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德",它是一个会意字。在德的字面中,含有正直、公开以及去行、去想四层意义。古语云:"君子进德修业。"--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见,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它包含有禁忌:指的是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和谐文化的准绳。
但是现在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一些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我记得以前常听到十三亿中国人,九亿在农村,而大部分为人父母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打工成为他们生存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也成为他们提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的经济来源。每逢春节一过,大部分农民就外出打工,很多人往往要到年底才能返乡,但他们的子女则被留在家乡继续接受教育,也就出现了大批"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些与其他同学不同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与同学相处时常以自我为中心
留守学生的父母由于大多数在外地工作,他们长期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住在一起。由于平时很少与人交流,便显得自我为中心更加突出。有一次我班里的两名学生在周一升旗仪式即将开始时,他们不为所动,依然待在教室里谈笑风声,问起他们时说是不想去,他们不理解升旗的意义重大。
2.在情绪方面比较多变
留守学生的特殊生活背景让他们的情绪较常波动。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常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当自己的情绪低落时,常把自己的不平之气发在其他比自己弱小的女同学身上,事后又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他们对自己所生活、学习的环境经常感到不满意,使得他们经常学习心神不一,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
3.在行为方面的比较消极
留守学生一般被动或消极地顺应环境,并伴有攻击行为,以发泄自己的抑郁和愤懑情绪。在这种消极心理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作出过分的行为。在学校里常常不遵守规章制度,伴有迟到、旷课、说谎、打架、欺诈同学等行为。有的还迷恋于台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和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
4.在安全方面有很多的隐患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比较差、自制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学生伤人或被伤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学生出现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
要解决上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平时教师对学生的德行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道德品行,是将来进入社会后能否让大多数人接受的前提。现在存在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较高,他们产生原因很多:有孩子的,有家长的,有教师的因素等等。他们老师、家长们的管教,更加向往去广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打工挣钱。但是他们连九年义务教育都还没有接受完,没有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很难找到轻松的职业。这种广泛存在的厌学情绪,极不利于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我国劳动力的质量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有个别女生打着古语的旗号--"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宣扬女子读书无用论,这是大错特错。今天的中国,不再是守旧落后的旧中国,现在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世界更加离不开中国。我们的祖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她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生力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这些都是依赖于教育的培养,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这句老话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还包含了父权制文化对男女两性的双重价值标准和双重道德标准,更紧要的还是一种封建统治的手段,将女性的"德"与"无才"紧密联系起来,以"德"为由,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将她们置于愚昧无知的境地,从而造成了中国女性上千年间"女憧憧,妇空空"的状态,无论是未婚女子还是出嫁妇人,大都不知不识,头脑空空,懵懵懂懂——以此来确保男权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及对女性的压迫与控制。我相信这样的时代将会一去不返,这需要家长们的重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发展需要他们都具有德才兼备的身心。
所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的一代,应该以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为首要任务。我认为现在要做好的是对于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在思想认知有所转化。清楚地认识到知识才是改变我们命运的最好途径,获得良好的教育会让我们世代收益,特别是处在今天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还有谁会去轻视教育的重要性呢?
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和谐文化的准绳。
但是现在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一些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我记得以前常听到十三亿中国人,九亿在农村,而大部分为人父母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打工成为他们生存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也成为他们提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的经济来源。每逢春节一过,大部分农民就外出打工,很多人往往要到年底才能返乡,但他们的子女则被留在家乡继续接受教育,也就出现了大批"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些与其他同学不同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与同学相处时常以自我为中心
留守学生的父母由于大多数在外地工作,他们长期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住在一起。由于平时很少与人交流,便显得自我为中心更加突出。有一次我班里的两名学生在周一升旗仪式即将开始时,他们不为所动,依然待在教室里谈笑风声,问起他们时说是不想去,他们不理解升旗的意义重大。
2.在情绪方面比较多变
留守学生的特殊生活背景让他们的情绪较常波动。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常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当自己的情绪低落时,常把自己的不平之气发在其他比自己弱小的女同学身上,事后又喜欢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他们对自己所生活、学习的环境经常感到不满意,使得他们经常学习心神不一,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
3.在行为方面的比较消极
留守学生一般被动或消极地顺应环境,并伴有攻击行为,以发泄自己的抑郁和愤懑情绪。在这种消极心理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作出过分的行为。在学校里常常不遵守规章制度,伴有迟到、旷课、说谎、打架、欺诈同学等行为。有的还迷恋于台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和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
4.在安全方面有很多的隐患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比较差、自制力比较弱的学生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学生伤人或被伤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全国各地,留守学生出现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
要解决上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平时教师对学生的德行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道德品行,是将来进入社会后能否让大多数人接受的前提。现在存在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较高,他们产生原因很多:有孩子的,有家长的,有教师的因素等等。他们老师、家长们的管教,更加向往去广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打工挣钱。但是他们连九年义务教育都还没有接受完,没有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术,很难找到轻松的职业。这种广泛存在的厌学情绪,极不利于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我国劳动力的质量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有个别女生打着古语的旗号--"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宣扬女子读书无用论,这是大错特错。今天的中国,不再是守旧落后的旧中国,现在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世界更加离不开中国。我们的祖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她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生力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这些都是依赖于教育的培养,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型的人才。
这句老话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还包含了父权制文化对男女两性的双重价值标准和双重道德标准,更紧要的还是一种封建统治的手段,将女性的"德"与"无才"紧密联系起来,以"德"为由,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将她们置于愚昧无知的境地,从而造成了中国女性上千年间"女憧憧,妇空空"的状态,无论是未婚女子还是出嫁妇人,大都不知不识,头脑空空,懵懵懂懂——以此来确保男权中心主义的统治地位及对女性的压迫与控制。我相信这样的时代将会一去不返,这需要家长们的重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发展需要他们都具有德才兼备的身心。
所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的一代,应该以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为首要任务。我认为现在要做好的是对于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在思想认知有所转化。清楚地认识到知识才是改变我们命运的最好途径,获得良好的教育会让我们世代收益,特别是处在今天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还有谁会去轻视教育的重要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