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深度学习的翅膀,让高阶思维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翱翔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ble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标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不断深化,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发展能力,教师需要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调整和优化,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高阶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态度,通过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探究性理解学习,使学生可以利用高阶思维能力學会思考质疑、学会尝试创新、学会解决问题,从而完善自身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掌握提出数学问题、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不断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方法,以培养创新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深度学习就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最有效的途径,着眼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真正理解,给予学生更多教学活动体验,并有助于学生灵活迁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发展。
  然而每个学生的深度学习表现是不同的,他们的高阶思维会受到外界钳制而难以得到足够的发展。学生在传统教学中填鸭式摄入新知,主动思考质疑的意识逐渐退化,师生间不存在良性的互动,课堂呈现出一种索然无味的状态;为了加速教学进度,教师压缩学生尝试探究的时间,导致学生根本没有学透就带着一知半解被动进入下一个环节;当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只在浅表时,自然没有灵活机动的迁移能力,课后巩固练习的质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为了在深度理解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操作进行深度学习,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一旦插上了深度学习的翅膀,就能在更为广阔的思维时空中尽情翱翔,使数学核心素养得到更为长足的进步与可持续的发展。下面就以《角的度量》为例,我来浅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促进思考质疑


  首先,以学生的学情表现作为出发点,鉴别导致学生在该任务上面临的问题,分析学生将得到的最终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掌握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在有效的师生互动反馈中,将学生导向深度理解的状态。要真正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学习并获得不同的发展,就必须营造一种自由、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深度探究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中理解量角器的结构是教学难点,也是学生达成最终能力的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更应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观察,讨论得出探究结果。
  师:看一看,量角器是什么形状?(出示量角器图1)
  生:量角器是半圆形的。
  师:仔细观察,它上面有什么?小组4人说一说。(教师巡视并聆听讨论)



  你发现了什么?(出示相应量角器的各个结构图2,教师追问)
  生:量角器上有很多数字。
  师:这些数字叫做“刻度”。刻度有几圈?
  生:两圈。
  师:哪两圈?
  生:内圈和外圈。
  师:我们先看外圈,从0刻度开始,大家一起伸出手指数一数。
  全:0、10、20……160、170、180。
  师:那你会数内圈的刻度吗?它是从哪里开始的?
  生:0、10、20……160、170、180,内圈也是从0刻度开始的。
  师:内圈和外圈的刻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两圈刻度都是从0到180。
  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生:外圈0刻度在左侧,内圈0刻度在右侧。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量角器上有很多线。
  师:这些线叫做“刻度线”,每一条刻度线都对应着一个刻度。其中表示0刻度的线,我们叫它“零刻度线”。
  有几条零刻度线?
  生:有两条零刻度线,分别在内圈和外圈的起始位置上。
  师:那你能找到量角器上10度10度的刻度线吗?
  生:就是分别对着10、20、30……刻度的刻度线。
  师:这些刻度线呢?(出示5度刻度线)
  生:就是分别表示5、15、25……刻度的刻度线。
  师: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量角器上还有一个点。
  师:这个点叫做“中心点”。老师在量角器上找到一个这样的角,你知道它是几度?
  生:这个角是1度。
  师:谁还能找出几个1°的角?
  生:这些最接近的刻度线之间的夹角都是1度。
  师:量角器上有几个1°的角?
  生:量角器上有180个1°的角。
  在自由、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对量角器的各部分结构有了深入的认识理解,这对后续熟练使用量角器量角也是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加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师生良性互动,更便于教师随时把握学生理解程度并提供反馈,实时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给予学生足够深度思考的时间,激发学生主动探寻答案的高阶思维意识。

二、给予足够的浸润体验,激发尝试创新


  其次,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进行有质效的课堂体验,适时在每个环节渗透关键步骤,自然而然将理论知识与测量方法相结合,体验式的尝试加深了实际操作感受,在亲身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具深度。知识与技能不应该是被动授予,而是学生能够自己尝试、领悟、发现的,教师只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本节课在学生动手量角之前,设计了在量角器上画出指定度数角的教学环节,教师在不作任何提示、不限制学生画法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能力,独立操作尝试画角,也为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灵活量角的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师:那你现在能不能试着找出一个32°的角?请把它画在学习单上。你是怎么画的?角的顶点在哪里?



  生:我是这样画的,把32°角的顶点与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板贴:顶点中心点)
  师:角的一条边在哪里?
  生:角的一条边与外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图3)。(板贴:一条边零刻度线)
  师:另一条边呢?
  生:数出刻度32,画出另一条边。(板贴:另一条边刻度)
  师:你是怎么数出刻度的?
  生:从外圈0刻度开始数,10°、20°、30°,再数2小格刻度,就是32°。
  【同理可得,利用内圈刻度画32°角教学过程(图4)。】
  师:我们还能在其他位置上找到32°的角吗?告诉同学你是怎么想的?



  生:从外圈数起,找到刻度100和132,把它们与中心点连接,得到了一个32°的角。
  师:为了更清晰地让大家看明白,我们先画一个132°角,再利用同一条零刻度线画一个100°角,它们的这个夹角就是132°-100°=32°。
  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教师在课堂中更应着重培养孩子们勇于尝试的学习能力,即学生发散性高阶思维的“一题多解”能力。无疑这样的浸润式体验是有效的,教师鼓励学生“从做中学”,让他们大胆进行个性化尝试,通过先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适时将量角的方法逐步渗入,得到了“1+1>2”的学习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普通角的大小测量方法,而且还能利用多种方法测量同一个角。有效的课堂操作体验能使学生在体验中加深思考,在思考中延伸创造,在创造中拓宽发展的同时,也使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

三、运用灵活的变式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设计一系列围绕本质的变式题型,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侧重于课后巩固练习的多样性,在数学万变不离其宗的前提下,激发学生挖掘高阶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变式练习,不再只停留于表象,而是从本质着手思考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克服思維定势。本节课中教师设计的巩固练习题量并不大,不同形态的角只有一个,更侧重题目的多样性,意在促进学生在度量角时能够深度思考,充分发挥自身已有知识技能举一反三,从而感受数学的异曲同工之妙。
  师:那像∠2这样的角你会量吗?(图7)在度量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将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零刻度线也与一条边重合,但另一条边太短了,没法数出具体的度数。
  师: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以延长∠2的两条边。
  师:为什么可以延长∠2的边?(图8)
  生:因为角的大小只和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边长无关。
  师:现在你能准确量出它的度数吗?
  生:中心点和顶点重合,一条边和零刻度线重合,数出另一条边刻度,∠2=30°。
  师:老师还有一个开口向上的角∠MON,你愿意挑战一下吗?(图9)



  生:先转动学习单,使∠MON一条边处于水平位置,然后中心点和顶点重合,一条边和零刻度线重合,数出另一条边刻度,∠MON=70°。(图10)
  师:如果∠MON在黑板上,不能转纸,你能量吗?
  生:可以,我还能转动量角器。
  师:如果既不能转纸,又不能转量角器,还能量吗?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解决这个难题?



  生:中心点和顶点重合后,从外圈看,边ON对准刻度50,边OM对准刻度120,那么∠MON=120°-50°=70°。(图11)
  有效运用变式教学能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创新性和深刻性,变换问题的形式,但不改变问题的本质,使得知识点真正被学生吸收。课后练习的正确率能够最为直观地呈现出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技能,习题质量分析数据表明:会正确测量普通角的大小,甚至可以利用灵活方法测量变式角的学生人数大幅增加。教师减少了巩固练习的数量,从题目多元化、灵活性的设计入手,本质上提高了习题的有效性,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有了用武之地,从而让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得到更大空间的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并兼顾提高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任务,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数学学习。基于深度学习的高阶思维课堂,教师以激活和提升学生思维为主线,聚焦核心素养,通过“构建真正理解、感受深度体验、实现灵活迁移”,使知识的掌握更具实践性。那么,如何更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师生互动,如何更全面地激发高阶思维能力,特别是针对学生分层导致的不同教学效果,这些都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思考与探索。“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插上了深度学习的翅膀,让自己的高阶思维在课堂中飞得更高更远,就能使小学数学真正成为一种基于理解、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学科。
其他文献
并脚跳短绳是民族体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一分钟并脚跳短绳也是低水平段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和加分项目,在提高学生肺活量、发展学生弹跳、速度、耐力和协调性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在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新手段在课堂实践中参与体验、直观感受并掌握并脚跳短绳的动作方法,完成体育动作技能的强化训练,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乐学善学也是急需
期刊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该成果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特别明示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常见思维方式。思辨性材料作文的写作是训练、培养、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策略。因此,思辨性材料作文写作教学,几乎同时成为了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此,笔者想结合近些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阐释思辨性材料作文教学中运
期刊
问题化学习以对问题的自主发现与提出为开端,用有层次、结构化、可扩展、可持续的问题系统贯穿学习过程和整合各种知识,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追求学习的有效迁移,实现知识的连续建构。在问题化学习的课堂上,老师们期待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希望这些问题是有学科价值的好问题,但往往学生的问题并不是我们所预想的那样,那老师又如何去应对呢?一、问题的分类  问题的分类有很多维度,比如乔纳森根据问题的结构将问题分为良构问
期刊
“家长督导”这一概念源自“教育督导”。国务院自2012年起实施《教育督导条例》,其中规定国家实行督学制度。在广大中小学校门口,都设有“督学公示牌”,一月一次到校上传下达。然而,不管是五年一次的国家督导评估,还是每月一次的挂牌督学巡视,虽在专业性上优势明显,但短时间内对学校办学的了解、评估仍会存在一定偏差,无法真正深入,且在及时性、持续性上也显现不出优势。家长是最关心学校发展的一支人群,他们每天都能
期刊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立足于“以美育人”的时代诉求,为科学学科中实施美育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为探索美育的实施途径和策略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下文将从化学学科独特视角出发,阐述化学美育的价值、内涵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以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水准的提升和审美观念的建构。一、化学美育的价值  审美教育能完善个体的人格、促进社会的和谐。化学美作为科学美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普遍存在的
期刊
随着新时代体育工作改进,体育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逐渐显现。体育教育强调要与学生的德、智、美、劳相整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体育的关注程度就更高了。我国青少年体育主要是在学校场域内,以班级教学制为基本组织形式,在同一学习空间进行步调近乎同步、内容近乎相同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而无论是青少年家庭体育环境和社区体育环境,抑或是青少年在家庭和社区中的体育参与表现都显著弱于学校体育。特别是疫情以来,学生居家体
期刊
闽南童谣作为以闽南地区方言为载体的语言表达形式,有适宜儿童诵读的语言音韵之美,亦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意趣,是幼儿学习闽南地方语言文化的有利载体。《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游戏与幼儿的生活和发展密切相关,在开展闽南童谣教学的同时,充分挖掘闽南童谣的游戏元素,设计多元化的闽南童谣游戏,不仅能激发幼儿的闽
期刊
根据2015年上海市教委《关于促进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2016年《浦东新区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以及2019年《浦东新区推进紧密型学区和集团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精神,浦东新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在探索中不断推进,并形成了新形势下浦东“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基本路径。2020年9月15日,教育部等8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动因  1.全球普遍重视  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跨学科课程研究。尽管称谓各不相同,如:自然社会研究、技术实践、动手做、综合活动实践等,但是许多地区的跨学科课程已经形成了特色和模式。《浅谈国外跨学科课程的特色与模式》(山东师范大学—季风)一文认为:课程设置明确,内涵有力贯彻,外部条件优越……形成了亚太模式、欧洲模式、美国模式等。  2.课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