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思想观念、科研体制、资金投入、利益分配、技术转让、社会服务等不同层面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 转化 制约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910104-02
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资源在高校,科技发明的主要成果在高校。然而,高校科技成果绝大多数并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的闲置和浪费极为严重。探析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对于加强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一)观念层面:认识不到位
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项基本职责,因此,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是高校履行职责的应有之义。但是,实际情况是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究其原因,首要的是观念层面的偏差,认识上的不到位。主要表现为:第一,政府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重视不够。在各级政府编制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没有把科技成果转化视为促进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未将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高校的职责。第二,高校管理层和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方面存在明显的认识偏差。目前,在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各项因素中,科技成果数量和获奖的权重不断增加,导致高校不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管理工作主要局限于科技立项、审批、检查、评估、鉴定、验收和评奖,基本上不考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问题,导致科研人员缺乏市场意识,极少考虑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第三,作为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企业有相当部分不重视科技进步和成果储备,不愿意承担基础研究的成本。
(二)科研体制层面:制度不完善
我国高校的科研立项机制基本上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基本模式,即国家计划立项→政府财政拨款→高校进行研究。这种科研模式导致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成果缺乏实用性,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次之,传统的科研体制重视学术水平,不重视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和中试工作,而中试基地的缺乏和中试经费的短缺已成为目前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其三,从价值导向来说,课题、经费、论文以及成果的数量和獲奖是目前评价高校科研实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这导致高校忽视其为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社会和学校对科研人员包括职称的评审、工作量的计算、课题的申请在内的评价等基本上不与成果转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挂钩。
(三)资金层面:投入严重不足
一项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形成产业化效益,一般要经过科学研究(实验室成果)、中间实验(中间应用放大实验)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 三个阶段。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这三个阶段的资金投入比例应为1:10:100,而我国却为1:0.7:100。显然,我国用于中间应用实验的资金明显不足。这是因为第一个阶段属于基础性工作,所需资金相对较少,并较容易获得国家、学校各种形式的资金资助;第三阶段尽管投资大,但市场前景明朗并存在较大利益驱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为技术成果产业化筹措到充足的资金。唯独第二阶段,不仅所需资金相对较多,而且投资风险较大,许多投资者面对收益的不确定性望而却步,严重影响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水平。据统计,在国外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风险投资基金起到关键性作用,美国大约50%的高新技术是通过风险投资基金的帮助实现转化的,而我国科研成果转化引入的风险投资基金不到4%。因而,建立完善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运作体系对提高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具有重要意义
(四)利益机制层面:分配不合理
从高校与企业的角度来看,在技术转让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的技术成果价值的定量评价和双方权益分配的机制,转让双方往往都从对己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角度对成果价值和风险进行评价,从而导致转让无法实现。从高校内部来看,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担心鼓励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层次,担心国有资产流失,总是强调学校的利益,而忽视研究开发人员的劳动价值和精神贡献,导致目前高校科研人员的收益与成果转化的效益没有直接挂钩。利益分配不合理难以调动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五)技术转让营销层面:营销人才不多
在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与需求方面,高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企业看重的是技术的市场前景及其给企业带来的利润,而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又重于管理,对科技成果了解甚少,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的深入了解,因而导致成果推不出去,资金引不进来,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多数停留在理论和实验阶段,难以成熟和应用,成熟的技术又难以迅速地抢占国内国际市场,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六)社会服务层面:支撑和保障体系不健全
第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功能弱。第二、绝大多数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运行机制处在向市场机制转变的过程中,尚未按市场机制运行。第三、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第四、 国家产业、税收、金融政策优惠力度不够,覆盖范围较窄。
二、思考及对策
(一)更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观念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涉及到诸多因素,而观念更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举足轻重。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应从三个方面做起。第一,对高校的社会职能要有新的认识。目今高校应是重要的科研中心,“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江泽民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必须把高等学校办成高新技术向社会辐射和高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器。第二,树立市场导向观念,克服单纯技术观点。科研项目立项除基础性研究外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前提,选题要善于抓住市场的需求,及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高校在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时,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占领市场或开拓新市场,不断促进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使高校科技工作实现良性循环。第三,树立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同等重要的观念。科技成果是一种特殊商品,是潜在的生产力。科技成果通过市场交易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科技成果的高校和应用科技成果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市场供需关系,是商品买卖关系。高校要产学研一体化,去寻找科技与经济的切合点,由技术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市场定位科技、以成果转化检验科技、以创新发展科技,做到学术与效益统一。
(二)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是顺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保证。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改革科技项目立项、成果评价、成果奖励制度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突出以市场为导向,兼顾学术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第二,深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把科技与产业、计划管理与成果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工作纳入科研职能部门的重点工作,把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工作贯穿到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高校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鼓励支持应用型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或直接兴办科技企业等举措。第三,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政策激励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条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高校科技成果归学校和研制者共同所有,并允许研制者分享转让收入,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真正落到实处。第四,深化高校内部科研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使科技成果转化形成良性循环。学校可根据成果转化或新产品开发的需要,组织各相关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组成攻关组,建立科技公司或开发中心,也可以与地方科研机构或企业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专门从事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改项目和新产品的开发。
(三)建立健全科技中介市场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是市场化,因此,建立健全技术市场十分重要。一是要大力培育各种科技中介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是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机构与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要大力培养科技中介从业人才。这批人员必须有识别新技术的能力,了解新技术的潜在市场,具有高度的服务意识、独到的专业知识(包括科技开发的专业知识、专利转让及产品营销方面的知识等)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学校要主动将科技中介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政策上鼓励人才合理流动,让有志于从事科技中介服务工作的人才能够充分施展他们的创造和智慧。三是要建立成熟实用的信息网络平台。要坚持专业化分工与网络化协作相结合。形成覆盖全国、省、市和学校的科技服务中介网络平台,为企业方便、及时地通过信息网络获取有效的信息服务。
(四)突出地方特色和重点建立适合自己的转化模式
目前,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形式主要有六种,即高校自己创办企业,直接转化科技成果;高校通过技术转让,向社会转化科技成果;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来实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高校利用一批重点科研基地,加强对重点科技项目的研发,使自己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高校通过创办大学科技园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高校通过“技术+资本”的方式与企业合作,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共担风险,利益共享。上述各种形式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而言各有利弊。从湖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重点应突出如下三方面:
第一、应把技术转让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形式。
一是大部分高校缺乏具有企业家才能的经营管理者,而这一点恰恰是能否办好企业的关键。二是一项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产品关键在中试阶段,而中试需要大量的资金,且风险很大,而高校本身经费有限,难以支撑高科技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量。三是校企不分,许多高校科技产业在创办初期一般都比较红火,但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問题的症结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着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弊端,即高校与学校科技产业的关系几乎是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的翻版,表现的症状也大体相同,如资产流失、人才流失、管理混乱、人浮于事、责任主体缺失等。四是高校角色定位不清。高校创办科技产业的初衷既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但更主要的是为了增加学校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提高教职工待遇。如果产业获得成功,则两者得以兼顾。问题是市场存在风险,高科技产业风险更大,学校并不具备承担重大风险的机制与能力,因此,学校在对待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问题上表现出一种患得患失的特点,即钱袋子意识强,风险能力差,创业意识淡,短期行为多。这些都说明,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不应也不能成为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者,而应以技术转让为主。对于高校现有的校办企业,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革,把高校对企业的管理者身份变为出资人身份,最终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建立起撤出机制。
第二、加大中试环节支持力度,重点建好大学科技园。
中试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研究阶段筛选的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通过中间试验,完善其工程化技术的相关参数,并进行小批量试生产;通过市场检验新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生产的合理性,为产品进入市场和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因此,中试环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中继站和桥梁,是产品进入商品化的二传手,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载体。中试环节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一是检验科技成果是否具备规模生产的技术条件;二是检验科技成果能否被市场接受。从目前的情形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从实验研究成果到批量生产的“中试环节”。由于这个环节风险大、效益差,高校自身因经济、生产等各种条件有限,无力“中试”;企业对科技成果的技术、工艺没把握,不敢“中试”。因此,中试环节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和最大难题。要化解这一矛盾,高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多种方式解决中试环节的问题:一是高校自身建设中试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利用已有的学科优势,将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校办产业的某些车间进行改造,成为某些专门应用技术的中试基地;有的以重点学科、研究所为技术依托,申建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是高校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利用自身的经济、经营优势,结合高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共同组建联合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的升级换代有着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同时对科技转化的进程起到了加速作用。三是引导和支持上市公司及社会资金组建创业投资公司等风险基金参与和建立中试基地。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的创业投资公司对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了很好的孵化作用,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国外风险投资基金建设中试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大量成功范例,也为我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四、高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建设大学科技园。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大学科技园是利用高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转化科技成果,培育有竞争力科技企业的有效途径。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
第三、积极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
资金投入不足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我们建议从三方面解决:
一是各级财政要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并合理配置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比例。各级财政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应保证不低于本级财政收入的1%。,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
二是扩大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拓展科技直接融资市场。在银行科技贷款、财政科技拨款等资金投入渠道外,政府应鼓励、支持高校和企业面向市场筹措资金用于地方重大成果工程化和重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
三是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由于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投入是一种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投资,按照国际成功的经验,风险投资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采取如下对策:(1)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和创业基金的政策环境,如政府支持性融资,提供与风险投资配套的政府低息长期优惠贷款;风险投资的优惠税收政策等;(2)建立政府风险投资基金,以协助商业性创业基金对企业的投资;(3)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资格适当放宽条件;(4)开辟多渠道的风险资金来源和建立风险投资保障体系,以分散高科技企业投资风险。政府要抓住深圳股票交易市场创业板快上市的大好机遇,抓紧培育一批创业投资公司,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软科学计划项目《湖南高校产学研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05ZK3072
作者简介:
甘均良,男,汉族,湖南汨罗人,教授,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 转化 制约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0910104-02
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资源在高校,科技发明的主要成果在高校。然而,高校科技成果绝大多数并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的闲置和浪费极为严重。探析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对于加强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一)观念层面:认识不到位
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项基本职责,因此,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是高校履行职责的应有之义。但是,实际情况是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究其原因,首要的是观念层面的偏差,认识上的不到位。主要表现为:第一,政府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重视不够。在各级政府编制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没有把科技成果转化视为促进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未将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高校的职责。第二,高校管理层和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方面存在明显的认识偏差。目前,在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各项因素中,科技成果数量和获奖的权重不断增加,导致高校不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管理工作主要局限于科技立项、审批、检查、评估、鉴定、验收和评奖,基本上不考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问题,导致科研人员缺乏市场意识,极少考虑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第三,作为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企业有相当部分不重视科技进步和成果储备,不愿意承担基础研究的成本。
(二)科研体制层面:制度不完善
我国高校的科研立项机制基本上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基本模式,即国家计划立项→政府财政拨款→高校进行研究。这种科研模式导致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成果缺乏实用性,很难适应市场的需要。次之,传统的科研体制重视学术水平,不重视科技成果的二次开发和中试工作,而中试基地的缺乏和中试经费的短缺已成为目前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其三,从价值导向来说,课题、经费、论文以及成果的数量和獲奖是目前评价高校科研实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这导致高校忽视其为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社会和学校对科研人员包括职称的评审、工作量的计算、课题的申请在内的评价等基本上不与成果转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挂钩。
(三)资金层面:投入严重不足
一项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形成产业化效益,一般要经过科学研究(实验室成果)、中间实验(中间应用放大实验)和规模化生产(产业化) 三个阶段。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这三个阶段的资金投入比例应为1:10:100,而我国却为1:0.7:100。显然,我国用于中间应用实验的资金明显不足。这是因为第一个阶段属于基础性工作,所需资金相对较少,并较容易获得国家、学校各种形式的资金资助;第三阶段尽管投资大,但市场前景明朗并存在较大利益驱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为技术成果产业化筹措到充足的资金。唯独第二阶段,不仅所需资金相对较多,而且投资风险较大,许多投资者面对收益的不确定性望而却步,严重影响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水平。据统计,在国外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风险投资基金起到关键性作用,美国大约50%的高新技术是通过风险投资基金的帮助实现转化的,而我国科研成果转化引入的风险投资基金不到4%。因而,建立完善的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运作体系对提高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具有重要意义
(四)利益机制层面:分配不合理
从高校与企业的角度来看,在技术转让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的技术成果价值的定量评价和双方权益分配的机制,转让双方往往都从对己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角度对成果价值和风险进行评价,从而导致转让无法实现。从高校内部来看,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担心鼓励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层次,担心国有资产流失,总是强调学校的利益,而忽视研究开发人员的劳动价值和精神贡献,导致目前高校科研人员的收益与成果转化的效益没有直接挂钩。利益分配不合理难以调动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五)技术转让营销层面:营销人才不多
在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与需求方面,高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企业看重的是技术的市场前景及其给企业带来的利润,而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又重于管理,对科技成果了解甚少,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的深入了解,因而导致成果推不出去,资金引不进来,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多数停留在理论和实验阶段,难以成熟和应用,成熟的技术又难以迅速地抢占国内国际市场,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六)社会服务层面:支撑和保障体系不健全
第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中介功能弱。第二、绝大多数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运行机制处在向市场机制转变的过程中,尚未按市场机制运行。第三、知识产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第四、 国家产业、税收、金融政策优惠力度不够,覆盖范围较窄。
二、思考及对策
(一)更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观念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涉及到诸多因素,而观念更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举足轻重。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应从三个方面做起。第一,对高校的社会职能要有新的认识。目今高校应是重要的科研中心,“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江泽民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必须把高等学校办成高新技术向社会辐射和高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器。第二,树立市场导向观念,克服单纯技术观点。科研项目立项除基础性研究外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前提,选题要善于抓住市场的需求,及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高校在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时,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占领市场或开拓新市场,不断促进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使高校科技工作实现良性循环。第三,树立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同等重要的观念。科技成果是一种特殊商品,是潜在的生产力。科技成果通过市场交易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科技成果的高校和应用科技成果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市场供需关系,是商品买卖关系。高校要产学研一体化,去寻找科技与经济的切合点,由技术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指导思想,坚持以市场定位科技、以成果转化检验科技、以创新发展科技,做到学术与效益统一。
(二)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是顺利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保证。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改革科技项目立项、成果评价、成果奖励制度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突出以市场为导向,兼顾学术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第二,深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把科技与产业、计划管理与成果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将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工作纳入科研职能部门的重点工作,把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工作贯穿到科研管理的全过程。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促进高校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鼓励支持应用型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或直接兴办科技企业等举措。第三,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政策激励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条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高校科技成果归学校和研制者共同所有,并允许研制者分享转让收入,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真正落到实处。第四,深化高校内部科研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使科技成果转化形成良性循环。学校可根据成果转化或新产品开发的需要,组织各相关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组成攻关组,建立科技公司或开发中心,也可以与地方科研机构或企业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专门从事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改项目和新产品的开发。
(三)建立健全科技中介市场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是市场化,因此,建立健全技术市场十分重要。一是要大力培育各种科技中介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是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机构与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要大力培养科技中介从业人才。这批人员必须有识别新技术的能力,了解新技术的潜在市场,具有高度的服务意识、独到的专业知识(包括科技开发的专业知识、专利转让及产品营销方面的知识等)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学校要主动将科技中介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在政策上鼓励人才合理流动,让有志于从事科技中介服务工作的人才能够充分施展他们的创造和智慧。三是要建立成熟实用的信息网络平台。要坚持专业化分工与网络化协作相结合。形成覆盖全国、省、市和学校的科技服务中介网络平台,为企业方便、及时地通过信息网络获取有效的信息服务。
(四)突出地方特色和重点建立适合自己的转化模式
目前,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形式主要有六种,即高校自己创办企业,直接转化科技成果;高校通过技术转让,向社会转化科技成果;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来实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高校利用一批重点科研基地,加强对重点科技项目的研发,使自己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高校通过创办大学科技园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高校通过“技术+资本”的方式与企业合作,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共担风险,利益共享。上述各种形式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而言各有利弊。从湖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重点应突出如下三方面:
第一、应把技术转让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形式。
一是大部分高校缺乏具有企业家才能的经营管理者,而这一点恰恰是能否办好企业的关键。二是一项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产品关键在中试阶段,而中试需要大量的资金,且风险很大,而高校本身经费有限,难以支撑高科技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量。三是校企不分,许多高校科技产业在创办初期一般都比较红火,但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問题的症结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着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弊端,即高校与学校科技产业的关系几乎是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的翻版,表现的症状也大体相同,如资产流失、人才流失、管理混乱、人浮于事、责任主体缺失等。四是高校角色定位不清。高校创办科技产业的初衷既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但更主要的是为了增加学校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提高教职工待遇。如果产业获得成功,则两者得以兼顾。问题是市场存在风险,高科技产业风险更大,学校并不具备承担重大风险的机制与能力,因此,学校在对待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问题上表现出一种患得患失的特点,即钱袋子意识强,风险能力差,创业意识淡,短期行为多。这些都说明,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不应也不能成为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者,而应以技术转让为主。对于高校现有的校办企业,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改革,把高校对企业的管理者身份变为出资人身份,最终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建立起撤出机制。
第二、加大中试环节支持力度,重点建好大学科技园。
中试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研究阶段筛选的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通过中间试验,完善其工程化技术的相关参数,并进行小批量试生产;通过市场检验新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生产的合理性,为产品进入市场和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因此,中试环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中继站和桥梁,是产品进入商品化的二传手,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载体。中试环节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一是检验科技成果是否具备规模生产的技术条件;二是检验科技成果能否被市场接受。从目前的情形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从实验研究成果到批量生产的“中试环节”。由于这个环节风险大、效益差,高校自身因经济、生产等各种条件有限,无力“中试”;企业对科技成果的技术、工艺没把握,不敢“中试”。因此,中试环节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和最大难题。要化解这一矛盾,高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多种方式解决中试环节的问题:一是高校自身建设中试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利用已有的学科优势,将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校办产业的某些车间进行改造,成为某些专门应用技术的中试基地;有的以重点学科、研究所为技术依托,申建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是高校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利用自身的经济、经营优势,结合高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共同组建联合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产品的科技含量、产品的升级换代有着重要的指导和现实意义,同时对科技转化的进程起到了加速作用。三是引导和支持上市公司及社会资金组建创业投资公司等风险基金参与和建立中试基地。目前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的创业投资公司对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了很好的孵化作用,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国外风险投资基金建设中试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大量成功范例,也为我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四、高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建设大学科技园。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大学科技园是利用高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转化科技成果,培育有竞争力科技企业的有效途径。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
第三、积极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
资金投入不足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我们建议从三方面解决:
一是各级财政要增加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并合理配置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比例。各级财政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应保证不低于本级财政收入的1%。,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
二是扩大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拓展科技直接融资市场。在银行科技贷款、财政科技拨款等资金投入渠道外,政府应鼓励、支持高校和企业面向市场筹措资金用于地方重大成果工程化和重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
三是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由于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投入是一种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投资,按照国际成功的经验,风险投资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采取如下对策:(1)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和创业基金的政策环境,如政府支持性融资,提供与风险投资配套的政府低息长期优惠贷款;风险投资的优惠税收政策等;(2)建立政府风险投资基金,以协助商业性创业基金对企业的投资;(3)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资格适当放宽条件;(4)开辟多渠道的风险资金来源和建立风险投资保障体系,以分散高科技企业投资风险。政府要抓住深圳股票交易市场创业板快上市的大好机遇,抓紧培育一批创业投资公司,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软科学计划项目《湖南高校产学研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05ZK3072
作者简介:
甘均良,男,汉族,湖南汨罗人,教授,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