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你的命运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d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说我有个性、有勇气、有胆量,可回想起来,小时候我不是这样的小孩,我很乖、很听话。有两个人,两段时光,就好像在我生命中悄悄潜伏着,让我长大后变成了另外的样子。
  第一个人,是我初中时候的女校长。我上初中的学校,是一所很特别的新学校,招生简章上的描绘,当时只是一个胖胖的中年女校长的伟大构想。那是一所师范大学的附中,刚刚成立,刚开始招生。附中的教学楼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古香古色,充满了民国气息。附中的校长是大学的女校长,附中的副课老师是大学各科系的教授,附中所用的电脑房和实验室都是大学的,附中的操场和食堂也是大学的。女校长发誓,要在三年内将新学校建成全市一流的初中。可发誓有什么用?哪个家长会相信一个女校长的誓言?况且很多人都认为校长的构想是瞎掰,大学怎么能跟初中在一起,而且还让初中的孩子混在大学校园里上课?于是,女校长奔波走访了附近片区的小学,想办法拿到优秀学生的名单,挨个找家长宣讲。校长看到我得过的所有荣誉证书后,便信誓旦旦地告诉我妈要定了我。于是,我那标新立异的爸妈就想办法让学校删掉了我原来准备去的最好的学校,转而让我走进了这所还在构想中的学校。
  三年的初中时光,我就在这栋古色古香的教学楼里度过,楼道里铺着红地毯,剧组常常来借景拍戏。语数外聘请全市最好的老师,
  教政史地的都是大学教授,高级漂亮的大学机房、高科技的大学实验室、高大上的图书馆和自习室构成了我对初中的全部回忆。我总记得那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教学楼,哥特式建筑中,总有些狭窄的暗道、只容一个人通过的楼梯间。神秘的三楼永远锁着门,楼顶的国旗不知道是什么人升上去的,而我们天天跟大学生混在一起。那时候评价一所学校好不好,要看毕业生的成绩,而我的学校别说成功案例,连一届毕业生都没有。我们每一天都在践行着女校长的伟大构想,可全市的家长和学校都在等着看我们三年后的笑话。
  三年后,我们虽然只有部分人成绩不错,并没有像奇迹一样一炮而红,被连锅端到重点高中,但又怎么样?校长不死心地坚持自己的构想。等三年后我再回去,学校已经变成了全市著名的学校。再过几年,听闻学校连年出中考状元,高中部也成立了。去年我在客户公司见到一个漂亮的女实习生,据说是个状元,随便聊了两句,竟然发现我们毕业于同一所学校,而她居然是那年的状元,我真的有点惊呆了。那一刻,我脑子里仿佛都是那个胖校长的声音和宣讲时的手势。
  第二个人是我大学时候的校长。每当我跟别人提起他时,人们总是捧腹大笑又目瞪口呆。我的大学那时候只是所师范學院升级后的大学,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敢为天下先的校长,划了片地,盖上了豪华的新校区。我入校的时候,招生简章上的小河还是土沟,小桥还是砖头,到处都是大兴土木的景象。这位校长也有伟大构想,但可能是不知道从何做起,于是跑去国外常春藤盟校参观学习,学习归来便开始进行改革,比如:大学宿舍楼不分男女,男生一层女生一层交叉着来;与国内名校联合,把自己学校的优秀学生在大三时输送到名校等等——我就是那个时候被送到了北大--校长很有想法,想法还很奇特。这期间,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比如:男女生宿舍乱套了,没办法,第二年又让男女生分楼住;去名校读书的学生老不及格,回来毕不了业等等。我不知道那些年校长是不是很头疼,但我觉得好带劲儿。我没见过校长,但总觉得他一定是一个常常抓耳挠腮却愈挫愈勇的人,因为学校太大,他的想法太多,有成功的,更有失败的。他像一个永动机,出去参观学习,回来改革,成功了便继续发扬,失败了就想办法改进。
  去年我写了一本书,里面有一章节是大学时候的故事,于是寄给校长一本,以感谢他当年不停歇的伟大实验,让我成为今天的我。校长请我回学校分享毕业心得,当我重回母校的时候,发现学校已经焕然一新,部分专业从二本B类升到了一本B类,有很多优秀的教师,新一届的领导班子也更富有活力和想法。几乎所有的人,我都不认识了,但我记得那个想象中抓耳挠腮、天天折腾的校长,记得那个对我说“谢谢你回来,学校对不起你,如果我们再努力一点,你就不用吃那么多苦了”的校长。
  其实,我在校时也不是多好的学生,这两所学校里也根本没有我的什么成绩被载入史册。我就是平凡众生当中的一个,不好不坏不出挑的那一个。但我总记得他们,记得他们的勇敢,记得他们描绘自己伟大构想时的声音和拳头。我总觉得,他们就像两颗定时炸弹,先后埋在我心里,耐心地等着我长大和理解,直到有一天在我心里爆破,让我成为一个敢于梦想的人。
  这个世界,总有一些人,肩负着压力走在自己特立独行的梦想中。也许他们不会很快成功,也许他们一辈子都实现不了自己的构想,但他们足够勇敢。他们相信自己,在并不青春的年纪里依然做着一个伟大的梦。
  他们的坚持与特立独行,总会影响一些人,可能不会马上看到效果,也不会马上就有人响应,但就好像将一颗奇特的种子埋在每一个被他们影响的人的心里,比如还是孩子的我,比如长大后的你。他们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周围人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其他文献
阴历七月十五,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盂兰节,咱老百姓则直接叫鬼节。听老辈人讲,于这个日子出生的人,不吉利。而6年前,秦凯的儿子秦小天便紧赶慢赶,偏偏卡在这天呱呱落了地。不
在巴黎的咖啡馆里,等到我的房东西西时,我正享受着难得的午后阳光,虽说经历了长途飞行以及时差的折磨,我却还是忍不住为巴黎的好天气所感动。“抱歉,来迟了,刚送三个日本来的
我是一名农村教师,从参加工作开始,对《班主任》杂志便情有独钟,她是我心灵的家园、成长的助推器,给予我精神的营养、智慧的甘霖。二十年从教生涯,时间在忙碌中匆匆而逝。在
海娃现在看上去是个干净斯文的成功男士,但是他小时候对破烂甚至垃圾筒和我有着惊人相似的深厚感情。他喜欢香烟盒,相对于他出于娱乐的目的,我的理由比较实际:想发财。学校门
为上好一堂数学实验探究课,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家中带些米来,实验地点在操场。那节课很成功,我激情澎湃,孩子们思维活跃,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阳光。然而,下课后,孩
这是一部不多见的中学生抗战流亡个人史述。作者刘可牧,抗战前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一(初级)中学,抗战后随校流亡到大后方,艰难跋涉七千里:轰炸、险途、饥寒、贫困、无助、死亡、从军、政争、迫害、逃离……各色人物的种种际遇,凝成一部带有生命温度的个体史述。  “平淡文字铺陈的细节中,全是国难家殇。”阅之,“仿佛与他徜徉于青春梦的墓场。”  听说有从青岛开来的客车南去,也许是最后一趟。大家很焦急,怕客车来不到,
尤欢喜听说余生被甩了,耗尽毕生才华熬夜憋出一封表达自己仰慕之情的书信,第二天早早赶去余生的班级送信。不料,门口已经站着好几个手捧练习册、含羞带怯望向余生座位的少女
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高中教育国际化发展逐渐成为许多地区基础改革的重点。本文将从高中教育国际化区域推进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多年以前的一个凌晨,父亲打来电话,说三叔走了。我听了电话,心里没有一丝悲戚,也没有某种失落,好像一个完全和我不相干的人从这个世界消失一样。父亲在电话里催得很紧。让我
陈少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这次来重庆,是专题作《中国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报告。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