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伴木而栖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秘密与聚合并存,是设计师为一家人创造的空间理念,而家庭成员之间健康的边界感,又何尝不是设计成真的助力?

  在兰颖一家搬进来之前,这座三层住宅已经存在了十几年。“老”房子的层高不算太理想,为了让400多平方米的空间足够空旷、显大,同期入住的邻居们流行大改结构。尽管也对采光与功能分区不满意,兰颖却很喜欢这种高度带来的“包裹感”。“包裹”一词亦归纳了兰颖与家人的相处模式:聊天时,她将15岁的儿子称为“哥哥”,把12岁的女儿称为“妹妹”,把先生称为“爸爸”——4个彼此独立、变化成长着的人因为温柔紧密的关系同处一个屋檐下,如何让这种长久相处的关系健康生长便成了超越居住本身的课题。
  因为从事文化行业的先生特别喜欢设计,在一次去瑞典的旅行中,兰颖一家经朋友介绍去Claesson Koivisto Rune(后称“CKR”)建筑事务所做客,拜访时的两个瞬间让兰颖决定要把家交给他们:那时CKRt正忙于一个瑞典本土的建筑项目,在工作室的建筑师Marten Claesson和Eero Koivisto从一堆小模型中探出头来,向一家人描述设计细节时的表情如数家珍;兰颖很快发现,CKR的工作室地面是由木头、石材、地毯等材质拼接而成的,材质间毫无缝隙,她随口感叹“这太难做到了”。二位设计师立刻回答说:“其实哪个国家的工人都做得到,如果他做不到,一定是因为设计师没有要求他做到,或者设计师没有为工人想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此时的CKR其实也在观察兰颖一家,“喜欢自然”是这个中国家庭留给他们的印象——在他们的家里,没有什么比用木头更合适了。
  于是在兰颖家中,从丹麦运来的浅麦色木地板确定下天然、平静、温暖的氛围,来自中国大兴安岭的同色木板严丝合缝地镶嵌在整栋建筑的内墙上,将三层空间融合勾连,也令木材的天然花纹大面积铺排开,成为举目可及的感官提醒。原本兰颖不喜欢的小窗户被扩开了,白日光线撑高了天花板,让这个家更贴近户外的颜色;当夜幕降临后,内嵌在墙壁上方的LED灯光不刺眼地“向上走”,保护着空間无争的性格——在CKR看来,灯光也一样需要“够用就好”。因为空间基底善于包容,一家人从旧家带来的中式老柜子、老案几与后续选中的现代家具和谐相处,兰颖口中“总是忍不住要买”的老陶罐也随处可见,里面大多是她和先生最喜欢的兰花。先生是福建人,随时随地都在喝他喜欢的岩茶,一层的餐桌也因此总摆放着一家人日常喝茶的器皿。耳濡目染,性情安静的哥哥每天5点半会和妈妈同时起床,有时还会主动对兰颖说:“老妈,咱们泡茶。”周末的时候,兰颖会在中厨和面做包子,女儿便会和她待在一起,做自己的饼干。











  女主人:兰颖,传统经典传播人,与从事文化产业的先生、痴迷电影的儿子、好友众多的女儿生活在北京周边的这座木色小楼中。他们邀请瑞典明星建筑事务所Claesson Koivisto Rune操刀室内设计,这也是他们在中国的首个私宅项目,被起名为“Xiang Jiaiqq House”。熟悉木性的北欧设计师赋予这个东方家庭包容、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兰颖一家人的生活方式被敏锐提炼后,CKR为这个家的每一层都安置了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兰颖有一间“带着妈妈们读书写字”的工作室,平时的活动和课程不太忙时,她便留在家里,待在二层这个满足自己独处的天地——一张朴素的茶席正对楼梯,一把小壶、一只白色玉兰杯,观照着在妻子、妈妈的身份之外属于自己的宇宙。几步之遥处,一套多人沙发又正好容纳一家四口,这里是每周末一家人看电影的地方,因为哥哥特别喜欢电影,挑选影片的任务也顺理成章被他包揽。在3层属于哥哥和妹妹的世界里,兄妹二人各有独立房间,公共空间也被充分利用——当孩子们的朋友上门,一起在“秋千”上悠闲晃着;因为相信“孩子大了,直接推门去房间找总是不太好”,爸爸也通常会和孩子们在这里交谈。在兰颖看来,私密与聚合并存是CKR为他们创造的一种空间使用方法。而家庭成员之间健康的边界感又何尝不是设计成真的助力?
  正如起初以朋友的身份相遇,兰颖一家和CKR之间始终联系紧密,这是一个彼此主动打开的过程。二层的主卧里,双人床前的中式彩绘长凳是CKR来北京时专门挑选的。原本他们应该为这个项目来两次,但因“不放心”,CKR借着去日本出差的机会绕道北京,又多来了两次。历经两年半工期,当这个家的工程结束后,CKR最后一次“出差”,设计师随手拿起笔在孩子们的画图本上为四口入画下速写。如今,他们仍然在不断改良这个家,比如原本没有门的中厨经过实践还是加上了门,屋外种上了一圈竹子,屋内也已经有了很多兰花……兰颖打算今年在庭院里再种一棵梅树,等到秋天菊花花期到时,“东方四君子”就能在这里齐聚。或许是因居住在毗邻自然的家对时间尤其敏感,当看到庭院里5岁的田园犬Bilbo警惕地看向栅栏外,兰颖还是选择用时间作为尺度去描述:“它是我们家唯一一个长不大的。”




其他文献
Ian三岁半时,我们从纽约的苏荷区搬到了切尔西区。本来我以为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去附近找个学校报名就算完事了,哪知一打听才知道,无论幼儿园还是小学,都已经人满为患了,而且还要面试孩子和家长。心急火燎的我给不下十几个朋友打电话,询问如何应对面试,想不到他们都给了我同一個建议:不需要做什么准备,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前一天晚上睡好觉。  不久,我接到了附近的幼儿园的面试通知,于是我穿戴整齐,带着Ian奔赴我人
期刊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丛林行车,我们到达了Serena Mountain Lodge酒店。酒店外有人工挖掘的池塘,吸引了各种野生动物前来。酒店最底层以木柱架高,下面的空间可以让动物自由穿行。一群水羚悠闲地穿过这条独特的“走廊”,踱到后面的原始丛林之中。餐厅里,人们坐在木质的餐桌旁用餐,猴群在窗外跳跃、啼叫。  城市里的人们都逛过动物园,习惯了动物们慵懒地躺在角落里或者急不可耐地向笼子外的人们讨要食物,不
期刊
据报道,英国人正靠购买树林来逃离喧嚣的都市。  拥有一片小树林可能要比想象中便宜:距离谢菲尔德市区约半小时车程,点缀有风信子、长满阔叶树的五英亩树林,售价为4.5万英镑;南威尔士河边的一片橡树林只要1.85万英镑……  很多买家会考虑未来的经济收益,但也有很多家庭为的只是享受回归自然的怡然,比如住在北欧风情的小木屋、在河边钓鱼……不过,要在树林里建造房屋需先得到建筑许可——一般來说很难拿到。  来
期刊
芬兰的冬季长达六个月之久,憋在室内甚少有机会开展室外活动;夏季又全国放假,所有人都躲到各自的森林别墅里。大部分芬兰人都是孤独的动物,这导致他们消磨时间的方式也非常内向——喝酒、蒸桑拿、烤香肠、喝酒……无限循环下去。  对于芬兰人来说,只有一同醉过的人才能称得上朋友。依照芬兰人的习惯,派对的主人一般只提供一点点零食,于是对于一个有着正常社交生活的外国人来说,参加聚会前都要事先去全国唯一有资格销售4.
期刊
還没有搬来日本之前,有一次我和两名男士出差到东京。晚上在一家西餐厅吃饭,旁边坐了不少情侣。同行的一名男士莫名其妙地变得很少说话,还一直侧耳倾听隔壁桌的情侣聊天。我十分不解,问他原因,他说:“这么多谈恋爱的,说不定能听日本姑娘说一句‘雅蠛蝶’呢!”另一名男士也同样认真地倾听起来,于是那餐饭我们三个人默默无语地吃完了。可惜,最终也没有听见他们期待已久的那一声“雅蠛蝶”。  和日本同事渐渐熟了以后,我鼓
期刊
河滩上,几个男人打着赤膊在玩弹子游戏。每当击中弹子时,他们就爆发出一阵欢呼。欢呼声吸引来了周围饭店的老板和孩子们,路过的旅行者也聚集过来,有了观众的男人们似乎玩得更加兴致勃勃。  “我第一次看见这种场景,原来人们可以对一件事情如此着迷。”在我旁边坐下看热闹的一名白人旅行者说。他自我介绍说他叫埃尔顿,刚刚到達琅勃拉邦。他看起来像一头硕大的白熊,肩膀上挂着一把曼陀铃。  不知不觉中,游戏接近尾声,守着
期刊
到米兰之前,我就被告知意大利人性格外露,喜欢用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来表达他们的感受,尤其爱用惊叹句。一个月下来,我发现他们最常用的惊叹句并非西方人常挂在嘴边的“哦,我的上帝”,而是“哦,我的亲娘”。我问同学路易吉这是怎么回事,他想都没想地答道:“那是因为我们爱自己的母亲呀!”  爱母亲就一定要把母亲始终挂在嘴边吗?一番观察下来,我发现还真是这样。在意大利,只要有人的地方,时不时就会听到有人当街喊“
期刊
中国人劝酒绝不只是出于禮仪的要求,而是有非常明確的实用功能:一是服从性测试,二是诚意测试。  服从性测试指的是劝酒者发布要你继续饮酒的指令,观察你能不能为了“场面”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以此来判断你对他的服从程度。对方被逼喝酒的窘态是权力持有者最佳的享受,“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服从性测试。  同样,你以为他真的不知道你喝下去会难受吗?劝酒者完全知道。这种伤害和痛苦恰恰是意义所在——以最微量的自我伤害
期刊
在阿布贾的外交官们最熟悉的日常小灾难就是断电。  每个外交官居住的大院都有一台发电机,一旦国家供电出了障碍,发电机随时自给自足。两种电之间有个衔接过程,有时长有时短,在衔接的空档里,人们就享受原始的黑夜。  一天晚上我们正在看电影,电断了,一时间非常黑暗,也非常安静,便听见储藏室里有只大耗子正咯嘣地在吃狗糧。尼日利亚的耗子特别大,我们家的小狗可利亚常常把它们当成玩伴儿。我们坐在黑暗里,摁住可利亚。
期刊
金棕色的长发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宝石般的眼睛镶嵌在白皙的脸庞上,颈间系着一条飘逸的丝巾,墨绿色的紧身上衣勾勒出凹凸有致的身材,一双纤细笔直的腿被黑色的长裤衬托得更加修长,这样一位精灵一般的法国姑娘此刻正站在我的车窗前。我本以为她有事要问,正打算摇下车窗,却发现她只是对着我的车窗玻璃整理頭上的水晶发卡,之后她俏皮地眨了眨眼睛,离开了。  虽然只是短暂地相遇,她甚至不知道我正在车子内看着她,但她的一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