老师遭遇“师生恋”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他不是视之为洪水猛兽,也没有简单粗暴地加以制止,而是采取理智的态度,从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处理“师生恋”,使得学生逐渐度过这段青涩、朦胧的感情时期。霍兰教师在运用外部印象管理的时候,重点考虑了一名优秀教师所应具有的优秀品格,这一社会伦理规范,促使了霍兰老师管理好自己的外在形象。
  (2)处理“父子关系”
  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学者舒尔曼所说,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不确定与充满挑战的工作。为了排练学生组成的乐团,并对个别学生加以指导,霍兰老师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学生身上,但是却疏于对自己儿子的照顾。霍兰老师的儿子科尔是先天性的失聪患儿,由于父亲长年忽略自己,他对“作为教师”的父亲总有一些不满和怨言。同时,霍兰老师也遭到了妻子艾瑞斯?荷兰的诘问:“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比你自己的重要呢?”   霍兰老师一直认为儿子不懂音乐,因此,他放在学校孩子身上的时间比放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时间多得多。可是就在约翰列侬去世的那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儿子懂音乐,懂自己对音乐的热衷,所以他用手语为儿子唱了一首约翰?列侬写给自己小儿子的歌Beautiful boy,科尔逐渐感受到了父亲对他的爱。在霍兰老师的退休典礼上,他亲自为儿子演奏了一首乐曲,使儿子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
  我们对教师的传统认识总是使得教师的形象“神圣化”,认为教师为了教学就要牺牲家庭、带病工作,甚至累倒在讲台上,但是这种悲情化的教师职业生活,以“师德”的名义绑架了教师的属于正常人的丰富生活,抽空了教师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使教师背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但影片中霍兰老师处理“父子关系”的情节,向我们展示了作为人的教师是如何冲破这种“非此即彼”的牢笼,使得自己的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相互促进。这也启示着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外在印象的管理,使自己平衡“作为人的教师”和“作为教师的人”。
  四、结语
  《生命因你而动听》和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所展现的主题一样,音乐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与技艺,它更是一种直击心灵深处的天籁与光明。在充满着训斥、打骂和体罚的学校,以每个人都能够参与的合唱形式,用一种新颖的、文明的、高雅的方式,将学生组织起来和协作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发出共同的声音,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自愿而非强迫的基础上,合唱满足了学生的内在尊严和表现需要。[10]正如霍兰老师最后所说:演奏音乐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要发自内心、有感觉、打动人,它是美好的,而不只是乐谱上的音符。
  在影片的结尾,当年吹单簧管的小女孩已成为本州州长,在霍兰老师曾经教过的所有学生为他举办的音乐典礼上,她发表了深情的致辞:“霍兰老师对我的一生有深远影响,对我们许多人的一生亦然。据说他经常在写交响乐,那可令他功成名就的交响乐,但他没有发达,也没成名,除了本区,所以他或许会以为自己很失败,但他错了,因为我认为……他的成功比功成名就更甚。环顾你四周的人吧,这里没有一人不曾受你影响,全因你,我们都成了更好的人。我们是你的交响乐,我们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们是你生命的乐章!”
  霍兰先生的这位学生恰如其分地概括出了教师劳动的特点与价值,也显示了霍兰先生教育的魅力与影响力。教育并不显赫一时,但它始终在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精神,终究能对学生的人生与成长带来巨大的影响,而这也是霍兰先生成功运用印象管理策略的结果。
  参考文献:
  [1]Goffman, E.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M].NewYork:Doubleday,1959.
  [2]《心理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百科全书(下卷) [M]. 杭州:浙江教育出社,1995.
  [3]Schlenker B R. The Selfˉand Social Life[M]. New York: McGrawˉHill,1985:65-99.
  [4]谢继红.印象管理的作用与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
  [5]冉玉霞.教师印象管理:内涵、结构与策略[J].教育科学,2009(1).
  [6]金一波等.教师印象管理:内涵与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6(9).
  [7]涂欣.作为一个人的教师——学校关系中的教师成长[D].华中师范大学,2005.
  [8]王铭铭.选择一种“人的概念”[J].读书,2000(2).
  [9]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2003(6).
  [10]彭钢.讲述:困境中的教育美丽——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叙事研究[J].教育学报,2008(4).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靳飞 马赞)
其他文献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充分发挥高校师范资源的优势,推动和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音乐、体育、美育工作科学、有序地发展,帮助中小学在音、体、美等方面构建体系,形成能力,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质量。在市教委的指导下,北京联合大学牵手北京市7所小学,在文化建设、课程改革、学生社团、教师成长和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与小学校领导的多次沟通,我们较好地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并走进小学
高考主要考查能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一是读懂文言文和白话文在实词、虚词、句式和表达习惯上的不同;二是通过理解句间关系领会作者的意图。纵观2012年高考北京卷文言文命题,可以发现其前三道题(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语句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主要侧重考查第一方面的能力,第四道题主要侧重考查第二方面的能力。  2012年高考北京卷文言文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深处,总有某些微妙而清晰的记忆,挥之不去、历久弥新。这些记忆或许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或许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这些微妙的记忆带着最初的欣慰与感动、惭愧与阵痛,时时鼓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给我们以力量和警醒,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冯巩和吕丽萍演过一个小品,二人演一对即将做父母的夫妻,热烈地谈论着孩子生下来会长什么样。冯巩说,孩子长得漂不漂亮,生下来后第一眼看到谁最重要
为了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关于“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等意见,为我国特殊教育工作者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学习特殊学校的先进办学经验,了解专业前沿动向,进行学术交流,树立正确的特殊教育观念,促进各地特殊教育学校良性发展,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我国首届中国特殊
生活应是陈年的酒,既有呛人的辣味,又有醉人的香味。如果每天都是感觉痛苦抑或甜蜜,那么,这不是真正的生活,至少不能算做完美的生活。做教师尤其如此,虽然很多时候要面对一群很不懂事的孩子,避免不了要发脾气、发牢骚,但更多的时候是感受、体味教学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因此,我觉得,教师的职业——痛并快乐着。  工作14年了,蓦然回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十四年来,我哭过、笑过、彷徨过;爱过、恨过、坚持过…… 
有幸得林崇德先生亲赐的《林崇德口述历史》一书,一气读完,感慨良久!  在广大教师的心目中,林先生无疑是一位非常出名的成功人士:全国劳模、首届全国十佳师德标兵,是教育界的楷模;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桃李满天下,是心理学界的泰斗。林先生何以能达此等境界的为师之道?不妨让我们认真研读先生的这本口述史,它不仅能启示我们许多为师之理,还能教导我们许多人生真谛。  一、以“真”为本  有幸聆听了先
同样的教学内容,产生的教学效果却不同,这一直是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对于课堂教学,有的教师会按照教材的内容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则以倡议建议为“任务”,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指导,再小组讨论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案。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形成面向学生和社区的倡议书或建议书。之所以相同的教学内容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在于“任务”身上。第一位教师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因为过于依照教材
“2061计划”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致力于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跨世纪计划。1985年,恰逢哈雷彗星临近地球,改革计划又是为了让美国当今儿童—下世纪的主人,能适应2061年哈雷彗星再次临近地球那个时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故取名为“2061计划”[1]。  “2061计划”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计划,
路从花影过,人自柳荫来。  汽车驶过高楼林立的深圳30分钟左右即抵达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幅自然、闲适、恬静的画面扑入眼帘,我们仿佛来到陶渊明先生笔下的世外桃源。开车师傅善解人意地降下车窗,清新的空气拂面而来,丝绸般掠过臂膀,沁人心扉。我情不自禁深吸一口气,好甜!好爽!师傅将车速慢下来缓缓前行,眼前道路平坦宽阔,弯道和斜坡都恰到好处,高大的红棉、红白相间的紫薇、若隐若现的建筑如流动电影铺陈而来,
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管孩子的兴趣与天分,让他们上重点、考名校,逼他们绘画、跳舞、弹琴…… 然而,这样的方式往往使得孩子压力过大,造成心理困扰,性格内向的孩子可能会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而性格外向的孩子则可能形成逆反心理或反抗性格。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固然重要,但了解孩子难以捉摸的心理、解决孩子令人头疼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更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王秀园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