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欣赏课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开设的,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欣赏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感受音乐的思想感情,理解音乐的内涵,从而产生飞跃的联想,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在高校多元化音乐文化的格局下,课堂上那些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虽然经典,但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太大,并不能引起学生“听”的兴趣。目前的音乐欣赏课大多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自己的课,学生在课桌下忙自己的事,师生之间形成了无法逾越的“代沟”。因此,音乐欣赏课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
音乐欣赏课上所讲授的音乐内容虽然都是经典,需要学生有所了解和学习,但生活是不断变化的,音乐文化则随着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一些与时代贴近的流行音乐、影视音乐以及新民乐。以这些“新鲜”的音乐为先导,为古典音乐的讲授和学习营造鲜活的气氛,从而形成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音乐欣赏课,由此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另外,需拓展除西方古典音乐以外的世界民族音乐的内容,打破学生以往对于“西方音乐”的认识。“西方音乐”不仅仅是以海顿、贝多芬等著名音乐家为代表的艺术音乐,还包括由西方普通大众共同创作的民族音乐。由此出发,可对“西方音乐”有一个正确的、全方位多侧面的了解,也可以打开另外一个“音乐的世界”,去聆听来自于普通大众的心声,去了解我们熟知的艺术音乐的来源。
拓展外国民族音乐的内容
外国民族音乐是指除中国民族音乐以外的其他各民族、各地区、各个国家的民族音乐,是世界各民族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即外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它的内容广泛、分类复杂,即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又包括部落音乐、商业音乐以及流行音乐。面对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只了解欧洲这几个时期中著名作曲家的艺术音乐,如巴赫、韩德尔、海顿、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肖邦等,却对除欧洲音乐以外的世界音乐几乎一无所知,对世界音乐的认识比较片面。
就外国民族音乐所涵盖的丰富内容来看,笔者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为了求全、求大,而是以地区或民族为基础,挑选一两首歌曲、一两种乐器或体裁来讲述。一般而言,外国民族音乐可划分为九大区域,分别是东亚音乐、东南亚音乐、南亚音乐、中亚西亚北非音乐、(黑)非洲音乐、欧洲音乐、北美洲音乐、拉丁美洲音乐以及大洋洲音乐。每个区域按照地域或国家有所细分,如东亚音乐中,有我们熟悉的蒙古音乐、朝鲜半岛的音乐以及日本音乐,从学习中不但能够了解到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的音乐风格各有不同、差异较大,还能发现各个国家经过历史文化的不断交流,在音乐风格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如日本著名的雅乐,是从我国唐代传人的,但之后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挖掘出雅乐背后的哲学思想。又据学者研究,日本所用的尺八、琵琶以及筝,都是由我国唐代时传入日本的。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尺八、琵琶、筝作为讲述的对象,并分别与中国的洞箫、琵琶、筝,在形制、演奏方法、发音、技法方面作对比。在歌曲方面可从日本歌曲《樱花》入手,从熟悉的旋律中了解这首歌曲运用都节音阶,即含半音的五声音阶,从而打开学习日本音乐的理论之路,得知日本音阶中既有如同中国音阶中不含半音的五声音阶,也有日本独特的含半音的五声音阶,从而打破了只有中国音乐是五声音乐这一狭窄的概念。音乐文化的传播常受到地理、气候、文化、历史、政治等因素的不断影响,一般来说山川有阻隔文化传播的作用,而河流有促进文化传播的作用,因此文化既表现出不同的风貌,又体现出共同的特征。如印度,和我国相隔喜马拉雅山,在音乐的风格、乐器的使用以及音乐理论方面相去甚远,人们很轻易就能区分出哪种是中国音乐,哪种是印度音乐。各民族的音乐又常由于持有不同的音乐观而有所不同。一些民族中的看似不属于“音乐”范畴的文化事项,被另外的民族作为音乐而看待。世界音乐品种纷繁,无比丰富的音乐在等着我们去浏览、欣赏,拓展外国民族音乐的内容可以丰富非音乐专业音乐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扩宽他们的音乐视野,引导学生在视听“异文化”的同时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
拓展流行音乐、影视歌曲及新民乐的内容
流行音乐歌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动听,更易于被欣赏者接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形式。长时间紧张学习的学生适当欣赏流行音乐可舒缓疲劳、放松心情。近年来,民歌翻唱已然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选择,如刘欢的《半个月亮爬上来》、孙楠的《万泉河水清又清》等,还有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流行歌曲中的,如赵季平创作的《好汉歌》,还有在歌曲中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加以借鉴发扬的,如邓丽君的《人面桃花》、周杰伦的《本草纲目》,还有将中国传统戏曲与流行歌曲相结合的,如陶喆将京剧《苏三起解》的流水快板改编成一曲《Susan说》,同时在此曲的后半段增添了一段京剧。此外,笔者在讲到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的时候,先让学生欣赏S.H.E的《不想长大》,学生对这首歌曲已经非常熟悉,但对莫扎特的这首交响曲却毫不知晓,听完流行歌曲之后再欣赏交响曲,熟悉的旋律会引发学生积极的联想与充足的好奇心,这时再讲一些音乐常识,让学生在好奇中了解交响曲形式以及乐曲的内涵,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吸收。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由于学生热衷于流行音乐,在课堂上适当播放一些流行音乐,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缩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学生对音乐鉴赏课枯燥、艰深的看法。
影视歌曲浅显易懂、主题明确、健康向上,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配上动人的画面、感人的情节,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这首歌曲借助电影《红高粱》传遍了大江南北,这首歌曲是运用了陕北榆林地区“打夯歌”的元素而创作的,因此在讲到中国民族音乐中劳动号子这一部分就可以以此为例,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第一句旋律带有北方梆子腔的特点,采用了说唱音乐的艺术形式,歌曲朗朗上口的同时,剧情和人物之间也显得自然贴切。在讲授琵琶这件民族器乐的过程中,可以欣赏电影《十面埋伏》的片段,从中体会琵琶曲《十面埋伏》音乐内容的震撼力,感受琵琶铮铮作响、铿锵有力的音乐语言,将伏兵四现、两军对垒的紧张画面描绘得活灵活现。同时又能感受到琵琶的叙事作用,勾画出女主人公的形象,渲染了审美情意。在讲授京剧的过程中,可以欣赏电视剧《大宅门》的影视片断,提醒学生注意具有京剧特点的演唱、表演,以及主奏乐器的运用,让学生从侧面了解到京剧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在电影《霸王别姬》中,可以让学生注意时代背景下京剧的发展,在人物对话中了解戏曲程式化的描述,以及生角、旦角的唱腔风格、服装、脸谱等内容。在娱乐的过程中了解知识,拉近京剧与学生的距离,使大家意识到京剧就在我们身边,并没有那么不可理解,并不是那么“老土”。影视资源独特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在观赏中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并由兴趣产生情感,由情感上升为审美,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 除此之外,适当地加入新民乐的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兴趣和审美的方法。如有些学生所听到的小提琴古典音乐并不是从课堂或者一些专业的CD上听到的,而是从陈美的电小提琴中欣赏到的。还有一部分同学听到的民族音乐作品,大多数来自于女子十二乐坊。这些新民乐大多都是把民间小调进行改编,融入现代的配器技法,虽然和传统的民族音乐稍有差别,却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在课堂上加入一些经过音乐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尝试而形成的新民乐,可以作为民族传统音乐讲授前的一个铺垫。
拓展音乐欣赏课的多元化教育方式
在面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欣赏课时,教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知音乐的情绪,理解音乐的内涵。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互动法、歌唱法、自身体验法等教学手段,力图应用这些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做到“玩中学”。
音乐欣赏的形式大多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很少有互动,“猜谜”可以打破这种灌输知识的方式。笔者在对乐器的讲解中就用过这种方法,具体做法是选择一段乐器独奏的片段,让学生猜是什么乐器。结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都能根据音色正确地辨别是什么乐器,这时需要老师再提出下一个问题,如所奏的是什么乐曲?是由谁创作的?这样一环扣一环的问题让学生目不暇接;还有一种是学生对某些乐器的音色并不熟悉,猜不出是什么乐器,这时学生会特别注意你所公布的答案,笔者就会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将这件乐器的形制进行描述,同时再让学生根据所描述的内容来猜是什么乐器,最后再宣布答案。通过启发式的言语设计问题,再配上体态、手势和表情等操作,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进程走,领略音乐殿堂的美。
歌唱能够让人抒发情感,使人心情愉悦。在音乐欣赏课上适当地加入歌唱,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如在讲到小调《小白菜》时,可让学生一起来唱,感受旋律线条由高到低的走向,体会小女孩悲切、凄凉的心情,并讲解旋律线对于音乐作品情绪的影响。此外,对江苏民歌《茉莉花》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先让学生跟着录音进行演唱,并解释这首乐曲成为中外名曲的原因,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这首小调的音乐风格,之后再播放与江苏民歌《茉莉花》名称相同而音乐风格不同的两首流变民歌,这时学生会一片哗然,露出非常好奇的表情,教师此时要趁机讲解民歌具有流变性的特点。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演唱一些熟悉的旋律,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对学生演唱的能力也有所帮助。
在高校音乐文化的多元化格局下,面对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来组织课堂,注重通过人的心灵进行引导,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境界,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等教学目的。
音乐欣赏课上所讲授的音乐内容虽然都是经典,需要学生有所了解和学习,但生活是不断变化的,音乐文化则随着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更新教学内容,增加一些与时代贴近的流行音乐、影视音乐以及新民乐。以这些“新鲜”的音乐为先导,为古典音乐的讲授和学习营造鲜活的气氛,从而形成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音乐欣赏课,由此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另外,需拓展除西方古典音乐以外的世界民族音乐的内容,打破学生以往对于“西方音乐”的认识。“西方音乐”不仅仅是以海顿、贝多芬等著名音乐家为代表的艺术音乐,还包括由西方普通大众共同创作的民族音乐。由此出发,可对“西方音乐”有一个正确的、全方位多侧面的了解,也可以打开另外一个“音乐的世界”,去聆听来自于普通大众的心声,去了解我们熟知的艺术音乐的来源。
拓展外国民族音乐的内容
外国民族音乐是指除中国民族音乐以外的其他各民族、各地区、各个国家的民族音乐,是世界各民族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即外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它的内容广泛、分类复杂,即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又包括部落音乐、商业音乐以及流行音乐。面对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只了解欧洲这几个时期中著名作曲家的艺术音乐,如巴赫、韩德尔、海顿、贝多芬、柴可夫斯基、肖邦等,却对除欧洲音乐以外的世界音乐几乎一无所知,对世界音乐的认识比较片面。
就外国民族音乐所涵盖的丰富内容来看,笔者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为了求全、求大,而是以地区或民族为基础,挑选一两首歌曲、一两种乐器或体裁来讲述。一般而言,外国民族音乐可划分为九大区域,分别是东亚音乐、东南亚音乐、南亚音乐、中亚西亚北非音乐、(黑)非洲音乐、欧洲音乐、北美洲音乐、拉丁美洲音乐以及大洋洲音乐。每个区域按照地域或国家有所细分,如东亚音乐中,有我们熟悉的蒙古音乐、朝鲜半岛的音乐以及日本音乐,从学习中不但能够了解到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的音乐风格各有不同、差异较大,还能发现各个国家经过历史文化的不断交流,在音乐风格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如日本著名的雅乐,是从我国唐代传人的,但之后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挖掘出雅乐背后的哲学思想。又据学者研究,日本所用的尺八、琵琶以及筝,都是由我国唐代时传入日本的。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尺八、琵琶、筝作为讲述的对象,并分别与中国的洞箫、琵琶、筝,在形制、演奏方法、发音、技法方面作对比。在歌曲方面可从日本歌曲《樱花》入手,从熟悉的旋律中了解这首歌曲运用都节音阶,即含半音的五声音阶,从而打开学习日本音乐的理论之路,得知日本音阶中既有如同中国音阶中不含半音的五声音阶,也有日本独特的含半音的五声音阶,从而打破了只有中国音乐是五声音乐这一狭窄的概念。音乐文化的传播常受到地理、气候、文化、历史、政治等因素的不断影响,一般来说山川有阻隔文化传播的作用,而河流有促进文化传播的作用,因此文化既表现出不同的风貌,又体现出共同的特征。如印度,和我国相隔喜马拉雅山,在音乐的风格、乐器的使用以及音乐理论方面相去甚远,人们很轻易就能区分出哪种是中国音乐,哪种是印度音乐。各民族的音乐又常由于持有不同的音乐观而有所不同。一些民族中的看似不属于“音乐”范畴的文化事项,被另外的民族作为音乐而看待。世界音乐品种纷繁,无比丰富的音乐在等着我们去浏览、欣赏,拓展外国民族音乐的内容可以丰富非音乐专业音乐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扩宽他们的音乐视野,引导学生在视听“异文化”的同时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
拓展流行音乐、影视歌曲及新民乐的内容
流行音乐歌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动听,更易于被欣赏者接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形式。长时间紧张学习的学生适当欣赏流行音乐可舒缓疲劳、放松心情。近年来,民歌翻唱已然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选择,如刘欢的《半个月亮爬上来》、孙楠的《万泉河水清又清》等,还有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流行歌曲中的,如赵季平创作的《好汉歌》,还有在歌曲中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加以借鉴发扬的,如邓丽君的《人面桃花》、周杰伦的《本草纲目》,还有将中国传统戏曲与流行歌曲相结合的,如陶喆将京剧《苏三起解》的流水快板改编成一曲《Susan说》,同时在此曲的后半段增添了一段京剧。此外,笔者在讲到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的时候,先让学生欣赏S.H.E的《不想长大》,学生对这首歌曲已经非常熟悉,但对莫扎特的这首交响曲却毫不知晓,听完流行歌曲之后再欣赏交响曲,熟悉的旋律会引发学生积极的联想与充足的好奇心,这时再讲一些音乐常识,让学生在好奇中了解交响曲形式以及乐曲的内涵,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吸收。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由于学生热衷于流行音乐,在课堂上适当播放一些流行音乐,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缩小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改变学生对音乐鉴赏课枯燥、艰深的看法。
影视歌曲浅显易懂、主题明确、健康向上,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配上动人的画面、感人的情节,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这首歌曲借助电影《红高粱》传遍了大江南北,这首歌曲是运用了陕北榆林地区“打夯歌”的元素而创作的,因此在讲到中国民族音乐中劳动号子这一部分就可以以此为例,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第一句旋律带有北方梆子腔的特点,采用了说唱音乐的艺术形式,歌曲朗朗上口的同时,剧情和人物之间也显得自然贴切。在讲授琵琶这件民族器乐的过程中,可以欣赏电影《十面埋伏》的片段,从中体会琵琶曲《十面埋伏》音乐内容的震撼力,感受琵琶铮铮作响、铿锵有力的音乐语言,将伏兵四现、两军对垒的紧张画面描绘得活灵活现。同时又能感受到琵琶的叙事作用,勾画出女主人公的形象,渲染了审美情意。在讲授京剧的过程中,可以欣赏电视剧《大宅门》的影视片断,提醒学生注意具有京剧特点的演唱、表演,以及主奏乐器的运用,让学生从侧面了解到京剧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内涵。在电影《霸王别姬》中,可以让学生注意时代背景下京剧的发展,在人物对话中了解戏曲程式化的描述,以及生角、旦角的唱腔风格、服装、脸谱等内容。在娱乐的过程中了解知识,拉近京剧与学生的距离,使大家意识到京剧就在我们身边,并没有那么不可理解,并不是那么“老土”。影视资源独特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在观赏中产生强烈的愉悦感,并由兴趣产生情感,由情感上升为审美,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 除此之外,适当地加入新民乐的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兴趣和审美的方法。如有些学生所听到的小提琴古典音乐并不是从课堂或者一些专业的CD上听到的,而是从陈美的电小提琴中欣赏到的。还有一部分同学听到的民族音乐作品,大多数来自于女子十二乐坊。这些新民乐大多都是把民间小调进行改编,融入现代的配器技法,虽然和传统的民族音乐稍有差别,却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在课堂上加入一些经过音乐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尝试而形成的新民乐,可以作为民族传统音乐讲授前的一个铺垫。
拓展音乐欣赏课的多元化教育方式
在面对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欣赏课时,教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知音乐的情绪,理解音乐的内涵。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互动法、歌唱法、自身体验法等教学手段,力图应用这些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做到“玩中学”。
音乐欣赏的形式大多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很少有互动,“猜谜”可以打破这种灌输知识的方式。笔者在对乐器的讲解中就用过这种方法,具体做法是选择一段乐器独奏的片段,让学生猜是什么乐器。结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都能根据音色正确地辨别是什么乐器,这时需要老师再提出下一个问题,如所奏的是什么乐曲?是由谁创作的?这样一环扣一环的问题让学生目不暇接;还有一种是学生对某些乐器的音色并不熟悉,猜不出是什么乐器,这时学生会特别注意你所公布的答案,笔者就会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将这件乐器的形制进行描述,同时再让学生根据所描述的内容来猜是什么乐器,最后再宣布答案。通过启发式的言语设计问题,再配上体态、手势和表情等操作,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进程走,领略音乐殿堂的美。
歌唱能够让人抒发情感,使人心情愉悦。在音乐欣赏课上适当地加入歌唱,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如在讲到小调《小白菜》时,可让学生一起来唱,感受旋律线条由高到低的走向,体会小女孩悲切、凄凉的心情,并讲解旋律线对于音乐作品情绪的影响。此外,对江苏民歌《茉莉花》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先让学生跟着录音进行演唱,并解释这首乐曲成为中外名曲的原因,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这首小调的音乐风格,之后再播放与江苏民歌《茉莉花》名称相同而音乐风格不同的两首流变民歌,这时学生会一片哗然,露出非常好奇的表情,教师此时要趁机讲解民歌具有流变性的特点。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演唱一些熟悉的旋律,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对学生演唱的能力也有所帮助。
在高校音乐文化的多元化格局下,面对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来组织课堂,注重通过人的心灵进行引导,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境界,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等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