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题构造与研究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简介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的一首钢琴奏鸣曲。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展现出他强烈的斗争和反抗精神,全曲充满了矛盾冲突和澎湃的热情。这首奏鸣曲显示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从其中节俭的材料写法,动机支配整体的强大力量、如暴风雨般澎湃的热情,预示着贝多芬日后强烈的独到的乐调作风。
  二、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主题构造与研究
  (一)曲式分析结构
  这个乐章使用的是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三部分结构,且各内部的成分及其功能齐全而完备;展开部以副部主题的充分展开而具有典型性;全曲调性采用t—D—s—t的布局;再现部采用变化不太大的动力处理。这首作品的整体性质是有着鲜明的古典风格的奏鸣曲式。
  (二)主题的材料特征
  主部主题的核心材料为第1—2小节,简单短小的结构,第1—2小节右手声部等分节奏、连续的主四六和弦分解上行,为全曲矛盾构成与发展的核心,具有强大的支配整体的力量,第2小节右手声部顺分节奏、下行为主的进行,具有“回音式”和“下行音阶式特点。
  副部主题是主部主题材料的倒影派生,副部主题建立在主调的平行关系大调降A大调上,相对于主部简单、短小的结构,副部结构显得庞大。
  (三)主题的风格特征
  前2小节材料为主部构成的核心,直线向上的f小调分解主和弦笔直而坚挺,奋力向上的中级旋律线条体现出贝多芬坚毅、果断的性格。在音乐的发展进程中,这个因素在内的特征以一种隐蔽、抽象的逻辑形式表现出来。第2小节右手声部顺分节奏、下行为主的进行,副部音乐发展的起点是2小节下行的旋律线(第20—21小节),这是副部的核心材料,其以柔和、如歌的旋律展示出丰富的情感变化。
  (四)主题的外形特征1.主部主题外形特征
  主部主题是第1—2小节,右手声部和弦分解上行的旋律,第二小节迂回下行式音阶,材料被重复一次后,2小节材料展开发展。左手声部是柱式的和弦伴奏织体。
  2.副部主题外形特征
  副部主题是主部主题的倒影派生,主部主题是上行的旋律线条,副部主题恰恰与之相反,下行的和弦分解旋律型,左手等分节奏和震音式织体。
  (五)主题的发展手法
  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由一个8小节连贯的乐句构成,采用开放终止。前两小节材料为主部构成的核心,同时也为全曲矛盾构成与发展的核心,这是由两种对比的矛盾因素构成,第一种是直线向上的f小节分解主和弦上行旋律,第二种是两个主和弦的和弦音以及中间短促的三连音构成,随后的音乐发展以一种更直接、明显的方式变形其特征。
  副部主题建立在主调的平行关系大调降A大调上,这里有三种不同的音乐发展模式,第一:发展的起点是2小节的下行旋律线;第二:断续的、带休止的弱拍上起奏的音型(26-30小节)这个材料发展的动机是开始3个八分音符构成的音型,随着旋律音区的上升,动机内部音程的扩大,上下扩展的织体逐步把音乐推向高潮。高潮在不完满终止上进行了扩展,在对其重复一次后结束在全终止上(37-41小节)。在这个庞大的结构中,发展模式的剧烈改变是由于音乐内在巨大推动力造成的。
  副部的旋律线条,弱拍开始的节奏同主部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两个主题间仍然暗含了某种内在、抽象的辩证关系,这体现在主副部的核心材料上,主部核心旋律材料是有f小调的分解主和弦直线向上的进行和反向迂回构成,而副部核心旋律材料是由降A调分解属和弦,下行进行和反向迂回构成,实际上两个曲调源于同一基础,它们都是和弦分解并且节奏相似,只是曲调旋律进行方向相反,呈自由的倒影关系。
  (六)展开部中主题的发展手法
  展开部(49-100小节)展开导入(第49-55小节),主部主题在降A大调上出现,使展开部与呈示部之间形成并行关系,调性从第53小节开始转到降b小调。
  展开中心,从55小节的重叠部分开始,在降b小调上使用副部材料,在不同调性上模进,分裂构成一个连贯,一气呵成乐句,(56-81小节),在这个不断展开发展的开放性过程内部,却隐含了一种对称的平衡关系,构成了内在的、强有力的统一因素:即材料的调性结构布局。56-63小节副部带来的出现转向了降A调的下属调功能调性降b小调上,这8小节材料是副部第一句材料在降B小调上的原样陈述。紧接着调性朝向了属功能方向运动至c小调(64-67小节),旋律素材也进行了分裂式的发展,只保留了副部前4小节同主部密切关联的下行旋律曲调,音乐进行到68小节处,材料被截断为更为短小的两小节模进音组结构,这个过程经历了迅速的调性转换,经由与前面相逆的过程,从c小调转至降b调直至回到降A调,第73小节末尾开始是副部主题材料的进一步分裂,左右手声部呼应着出现下行三度。这个过程只经历了短短的7小节,调性的剧烈变换给音乐带来了巨大的展开性动力。第93-100小节是展开部到再现部的回头,这个段落的右手声部使用主部中的材料,顺分节奏、下行为主的进行,具有下行式音阶和迂回式特点。在大规模展开之后逐渐拉回主部,低音从f小调属音开始,连续级进下行,在再现部开始的第101小节导入主调主音。
  参考文献:
  [1]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10.
  [2]谢成功.曲式学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1.[3]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4]张璟.音乐作品分析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钟瑶瑶,女,西北师范大学理论作曲专业硕士在读。
其他文献
针对弹载高速存储测试的要求,采用CPLD作为控制核心,设计了高速存储测试系统。重点介绍为满足高速采样要求的控制模块、AD模块、存储模块的设计,提出了用CPLD内部丰富的逻辑
文中对图像分割进行了研究,将图像分割过程看成一获取信息的过程,通过最大化此信息量,导出一分割图像的能量泛函,最小化能量泛函即可得到分割结果。在最小化能量函数时,运用最陡梯度下降法导出一曲线进化方程,并用水平集方法来表示此曲线,利用快速水平集方法来进行数值求解。最后的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很有效。
摘要:色彩设计是展览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展览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色彩配置,能够调节人的心理、平衡人的情绪、利于信息的认知与传递。因此,必须进行色彩理论的研究,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和搭配规律。  关键词:色彩属性;色彩感受;展览的色彩搭配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147-1  色彩在所有艺术表现形态中是最易感染人的心理。利用色彩如何让
通常采用Wigner-Ville分布(WVD)的最大值作为信号的瞬时频率(IF)估计,但是在低信噪比条件下,由于噪声的影响,WVD最大值往往偏离真实的IF值。文中利用基于Viterbi改进WVD算法估计调频
摘要:竖琴有大量经典曲目,《莫扎特主题变奏曲》是由俄罗斯作曲家米哈伊尔·格林卡(M.Glinka。1803-1857)创作,他在1822年创作的莫扎特主题变奏曲,从那时起竖琴开始得到了显著发展。这首曲目是竖琴演奏中必备曲目。分析这首曲目有助于演奏者更进一步理解和深化它的内涵,从结构上更清晰地理解音乐,从乐句划分中得到更多的启迪,通过分析改曲目,将音乐演奏表达得更加充分,更贴近原作者本意,也提高演奏
摘要: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历史,但其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中西文明的接触碰撞,使得双方相互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分,相互滋润,使社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整个社会对美的事物、美的文化,即对艺术传播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丝绸之路作为传播媒介,促成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大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丰富了各个国家的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丝绸之路在传播华夏文明中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