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纵观古今中外,教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匠师,他们的教学技术无疑是圆熟的,甚至是高超的,但是这种教师缺乏思想和激情;第二种是艺师,他们能用充满激情的语言与教态使得教学艺术化和浪漫化,但是这种教师同样使得教学漫无目的,流于形式;第三种是儒师,他们具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但他们的视野始终局限在自己学科的世界里面;第四种是哲师,他们在思考和创造中教学,追求有思考深度和理念支撑的教学。诚然,这四种教师都有一定的优劣,最理想的教师是将上述四种类型进行融会贯通的教师。因为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被点燃的火炬。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只是一名重复教学的“经师”,更应成长为一名善于启发、指导学生的“人师”。
优秀教师的修炼与成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教育体制、校园文化等,内部因素如知识储备、性格、个人能力等。随着教师的不断成长,教师对职业的认同也发生了变化。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对自我的管理,即教师的印象管理,对教师的自我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本文从印象管理的视角,分析美国著名教育影片《生命因你而动听》(Mr. Holland’s Opus,又译《霍兰先生的乐章》)中霍兰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的印象管理,探究霍兰先生在成为优秀教师的旅程中,面对“成长关键事件”,采取了哪些印象管理策略,以启发教师的专业成长。
《生命因你而动听》讲述了音乐家霍兰先生的从教经历。霍兰先生的真正梦想原本是创作流芳百世的交响乐,但他一方面为生计所迫,另一方面,他认为当教师可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音乐创作,于是便在一所中学当了一名音乐教师。刚开始,他虽然尽职尽责,但由于过于注重乐理知识的灌输,教学枯燥,学生不接受他的教学方式。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他受到校长、同事的影响,逐渐改变了呆板的教学风格,同时,霍兰老师变得更加主动,教学更具有创新性,对学生加强了个性化指导。他用自己三十多年的青春,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改变了许多学生的人生。在他退休的那天,他教过的数百名学生,一起为他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以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当然,影片为了使得霍兰老师的形象更加丰富和饱满,也向我们展示了他在从教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作为人的教师”与“作为教师的人”这样一种角色的平衡。
二、教师印象管理的基本理论
1.印象管理理论概述
印象管理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学领域,最早出现在加拿大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印象管理就像戏剧,互动中的一方的兴趣在于控制别人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的行为反应。”[1]在心理学中,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也叫自我呈现,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2]有研究者从情境定义着手,提出了期望-价值模型,该理论认为印象管理是“有意或无意试图控制在真实或想象的社会互动中所反映的印象”。[3]莱瑞和科沃斯基认为印象管理包含了两个不同的成分或过程:(1)个体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愿望或动机,称之为印象动机;(2)个体决定给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并如何产生这种印象,称之为印象建构。[4]
2.教师印象管理的内涵
受印象管理研究的影响,在教育学领域,研究者提出了“教师印象管理”这一崭新概念,并分析了教师印象管理的结构。有学者认为教师印象管理就是教师凭借其在学校中承担的社会角色,在以教育教学为核心的学校生活中,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向学生投射某些信息,希望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某种印象。[5]教师的印象管理主要有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内部管理主要有教师教学观、学生观、管理观、教师自我修养的管理;外部管理也可以称为“印象整饰”,主要有教师的服饰打扮、气质、言语等。印象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共同作用,使得教师不断发展与成长。
教师的印象管理有一定的运作机制,保证教师的角色与价值同学生们期待的方向相一致。具体而言,教师印象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印象管理动机、印象建构、自我呈现行为、印象评估及反馈调节和印象监控。其具体流程分析如下(图1):
(1)印象管理动机指教师是否采取印象管理及印象管理的动力因素分析;
(2)印象建构即指教师期望在学生与同事面前呈现什么样的外在形象;
(3)自我呈现行为指教师用何种教育方式与手段呈现其想构建的行为;
(4)印象评估及反馈调节指教师对印象是否建构成功的认知与评价,并据此调整自己的后续教育行为;
(5)印象监控贯穿于教师印象管理的全过程,是教师对印象管理过程的调控。
3.教师印象管理的教育意蕴
在教育领域中,教师印象管理对教师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蕴。而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活动,最终目的是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理解, 即教师期望的与学生实际获得理解的统一。这就决定了教育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所树立的印象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内容,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重要前提。[6]
教师的印象管理不仅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能使得学生在教师印象管理的过程中,获得对老师的认可与喜爱。比如我们经常发现如果某个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他就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这正是印象管理发挥了“爱屋及乌”的作用。
三、印象管理视角下霍兰老师成长的分析
教师栖居于学校,学校是教师成长的现场。学校关系就是由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等人有意识的协调力量和活动的合作关系。作为一个人的教师,其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都是在学校关系中发展的,这成为我研究教师成长的基本思路。[7]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在其本质上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社会关系”为切入点,可以将霍兰老师的角色界定为“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人的教师”。从霍兰老师生活和工作的范围看,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中,与他交往的对象主要有学校内的学生、同事和校长以及家庭中的妻子与儿子。根据影片的内容,我们可以整理出霍兰老师成长的关键事件及其采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1.修炼:教师内在印象管理
(1)职业理想: 教师与音乐家的艰难选择
教师不仅应是一个职业,更应是一项事业。只有对这项事业充满使命感与责任感,才能热爱学生、教育好学生,从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刚开始的时候,霍兰老师并不想专门从事教师职业,也缺乏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与信仰。在影片刚开始的部分,霍兰老师第一天到学校执教,不仅迷了路而且遇到杰各布校长,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发现霍兰老师认为自己考取教育学位只为不时之需,正如他所说:“我中学的时候,曾想过到别的地方,到任何别的地方也好,不曾想过老师与我有同样的感受。”
后来,随着霍兰老师教学的深入,他发现可以将音乐创造与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因为教学和音乐一样,都是需要激情与创造的,通过音乐,可以改变学生的心灵,滋润学生的心田。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霍兰老师转变了对教师形象的认识,运用了教师内在印象管理,改变了自己当初“应付”的教师风格,逐渐成为了一位乐教与善教的教师。
(2)教学观:从照本宣科到兴趣教学
霍兰老师刚开始教学的时候,教学机械呆板,可谓照本宣科,因此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这从他执教之初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以看出:
霍兰老师:这一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音乐史,谁能说出音乐是什么?
学生:(集体沉默不言)
霍兰老师:任何音乐,你们有何想法?
学生:(集体沉默不言)
霍兰老师:音乐是什么?一般来说的?
学生:(没有任何回应)
霍兰老师:有人会回答我吗?没人?
学生:(没有任何回答)
霍兰老师:我们打开课本,第四页……这儿写着:音乐是一种声音,以旋律及和谐方式组成,由人声或乐器发出。有人有问题吗?
学生:(学生集体昏昏欲睡,没有任何回应)
……
面对这样低效的教学,杰克布校长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她对霍兰老师说:“教师有两个职责:给年轻人灌输知识,是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使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在杰克布校长的引导下,霍兰老师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他了解到学生最感兴趣的音乐是爵士乐,因此,他以爵士乐为突破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逐渐培养起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在后来的教学中,霍兰老师循循善诱,在霍兰的悉心培育下,原本对音乐一窍不通的白人学生格楚特?兰和黑人学生路易斯?鲁斯,分别学会了单簧管和大鼓这两样乐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当学生培养起了持久的兴趣之后,他们便可以不依赖于教师的外在灌输,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整饰:教师外在印象管理
长期以来,我们只把教师看做“作为教师的人”而忽略了“作为人的教师”。面对刚性的社会制度与教育规范,教师的个体生存方式逐渐萎缩,而公共生活方式不断“膨胀”,教师生活方式的边界逐渐模糊,导致教师个体成长受到阻滞。如教师总是过着制度高压与道德约束的生活,教师的生活空间被窄化,每天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乏味单调生活。由此,我们犯了一个错误:我们在追求形而上学的存在,即大写的人;为了这个目的,我们牺牲了我们实际遇到的经验的存在,即小写的人。[8]“大写的人”即“作为教师的人”,它把教师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剥离出来,拔高教师的道德与各项要求,凸显的是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操作者、提高绩效的工具性目的;“小写的人”即“作为人的教师”,它追求教师个体生活方式与公共生活方式的统一,他每天所经历的教学现场就是他成为他自己、实现其独特的生存价值的生存居所。这样的教学现场不再是脱离师生现实生活的“理智训练所”,而是师生精神相遇、个性自由表达、身心愉悦、情感流动、活生生的生存空间。[9]
“作为教师的人”突出了教师的职业角色,“作为人的教师”突出了教师的个人角色,平衡二者之间的角色,教师才能形成健全的角色,教师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在影片中,霍兰老师同样也面对着职业生活与个人生活的冲突与碰撞,他是如何协调这两种生活,这可以从霍兰老师处理“师生恋”与“父子亲情”这两件代表性事件时所运用的外在印象管理策略看出来。
(1)化解“师生恋”
“作为教师的人”,霍兰老师也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正如价值现象学家马克斯?舍勒(Max?Schere)所分析的那样,爱分为四种类型:感官之爱、生命之爱、精神之爱和信仰之爱。影片中霍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陷入了微妙的“师生恋”中。霍兰老师排演一部音乐剧,女主角是学生Morgan,他告诉女孩怎样理解音乐,教她去选择自己该走的路,女孩慢慢地爱上了霍兰老师,她决定去纽约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在走之前她告诉霍兰老师,希望他和自己一起去纽约,一起实现梦想。霍兰老师矛盾了很久,他默默地看着妻子为自己拍的照片,最终决定留在学校,留在妻子和儿子身边。在离开的那个晚上,他去送Morgan,女孩在上车之前,想要亲吻他,他只是在女孩脸颊上轻啄了一下,家庭的责任让他留下了。影片舒缓的镜头与细腻的表演,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现了“作为教师的人”,霍兰教师是如何理智地处理这段感情的。
作为教师的人,在学生面前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超然物外的“圣人”。教师与常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情感感受与表达方式。当霍兰老师遭遇“师生恋”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他不是视之为洪水猛兽,也没有简单粗暴地加以制止,而是采取理智的态度,从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处理“师生恋”,使得学生逐渐度过这段青涩、朦胧的感情时期。霍兰教师在运用外部印象管理的时候,重点考虑了一名优秀教师所应具有的优秀品格,这一社会伦理规范,促使了霍兰老师管理好自己的外在形象。
(2)处理“父子关系”
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学者舒尔曼所说,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不确定与充满挑战的工作。为了排练学生组成的乐团,并对个别学生加以指导,霍兰老师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学生身上,但是却疏于对自己儿子的照顾。霍兰老师的儿子科尔是先天性的失聪患儿,由于父亲长年忽略自己,他对“作为教师”的父亲总有一些不满和怨言。同时,霍兰老师也遭到了妻子艾瑞斯?荷兰的诘问:“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比你自己的重要呢?” 霍兰老师一直认为儿子不懂音乐,因此,他放在学校孩子身上的时间比放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时间多得多。可是就在约翰列侬去世的那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儿子懂音乐,懂自己对音乐的热衷,所以他用手语为儿子唱了一首约翰?列侬写给自己小儿子的歌Beautiful boy,科尔逐渐感受到了父亲对他的爱。在霍兰老师的退休典礼上,他亲自为儿子演奏了一首乐曲,使儿子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
我们对教师的传统认识总是使得教师的形象“神圣化”,认为教师为了教学就要牺牲家庭、带病工作,甚至累倒在讲台上,但是这种悲情化的教师职业生活,以“师德”的名义绑架了教师的属于正常人的丰富生活,抽空了教师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使教师背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但影片中霍兰老师处理“父子关系”的情节,向我们展示了作为人的教师是如何冲破这种“非此即彼”的牢笼,使得自己的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相互促进。这也启示着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外在印象的管理,使自己平衡“作为人的教师”和“作为教师的人”。
四、结语
《生命因你而动听》和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所展现的主题一样,音乐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与技艺,它更是一种直击心灵深处的天籁与光明。在充满着训斥、打骂和体罚的学校,以每个人都能够参与的合唱形式,用一种新颖的、文明的、高雅的方式,将学生组织起来和协作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发出共同的声音,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自愿而非强迫的基础上,合唱满足了学生的内在尊严和表现需要。[10]正如霍兰老师最后所说:演奏音乐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要发自内心、有感觉、打动人,它是美好的,而不只是乐谱上的音符。
在影片的结尾,当年吹单簧管的小女孩已成为本州州长,在霍兰老师曾经教过的所有学生为他举办的音乐典礼上,她发表了深情的致辞:“霍兰老师对我的一生有深远影响,对我们许多人的一生亦然。据说他经常在写交响乐,那可令他功成名就的交响乐,但他没有发达,也没成名,除了本区,所以他或许会以为自己很失败,但他错了,因为我认为……他的成功比功成名就更甚。环顾你四周的人吧,这里没有一人不曾受你影响,全因你,我们都成了更好的人。我们是你的交响乐,我们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们是你生命的乐章!”
霍兰先生的这位学生恰如其分地概括出了教师劳动的特点与价值,也显示了霍兰先生教育的魅力与影响力。教育并不显赫一时,但它始终在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精神,终究能对学生的人生与成长带来巨大的影响,而这也是霍兰先生成功运用印象管理策略的结果。
参考文献:
[1]Goffman, E.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M].NewYork:Doubleday,1959.
[2]《心理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百科全书(下卷) [M]. 杭州:浙江教育出社,1995.
[3]Schlenker B R. The Selfˉand Social Life[M]. New York: McGrawˉHill,1985:65-99.
[4]谢继红.印象管理的作用与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
[5]冉玉霞.教师印象管理:内涵、结构与策略[J].教育科学,2009(1).
[6]金一波等.教师印象管理:内涵与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6(9).
[7]涂欣.作为一个人的教师——学校关系中的教师成长[D].华中师范大学,2005.
[8]王铭铭.选择一种“人的概念”[J].读书,2000(2).
[9]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2003(6).
[10]彭钢.讲述:困境中的教育美丽——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叙事研究[J].教育学报,2008(4).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靳飞 马赞)
纵观古今中外,教师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匠师,他们的教学技术无疑是圆熟的,甚至是高超的,但是这种教师缺乏思想和激情;第二种是艺师,他们能用充满激情的语言与教态使得教学艺术化和浪漫化,但是这种教师同样使得教学漫无目的,流于形式;第三种是儒师,他们具有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但他们的视野始终局限在自己学科的世界里面;第四种是哲师,他们在思考和创造中教学,追求有思考深度和理念支撑的教学。诚然,这四种教师都有一定的优劣,最理想的教师是将上述四种类型进行融会贯通的教师。因为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被点燃的火炬。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只是一名重复教学的“经师”,更应成长为一名善于启发、指导学生的“人师”。
优秀教师的修炼与成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教育体制、校园文化等,内部因素如知识储备、性格、个人能力等。随着教师的不断成长,教师对职业的认同也发生了变化。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对自我的管理,即教师的印象管理,对教师的自我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本文从印象管理的视角,分析美国著名教育影片《生命因你而动听》(Mr. Holland’s Opus,又译《霍兰先生的乐章》)中霍兰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的印象管理,探究霍兰先生在成为优秀教师的旅程中,面对“成长关键事件”,采取了哪些印象管理策略,以启发教师的专业成长。
《生命因你而动听》讲述了音乐家霍兰先生的从教经历。霍兰先生的真正梦想原本是创作流芳百世的交响乐,但他一方面为生计所迫,另一方面,他认为当教师可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进行音乐创作,于是便在一所中学当了一名音乐教师。刚开始,他虽然尽职尽责,但由于过于注重乐理知识的灌输,教学枯燥,学生不接受他的教学方式。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他受到校长、同事的影响,逐渐改变了呆板的教学风格,同时,霍兰老师变得更加主动,教学更具有创新性,对学生加强了个性化指导。他用自己三十多年的青春,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改变了许多学生的人生。在他退休的那天,他教过的数百名学生,一起为他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以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当然,影片为了使得霍兰老师的形象更加丰富和饱满,也向我们展示了他在从教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作为人的教师”与“作为教师的人”这样一种角色的平衡。
二、教师印象管理的基本理论
1.印象管理理论概述
印象管理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学领域,最早出现在加拿大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印象管理就像戏剧,互动中的一方的兴趣在于控制别人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的行为反应。”[1]在心理学中,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也叫自我呈现,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2]有研究者从情境定义着手,提出了期望-价值模型,该理论认为印象管理是“有意或无意试图控制在真实或想象的社会互动中所反映的印象”。[3]莱瑞和科沃斯基认为印象管理包含了两个不同的成分或过程:(1)个体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愿望或动机,称之为印象动机;(2)个体决定给他人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并如何产生这种印象,称之为印象建构。[4]
2.教师印象管理的内涵
受印象管理研究的影响,在教育学领域,研究者提出了“教师印象管理”这一崭新概念,并分析了教师印象管理的结构。有学者认为教师印象管理就是教师凭借其在学校中承担的社会角色,在以教育教学为核心的学校生活中,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向学生投射某些信息,希望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某种印象。[5]教师的印象管理主要有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内部管理主要有教师教学观、学生观、管理观、教师自我修养的管理;外部管理也可以称为“印象整饰”,主要有教师的服饰打扮、气质、言语等。印象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共同作用,使得教师不断发展与成长。
教师的印象管理有一定的运作机制,保证教师的角色与价值同学生们期待的方向相一致。具体而言,教师印象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印象管理动机、印象建构、自我呈现行为、印象评估及反馈调节和印象监控。其具体流程分析如下(图1):
(1)印象管理动机指教师是否采取印象管理及印象管理的动力因素分析;
(2)印象建构即指教师期望在学生与同事面前呈现什么样的外在形象;
(3)自我呈现行为指教师用何种教育方式与手段呈现其想构建的行为;
(4)印象评估及反馈调节指教师对印象是否建构成功的认知与评价,并据此调整自己的后续教育行为;
(5)印象监控贯穿于教师印象管理的全过程,是教师对印象管理过程的调控。
3.教师印象管理的教育意蕴
在教育领域中,教师印象管理对教师成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蕴。而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活动,最终目的是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理解, 即教师期望的与学生实际获得理解的统一。这就决定了教育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所树立的印象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内容,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重要前提。[6]
教师的印象管理不仅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能使得学生在教师印象管理的过程中,获得对老师的认可与喜爱。比如我们经常发现如果某个学生喜欢某位教师,他就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这正是印象管理发挥了“爱屋及乌”的作用。
三、印象管理视角下霍兰老师成长的分析
教师栖居于学校,学校是教师成长的现场。学校关系就是由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等人有意识的协调力量和活动的合作关系。作为一个人的教师,其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都是在学校关系中发展的,这成为我研究教师成长的基本思路。[7]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在其本质上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社会关系”为切入点,可以将霍兰老师的角色界定为“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人的教师”。从霍兰老师生活和工作的范围看,主要在学校和家庭中,与他交往的对象主要有学校内的学生、同事和校长以及家庭中的妻子与儿子。根据影片的内容,我们可以整理出霍兰老师成长的关键事件及其采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1.修炼:教师内在印象管理
(1)职业理想: 教师与音乐家的艰难选择
教师不仅应是一个职业,更应是一项事业。只有对这项事业充满使命感与责任感,才能热爱学生、教育好学生,从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刚开始的时候,霍兰老师并不想专门从事教师职业,也缺乏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与信仰。在影片刚开始的部分,霍兰老师第一天到学校执教,不仅迷了路而且遇到杰各布校长,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发现霍兰老师认为自己考取教育学位只为不时之需,正如他所说:“我中学的时候,曾想过到别的地方,到任何别的地方也好,不曾想过老师与我有同样的感受。”
后来,随着霍兰老师教学的深入,他发现可以将音乐创造与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因为教学和音乐一样,都是需要激情与创造的,通过音乐,可以改变学生的心灵,滋润学生的心田。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霍兰老师转变了对教师形象的认识,运用了教师内在印象管理,改变了自己当初“应付”的教师风格,逐渐成为了一位乐教与善教的教师。
(2)教学观:从照本宣科到兴趣教学
霍兰老师刚开始教学的时候,教学机械呆板,可谓照本宣科,因此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这从他执教之初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可以看出:
霍兰老师:这一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音乐史,谁能说出音乐是什么?
学生:(集体沉默不言)
霍兰老师:任何音乐,你们有何想法?
学生:(集体沉默不言)
霍兰老师:音乐是什么?一般来说的?
学生:(没有任何回应)
霍兰老师:有人会回答我吗?没人?
学生:(没有任何回答)
霍兰老师:我们打开课本,第四页……这儿写着:音乐是一种声音,以旋律及和谐方式组成,由人声或乐器发出。有人有问题吗?
学生:(学生集体昏昏欲睡,没有任何回应)
……
面对这样低效的教学,杰克布校长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她对霍兰老师说:“教师有两个职责:给年轻人灌输知识,是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使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在杰克布校长的引导下,霍兰老师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他了解到学生最感兴趣的音乐是爵士乐,因此,他以爵士乐为突破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逐渐培养起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在后来的教学中,霍兰老师循循善诱,在霍兰的悉心培育下,原本对音乐一窍不通的白人学生格楚特?兰和黑人学生路易斯?鲁斯,分别学会了单簧管和大鼓这两样乐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当学生培养起了持久的兴趣之后,他们便可以不依赖于教师的外在灌输,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整饰:教师外在印象管理
长期以来,我们只把教师看做“作为教师的人”而忽略了“作为人的教师”。面对刚性的社会制度与教育规范,教师的个体生存方式逐渐萎缩,而公共生活方式不断“膨胀”,教师生活方式的边界逐渐模糊,导致教师个体成长受到阻滞。如教师总是过着制度高压与道德约束的生活,教师的生活空间被窄化,每天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乏味单调生活。由此,我们犯了一个错误:我们在追求形而上学的存在,即大写的人;为了这个目的,我们牺牲了我们实际遇到的经验的存在,即小写的人。[8]“大写的人”即“作为教师的人”,它把教师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剥离出来,拔高教师的道德与各项要求,凸显的是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操作者、提高绩效的工具性目的;“小写的人”即“作为人的教师”,它追求教师个体生活方式与公共生活方式的统一,他每天所经历的教学现场就是他成为他自己、实现其独特的生存价值的生存居所。这样的教学现场不再是脱离师生现实生活的“理智训练所”,而是师生精神相遇、个性自由表达、身心愉悦、情感流动、活生生的生存空间。[9]
“作为教师的人”突出了教师的职业角色,“作为人的教师”突出了教师的个人角色,平衡二者之间的角色,教师才能形成健全的角色,教师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在影片中,霍兰老师同样也面对着职业生活与个人生活的冲突与碰撞,他是如何协调这两种生活,这可以从霍兰老师处理“师生恋”与“父子亲情”这两件代表性事件时所运用的外在印象管理策略看出来。
(1)化解“师生恋”
“作为教师的人”,霍兰老师也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正如价值现象学家马克斯?舍勒(Max?Schere)所分析的那样,爱分为四种类型:感官之爱、生命之爱、精神之爱和信仰之爱。影片中霍兰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陷入了微妙的“师生恋”中。霍兰老师排演一部音乐剧,女主角是学生Morgan,他告诉女孩怎样理解音乐,教她去选择自己该走的路,女孩慢慢地爱上了霍兰老师,她决定去纽约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在走之前她告诉霍兰老师,希望他和自己一起去纽约,一起实现梦想。霍兰老师矛盾了很久,他默默地看着妻子为自己拍的照片,最终决定留在学校,留在妻子和儿子身边。在离开的那个晚上,他去送Morgan,女孩在上车之前,想要亲吻他,他只是在女孩脸颊上轻啄了一下,家庭的责任让他留下了。影片舒缓的镜头与细腻的表演,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现了“作为教师的人”,霍兰教师是如何理智地处理这段感情的。
作为教师的人,在学生面前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超然物外的“圣人”。教师与常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情感感受与表达方式。当霍兰老师遭遇“师生恋”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他不是视之为洪水猛兽,也没有简单粗暴地加以制止,而是采取理智的态度,从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处理“师生恋”,使得学生逐渐度过这段青涩、朦胧的感情时期。霍兰教师在运用外部印象管理的时候,重点考虑了一名优秀教师所应具有的优秀品格,这一社会伦理规范,促使了霍兰老师管理好自己的外在形象。
(2)处理“父子关系”
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学者舒尔曼所说,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不确定与充满挑战的工作。为了排练学生组成的乐团,并对个别学生加以指导,霍兰老师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学生身上,但是却疏于对自己儿子的照顾。霍兰老师的儿子科尔是先天性的失聪患儿,由于父亲长年忽略自己,他对“作为教师”的父亲总有一些不满和怨言。同时,霍兰老师也遭到了妻子艾瑞斯?荷兰的诘问:“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比你自己的重要呢?” 霍兰老师一直认为儿子不懂音乐,因此,他放在学校孩子身上的时间比放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时间多得多。可是就在约翰列侬去世的那一天,他发现自己的儿子懂音乐,懂自己对音乐的热衷,所以他用手语为儿子唱了一首约翰?列侬写给自己小儿子的歌Beautiful boy,科尔逐渐感受到了父亲对他的爱。在霍兰老师的退休典礼上,他亲自为儿子演奏了一首乐曲,使儿子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
我们对教师的传统认识总是使得教师的形象“神圣化”,认为教师为了教学就要牺牲家庭、带病工作,甚至累倒在讲台上,但是这种悲情化的教师职业生活,以“师德”的名义绑架了教师的属于正常人的丰富生活,抽空了教师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使教师背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但影片中霍兰老师处理“父子关系”的情节,向我们展示了作为人的教师是如何冲破这种“非此即彼”的牢笼,使得自己的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相互促进。这也启示着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外在印象的管理,使自己平衡“作为人的教师”和“作为教师的人”。
四、结语
《生命因你而动听》和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所展现的主题一样,音乐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与技艺,它更是一种直击心灵深处的天籁与光明。在充满着训斥、打骂和体罚的学校,以每个人都能够参与的合唱形式,用一种新颖的、文明的、高雅的方式,将学生组织起来和协作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发出共同的声音,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自愿而非强迫的基础上,合唱满足了学生的内在尊严和表现需要。[10]正如霍兰老师最后所说:演奏音乐应该是一件愉快的事。要发自内心、有感觉、打动人,它是美好的,而不只是乐谱上的音符。
在影片的结尾,当年吹单簧管的小女孩已成为本州州长,在霍兰老师曾经教过的所有学生为他举办的音乐典礼上,她发表了深情的致辞:“霍兰老师对我的一生有深远影响,对我们许多人的一生亦然。据说他经常在写交响乐,那可令他功成名就的交响乐,但他没有发达,也没成名,除了本区,所以他或许会以为自己很失败,但他错了,因为我认为……他的成功比功成名就更甚。环顾你四周的人吧,这里没有一人不曾受你影响,全因你,我们都成了更好的人。我们是你的交响乐,我们是你作品的音符和旋律,我们是你生命的乐章!”
霍兰先生的这位学生恰如其分地概括出了教师劳动的特点与价值,也显示了霍兰先生教育的魅力与影响力。教育并不显赫一时,但它始终在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精神,终究能对学生的人生与成长带来巨大的影响,而这也是霍兰先生成功运用印象管理策略的结果。
参考文献:
[1]Goffman, E.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M].NewYork:Doubleday,1959.
[2]《心理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心理学百科全书(下卷) [M]. 杭州:浙江教育出社,1995.
[3]Schlenker B R. The Selfˉand Social Life[M]. New York: McGrawˉHill,1985:65-99.
[4]谢继红.印象管理的作用与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
[5]冉玉霞.教师印象管理:内涵、结构与策略[J].教育科学,2009(1).
[6]金一波等.教师印象管理:内涵与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6(9).
[7]涂欣.作为一个人的教师——学校关系中的教师成长[D].华中师范大学,2005.
[8]王铭铭.选择一种“人的概念”[J].读书,2000(2).
[9]吴惠青.论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J].教育研究,2003(6).
[10]彭钢.讲述:困境中的教育美丽——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叙事研究[J].教育学报,2008(4).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靳飞 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