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一节数学课只要教师精心设计,都会充满乐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挖掘其内在的兴趣因素,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40分钟的数学课,就能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幽默引趣;充满活力
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像一张白纸,就看你如何在这张白纸上画了,今年,我当一年级的班主任并兼代数学课,我发现管理一年级学生是很有学问的。要让孩子轻松学好一年级数学更需要教师用心备课。
一年级的数学书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孩子的生活当中,与孩子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光靠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来教学是不行的。在实际教学中,除了借用多媒体以外,还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怎样才能使一年级的孩子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现把我的点滴体会小结如下: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节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然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认识钟表》一课时,先让学生初步感知钟表,再让学生观察钟表三兄弟的不同长短,后让学生戴上12个数字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有几瓶牛奶》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题目。这时候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不是这样算的”“那你是怎样算的?”,他把算法说出来以后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他一个“智慧星”。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算法很多,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认识人民币》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一些物品是什么价钱把它记下来,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和“顾客”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买下来。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5.以幽默引趣,让数学课堂“笑”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现,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在一年级教学认识大于号、小于号时,我用打比方的方法,编成这样的儿歌来教学:“样子像箭头,帮助比大小,开口咬大数,尖头扎小数。”从生动形象的比喻、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学生愉快而轻松地记住了大于号、小于号,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教学中使用教学幽默、趣味,凝聚着教师创造性思维劳动的教学艺术,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简单的姿势动作,都可以折射出幽默之光来。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能使学生觉得他有力量,有魅力,从而得到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在愉快有趣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6.以情节故事,让数学课堂“鲜”起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乐中明理,在兴趣中学习,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例如,我在教一年级解答“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的左边有8个人,右边有6个人,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题时,考虑到学生容易粗心,于是在他们解题之前,我先讲述了如下故事:王二毛赶着10头牛在山上吃草,走了一会他骑上了一头牛,又数了数,前面5头,后面4头。数来数去就是9头牛,王二毛吓哭了。还有一头牛到哪里去了呢?请同学们帮王二毛找找吧!学生听完,都笑起来了,王二毛真粗心,他自己坐的那一头牛没加进去。这样同学们再来解答类似的问题就不会再犯王二毛的错了。又如,教學“几和第几”,我讲了这样的故事: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一口气吃了3个馒头,当他吃完第三个馒头,打起嗝儿来,心想,早知道这个馒头能吃饱,起初那两个馒头就不该吃。同学们,你们评评看,小和尚的说法对吗?同学们听了都觉得很可笑,马上议论开了。有的说:“吃了3个馒头才饱的,前两个馒头不吃怎么能饱呢?”有的说:“如果只吃第3个馒头,那就只吃了一个馒头,不会饱。”同学们通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很轻松地明白了“几”和“第几”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每一节数学课只要教师精心设计,都会充满乐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挖掘其内在的兴趣因素,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40分钟的数学课,就能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一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辅导他们学习数学,要注意方方面面,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培养能力,而且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上这些只是我教学中的一点个人体会,还有更多的好办法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学习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故事》
关键词: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幽默引趣;充满活力
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像一张白纸,就看你如何在这张白纸上画了,今年,我当一年级的班主任并兼代数学课,我发现管理一年级学生是很有学问的。要让孩子轻松学好一年级数学更需要教师用心备课。
一年级的数学书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孩子的生活当中,与孩子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光靠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来教学是不行的。在实际教学中,除了借用多媒体以外,还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怎样才能使一年级的孩子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现把我的点滴体会小结如下: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节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然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认识钟表》一课时,先让学生初步感知钟表,再让学生观察钟表三兄弟的不同长短,后让学生戴上12个数字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有几瓶牛奶》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题目。这时候有一个同学说:“老师我不是这样算的”“那你是怎样算的?”,他把算法说出来以后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他一个“智慧星”。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算法很多,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认识人民币》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一些物品是什么价钱把它记下来,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叫学生扮演“商场小经理”和“顾客”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买下来。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5.以幽默引趣,让数学课堂“笑”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现,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在一年级教学认识大于号、小于号时,我用打比方的方法,编成这样的儿歌来教学:“样子像箭头,帮助比大小,开口咬大数,尖头扎小数。”从生动形象的比喻、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学生愉快而轻松地记住了大于号、小于号,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教学中使用教学幽默、趣味,凝聚着教师创造性思维劳动的教学艺术,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简单的姿势动作,都可以折射出幽默之光来。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能使学生觉得他有力量,有魅力,从而得到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在愉快有趣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6.以情节故事,让数学课堂“鲜”起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乐中明理,在兴趣中学习,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例如,我在教一年级解答“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的左边有8个人,右边有6个人,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题时,考虑到学生容易粗心,于是在他们解题之前,我先讲述了如下故事:王二毛赶着10头牛在山上吃草,走了一会他骑上了一头牛,又数了数,前面5头,后面4头。数来数去就是9头牛,王二毛吓哭了。还有一头牛到哪里去了呢?请同学们帮王二毛找找吧!学生听完,都笑起来了,王二毛真粗心,他自己坐的那一头牛没加进去。这样同学们再来解答类似的问题就不会再犯王二毛的错了。又如,教學“几和第几”,我讲了这样的故事: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一口气吃了3个馒头,当他吃完第三个馒头,打起嗝儿来,心想,早知道这个馒头能吃饱,起初那两个馒头就不该吃。同学们,你们评评看,小和尚的说法对吗?同学们听了都觉得很可笑,马上议论开了。有的说:“吃了3个馒头才饱的,前两个馒头不吃怎么能饱呢?”有的说:“如果只吃第3个馒头,那就只吃了一个馒头,不会饱。”同学们通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很轻松地明白了“几”和“第几”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每一节数学课只要教师精心设计,都会充满乐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挖掘其内在的兴趣因素,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40分钟的数学课,就能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一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辅导他们学习数学,要注意方方面面,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培养能力,而且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上这些只是我教学中的一点个人体会,还有更多的好办法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学习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