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村,遗落在岁月夹缝里的一首诗

来源 :女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drago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只相信凤凰村代代相传的家谱,坚持文应麟为文天祥之侄孙
  2017年7月5号,我来到凤凰村收集村史资料时,凤凰村已是凤凰股份合作公司,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负责宣传工作的文礼堂先生接待了我。文先生是70年代人,土生土长的凤凰人,却全没有深圳土居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斯斯文文的很有书卷气,更难得的是,他对凤凰历史烂熟于胸,我说明来意,还不等我掏出采访本,他就哗啦啦地开讲了,一边讲一边在一张纸上画谱系图,把凤凰村的来龙去脉一二三四讲得清清楚楚。
  凤凰村从前叫做岭下村,1987年撤乡建村,才正式更名为凤凰村。村子位于深圳西部,东靠凤凰山麓,西邻珠江入海口,方圆9.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330人,外来人口13.4万人。据考古发现,凤凰村一带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活动的证据,文氏迁居凤凰则是元初的事。民间传说凤凰村始祖是文天祥,但这种说法不太可靠,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文天祥的两个儿子尚未成年即死于乱军之中,并未留下血脉,虽然文天祥生有女儿,但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女儿不能传宗接代,即使贵为文天祥的女儿,也是名字都没能留下一个,就湮没在历史尘埃中。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凤凰村的始祖是文天祥的侄孙文应麟。文天祥有个弟弟叫文璧,与文天祥同年进士及第,官至惠州知府,只是,他不如文天祥硬气,战败被俘,宁死不降,当元军汹涌而至,文璧眼见抵抗只是涂炭生灵,就投降了。文应麟是文璧的孙子,因文璧投降元军,还为元军当说客试图劝降文天祥,文应麟觉得很丢脸,不屑做他的孙子,长大之后就脱离大家族,迁徙至凤凰山下居住,开疆拓土,終成望族,家谱中对文璧轻描淡写,只浓墨重彩描绘文天祥的丰功伟绩,奉为“太伯祖”。清嘉庆年间修编的《新安县志》支持此说法,2009年黄河出版社出版的《凤凰村志》也采用此说法。
  我翻阅大量资料之后发现,事情有点出入。2008年,文天祥故里江西吉安,一农民在翻修旧宅时翻出一部乾隆年间修编的《文氏通谱》,就抱来深圳,要以20万卖给岗厦文氏后人,终因价钱问题没达到共识,未能成交。几年后,岗厦文氏后人越想越觉得江西发现的那部《文氏通谱》很有意义,又跑到江西文氏老家,以高于20万的价格买回了《文氏通谱》。通谱显示,文应麟的确是凤凰村文氏始祖,只是,文应麟大了一辈,他并非文璧之孙,而是文天祥堂弟文天瑞之子。
  同一个文应麟,为什么会有两个辈分不一样的父亲7想一想,其实也不奇怪,文氏后人都想与降元失节的文璧划清界线,不认他做父亲做祖父,只因各房信息沟通不畅,拐弯抹角之后,搞错了文应麟的辈分,也在情理之中。但凤凰村人不相信江西《文氏通谱》的说法,他们只相信凤凰村代代相传的家谱,坚持文应麟为文天祥之侄孙。
  站在塔里四下望,只有美景,不见炊烟
  在与文礼堂先生的访谈中,涉及家族源流时,文先生就打开电脑桌面上的家谱向我解说。那是一本《纳猷祖伟杰房家谱》,用毛笔抄写在16开300格方格稿纸上,稿纸本来是从上至下横写的,抄写者把稿纸横放,变成了自左至右的竖写,加上眉清目秀的行书,顿时有了文化味儿。家谱整理抄写于1982年,抄写者为文福安。
  1982年,深圳经济特区已经成立两年,国贸大厦开始破土,深圳正迈开大步走进新时代,开始春天的故事,什么样的人却一头钻进故纸堆,折腾起灰扑扑的家谱来?文福安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文先生说,文福安老前辈是个教师,做过凤凰小学的校长,现已仙逝多年。
  我很不甘心,想见一见文福安先生的后人。文先生说,老先生有个83岁的儿子文德进,现在山上的凤岩古庙工作。
  83岁还能工作?我越发有兴趣,要上山拜见文德进先生。
  文先生欣然应允,当即打电话上山联系文德进先生,又记下我的车牌号,告诉凤凰山风景区车辆出入口处门岗,放我的车直接开上山,免去爬山劳累之苦。
  凤凰山古称大茅山,传说曾有凤凰来栖,遂更名。凤凰山海拔376米,方圆1.2公里。山下有个文昌塔,山顶有个望烟楼,一路有松径风琴、莺歌点头、凤岩古庙等自然人文景观,在清朝就已有新安八大美景之称。2006年,凤凰山被划为国家森林公园,政府投资1.2亿改造升级,更使凤凰山成为深圳西部胜景。
  最有传奇色彩的是文昌塔。中国古人尚文,崇拜文昌帝君,许多地方都建有文昌塔,祈求读书人文运昌盛,寻常文昌塔多为单层,常见的是七层九层,讲究一点的会修到十三层,凤凰文昌塔却只有六层。这里面有故事。清嘉庆年问,绕村而过的小溪里每年总要淹死几个小孩,村民人心惶惶,观音送梦给族长,说溪中有邪灵,必须在溪边建一座塔把它镇住。于是,村民在溪边建了一座四层的塔。塔建成了,村民希望它镇妖,顺便还能保佑孩子们像太伯祖文天祥一般学业有成中状元,就把不怎么规范的塔取名为文昌塔。可是,塔建成后,小溪里还是淹死孩子,读书人也没有读出锦绣前程来。后任族长就质问观音为什么?观音就又送梦给新族长,说塔建矮了,要建到溪水中能看到塔的倒影才行。新族长赶紧又召集族人,给塔加高了两层。塔加高之后,小溪果然安宁了,孩子们如何嬉闹,也不会闹出事来,凤凰的读书人也出了不少青史留名的人物。
  1984年9月6日,凤凰文昌塔被列为深圳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凰山顶的望烟楼则有一个很温暖的心灵鸡汤故事,当年,文应麟修建此楼,不是为了吟风弄月,是为了察看人间疾苦。每当做饭时分,他就站在望烟楼中四下观望,看谁家没有升起炊烟,就派人去探问是不是没米下锅了,一看人家有困难,就赶紧接济。如今,望烟楼早就没有了,遗址边上修建了一座凤凰塔,站在塔里四下望,只有美景,不见炊烟,因为做饭已不需要烧柴火了,凤凰村也没有不能举炊的人家了。
  血管里流着和文天祥有相同基因的血,他只能跟着自己的本能走,无愧于祖宗
  凤岩古庙在凤凰山半山腰,是元大德年间文应麟为纪念太伯祖文天祥修建的,只因文天祥其时还是元朝的敌人,文应麟不敢大张旗鼓地宣扬,才假说观音托梦,建起了这座观音庙。庙中供奉的是观音,文应麟心中追想的却是太伯祖文天祥,天天带着族中子弟在观音庙前玩刀弄枪,指望有一天继承太伯祖遗志,收复大宋江山。奈何大势已去,文应麟至死也沒能得到为大宋尽忠的机会。但文应麟的尚武精神留传至今,凤凰村后人在篮球、足球、舞麒麟等各类竞技运动中,一直有着突出表现。   凤岩古庙栉风沐雨六百余年,至1952年,终为不信邪的革命群众拆毁。据凤凰村出去的海南大学退休教授文衍堂先生在《回忆录》中说,拆古庙时还死了一个人。
  庙破败得不成样子了,但三十年的时间里,仍然屹立在凤凰人的心中,即使在“文革”时期,也不时有人上山祭拜。
  1982年腊月二十六日晚,时年66岁的潘妹梦到一个白衣婆婆,用竹枝向她洒水,同时说“你建庙吧,我没地方住。”这是潘妹连续第三年在腊月二十六的晚上梦到同一个人,做着同样的事,说着同样的话。她相信那个白衣婆婆就是观音。
  潘妹的梦惊动了凤凰村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不管那梦是不是真的,不管那白衣婆婆是不是观音,如今改革开放了,凤岩古庙也应该重见天日了。
  九位凤凰村老人组成“凤凰岩游览区修建会”,四处游说重修凤岩古庙的事儿,五块十块地募捐。
  从1983年起,先是个人捐献,接着是村委出资,凤岩古庙慢慢从废墟中站了起来。到2006年,政府大手一挥,大力扶持,连仙湖弘法寺101岁的本焕长老也颤巍巍写来“凤凰山”三个字捧场,凤岩古庙即刻成为香客云集的深圳名刹。
  我来到凤岩古庙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轰轰烈烈。
  83岁的文德进先生耳聪目明,说话中气十足,他的工作是解签。香客礼佛之后,花30块钱求得一签,拿着签条纸来问解签师是凶是吉,如何化解。庙里一共10个解签师,每天8人上班,2人轮休(每人每月休息4天),节假日生意好的时候,8个解签室都要排队。
  天气预报说7月5日有暴雨,偏是红火烈日,所以,今天凤凰山游客少了许多,求签的人自然也少了许多,正好让我有机会瞅空子与文德进老先生闲聊。
  老先生听说我找他是要听他父亲的故事,有些茫然,要聽他的什么故事呢?
  文福安先生不仅独自抄写整理了《纳猷祖伟杰房家谱》,为凤凰文氏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还是倡议重修凤岩古庙的九位“凤凰岩游览区修建会”成员之一(名列第一),在我看来,他应该是凤凰村的文化功臣,文德进似乎没这感觉,他的心里,父亲只是一位已去世十多年的老人而已,我后来还向许多凤凰村人提及过文福安先生,似乎也没有谁肃然起敬。
  文福安先生生于1914年,在南头中学毕业后就开始做教师。抗战期间,他带着家人避难越南,在那边又做了九年教师。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凤凰村,还是做教师。国民党败退台湾时,学校没了经费要关门,他就自筹资金把学校撑到了新中国。肃反运动中,文福安先生莫名其妙成了反革命,坐了15年牢。“文革”结束后,文福安先生获平反,补发了工资,他很高兴,又接着做教师。后来,他退休了,就开始抄家谱,为重建凤岩古庙奔走。再后来,他就老了,去世了,享年90岁。
  文德进先生平静地说着这一切。听得我心中唏嘘不已。也许是我想得太多了,文福安先生的确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做了一些普通的事。血管里流着和文天祥有相同基因的血,他只能跟着自己的本能走,无愧于祖宗。
  文德进先生1984年上山,写签6年,解签27年,是凤岩古庙资历最老的解签师。他每天早上七点上山,下午四点下山,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要解说200多签。累是有点累,但老人一直累得兴致勃勃,今天他已解说了五十多签,和我聊天的时候,他神色中还多少有点疲惫,一有要解签的人进来,他立刻坐直身子,眼放精光,说话声音也高了三分。
  没有岁月踩踏的痕迹,也没有青苔,就像一首无趣的打油诗
  从山上下来,我去了凤凰古村。
  凤凰古村于元代成村,如今,元代的房子没有了,只有三口开凿于元代的老井,在岁月深处幽幽发光。凤凰古村现存明代建筑4座,清代建筑60座,民国建筑96座,中山大学的考古专家们说,凤凰明清古建筑群是深圳乃至广东保存古建筑最集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村落,融雕塑、石刻、木刻、壁画、书法等中国传统技艺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05年,凤凰古村被列为宝安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凤凰古村越来越受到来自各方的关注,被《深圳市紫线规划》列为六大重点古村落之一,如何保护性开发,也成为各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2014年初,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宝安区委、凤凰社区三方签约,在凤凰古村建立创作研究基地,给凤凰古村带来了腾飞的机会。时隔三年,我来到凤凰古村,正面的捷卿祖家祠和凤凰楼都有了文化味儿,一个在做画展,一个在做书法展,但捷卿祖家祠锁着门,凤凰楼开着门,一楼正在装修,没有书法展,二楼是一家公司,也没有书法展。老板听我说要看书法展,一脸诧异,跟我下楼,把大门边的书法展招贴画撕了。原来是我看走了眼,画展和书法展,都是五月份文博会期间的事儿,凤凰古村是今年深圳文博会的分会场。
  我从捷卿祖家祠旁边的小巷走进凤凰古村,路是石板路,但石板太新,铺得也太整齐,没有岁月踩踏的痕迹,也没有青苔,就像一首无趣的打油诗。
  小巷空幽,前后只见我一人。许多门面上挂着“××艺术工作室”的招牌,但都锁着门。没有租出去的房子,也都锁着门,从前的主人早就搬出去了,想回也回不来了。我没来由地想起了文衍堂先生《回忆录》里的一个故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凤凰村作为边境村落,需持边防通行证才能进入。1959年,衍堂先生在广州读大学,有一天,他临时决定和两个岭下村(凤凰村)亲戚一起回家看看。过松岗检查站时,民兵上车查通行证,衍堂先生用岭下话说自己是岭下人,在广州读大学,临时决定回家,没办通行证,民兵听他说的真是岭下土话,就放过了他。没想到,他回到岭下村,治保主任文灿旺当晚就找到他,说我虽然知道你是岭下人,但你没有边防证,就不可以进岭下村,明天你必须回广州。衍堂先生哭笑不得,第二天一早就回广州去了。我不知道文衍堂先生的家是古村中的哪一座,現在,他要想回家住一晚,只怕也是不行了。
  转了一圈,我从大门走出来,进了一家玉石店。老板是安徽人,在这儿开店两年了,生意不咸不淡,刚够维持开支,但他无所谓,能每天在这有灵气的古村里读读书写写字,和来来往往的文人雅士聊聊天,挺惬意的。再说,凤凰古村现在还没有正式运营,再过一年半载,待古村配套设施齐备了,宣传措施到位了,生意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的。
  出了玉石店,我自责不已,和老板说了半天闲话,却什么也没买,我应该顺手买一块玉石的,也不贵,几十块钱而已。在人杰地灵的凤凰古村,哪十自信手在路上捡一块石头回去,也会给自己带来好运的。
其他文献
学生时代曾經特别流行把衬衫绑在腰间打个结,使线条显得更加紧致,潇洒又性感。这种有些90年代印记的穿法这几季又重新流行起来,在平凡单品的细节处加上单结、千千结、蝴蝶结这些不同的knot元素,可以讓衣橱里原本寡淡轻薄的基本款,变得有趣而充满小心机。
期刊
衣服能演繹一个人内心的激情,尽管你笑容沉静,人们也能透过衣服看穿你的个性,正如在水中一眼望到火焰,熾热的生命不会悄无声息。
期刊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温馨与否,幸福与否,那个家的女主人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家庭的悲欢离合。她的情绪,铺垫了家的底色。  婚前,我也曾自我标榜为温柔淑雅的女子一枚。说话和风细雨,情绪调控得体,从不曾在谁人面前失仪、失态。  婚后,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变得唠叨,爱抱怨,成了半个怨妇。对另一半,不是这看不上眼,就是那不顺我的意,难免指责、抱怨几句。说得轻了,对方依然我行我素,说得重了,两
期刊
回顾几个世纪的珠宝历程,奢华高贵的璀璨首饰占了大半江山,但在最贴近生活的自然里,人们渐渐发现有种朴实无华的材料,也可以成为掌上珠宝的装饰品。  这些木质珠宝以各类木头作为主要媒介,辅以贵金属细节,经过精心细致雕琢,呈现出优美的几何结构和手工艺的独特美感。相比全金属打造的冰冷觸感,木质珠宝拥有被植被环绕的温度,它和钻石或皮革等材质的混搭,显得新潮而富有生命力,更彰顯了丝后现代艺术风格。
期刊
肩膀见光的時尚,从女明星开始,你能想象好莱坞典礼上到处是露肩长礼服,薄而白的肩头看似无辜实则较劲的局面吗?这个开头注定了此次流行的微妙,优雅、性感与一颗炫耀心并行,普通的衣服因縫隙而别致撩人,请谨慎选择你的通风部位,女人的夏日游戏即将开场。
期刊
德彪西的《月落荒寺》听起来有荒凉的感觉。而杜丽娘在回魂之后,发现梦里姹紫嫣红的牡丹亭,她和柳梦梅缠绵的牡丹亭,不过是一间荒废的梅花庵,徒留斷壁残垣。这种人事已非的意境,跨越了东西方,跨越了文学与音乐,融为一体。  德彪西的魂魄曾飘来中国  滚烫的夏日,我去深圳的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电梯直抵83楼。此行是来看演出,荧幕上出现一张深情的脸,长长的布在风中飘荡,伤感的情绪在空镜头中缓缓释放。  顾劫亭在
期刊
香港开埠初期,港人多以渔业维生并生活于帆船上,帆船便渐渐成为香港的标志,175年后,这个简朴的小渔港逐渐发展成繁盛的转口港,继而成为今天的国际大都市,可以说香港的根,就是在一艘艘帆船里立起来的。  这艘非常打眼的红色帆船“鸭灵号”始建于1950年,后来进行翻修后租予香港旅游发展局使用。它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载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缓缓驶向入海口,穿梭在维多利亚港及两岸林立的摩天大厦中,带我们回味香港老一辈渔
期刊
即便是在演艺圈,潘之琳的大眼睛也足够把多数人比下去,这双眼睛黑白分明,让人想起《诗经卫风硕人》里那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她与台湾演员王耀庆演对手戏,两人只需要默默对视,火花就已噼里啪啦往外冒。在今年5月份开播的现代职场戏《职场是个技术活》里,潘之琳扮演萌辣御姐许诺,与总裁男主时不时地放糖,吸引一批剧粉。  潘之琳生在上海市长宁区,1998年,在电视剧《老房有喜》里出演古灵精怪的小海燕,马尾辫和
期刊
当医生、警察或科学家,要锄强扶弱,关键时刻還要去拯救天下苍生,玩洋娃娃的女孩子也做这样的夢,此时的天马行空,是将来为之而战的火种。
期刊
相看何须尽解语  爱花最是惜花人  1  梧桐山下有两大养花高手,一个叫黄金,一个叫季献民。  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先说黄金。  从黄金记事起,他家就是花匠。别人养花要么是为了观赏,要么是为了点缀,而黄金家是为了生活。他家以种花卖花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靠花。所以黄金从小就跟着家人干养花的活。育苗、插枝、接芽,浇水、施肥、除虫,再大些,装盆、贩运、叫卖。  八岁,黄金去上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