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起点和终点的故乡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zeng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空间和文化的距离,人们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照片极有兴趣,从中能感受到视觉的新鲜感和文化的差异性。摄影师也一向热衷拍摄少数民族,从80多年前的庄学本,到后来的蓝志贵、吕楠、杨延康等一批优秀的摄影师,曾长期专注少数民族的拍摄,同时还有众多的摄影爱好者也是拍摄少数民族题材的坚强拥趸。
  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使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社会变迁中已经很难保留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真实可信的影像记录、保存变得十分必要,已经或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已受到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视。
  我们常见的有关少数民族的照片,多是外来摄影师千里迢迢去到偏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拍摄的,而拍摄本民族的摄影师并不多见。本专题重点介绍的几位少数民族摄影师的作品,他们当中有些已离开故乡多年,但依着乡愁,长期往返于回乡之路,有些则从未离开过故土,他们都长期专注于本民族题材的拍摄。他们的影像都带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气息,同时也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于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摄影兄弟来说,照片既是把家乡和乡亲们介绍给异乡的他者的媒介,也是留给自己舒解乡愁的念想。他们所拍摄的本民族,更熟悉、更接近、更亲和、更有感情的浓稠,从而化解了影像中那些程式化的语言和技巧,消解了不少外来摄影师的影像中概念化的猎奇,带给我们一个活脱脱的真实的故乡。通过影像他们达成了对本民族的自我观看和自主表达。
  维族摄影师艾热提-艾沙,50多年来一直生长在新疆和田,他在家乡拍摄的宗教朝拜活动“麻扎”,具有相当熟练的纪实摄影手法,而又没有过度的技艺表现,加之天时地利人和帮助,他的“麻扎”十分耐看。他作为摄影者,也是“麻扎”的参与者,用他的眼睛和心,领着我们一同感受当地的传统文化。
  苏呷此色是位彝族小伙子,他的家乡在四川凉山州的布拖县,他的生活、工作、拍摄,都没有离开这里。他表现阿都彝人的一组《土地的主人》,拍得流畅轻松,作为没有专门学习过摄影的爱好者,他这些表现彝族日常生活的照片即使表现的是喧闹的场景,也总是归于诗意的安静,带着某种默默的忧伤,仿佛顺手拈来,显示出让人惊讶的摄影才华。
  在北京长大的蒙古族摄影师德戈金夫,虽然他身离故土遥远,但他的心却时常牵挂。三年前他回到呼伦贝尔的故乡,以传统照相馆的庄重方式给妈妈、小舅、侄子等所有在当地的亲戚拍了一组黑白肖像,这些穿着蒙古族服饰的亲人们在单色的背景前拘谨着,新衣服上的折痕清晰可见。摄影师面对故乡的亲人,以近乎仪式感的方式认真地拍下一张张脸,是亲情的融合,也是向族人的致敬。
  藏族摄影师扎西罗丹,前几年拿出了一组现代感极强的《静静的硕多岗河》,很特别的颜色装饰着硕多岗河畔的自然风景、静物,以及他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在照片边缘的空白处,手写着红色的藏文,即使我们看不懂文字的内容,但这样的设计组合带来明显的藏式风味。后来他又继续“静静的硕多岗河”系列,称之为“我的兄弟姐妹”,这一次他一改以往的风格,用三联并置的宽画幅形式摆拍藏族家庭合影,一侧画面上的人穿着日常的服装,另一侧同样的人则换上了藏式传统服装,其用意显然是表达生活的变迁,过去与今天,怀念与憧憬。
  来自西双版纳的拉祜族摄影师许云华,在表现家乡特有的祭祀方式时,没有用纪实、报道摄影的通常手法,而是用空镜头单纯描写与拉祜族祭拜相关的物品与环境。在傍晚将暗还明的光线里,那些宰杀的牛头、木制的马、草扎的动物幽幽地闪露在树林里、土路旁,这一切所构成的神秘感,却在昭示着这个民族内在的精神世界。
  1990年出生的回族学生马鑫今年刚刚从宁夏大学毕业,家庭生活不宽裕的他,把拍摄的关注点聚焦在同样生活贫困的人们,他的一组表现到异地采摘枸杞农民的《她们的幸运果》让人感动。对于拍照时间不长的这位年轻人,很难定位他这组照片的属性,或许正是他还显稚嫩的摄影技巧,反到成就了这组照片有别于此类题材表现的不同。
  那日松主持的映艺术中心/映画廊从2012年开始举办了三次少数民族摄影师作品展览,今年6月,又举办了“故乡的路”——少数民族摄影师作品评选和展览,有来自20多个民族的近百位摄影师热情参与,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影响,这无疑是为少数民族摄影师的成长和他们取得的成就提供了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本专题的主要图文资料均来自该展览,感谢映艺术中心/映画廊为少数民族摄影师所做的实实在在的帮助,也感谢他们为本专题所给予的大力支持。
  在本专题发稿之际,中国摄影家协会主持召开了少数民族摄影专题研讨会,其中所涉及的思考和话题也充实了本专题的内容。
  ——编者
其他文献
期刊
问:秦巴小镇的人们,这一组拍摄了多久?  答:我一直陆续在拍,原来叫“秦巴山人”后来觉得这个名字太大。这些人都和小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赶集的时候才会聚集到这么多人,平时的小镇人口没有这么密集。我住在汉中市内,离最近的小镇也有三四十公里,远的有七八十公里,最早拍摄时我将这些小镇的赶集日都记在本子上,有的是阳历,有的是阴历,后来慢慢熟悉了,有的镇子的赶集日就差一两天,老百姓都想赶上赶集的日子,我也一
期刊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榆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地带,古有“东接榆延,西通甘凉 ,南邻环庆,北枕沙漠,土广边长,三秦要塞”之说。定边县文化灿烂,风姿独特。农耕文化、边塞文化、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荟萃了众多风姿独特、雄奇壮美的自然人文景观。  2015年11月,由陕西省定边县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杂志社主办的“塞上明珠—定边杯”全国摄影艺术大展在京进行了评选。大展得到了全国
期刊
随着摄影与摄像之间更多的“跨界”,手动调焦镜头又重新回归大众视野,蔡司Milvus系列镜头就是这个背景下的最新产物。  在蔡司公司的产品线中,蔡司Milvus属于性价较高的产品系列。2015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我带着4支最新的Milvus镜头来到美国西部11个国家公园。从最终的影像看,我对此系列镜头非常满意。Milvus 35mm f/2、Milvus 50mm f/1.4、Milvus 85
期刊
2015年12月29日下午,由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福建博物院主办的《时间都去哪了—〈观我〉影像展》在福建博物院开幕,本次展览的主体部分就是曾经在国内外巡回展出的叶景吕系列肖像(见《中国摄影》杂志2009年8月号《叶景吕—一个中国人六十二年的肖像》)。这是叶景吕系列肖像在国内多个地方巡回展出后,首次回到福州故里展出。叶景吕的孙子叶林、叶景吕的舅公、清代外交家罗丰禄的孙子罗孝逵,曾经见到过叶景吕在三坊七
期刊
地铁到中环,从干诺道中出口上来,街面上找不到一个路牌,无法辨别门牌号。此时,距离杰夫·沃尔在香港白立方画廊的亲自导览还有8分钟。围着路口电梯转了一圈,判定方向后,朝着西边大步流星走起来。50号,白立方在一座大厦的底层和一层,简简单单的white cube,像一个暗号。一个真正的白立方体,三幅彩色的大型作品分别占据一面墙。上楼,白色的楼梯,衔接另一个白立方。此时已经聚集了一些香港和国际媒体的记者,大
期刊
2015年最后一天的成都,陷入一片降温的寒潮,当一大帮家伙聚在市中心的著名书店“方所”参加影展开幕式时,现场的热闹气氛和外面寒冷的天气宛如彻底的两个世界。  从2009年起,“纵目”摄影展每两年举行一次,到这一次的2015跨越到2016年的双年展,总共走过了八个年头。生活在成都的摄影艺术家们一直坚守着这样一个自发性的发声平台,最初,影展被定义为“主流之外”的声音,但随着几届“纵目”展的成功举办与八
期刊
TIPA实验室BetterNet GmbH近期公布了徕卡SL、索尼A7S Ⅱ、索尼RX1R和佳能G5 X这几款数码相机的测试报告。此次选登的相机测试摘要有两款,即徕卡旗下首款CSC相机—徕卡SL以及以高感表现见长的索尼A7S Ⅱ相机。  徕卡SL(Typ 601)测试摘要  徕卡SL是徕卡公司的第一款CSC相机(即无反相机,TIPA称之为“便携系统相机”),该机采用了440万RGB点的高分辨率电子
期刊
方城县七峰山生态旅游区为国家4A级景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境内,横跨杨集、拐河两乡镇,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旅游区历史底蕴深厚,自然景观迷人,交通便捷、设施齐全,集生态旅游、避暑休闲、登山探险、长城考古、高山滑雪为一体。也正因此,《中国摄影》杂志社向七峰山生态旅游区授予了首个采风创作基地。  2015年11月6日,《中国摄影》走进七峰山影友联谊会在旅游区内举行。来自郑州、焦作、南阳等地的摄影
期刊
法国19世纪艺术史论家丹纳在其所著《艺术哲学》之《希腊雕塑的诞生》一章中,对古希腊雕塑的特征进行了如下描述:“头部没有特殊的意义,不像我们特别注意沉思默想的宽阔脑门,心情不快的紧蹙的眉毛,含讥带讽的嘴唇的皱痕。眼睛没有眼珠,脸上差不多没有表情和光彩。没有骚动的情绪,几乎永远处于安静平和状态。肉体自有肉体的庄严,绝对没有超出肉体生活的习惯,欲望和贪心。不像现代人只想把肉体隶属于思想。希腊人把激动人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