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风无情肆虐,社会各界都会在灾后展开积极的救助行动。只是目前的救助与重建大多都停留在物质层面,救助者在源源送去大量物质的时,却常常忽略掉对灾民的心理救灾。
台风无情,尤其在登陆肆虐之后,所过之处常有废墟和伤患。灾后,除废墟清理和重建之外,亦不能忘了对那些惊悸的心灵进行抚慰——对幸存者心理的关怀和救治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
原有的物质财富被台风卷走,基本生活甚至难以维持,灾民在灾后的第一时间内有着对生活必需品的迫切需求。需求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对物质的需要内容、数量和质量方面明显降低,并且需求趋向一致。很多受访者表示能尽快住进不足10平方米的简易房,就已经感到满意。通常来讲,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和政府的物资补贴可以基本满足这一类灾后物质需求,即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救灾。
但填饱他们的肚子并提供一些简易房并不意味着救灾工作的完成。遭受台风后,大部分灾民会产生恐惧、无奈等消极情绪。尤其是目睹了灾害瞬间或是在灾害中痛失亲人的幸存者,更可能表现出危险的负面情绪,很多人心有余悸并伴随有“闪回现象”。姜丽萍教授在《桑美台风灾害对幸存者心理影响的定性研究》中曾详细写到这种现象——一名经历过桑美台风的幸存者说:“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这场面,现在闭上眼睛就出现天空中瓦片、木棍、水桶、广告纸等乱飞。风速特别快,打到哪里,哪地方就缺一大块,太可怕了”。还有幸存者说:“我现在常做梦,梦见自己被台风一下卷到了半空中,又掉了下来。梦见自己被压在了很重的东西下面,动也动不了,晚上睡不好,白天也没精神”。再次体验灾害,不断回忆或梦中出现痛苦事件,回避与伤亡有关话题,对前途悲观,对大风雨产生高度警觉等,都是“闪回”的具体表现。
心理专家认为,这种灾难后的非正常心理状态有多个源头,其中主要的一方面来自于幸存者目睹他人死亡后,对自己存活产生的强烈负罪感。第二种主要的痛苦来源则是失去了心理依赖的对象,短时间内举目无亲会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和普遍的焦虑。而种种痛苦汇集在一起,让灾难后的幸存者常常无法面对劫后的新生。他们活着,但是承受着沉重的心灵苦难,往往属于自杀的高危险群,所以需要恰当的心理救助防止台风后的二次灾难。
灾害刚过之初,幸存者普遍会有自救和互救活动,这使他们的感情和行动趋于一致,相互之间亲和力增强,出现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情景,即“共同经验区”。但这类共同行动也可能放大灾害的冲击力,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更大的恐慌,反而对灾后救助不利。因此,科学的灾后心理救助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危机干预是心理专业人员通过交谈、疏导和抚慰等方式,帮助心灵遭遇短期失衡的患者进行调整,帮助当事人从危机状态中走出,尽快恢复正常心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式。采取的最主要手段是倾听,让倾诉者宣泄出由于灾难引起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心理干预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幸存者达成对自己的谅解,以积极的方式消除内疚感。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幸存者会产生强烈的抗拒情绪,他们认为自己不应该放弃悲哀,否则就是对逝去者的背叛;也有一些人希望完全忘记造成创伤的事件。前者会让人陷入持久的抑郁循环中,而后者则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因为人不可能真正完全忘记创伤,心理专家的工作正是帮助他们逐渐淡化悲哀,与失去的亲友建立一种健康的情绪联系。
积极的心理救灾行动可以加快将受灾者纳回正常社会的步伐,是重大灾害事件后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我们虽然在物质救灾方面相当踊跃,在这一方面却显得不够重视。即便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心理学专家的数量也仅是美国和加拿大同等城市的1/20,扩大到全国范围则连1/200都达不到。从物质救灾到心理救灾,从救活到救好,这一进步可以提升幸存者的生活幸福感,也为传统意义上的救灾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说起来,仍是任重道远。
台风无情,尤其在登陆肆虐之后,所过之处常有废墟和伤患。灾后,除废墟清理和重建之外,亦不能忘了对那些惊悸的心灵进行抚慰——对幸存者心理的关怀和救治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
原有的物质财富被台风卷走,基本生活甚至难以维持,灾民在灾后的第一时间内有着对生活必需品的迫切需求。需求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对物质的需要内容、数量和质量方面明显降低,并且需求趋向一致。很多受访者表示能尽快住进不足10平方米的简易房,就已经感到满意。通常来讲,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和政府的物资补贴可以基本满足这一类灾后物质需求,即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救灾。
但填饱他们的肚子并提供一些简易房并不意味着救灾工作的完成。遭受台风后,大部分灾民会产生恐惧、无奈等消极情绪。尤其是目睹了灾害瞬间或是在灾害中痛失亲人的幸存者,更可能表现出危险的负面情绪,很多人心有余悸并伴随有“闪回现象”。姜丽萍教授在《桑美台风灾害对幸存者心理影响的定性研究》中曾详细写到这种现象——一名经历过桑美台风的幸存者说:“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这场面,现在闭上眼睛就出现天空中瓦片、木棍、水桶、广告纸等乱飞。风速特别快,打到哪里,哪地方就缺一大块,太可怕了”。还有幸存者说:“我现在常做梦,梦见自己被台风一下卷到了半空中,又掉了下来。梦见自己被压在了很重的东西下面,动也动不了,晚上睡不好,白天也没精神”。再次体验灾害,不断回忆或梦中出现痛苦事件,回避与伤亡有关话题,对前途悲观,对大风雨产生高度警觉等,都是“闪回”的具体表现。
心理专家认为,这种灾难后的非正常心理状态有多个源头,其中主要的一方面来自于幸存者目睹他人死亡后,对自己存活产生的强烈负罪感。第二种主要的痛苦来源则是失去了心理依赖的对象,短时间内举目无亲会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和普遍的焦虑。而种种痛苦汇集在一起,让灾难后的幸存者常常无法面对劫后的新生。他们活着,但是承受着沉重的心灵苦难,往往属于自杀的高危险群,所以需要恰当的心理救助防止台风后的二次灾难。
灾害刚过之初,幸存者普遍会有自救和互救活动,这使他们的感情和行动趋于一致,相互之间亲和力增强,出现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情景,即“共同经验区”。但这类共同行动也可能放大灾害的冲击力,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更大的恐慌,反而对灾后救助不利。因此,科学的灾后心理救助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危机干预是心理专业人员通过交谈、疏导和抚慰等方式,帮助心灵遭遇短期失衡的患者进行调整,帮助当事人从危机状态中走出,尽快恢复正常心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式。采取的最主要手段是倾听,让倾诉者宣泄出由于灾难引起的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心理干预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幸存者达成对自己的谅解,以积极的方式消除内疚感。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幸存者会产生强烈的抗拒情绪,他们认为自己不应该放弃悲哀,否则就是对逝去者的背叛;也有一些人希望完全忘记造成创伤的事件。前者会让人陷入持久的抑郁循环中,而后者则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因为人不可能真正完全忘记创伤,心理专家的工作正是帮助他们逐渐淡化悲哀,与失去的亲友建立一种健康的情绪联系。
积极的心理救灾行动可以加快将受灾者纳回正常社会的步伐,是重大灾害事件后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我们虽然在物质救灾方面相当踊跃,在这一方面却显得不够重视。即便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心理学专家的数量也仅是美国和加拿大同等城市的1/20,扩大到全国范围则连1/200都达不到。从物质救灾到心理救灾,从救活到救好,这一进步可以提升幸存者的生活幸福感,也为传统意义上的救灾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说起来,仍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