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化给当代中国文化带来的深刻影响,使中国文化面临着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球化使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冲击,并对中国的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此,我们应该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确保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新时代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文化;挑战;策略
一、文化的概念
学术界对文化的概念可谓见仁见智,概括起来,我们现在对文化的理解,通常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之分。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是“自然的人化”,包括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和积累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这里的“文化”就是观念形态的文化,即狭义的文化。
二、中国文化在经济新常态下所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受到冲击
文化的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的生活特点、风俗习惯、审美方式、思想内容等心理结构在文化中的综合体现。文化通过民族这一载体而存在和发展,以民族为根基,依据的文化也因民族而异,表现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革。当前,市场化文化即通俗文化的蔓延,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并对中国的渗透深入到各个领域,中国文化正被区别于中国文化的多重异质文化所覆盖,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中国文化已经或正在被边缘化,这就是我们国家摆脱不掉的文化焦虑,给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正常延续和发展以强大冲击。
(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受到影响
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在提高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己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文化产业甚至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优先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文化自主创新能力较低,文化贸易逆差严重,这与中国的文化大国地位极相称。随着国内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境外文化产品的大量输入以及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传媒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中国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这种文化挑战首先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主导文化的冲击。中国在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分歧,成为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颠覆的主要目标。同时,社会主义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加上过去比较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机制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从而难以有效地应对西方意识形态多方面的进攻,导致原来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较之以前相对较弱,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降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凝聚力和整合作用。“风靡全球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正在猛烈地冲击世界各民族,也包括我们的民族文化。在这种全球化的咫风中,首当其冲处于消解过程的是传统的民间文化。”
三、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确保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文化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传授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培养受教育者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并使这种意识、情感与精神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一种稳定的品质的教育。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对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加强民族文化教育使们更加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深刻而完整地认识到民族现状和我们的国情,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文化遗产。
其次,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能够使我们分清中国文化中的先进成分与落后成分,从而能够立足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先进文化,进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推动其他各项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新时代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电影、音像制品、出版物进口贸易不断增加,互联网日益成为思想文化重要的传播途径并与电视和文化娱乐相互渗透,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占据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和有利地位,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与其他文化价值观念在竞争与交锋中处于严重不平等和不对称状态。为此,我们应该各尽其职,各行其权,各负其责,各得其利,各循其规,各守其法。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传播机制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文化生产主体—人能自主活动,有效地进行活动创新、实践创新、产品创新,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审美方式创造和传播社会主义新文化,从而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效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文化生活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为国民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推进文化创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的兴衰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兴衰与否全在于是否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缺乏创新意识的文化,难以成为先进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之所以处于劣势,固然有其经济落后等方面的原因,但文化创新能力不强也是制约其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依靠创新来促成的,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人类进步。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地吸取先进文化、不断地创造发明先进文化中前进的。当今世界的激烈竞争,完全是智慧的较量、观念的较量、创新意识的搏斗。谁的创新意识强,谁就是强者。在这场竞争中,中国明显地暴露了自己的弱点,缺少创新意识,往往盲目地照搬学样。我们要以此为警示,提高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文化自觉,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不忘增强自己的创造能力,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参考文献
[1]谢玉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5).
[2]白纯洁.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D].天津师范大学,2008(5).
[3]苗伟.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发展的走势及出路[J].长白学刊2010(3).
[4]陶彦霓.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创新[J].云南社会科学.2004(4).
[5]刘雪.文化分类问题研究综述[J].岱宗学刊.2006(12).
[6]陆扬.文化定义辨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作者简介
周津(1985—),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讲师,南昌。
陈建宗(1985—),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助教,甘肃。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文化;挑战;策略
一、文化的概念
学术界对文化的概念可谓见仁见智,概括起来,我们现在对文化的理解,通常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之分。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是“自然的人化”,包括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和积累的全部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这里的“文化”就是观念形态的文化,即狭义的文化。
二、中国文化在经济新常态下所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受到冲击
文化的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的生活特点、风俗习惯、审美方式、思想内容等心理结构在文化中的综合体现。文化通过民族这一载体而存在和发展,以民族为根基,依据的文化也因民族而异,表现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革。当前,市场化文化即通俗文化的蔓延,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并对中国的渗透深入到各个领域,中国文化正被区别于中国文化的多重异质文化所覆盖,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中国文化已经或正在被边缘化,这就是我们国家摆脱不掉的文化焦虑,给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正常延续和发展以强大冲击。
(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受到影响
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在提高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己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文化产业甚至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优先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文化自主创新能力较低,文化贸易逆差严重,这与中国的文化大国地位极相称。随着国内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境外文化产品的大量输入以及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传媒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中国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这种文化挑战首先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主导文化的冲击。中国在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分歧,成为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颠覆的主要目标。同时,社会主义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加上过去比较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机制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从而难以有效地应对西方意识形态多方面的进攻,导致原来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较之以前相对较弱,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降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凝聚力和整合作用。“风靡全球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正在猛烈地冲击世界各民族,也包括我们的民族文化。在这种全球化的咫风中,首当其冲处于消解过程的是传统的民间文化。”
三、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确保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文化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传授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培养受教育者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并使这种意识、情感与精神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一种稳定的品质的教育。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对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振兴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加强民族文化教育使们更加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深刻而完整地认识到民族现状和我们的国情,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文化遗产。
其次,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能够使我们分清中国文化中的先进成分与落后成分,从而能够立足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先进文化,进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并推动其他各项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新时代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电影、音像制品、出版物进口贸易不断增加,互联网日益成为思想文化重要的传播途径并与电视和文化娱乐相互渗透,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占据优势,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和有利地位,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与其他文化价值观念在竞争与交锋中处于严重不平等和不对称状态。为此,我们应该各尽其职,各行其权,各负其责,各得其利,各循其规,各守其法。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传播机制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文化生产主体—人能自主活动,有效地进行活动创新、实践创新、产品创新,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审美方式创造和传播社会主义新文化,从而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效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文化生活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为国民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推进文化创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的兴衰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兴衰与否全在于是否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缺乏创新意识的文化,难以成为先进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之所以处于劣势,固然有其经济落后等方面的原因,但文化创新能力不强也是制约其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类社会的进步总是依靠创新来促成的,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人类进步。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地吸取先进文化、不断地创造发明先进文化中前进的。当今世界的激烈竞争,完全是智慧的较量、观念的较量、创新意识的搏斗。谁的创新意识强,谁就是强者。在这场竞争中,中国明显地暴露了自己的弱点,缺少创新意识,往往盲目地照搬学样。我们要以此为警示,提高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文化自觉,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不忘增强自己的创造能力,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参考文献
[1]谢玉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5).
[2]白纯洁.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建设[D].天津师范大学,2008(5).
[3]苗伟.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发展的走势及出路[J].长白学刊2010(3).
[4]陶彦霓.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创新[J].云南社会科学.2004(4).
[5]刘雪.文化分类问题研究综述[J].岱宗学刊.2006(12).
[6]陆扬.文化定义辨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作者简介
周津(1985—),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讲师,南昌。
陈建宗(1985—),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助教,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