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话”是和谐师生课堂、活跃教学的抓手,“对话”是走进学生心灵的纽带。通过“对话”教学,去验证陶行知先生课程发展观的“真、活、新”,去感受灵动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课堂灵气,提升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文素养,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对话;灵动;开放;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90-01
随着浙江省课程深化课程改革推进,在教师们忙于撰写选修课程纲要,开展选修课程教学过程时,笔者蓦然发现:我们的教学其实就是在践行着陶行知先生课程发展观的“真、活、新”。这里的“真、活、新”是指真教育、真课程,活教育、活课程,好教育、好课程。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思想,就是要与时俱进,要随时随地地拿活的东西去交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才。
现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提供多种选择,构建发展平台,适应个性需求;关注学生情感,努力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1)。这些观点与陶行知“活教育思想”不谋而合。“活教育思想”下的高中英语课堂也必将是“活”的、“新”的,充满着朝气、生机、活力,在活动与交流中造就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文素养。如何创设活动,搭建展示平台,创设灵动和开放的英语课堂呢?多年教育实践证明,“对话”教育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1践行“对话”思想,转变教师观念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笔者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转变观念,主动重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
1.1更新观念,让学生“动”起来。
《标准》指出: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协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有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乐于探究的积极性,有创新的意识,有合作的愿望,才算是课堂活生生的主人。那么,课堂上教师应如何转变观念,学生才能“动”起来呢?
我们教师往往上课前就做好了教学预案,也通常据此开展教学。但现实中教学与学生对话时,学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课前预设的框架,给我们毫无准备的意外。例如NSEFC 模块2 Unit1(2)阅读课语言输出阶段,笔者提出如下情境:Zhenhai Tower is one of the scenic sites of Tianning Temple in Haiyan. Recently the government of Haiyan County is considering repairing the tower. Some people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repair it, but others don't think so. What's your opinion? 按照原先的计划,教师只是想了解学生的观点,哪里知道学生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你一句我一句,争执得面红耳赤。此时,为了安抚学生激动的内心,我马上转变策略,让学生支持或反对一方聚拢在一起,全班分成两大组商定各自的观点。通过此事,我时常在想,教案是预设的框死的架子,学生是有生命的生命体。唯有不失时机地跳出框架教学,迎合学生的需求,才是真正动态生成的优秀课堂。
1.2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把课堂45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作为教师,如何实践这一思想呢?学校自2006年提出“与学生心灵对话”这样一种教育哲学,一直深深的影响着学校的每一位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眼里教师应是一位聪明、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精湛,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且一位教育者。”那么,教师是不是需要不分时机、全盘地把知识一五一十地灌给学生呢?《标准》解释道: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因此,笔者觉得,教师适时地假装迷糊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办法。只有教师的表达“不够充分、不够主动”,做出了愿意和学生一起研究的姿态,才能给学生更多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进入高三,学生压力大,如何让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依然能精神焕发接受新知呢?笔者认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开展习题讲评是有效的方法,学生的想法也能最有效地解决问题。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也装无知,与学生分析探讨句子结构;当教师点拨了学习思路后学生再犯“糊涂”--让老师再想想,学生就会有继续探究的热情。最后,当学生解决问题时,会自然地流露出那种战胜困难、强于教师的兴奋劲。所以,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收手时就收手”,为的就是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权,更多地激活他们的思维。
2用“对话”激活文本,凸显课堂灵气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是专家学者们从浩如瀚海的材料和各类文章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这些文本大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典范中的典范,每一个话题、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们去挖掘与研读,每一篇文章内容都为学生拓展思维提供了特有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材料,通过活动引领,激活文本,凸显课堂灵气。
学生进入高一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内容的加大,知识点难度的上升,有学生开始沉默,不敢发表自己见解。长久以往,学生在寂寞中忘却自己,堕落自己,虚度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试问我们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怎么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呢?
记得每次接受新高一新生,总想方设法上好自己的第一堂教学课,第一堂班会课,第一次讲话,努力给学生留下最好的第一次印象。同样,我们学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种心理,充分利用学科特点,以合理的活动来引发学生内心的知识渴求。 例如,NSEFC 模块1 Unit1(2)的教学话题是Friends,笔者就之话题设置如下话题,以此拉近生生间、师生间的距离。
T: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like? (学生小组4人讨论,之后分享结果)
S1: I like the friend who helps me when I am in trouble.
S2: I love the pure friendship between each other.
S3: My favorite friend is my deskmate. ---
尤其是第三位同学的回答,当时就给了我许多想法,我趁机和学生探讨了What is a true friendship? 不经意的话题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学生七嘴八舌的你一句我一句很是开心。有说: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又有说:Friends are like wine; the older, the better.;When you meet your friend, your face shines - you have found gold.;A friend to all is a friend to none。
有时,我在想,给学生一个平台,他(她)也会创造奇迹。学生是我们课堂灵动的源泉,是一个个充满个性的、鲜活的生命体。创建活的课堂,激活活的生命,才能构建活的灵动的课堂。
3用“对话”联系生活,彰显生活教育
《标准》指出: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为此,教师要注意把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或掌握生活知识。“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这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全部思考。陶行知先生以生活为源头活水的课程资源观是其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领域里的灵活运用。
在现行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有些单元话题与我们生活休息相关。因此,教师应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好相应学习活动,做好学生学习生活的引领者。
片段:NSEFC 模块1 Unit4(2) The Earthquake阅读课教学中,学生在文本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地震前的一些前兆,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财产、经济、生命等损失。学生在解决文本所设置问题的同时,不断感叹,不断惋惜。笔者及时抓住时机设问:How can we protect ourselves during the earthquake? 经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集体商议,教师总结,得出一些地震来袭时的一些防范措施,并展示于学生。
·Don't be nervous and keep calm.
·Don't try to run out of the classroom.
·Protect your head by putting your bag on your head.
·Squat or sit down under your desk.
·Leave the classroom after the earthquake.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因此,笔者认为,没有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是死的教学。教师既是知识引领者,也是生活引领者。作为学生的长者,努力做教学上的有心人,为学生学习生活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心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你就是成功者。
“活的人去教活的人;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拿活的东西去教学生。”在英语教学上,我想以上谈到的三点也正式与陶先生的论述相符的。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践行着“对话”教育思想,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学生是自由的,教师是幸福的,课堂是灵动开放的。享受教学,让心灵飞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1、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对话;灵动;开放;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90-01
随着浙江省课程深化课程改革推进,在教师们忙于撰写选修课程纲要,开展选修课程教学过程时,笔者蓦然发现:我们的教学其实就是在践行着陶行知先生课程发展观的“真、活、新”。这里的“真、活、新”是指真教育、真课程,活教育、活课程,好教育、好课程。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思想,就是要与时俱进,要随时随地地拿活的东西去交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才。
现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提供多种选择,构建发展平台,适应个性需求;关注学生情感,努力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1)。这些观点与陶行知“活教育思想”不谋而合。“活教育思想”下的高中英语课堂也必将是“活”的、“新”的,充满着朝气、生机、活力,在活动与交流中造就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人文素养。如何创设活动,搭建展示平台,创设灵动和开放的英语课堂呢?多年教育实践证明,“对话”教育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1践行“对话”思想,转变教师观念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笔者认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转变观念,主动重新给自己的角色定位。
1.1更新观念,让学生“动”起来。
《标准》指出: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协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有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乐于探究的积极性,有创新的意识,有合作的愿望,才算是课堂活生生的主人。那么,课堂上教师应如何转变观念,学生才能“动”起来呢?
我们教师往往上课前就做好了教学预案,也通常据此开展教学。但现实中教学与学生对话时,学生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课前预设的框架,给我们毫无准备的意外。例如NSEFC 模块2 Unit1(2)阅读课语言输出阶段,笔者提出如下情境:Zhenhai Tower is one of the scenic sites of Tianning Temple in Haiyan. Recently the government of Haiyan County is considering repairing the tower. Some people think it is necessary to repair it, but others don't think so. What's your opinion? 按照原先的计划,教师只是想了解学生的观点,哪里知道学生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你一句我一句,争执得面红耳赤。此时,为了安抚学生激动的内心,我马上转变策略,让学生支持或反对一方聚拢在一起,全班分成两大组商定各自的观点。通过此事,我时常在想,教案是预设的框死的架子,学生是有生命的生命体。唯有不失时机地跳出框架教学,迎合学生的需求,才是真正动态生成的优秀课堂。
1.2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把课堂45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作为教师,如何实践这一思想呢?学校自2006年提出“与学生心灵对话”这样一种教育哲学,一直深深的影响着学校的每一位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眼里教师应是一位聪明、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精湛,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且一位教育者。”那么,教师是不是需要不分时机、全盘地把知识一五一十地灌给学生呢?《标准》解释道: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因此,笔者觉得,教师适时地假装迷糊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办法。只有教师的表达“不够充分、不够主动”,做出了愿意和学生一起研究的姿态,才能给学生更多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进入高三,学生压力大,如何让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依然能精神焕发接受新知呢?笔者认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开展习题讲评是有效的方法,学生的想法也能最有效地解决问题。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也装无知,与学生分析探讨句子结构;当教师点拨了学习思路后学生再犯“糊涂”--让老师再想想,学生就会有继续探究的热情。最后,当学生解决问题时,会自然地流露出那种战胜困难、强于教师的兴奋劲。所以,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收手时就收手”,为的就是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权,更多地激活他们的思维。
2用“对话”激活文本,凸显课堂灵气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是专家学者们从浩如瀚海的材料和各类文章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这些文本大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典范中的典范,每一个话题、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们去挖掘与研读,每一篇文章内容都为学生拓展思维提供了特有的情境。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材料,通过活动引领,激活文本,凸显课堂灵气。
学生进入高一后,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内容的加大,知识点难度的上升,有学生开始沉默,不敢发表自己见解。长久以往,学生在寂寞中忘却自己,堕落自己,虚度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试问我们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怎么置若罔闻,视而不见呢?
记得每次接受新高一新生,总想方设法上好自己的第一堂教学课,第一堂班会课,第一次讲话,努力给学生留下最好的第一次印象。同样,我们学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这种心理,充分利用学科特点,以合理的活动来引发学生内心的知识渴求。 例如,NSEFC 模块1 Unit1(2)的教学话题是Friends,笔者就之话题设置如下话题,以此拉近生生间、师生间的距离。
T: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like? (学生小组4人讨论,之后分享结果)
S1: I like the friend who helps me when I am in trouble.
S2: I love the pure friendship between each other.
S3: My favorite friend is my deskmate. ---
尤其是第三位同学的回答,当时就给了我许多想法,我趁机和学生探讨了What is a true friendship? 不经意的话题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学生七嘴八舌的你一句我一句很是开心。有说: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又有说:Friends are like wine; the older, the better.;When you meet your friend, your face shines - you have found gold.;A friend to all is a friend to none。
有时,我在想,给学生一个平台,他(她)也会创造奇迹。学生是我们课堂灵动的源泉,是一个个充满个性的、鲜活的生命体。创建活的课堂,激活活的生命,才能构建活的灵动的课堂。
3用“对话”联系生活,彰显生活教育
《标准》指出: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为此,教师要注意把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或掌握生活知识。“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这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全部思考。陶行知先生以生活为源头活水的课程资源观是其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领域里的灵活运用。
在现行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有些单元话题与我们生活休息相关。因此,教师应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好相应学习活动,做好学生学习生活的引领者。
片段:NSEFC 模块1 Unit4(2) The Earthquake阅读课教学中,学生在文本学习过程中,了解了地震前的一些前兆,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财产、经济、生命等损失。学生在解决文本所设置问题的同时,不断感叹,不断惋惜。笔者及时抓住时机设问:How can we protect ourselves during the earthquake? 经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集体商议,教师总结,得出一些地震来袭时的一些防范措施,并展示于学生。
·Don't be nervous and keep calm.
·Don't try to run out of the classroom.
·Protect your head by putting your bag on your head.
·Squat or sit down under your desk.
·Leave the classroom after the earthquake.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因此,笔者认为,没有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是死的教学。教师既是知识引领者,也是生活引领者。作为学生的长者,努力做教学上的有心人,为学生学习生活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心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你就是成功者。
“活的人去教活的人;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拿活的东西去教学生。”在英语教学上,我想以上谈到的三点也正式与陶先生的论述相符的。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践行着“对话”教育思想,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学生是自由的,教师是幸福的,课堂是灵动开放的。享受教学,让心灵飞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1、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