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技校各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是:文化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作为专业课的工艺课因知识结构复杂、涉及的知识面广,往往被学生所忽视,尤其是学生对专业课和基础理论课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能将专业课和基础理论课知识有机联系并综合运用的更是少上加少。由此导致技校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
关键词:专业课工艺课专业基础课课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b)-0235-01
笔者通过近十年专业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发现,造成学生相关知识在工艺课中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不够的原因大致有三点:(1)课程计划不合理,专业课和基础理论课时间先后顺序及课时数量安排不配套。(2)学生基础太差,综合分析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不够再加上学习方法不当。(3)老师课堂教学形式呆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因此可以从以上三点入手因势力导引导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1 合理的专业计划与课程安排
制订合理的专业计划和学期课程安排,加强专业课和基础理论课教师之间的联系,掌握学生知识动态,从而进行辩证施教。
笔者在上工艺课时,凡讲到与工艺课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时,有的学生回答说没学过,当问到另外的问题时,有的说学过但不记得了,还有的干脆说不知道,但通过细心交谈,耐心启发,发现学生的思维和反应比较活跃,有的甚至能断断续续回答出来。针对这此问题,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于:A)学生文化基础太差,现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将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互相联系和综合运用的要求。B)部分学校专业课和基础理论课排课先后顺序和课时安排不合理,专业课中提到的有关基础理论课知识学生还未接触,因此答不上来。C)基础理论课程有些内容较深,如机械基础,它是大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的浓缩;有些课程较抽象,如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的金相组织;机械制图中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切交线、相贯线的画法;公差配合学科中形位公差的定义和计算,最大实体公差和最小实体公差的运用等等。如作为独立学科来传授,因知识点多,内容枯燥,学生提不起兴趣,再加上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中学,平时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知识,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样造成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学得不扎实,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制订合理的课程计划,使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相互呼应,同时加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老师间的联系,摸清学生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有征对性地、有重点地、因人而异地辩证施教。其次作为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师必须全面掌握多学科尤其是交叉学科间的知识,这样上课时才能广征博引、游刃有余,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
2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联系运用相关知识
怎样使学生前后知识有机联系并达到综合运用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指导预习新知识,复习相关课程知识点。对于专业课来讲,预习新课内容,复习相关课程知识点是综合运用的前提。笔者在讲下堂课内容前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之一就是指导学生重点性地预习下堂课的内容,并复习下堂课内容将涉及到的其它课程相关知识。如:在讲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二章锻压前,要求学生预先复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中关于金属的性能、碳钢、铸铁的有关性能特点;在讲第二章“金属的加热和锻件的冷却”之前,要求学生预先复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中第五章铁碳合金相图的内容、了解金属加热和冷却温度的选择方法;在讲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的编制前,要求学生复习公差与配合课程中形位公差代号的表达方法和含义、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钢的热处理方法的选用等有关知识、工艺课中有关毛坯的生产方式等内容;在讲刨床的结构之前要求学生预习复习机械基础课程中有关摆动导杆机构和四杆机构的演化实例、螺旋传动的应用形式、间歇运动机构的运动特点等。
(2)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联系和运用相关知识。新课讲解中涉及到要运用相关理论课的知识点时应以学生为主体,层层设疑,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合理运用。如:
A)讲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第十章齿面加工时。老师讲到齿面加工常用的两种方法有:成形法和展成法。展成法加工圆柱齿轮齿面的方法有滚齿、插齿、剃齿、磨齿、珩齿及冷挤压等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样的齿轮适合滚齿?什么样的齿轮适合插齿?什么样的齿面需要剃、磨、珩?滚齿、插齿、剃齿、磨齿、珩齿及冷挤压的加工精度及适用范围如何?齿面失效有几种形式?就这些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过的相关知识回答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这样就可以把齿轮加工的常用方法,精度等级及齿面失效形式等相关知识联系运用起来。
B)在讲第六章牛头刨床的结构时。老师讲到:(1)牛头刨床主要组成部份有床身、滑枕、刀架、工作台。(2)主运动是滑枕的往复直线运动;进给运动是工作台的间歇运动。(3)主运动链是电动机—齿轮—摆动导杆机构—滑枕。进给运动链是电动机—曲柄连杆—棘爪棘轮—丝杆、螺母—工作台。此时可向学生提问:主运动链中摆动导杆机构的作用是什么?进给运动链中棘爪、棘轮的作用是什么?丝杆、螺母的作用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使学生将机械基础课程中各机构的作用灵活运用到专业课中来。
3 引入新型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
传统的课堂总是一根粉笔加一张嘴,教师将知识内容通过口授教给学生,并将重点、难点部分用粉笔描写出来,供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和理解。当遇到很形象或者很抽象的问题时,嘴加笔就不够用了,再加上一些辅助的教具如挂图和模型,虽然能将问题解决但效果不明显,因为挂图总是呆板的,不能生动地表现出它应有的真实形态;而模型不仅有挂图的缺点甚至还唿啦啦的一大堆,用起来麻烦,操作起来困难。为此可以通过模拟现实将课本中抽象的理论、概念和公式用文字、图片、录像、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制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这样,由于课件的介入,可以容量更大,内容更丰富有趣。一段小小的、可爱的动画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一个形象的举例就可将原来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活泼;重点的内容特别标注,可以使重点更为突出;整体性的概括,可以使整个轮廓更加鲜明;生动的课堂也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都更轻松和愉快。总之,课堂上有了课件,会使课堂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或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发现,通过以上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专业知识还能提高他们學习专业基础课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把相关基础课知识综合运用到专业课中去。
关键词:专业课工艺课专业基础课课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b)-0235-01
笔者通过近十年专业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发现,造成学生相关知识在工艺课中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不够的原因大致有三点:(1)课程计划不合理,专业课和基础理论课时间先后顺序及课时数量安排不配套。(2)学生基础太差,综合分析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不够再加上学习方法不当。(3)老师课堂教学形式呆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因此可以从以上三点入手因势力导引导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1 合理的专业计划与课程安排
制订合理的专业计划和学期课程安排,加强专业课和基础理论课教师之间的联系,掌握学生知识动态,从而进行辩证施教。
笔者在上工艺课时,凡讲到与工艺课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时,有的学生回答说没学过,当问到另外的问题时,有的说学过但不记得了,还有的干脆说不知道,但通过细心交谈,耐心启发,发现学生的思维和反应比较活跃,有的甚至能断断续续回答出来。针对这此问题,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于:A)学生文化基础太差,现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达不到将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互相联系和综合运用的要求。B)部分学校专业课和基础理论课排课先后顺序和课时安排不合理,专业课中提到的有关基础理论课知识学生还未接触,因此答不上来。C)基础理论课程有些内容较深,如机械基础,它是大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的浓缩;有些课程较抽象,如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的金相组织;机械制图中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切交线、相贯线的画法;公差配合学科中形位公差的定义和计算,最大实体公差和最小实体公差的运用等等。如作为独立学科来传授,因知识点多,内容枯燥,学生提不起兴趣,再加上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中学,平时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知识,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样造成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学得不扎实,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制订合理的课程计划,使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相互呼应,同时加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老师间的联系,摸清学生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有征对性地、有重点地、因人而异地辩证施教。其次作为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师必须全面掌握多学科尤其是交叉学科间的知识,这样上课时才能广征博引、游刃有余,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
2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联系运用相关知识
怎样使学生前后知识有机联系并达到综合运用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指导预习新知识,复习相关课程知识点。对于专业课来讲,预习新课内容,复习相关课程知识点是综合运用的前提。笔者在讲下堂课内容前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之一就是指导学生重点性地预习下堂课的内容,并复习下堂课内容将涉及到的其它课程相关知识。如:在讲机械制造工艺学第二章锻压前,要求学生预先复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中关于金属的性能、碳钢、铸铁的有关性能特点;在讲第二章“金属的加热和锻件的冷却”之前,要求学生预先复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中第五章铁碳合金相图的内容、了解金属加热和冷却温度的选择方法;在讲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的编制前,要求学生复习公差与配合课程中形位公差代号的表达方法和含义、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中钢的热处理方法的选用等有关知识、工艺课中有关毛坯的生产方式等内容;在讲刨床的结构之前要求学生预习复习机械基础课程中有关摆动导杆机构和四杆机构的演化实例、螺旋传动的应用形式、间歇运动机构的运动特点等。
(2)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联系和运用相关知识。新课讲解中涉及到要运用相关理论课的知识点时应以学生为主体,层层设疑,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合理运用。如:
A)讲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第十章齿面加工时。老师讲到齿面加工常用的两种方法有:成形法和展成法。展成法加工圆柱齿轮齿面的方法有滚齿、插齿、剃齿、磨齿、珩齿及冷挤压等时,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样的齿轮适合滚齿?什么样的齿轮适合插齿?什么样的齿面需要剃、磨、珩?滚齿、插齿、剃齿、磨齿、珩齿及冷挤压的加工精度及适用范围如何?齿面失效有几种形式?就这些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过的相关知识回答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这样就可以把齿轮加工的常用方法,精度等级及齿面失效形式等相关知识联系运用起来。
B)在讲第六章牛头刨床的结构时。老师讲到:(1)牛头刨床主要组成部份有床身、滑枕、刀架、工作台。(2)主运动是滑枕的往复直线运动;进给运动是工作台的间歇运动。(3)主运动链是电动机—齿轮—摆动导杆机构—滑枕。进给运动链是电动机—曲柄连杆—棘爪棘轮—丝杆、螺母—工作台。此时可向学生提问:主运动链中摆动导杆机构的作用是什么?进给运动链中棘爪、棘轮的作用是什么?丝杆、螺母的作用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使学生将机械基础课程中各机构的作用灵活运用到专业课中来。
3 引入新型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
传统的课堂总是一根粉笔加一张嘴,教师将知识内容通过口授教给学生,并将重点、难点部分用粉笔描写出来,供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和理解。当遇到很形象或者很抽象的问题时,嘴加笔就不够用了,再加上一些辅助的教具如挂图和模型,虽然能将问题解决但效果不明显,因为挂图总是呆板的,不能生动地表现出它应有的真实形态;而模型不仅有挂图的缺点甚至还唿啦啦的一大堆,用起来麻烦,操作起来困难。为此可以通过模拟现实将课本中抽象的理论、概念和公式用文字、图片、录像、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制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这样,由于课件的介入,可以容量更大,内容更丰富有趣。一段小小的、可爱的动画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一个形象的举例就可将原来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活泼;重点的内容特别标注,可以使重点更为突出;整体性的概括,可以使整个轮廓更加鲜明;生动的课堂也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都更轻松和愉快。总之,课堂上有了课件,会使课堂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或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发现,通过以上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专业知识还能提高他们學习专业基础课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把相关基础课知识综合运用到专业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