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我们在兴化市钓鱼镇、陈堡镇进行3种放养模式的河蟹高产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试验,3口池塘亩纯效益均在3000元以上。现将试验小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 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为原有河蟹养殖池改建而成,面积分别为17亩、15亩、40亩,池塘池面浅滩处纳水可达1.2米,四周开沟,沟深0.6米,面积占全池的25%,外河水源较好,附近无污染源,符合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环境要求。
2.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3. 种苗放养
河蟹种苗为自行培育蟹种,规格为100~120只/千克,放养量为1000只/亩、1200只/亩、1500只/亩,龙虾、鲢鳙鱼种系外购,蟹种放养前使用3%的食盐水进行消毒处理5~10分钟。放养前先对蟹种进行暂养,暂养面积为全池的20%左右,待水温上升稳定至15℃以上时,即5月上旬,再将蟹种散放到全池进行养殖。进行暂养,一是有利于蟹种前期的强化培育,二是可保护水草的生长。
4. 饲养管理
①饵料投喂。河蟹以投喂自配经加工的配合饲料为主,并适当搭配麦粉、玉米、小杂鱼等,在离池岸水面2~3米的浅滩处定点投喂,投喂比例视水温、天气、吃食、生长等情况而改变,上午投喂量控制在30%~40%,下午投喂量控制在60%~70%,根据河蟹生长期不同营养要求,按照“前后精、中间青”的投饲原则做到合理配比。
②水质管理。养殖期间适时注换水,放养前期池塘水深控制在0.4~0.5米,以后随着水温的升高逐步加深,5~6月份保持水深0.6~0.7米,7~8月份保持水深1.2~1.4米,9~10月份保持水深0.9~1米,池塘中水草春、夏、秋季的覆盖率分别30%、50%~60%、40%,对多余和腐烂的水草要及时清除,以防败坏水质。根据生长要求定时启动微管增氧设施,使池塘水体溶氧保持在5~7毫克/升。高温季节每周施1次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以EM菌、芽孢杆菌为主。
③病害防治。养殖期间每隔半个月按10千克/亩的量施用生石灰调节水质,在5月中旬及7月下旬各投用1次杀虫剂和水体消毒剂,6~8月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大蒜素和免疫增强剂,可增强河蟹的体质和免疫力。
二、试验结果
三、小结与讨论
1. 如计划进行高产养殖,一般要求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以10~15亩为宜,这样有利于水质、饲养管理,对提高河蟹规格也有一定的作用。
2. 模式A、模式B中河蟹放养密度过高,导致成蟹规格相对较小。据本次试验分析,要达到高产、高效且风险较小的目的,在池塘中铺设微孔管道增氧设施,每亩放养规格为100~120只/千克的蟹种750~800只为佳。且放养时应尽可能保持蟹种规格的整齐性,每亩可增加收益800~1000元。
3. 本试验中成蟹上市过早,上市时间集中在9月23日至10月5日,后期价格相比前期有较大上升。如能适时销售,加之后期注重对河蟹进行强化育肥,规格会上升15~20克,价格将有一定幅度的提高,预计每亩可增加收益1500~1800元。
4. 本试验中水草以依乐藻为主,搭配少量的水花生,如能增加其他品种的水草,使整个养殖区保持合理的水草密度,将更有利于河蟹的生长及品质的提高。
5. 本试验中采取3次投入活螺蛳法,可防止因一次性投入量大,造成养殖前期水质清瘦,引发青苔大量繁殖而影响河蟹生产,同时后期(8月份)再投喂1次螺蛳,有利于河蟹的后期育肥,对提高河蟹品质和规格有较大的作用。
6. 本试验中水质调控主要是采用微孔管道增氧和施投微生物制剂等措施,效果比较好,3口池塘中基本没发生病害,大大减少了化学药品的使用。如能增加微孔管道增氧开机时间,将会更有利于河蟹的新陈代谢作用,河蟹的规格还会有一定幅度地提高。
(作者联系地址:张凤翔 张建楼 江苏省兴化市渔业技术指导站 邮编:225700;唐玉银 江苏省兴化市陈堡镇水产站 邮编:225779)
一、材料与方法
1. 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为原有河蟹养殖池改建而成,面积分别为17亩、15亩、40亩,池塘池面浅滩处纳水可达1.2米,四周开沟,沟深0.6米,面积占全池的25%,外河水源较好,附近无污染源,符合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环境要求。
2.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3. 种苗放养
河蟹种苗为自行培育蟹种,规格为100~120只/千克,放养量为1000只/亩、1200只/亩、1500只/亩,龙虾、鲢鳙鱼种系外购,蟹种放养前使用3%的食盐水进行消毒处理5~10分钟。放养前先对蟹种进行暂养,暂养面积为全池的20%左右,待水温上升稳定至15℃以上时,即5月上旬,再将蟹种散放到全池进行养殖。进行暂养,一是有利于蟹种前期的强化培育,二是可保护水草的生长。
4. 饲养管理
①饵料投喂。河蟹以投喂自配经加工的配合饲料为主,并适当搭配麦粉、玉米、小杂鱼等,在离池岸水面2~3米的浅滩处定点投喂,投喂比例视水温、天气、吃食、生长等情况而改变,上午投喂量控制在30%~40%,下午投喂量控制在60%~70%,根据河蟹生长期不同营养要求,按照“前后精、中间青”的投饲原则做到合理配比。
②水质管理。养殖期间适时注换水,放养前期池塘水深控制在0.4~0.5米,以后随着水温的升高逐步加深,5~6月份保持水深0.6~0.7米,7~8月份保持水深1.2~1.4米,9~10月份保持水深0.9~1米,池塘中水草春、夏、秋季的覆盖率分别30%、50%~60%、40%,对多余和腐烂的水草要及时清除,以防败坏水质。根据生长要求定时启动微管增氧设施,使池塘水体溶氧保持在5~7毫克/升。高温季节每周施1次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以EM菌、芽孢杆菌为主。
③病害防治。养殖期间每隔半个月按10千克/亩的量施用生石灰调节水质,在5月中旬及7月下旬各投用1次杀虫剂和水体消毒剂,6~8月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大蒜素和免疫增强剂,可增强河蟹的体质和免疫力。
二、试验结果
三、小结与讨论
1. 如计划进行高产养殖,一般要求池塘面积不宜过大,以10~15亩为宜,这样有利于水质、饲养管理,对提高河蟹规格也有一定的作用。
2. 模式A、模式B中河蟹放养密度过高,导致成蟹规格相对较小。据本次试验分析,要达到高产、高效且风险较小的目的,在池塘中铺设微孔管道增氧设施,每亩放养规格为100~120只/千克的蟹种750~800只为佳。且放养时应尽可能保持蟹种规格的整齐性,每亩可增加收益800~1000元。
3. 本试验中成蟹上市过早,上市时间集中在9月23日至10月5日,后期价格相比前期有较大上升。如能适时销售,加之后期注重对河蟹进行强化育肥,规格会上升15~20克,价格将有一定幅度的提高,预计每亩可增加收益1500~1800元。
4. 本试验中水草以依乐藻为主,搭配少量的水花生,如能增加其他品种的水草,使整个养殖区保持合理的水草密度,将更有利于河蟹的生长及品质的提高。
5. 本试验中采取3次投入活螺蛳法,可防止因一次性投入量大,造成养殖前期水质清瘦,引发青苔大量繁殖而影响河蟹生产,同时后期(8月份)再投喂1次螺蛳,有利于河蟹的后期育肥,对提高河蟹品质和规格有较大的作用。
6. 本试验中水质调控主要是采用微孔管道增氧和施投微生物制剂等措施,效果比较好,3口池塘中基本没发生病害,大大减少了化学药品的使用。如能增加微孔管道增氧开机时间,将会更有利于河蟹的新陈代谢作用,河蟹的规格还会有一定幅度地提高。
(作者联系地址:张凤翔 张建楼 江苏省兴化市渔业技术指导站 邮编:225700;唐玉银 江苏省兴化市陈堡镇水产站 邮编:225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