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情怀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kjte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尘封的记忆打开后,故乡的画面呼啸而至,那深邃的水井在记忆深处喷薄而出,一汪汪的水呦,在心田里涌动。
  家乡地处月河川道,土地平坦肥沃,方圆几十里一马平川,引以自豪的月河从门前穿过,对门是南山,目光所到之处山峦不算高,山峰小巧玲珑,树木稀稀落落不成林,满山遍野是沟壑,小灌木林弥漫山坡,头顶上的天空碧绿碧绿的,后山是北岸,一条宽敞的火车路把南北山分开,形成南山北岸的格局。村庄大同姓人多,也属大村大户。村子里有一处上辈流传下来的古井,历史很悠久,具体年代长辈们都搞不清楚,这口古井很普通,井沿灰褐色,井岸用水泥衬砌,占地面积不到一分,井水清澈明亮一年四季不间断,离村庄有半里路,古井高出地界一米以上,形成一个大平台。这里独特的地方是有一棵百年柳树,树身两人合力都抱不住,整个树身枯萎断裂,树心干枯,里面藏着黑压压一群蚂蚁昆虫等。神奇的是,树身的旁枝又发出了新绿,长得茂盛婆娑。据村里的老辈人讲,古井边的这棵柳树生命力极强,长到五六年后,见风见长,叶子大而绿得出奇,比其他的柳树长得快。夏天水井边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大人们劳累后在水井边乘凉聊天,口渴时直接打井水饮用,甘甜又解渴,小孩们围在柳树边跳起来用小手扯柳枝,让大人们用柳条给编成帽子戴在头上玩耍。十多年后,这棵柳树长得很硕大,树身矮而粗壮,树冠浓密而遮阴。村子里都是担水吃,每天晨曦水井台是最热闹的地方,男女老少都担着水桶在公用的水井旁排队提水,多少年来担水少的让老的,老的让妇女儿童,大家自觉排队,互相提水帮衬,担水秩序井然。早晨水井里的水最清亮,柳树、人影都倒映在井水里,水滋滋还冒着水汽,氤氲缭绕。早晨的水甘甜凉爽,直接饮用不得病,用井水沏茶清香悠长,喝后很过瘾。每天早晨担水的人排成长队,到了下午担水的人就少了,水井宁谧如初,井水也慢慢恢复了起初的水位。说起担水还蛮有意思,提水是一项最原始最古朴的劳动方式,用一根细长的绳子,小心翼翼把水桶放到井下,桶见水后用力一沉,水桶接满水才慢慢往上提,沿着阡陌小路急匆匆担回家,起初担水时,年幼臂力小,提水提到一定程度,实在忍不住就把水桶丢进井里,溅起阵阵水花,事后请有经验的人来捞桶。村子里的这口古井大约二十多米深,一年四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遇到干旱年景时,吃水贵如油,但古井从未干枯过,是口神井。村里人对古井的感情很深厚,担水时把水桶洗了又洗,洗菜时把星星点点的菜叶都捡起来,怕把脏东西渗进水里污染水源,井绳是用耐磨的麻绳搓的,挑选上等的麻丝,让年龄大的老人慢慢搓着,搓好后用桐油浸泡,晒干后封存起来,大约十多天后才取出绳子使用,绳子一用几年不断很牢固,提水很方便,这井绳放在外面从未被人偷过,干旱季节,四处断流无水,自留地里的茄子、辣椒、西红柿、四季豆等植物长得郁郁葱葱,长时间不下雨植物都干得蔫了,地里干得裂纹一尺多深,农人们心焦痛心,便发动亲朋好友担水浇地,救活了一大片植物,使人们丰衣足食,狗、牛羊等动物热得趴在地下直喘粗气,人们从井里担来水往牲畜身上浇给其降温,并在家舍里定期泼洒清水,井水保住了家畜们的性命。农人们热时咕咚咕咚喝几口井水,凉爽透彻,接地气无灾无病,为了把古井保护好,村里每年淘一次井,用水泵把水抽干,将井里的杂物一筐筐提出来,用清水冲刷干净,将井沿周围的杂草除净,对残缺的地方进行修补,并将鹅卵石齐刷刷地铺在井的底壁。有一年淘井时,还发生了一件怪事,淘井时摸到一条大鳝鱼,用筐拉上岸大吃一惊,这条鳝鱼有碗口粗,通体金黄,鳝鱼头像鳄鱼嘴,重量达到八斤以上,实属罕见。老村长看后二话没说,让人把鳝鱼装进桶里,来到月河边觅一处水丰草绿的地方放生了。后来老村长说:这条鳝鱼成精了,人们不能杀生,它是井里的吉祥物,是镇井之宝。说来也怪,月河每次发生洪涝时,村子里的井水依然清澈,村里几百口人常年饮用井水,身体健康不得怪病。
  时过境迁,村里的古井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是水井滋润着人们的生活,是源源不断的井水富饶这一方百姓,如今水井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但生活返璞归真后,我心里依然会想起那口古井,想起那有滋有味田园般的农家生活。
  厚重的水井呦,你永远在我心里流淌,弹奏着幸福快乐的乐章!
  两颗柿子树
  感人的东西留给人的记忆是长远的,家乡的柿子树一直在我心里“种植”了三十多年,那一枝一叶,那火红火红的果实如珍贵的画面一样经常在脑际忽隐忽现,魂牵梦绕挥之不去。
  家乡地处城乡结合部,在五六十年代初期,全村清一色的土坝墙,低矮深灰色,但冬暖夏凉。我家弟妹多,房子只有三间,居住紧张不宽裕,又地处月河川道,春夏和风送爽,气候宜人,惬意舒坦,秋冬冷风瑟瑟,寒气逼人,村庄冷落萧条。为了给居住环境增添一点秀色,爷爷在秋冬的一个早晨步行跋涉三十余里山路,专门到对门南山一户李姓人家,挖回两颗根带泥土的柿子树栽种在门前的一个拐弯处,兄妹几人经常给柿子树浇水施肥,盼望柿树快快长大挂果,柿树不择土质,不到两年光景长到五米多高,主干有碗口粗,长得枝繁叶茂,成为全家人纳凉休闲的好地方。到了第三年柿子树开了花结了果,起初青绿色柿子拇指大小,结得密密匝匝,到了秋冬时节柿子才由绿变红,在每年的中秋节前夕,我们摘下绿柿子,按照祖辈传下来的去涩经验,把柿子埋在稻田泥土里进行除涩,大约十余天时间从稻田里挖出柿子进行清洗,柿子的涩味苦味都不见了,吃起来又脆又甜,回味唇齿间。还有的把柿子装进筐里,放进浇水池里进行除涩,十余天后就能吃上脆甜的柿子,但口感没有稻田除涩的好吃。我們把柿子拿到集市上去卖,被抢一空,柿子换回油盐酱醋等日常用品。
  每年秋冬“霜降”后,柿子由绿变红,关注柿子树果实的人越来越多,每天晚上爷爷和父亲把灯开到通宵,防止外人偷摘柿子。自然灾害年代,人们缺吃少穿,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个别人家挨饿急了就顾不上脸面,夜深人静时,偷拔人家的蒜苗、生姜、萝卜、白菜等,第二天被发现后遭人唾骂,骂人的言语相当难听,大家这才警惕起来。所盗东西虽然不值几个钱,但大家都在饥饿的起跑线上,日子都过得很难,食物就显得尤为珍贵。爷爷和父亲前半夜几乎没合过眼,直到后半夜才睡去,两颗柿子树硕果累累诱惑人的胃口。儿时的同学朋友经常光顾我家,走到柿子树下就迈不开脚步,两眼望着火红火红的柿子,口水都流出来了,我许诺等柿子熟了请大家品尝。鸟儿也和人一样,每天歇在柿子树上用嘴啄,不少柿子形成了半颗果实,一半让鸟儿吃了,有时一天能歇几十只鸟儿,树下留下了很多鸟儿的粪便。
  为了催熟柿子,爷爷和父亲凭借农村人多年的催熟经验,把芝麻秆砍断成五公分左右的短截,从柿子挂果处插进去,柿子熟得很快,颜色橙红很神奇,原来芝麻秆可以通风,芝麻秆的纤维和柿子的纤维结合后,促进了柿子果实的生长,芝麻秆又无毒无味,柿子的品相和口感都很好,红柿子摘下后,我们送给亲朋好友吃,大部分都拿到集市上去兑换日常用品,还把柿子做成柿饼、柿皮吃,成为招待客人的美味珍馐,两棵柿子树补贴家里度过了灾年。
  柿子树按照生长规律,一般都栽在浅丘或中高山地区,在川道栽植产量低,但我家的柿子树每年都果满盈枝,在全村鹤立鸡群。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成熟季节偶然路过我们村子,发现我家的柿子树后像发现了新大陆般高兴,他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组柿子成熟的风景照后,经常有人到我家参观,用我家的柿子核留作种子,但都长得不高,果实也不大。一位林业技术员参观后,说我家的风水好,柿子树栽植时遇到了好土质,加之离月河近,地表水丰沛,光照时间长,柿子树才长得如此茂盛。
  时过境迁,农村的土墙都变成了小洋楼,家乡的柿子树都落寂在记忆的尘埃里,但那红彤彤的柿子一直在心里储藏,时间越长思念越浓。
  责编:李 瑾
其他文献
在这句话的前面,似乎还应该加上一句:文学模仿现实。  我们知道,“模仿论”是最古老的美学观念和文艺理论,曾一度成为主流,至今依然影响甚至左右人们的思维和认知。当然,这里的“模仿”有丰富的内涵,不限于字面意思。  19世纪的王尔德曾大胆提出: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而20世纪的布罗茨基更决绝,他认为:不是艺术在模仿现实,而是现实在模仿艺术。在艺术和现实的传统关系中,他们显然进行了翻转或颠覆—
期刊
盐的幻象  是人间最小的碎银  是高地上灼热的霜粒  是抱紧自己的银质的言辞  是大海的倒影  我的手,捧起一片片涛声  却捧不起一爿大湖的光芒  暗夜里,在它的体内  一粒粒的盐晶,为我们赎回  一个璀璨而巨大的星空  一场雨,让我生出草木之心  大雨之后  我去看苦马豆,地八角,海乳草  紫苜蓿,草木樨。乳苣开得安宁艳丽  吮吸多汁的露水  我看见羽扇豆  正伸出蓝色的翅膀  野慈菇的裙袂上 
期刊
爷爷晓事那阵,太爷爷手上已有几十亩田地、三进四合院和一铺酿酒作坊。这光景在蒲庄确实叫人眼馋。蒲庄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太爷爷是个大善人,虽然精于盘算,把酒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他乐善好施,普世济人,散去了不少家财。也因此,太爷爷在蒲庄威望之高,没得人比。  太爷爷的父亲做过茶房伙计,十来岁起跑了四年堂,随后又扛了十三年长工,快近30岁光景,还没干出个名堂。有年春天,他站在东家一大块上好的水田边叹息说
期刊
雨中乱飞的山雀  避世的草木讨厌陈词滥调的主义  雨水进入了狭窄的缝隙  时光阔绰,姓氏扎入了根脉  披着河流的山峦,地老天荒  穿梭于现实,天空抖动闪电的枝叶  雨水弥漫,淋着石桥  钻过拱门,踏着塔尖  扫荡的剑光,锋利地向季节深处掘进  山雀徘徊,天地躲藏  光阴沉沦、坍塌、崩溃  雨天的山雀,以烈火之勇  淹没喧嚣的笛鸣,吞噬锐利的钢铁  疲于奔命的山雀  如何能将天地风雨全部接纳  让自
期刊
池中鱼  口罩将我对这个世界所有的认知,各从其类  嘴角轻含的、陨灭的,谷雨生挺万物  城市静默了些,我和真相背驰坐在一张长条的  掸过尘的防腐凳上。天空中激忿的声音又轻了一些  清晨,我从浅水中看见巢湖钓回的鱼  开始在家池里互动,不断探出水面的嘴皮  就如我四月的讨生一样,从一个池子里  明白险恶,又在一个池子里忘记  自由。那就很显然了,春风又临  我和家池中的鱼都渴望呼吸(踩在距离站台  
期刊
大堡子山秦公大墓抒怀  与活着相背,死亡  就是朝着记忆深处狂奔  ——直到忘记。  史籍,和传说一样含混不清  古老的姓氏  固执的相貌轮廓  甚至拗口的地名和方言  都是证据  可它们都敌不过盗墓者的洛阳铲  多少年,我们行走其上  种庄稼、埋人  并不知道一座权力的金字塔  就倒立在脚下  沿着墓道前行,殉者的尸骨  已不可怖  即使他们都在惨叫  权力的钟磬之声仍会顷刻间将他们悉数   弹
期刊
1  空荡荡的房间里,安静得可怕,顾微怜听着自己漏掉一拍的呼吸声。窗外旷野上又有一片叶子,轻飘飘的,被风带走。她感觉自己就像一枚花瓣,飘摇在风雨的枝头,随时有可能被这个世界遗忘。  夜如泼墨,尽管灯一直亮着,她似乎感觉不到光亮。顾微怜脸色惨白,眼神有些飘忽,被她搓得发白的手指,微颤地抱着不太丰盈的身躯。枯黄的头发遮盖着半边脸颊,两行热泪无声地滑落,各种各样凌乱的想法,就像梦里那只会飞的蚂蚁,飘浮在
期刊
手擀面  咸阳人最喜欢吃的是手擀面。似乎在所有吃食中,唯有手擀面是百吃不厌的“私人定制”,无论什么诱惑都抵不上。不论走到哪里,或是面对多么丰盛的山珍海味,地道的咸阳人都忘不了手擀面的味道,并由此延伸到钟爱各种面食。  咸阳人做面食,花样繁多。通过蒸、烙、煎、炸,可以做出蒸馍、花卷、油塔、煎饼、锅盔、烧饼、花花馍、石子馍、干饼馍、串串油饼、葱花油饼、炸油饼、油条、果子、油糕、菜包子、肉包子、油包子、
期刊
在武功想起一个人  土很黄很厚  锅盔很筋很厚  还有人,那个从岁月深处  一路走来,教民稼穑的人  他一脸忠厚,用一双  惯于劳作的手,布满老茧的手  深情地把脚下的土地抚摸  我听见土地在颤栗  如风中的旗帜  如渭河的轻吟  我听见父兄深重的呼吸  五月麦浪一般,排山倒海  向我压来。还有一片片  成熟的玉米,手挽手  肩并肩,站立在那里  用他们沙沙的细语声  在向那个人致意  站在这片神
期刊
我一个人单枪匹马离开村庄时,我想过带着一棵树离开。我害怕黑暗,尤其是在车站。在车站临时落脚的旅馆内,我就像是一个逃荒的饥民。在那种黑得不着边的夜里,仿佛故乡的树就立在眼前。  卖树也是笔收入。村庄移民后,门前那棵树,卖得好价钱,两千快哩!到哪去找这么多钱呢?母亲不愿意卖,说树都活成了人的。有人劝母亲说,你家的房屋都拆了,留着一棵树有啥用?母亲说,树有树的人生。她把自己内心的怜悯,用眼神投向了一棵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