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以来,中国的展览展示行业正以前所未有之势蓬勃发展,与过去相比,真正直达展示目的、不局限于内容素材陈列的展览越来越具有关键意义。其中,构建新的设计方式与设计体系,探索更合理的展示设计方式,是展览设计摆脱模板化的关键所在。基于行业实践,针对性地讨论了实际展览展示设计的行业现状和问题,探究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围绕“千馆一面”的现象,探究了优秀的展览必须具备的核心要素,通过对优秀案例创作模式的分析,探索展览展示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展陈空间;体验设计;展览设计;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必要性研究
(一)展览展示行业发展阶段分析
随着展览展示行业的蓬勃发展,技术手段的不断丰富与普及,创作数量和创作周期的制约,行业内千馆一面的问题日益严重。如何打破行业瓶颈,破除千馆一面的现状,已经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展览展示作品,本质上都停留在初级阶段,即内容的生动传递。大多是以事实为基础,力求达到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创作方式基本为甲方给出内容大纲,由设计方搭配目前市面上能运用的先进的技术手段,再结合场景布置等传统手段,组合成为一座座展示馆。展示的本质趋同,制作水准的差异仅在于资金量、工艺水准和多媒体手段的多少。
(二)设计“以人为本”的必要性论述
本文论述了以“以人为本”的策展理念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核心内容为“因人而异、因题而异、因地制宜”的创作方式,即依据不同的题材、环境,依据不同人群认知的普遍规律,创作与之匹配的展览方向和展览方式。
“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观众。展览设计是为观众服务的,观众来参观,有所感受,增长知识,能有所获,这是展览设计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围绕这个目标,从业人员必须针对观众来展览的目的和需求进行充分研究。
二、行业现状及人的需求
(一)对人的需求与展示空间所提供功能的关联性研究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由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例外的情况。
观众来博物馆参观,也有自身的需求,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人员在设计布展的时候,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当下,进入博物馆的观众,在需求方面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普遍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尊重需求方面,前来参观博物馆的观众来自各个年龄阶段和不同的职业岗位,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知识结构,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者在进行布展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展览的内容是否能够被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各异的观众理解和接受。因此,陈列设计要满足不同观众的参与需求,设计上要有一定的层次感。设计者要深入研究历史文化,确保所展出的一切真实无误,传达给观众的文物信息也是准确无误的,并且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可以设计多条展线,以供观众依据自身需要来选择参观路线。
在自我實现需求方面,格拉汉姆·布莱克认为,关于博物馆群众的自我实现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认知的需求——学习与理解。2015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中的第二条将博物馆的三大目的做了序次调整,把教育提到了首位,这与观众的认知需求是不谋而合的[1]。
(二)行业内作品的需求性缺失现状
以“千馆一面”为主要表征的个性化缺失问题,不仅在欧美地区的博物馆界深受关注,更是当代中国展陈设计面临的共性问题。
随着众多展馆的成功,“成功的展览”的标准也逐渐固化,从内容结构到展示手段,大多都围绕一种针对性的“政治正确”展开。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诸多展馆在藏品管理和展陈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探索出了一些规律和约定俗成的模式。然而,所谓经验、规律和模式往往又是利害共生的双刃剑,它们在给博物馆工作带来规范、秩序和便捷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助长了工作人员守成的惰性。博物馆策展人出于降低风险的本能考虑,往往于无意间更加强化了对既有经验、规律和模式的依赖。如此这般,久而久之,导致了展陈个性或创意的愈发弱化甚至是缺失[2]。
三、“以人为本”的核心要素
(一)核心内容与传递对象
展览展示的核心在于内容传递,而目前大部分展览展示作品,大多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即内容的生动传递。以事实为基础,达到基本的教育目的。创作方式基本为甲方给出内容大纲,由设计方搭配目前市面上能运用的先进的技术手段,再结合场景布置等传统手段,组合成为一座座展示馆,展示的本质趋同,制作水准的差异仅在于资金量、工艺水准和多媒体手段的多少。
在展览设计的过程中,内容、空间、观众三者的关系中,设计者往往以内容为核心,以空间为载体,最后将观众放入其中,由观众自行按照既定的线路、顺序看完所有的内容,以期使观众对展览的内容形成强烈印象,进而形成广泛传播的效果。
这是行业内目前最为认可的方式,然而这样的方式恰恰忽略了展览的最核心要素——人。一切的展示都是围绕人展开的,一切的手段都是以服务人为目的。只有把观众真正放到考量的第一位,所有的内容从编排到展示都符合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才有可能使展览达到预期效果。
(二)展览成功的核心要素
一场展览是否成功,判断标准不应在于制作是否精美、多媒体手段运用的多寡和艺术作品的多少。判断一次展陈活动是否成功,一个展馆或展览是否达到较高水平,应当从三个层级进行考虑:第一是信息是否传达准确,第二是信息传达是否生动,第三是是否使观众有所触动或获得引导。三个层级层层递进,达到第一个层级是合格,达到第三个层级则这个展馆或展览是绝对的上乘之作。至于制作工艺、多媒体手段和艺术品等,只需考虑其运用是否恰当,再者这些往往取决于预算的多少,不在可控范围之内。 展览使参观者能与内容在同一时空内形成融合,而展览的设计则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使展览内容的表述更加具象和生动,展示设计中还往往通过线描图解、营造场景、设计装饰、增添数字化展项等方式对展览内容进行补充。空间设计是对文字内容最直观的补充,这种对主题的形象化解读可以实现更理想的传播效果。展厅空间设计的内容包括平立面布局、参观流线、文物点位、辅助展项、装置装饰、平面设计和照明设计。设计内容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如果将展览比作一场话剧,文物是演员,空间就是剧情发生的舞台,空间设计的种种内容就是道具、背景、光线甚至配音,都对剧情有影响,有塑造作用。
将观众互动展项与展览空间融合,可以帮助观众深度理解展陈内容。许多展览都应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巧妙的互动展项既可以缓解观众的参观疲劳感,又能激发其学习探索的兴趣,增加他们参观活动的“记忆点”[3]。
四、具体实践及经验探讨
(一)“内容”与“空间”的关系——常州荷园廉政文化园
围绕“以人为本”的策展理念,即展示内容的编排要围绕人的基本认知规律展开,在具体的项目实践中进行创新性尝试。
围绕“以人为本”的策展理念处理展示内容和观众的关系,在具体的项目实践进行创新性尝试。以下以荷园廉政文化馆为例,进行具体探讨。
荷园廉政文化馆坐落在常州城区西部新闸镇的开放式生态湿地公园内,公园以荷文化为主题,园内分为一环一核三区九景,即环形园路、湖区、人文景观区、休闲商业区和生态自然区,有凝碧清影、曲池听雨、秋风荷韵、宝莲荟萃、芙蓉月色、彩面映日、芦荻风荷、秋风荷韵、绿云拥扇等主要景点。
馆在园内,荷花本就出淤泥而不染,且“莲”与“廉”同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展馆建设提供了非常优秀的条件。如此的环境条件下,此处的廉政文化馆从内容上就应区别于一般的廉政文化馆的固有思维,应当向人民群众开放,内容通俗易懂,引导参观者深化廉洁意识,形成廉洁风气,营造清风正气的社会氛围。这一理念也被甲方欣然采纳,为后续的设计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文在论述行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过程中,已有部分提及。在展览设计的过程中,在内容、空间、观众三者的关系中,设计者往往以内容为核心,以空间为载体,最后让观众进入其中,任由观众自行按照既定的线路、顺序看完所有的内容,以期使观众对展览的内容形成强烈印象,进而形成广泛传播的效果。
此次展陈设计过程中,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内容”与“观众”之间的相处方式,既不是灌输也不是对话,而是一场“邂逅”。
还是“以人为本”的基础思维框架,把观众的体验环境分为两部分,大的外部环境可以“游园”,小的内部环境可以“观展”。我们尝试在“观展”的同时引入“游园”的概念,至此基本确立了“引景入园”的基本架构思路。馆在园中,游客多为亲友相携。展览的主体内容为“廉洁人物”,结合展陈的内容,整体呈现出的状态出现了变化,观众在游园的过程中忽入一片庭院,于转角处邂逅一位位历史先贤,稍作对话,通过二三趣事,点滴洗礼,些许追寻,星星点点的廉洁种子就此撒进游客的内心。
一般而言,展陈空间往往是创造出一个观众和内容独处的时空,通过整段的叙述得出一个综合主旨。荷园则不同,其主旨精神已经融入了点滴内容,观展的节奏放缓,信息传递的强度也有所下降,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周边的居民可在茶余饭后漫步园中,细细观看整个展览;又或者利用片刻空闲,或是躲雨的间隙观看一两则故事,只言片语中都在温和地传递着一种精神——廉洁的精神。
观众观展的状态会伴随具体情景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设计者要充分针对不同的情景作出具体的解读,使展陈方式具有独特的情态。优秀的设计会让人感觉它本来就该在那里,它代表了那里,它会自然而然地发出讯息,让来来往往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最终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内容”与“展示语境”的关系——常州近园展
此例是针对“内容”與“空间载体”关系的讨论。
项目背景:常州素来是百园之城,常州近园又名静园、恽家花园,坐落在江苏省常州市长生巷的常州宾馆之内,是江南地区最具明末清初风格的园林。近园作为常州的知名私家花园,在近代中国私家园林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称得上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绝响中的优美音符。全园的主厅是西野草堂,西野草堂在恽家花园时代称息影山房,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前筑月台。西野草堂为主人宴饮宾客的地方,也是主人日常与同道谈书论画之所。
这样的一处精巧的古典园林在具体设计中,如何处理内容和空间的关系,成为了设计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般而言观众进入展陈空间时,一切的设计都要围绕内容传递展开,即以内容表现为首要任务。但在项目初期,我们找到了对常州历史最了解的专家了解这个园林的背景故事,以期找到可以用来展览给观众的相关内容。在沟通的过程中,专家将园林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因此我们将展览设定为一位慈祥的老人向观众一点一滴地诉说着园林的故事,带着观众一点一点地走近并了解园林的前世今生。在这样的基础上,内容让步于“旁白”,园林本身才是展览表现的重点,所有的展陈布置被严格控制在“不打扰观众欣赏园林”的程度之下。在这样的思维架构之下,整个园林空间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美学表现,同时展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落到了空间的方方面面,为游客了解园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展览的经费相当有限,但是通过创新思维使布展形成大量留白,让园林本身的艺术美感得到了充分展现。整个展览的亮点在于思路的创新和对内容与空间关系的创新型解读,避免了陷入“在一个老房子里看新展板”的古建故居展陈设计思维陷阱。全馆没有夸张的艺术手法,没有现代展览标配的技术手段,但是在展览表现和创作思维方面,达到了另外一种突破,以一种“有力的克制”形成了一种古建布展的新思维,进行了新实践。 (三)“空间节奏”与“观众”的关系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整个内部空间根据展览主题的不同,设计为不同的高度层次,各展厅层高分别为5、7、11、17米不等,不同高度的展陈空间为相应的展览主题设计服务。这种基于内容理解,并且同时考虑了观众在空间之中的体验与感受的整体空间设计,使博物馆的公共空间层次感更加丰富完整。
不仅是展览部分的空间设计,甚至整个公共空间都非常注重与观众活动的结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整体参观流线颇为顺畅,从博物馆入口进入大厅,展厅之间以公共长廊相连接,参观线路不重复、无交叉。各常设展厅和活态展示穿插其中,大大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现代艺术作品的陈列方式,不仅是根据运河文化与地方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而且将艺术氛围与服务设施巧妙结合,使观众的参观体验得到有效延续,处处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五、“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与行业未来发展的关系
(一)标准化如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随着行业的发展,策展行业的创作环境其实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具体项目的表现语境,创作环境也应当被重视。信息爆炸的时代,创作的重心已经逐步转移,行业成熟必然会带来标准化的问题,避免“千馆一面”的核心在于标准化的对象,应当逐步标准化和固化的是创作逻辑,是对真实要素的提取分析和实事求是,而不是结果。不能把结果和客户的固有认识强行绑定,不能仅仅对既有成果进行工艺和科技的加持。
以上分享的案例均以题材和环境为事实限制條件,以具体观众为主体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最终形成了特色设计成果。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在不同的项目中相互影响和促进,逐渐形成可持续的创新力。
(二)展览展示的4.0创作时期
创作行业的“模板”效应无法避免,但是跨过了结构模仿的1.0时期,跨过了手段形式模仿的2.0时期,跨过都在说故事的3.0时期,创作者更应该大跨步地向创作方法论的4.0时期迈进。虽然实验性尚未居于中国展览展示的主流地位,但这无疑是展览展示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吴瑾.“以物为中心”与“以人为本”:小议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C].//博物馆学文集11.长沙:湖南省博物馆学会,2016:214-219.
[2]侯春燕.博物馆展陈个性化简论:从《策展简史》谈起[J].中国博物馆,2015(1):115-119.
[3]张乐.探索契合的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J].东南文化,2021(3):155-160.
作者单位:
江苏印象乾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关键词:展陈空间;体验设计;展览设计;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必要性研究
(一)展览展示行业发展阶段分析
随着展览展示行业的蓬勃发展,技术手段的不断丰富与普及,创作数量和创作周期的制约,行业内千馆一面的问题日益严重。如何打破行业瓶颈,破除千馆一面的现状,已经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展览展示作品,本质上都停留在初级阶段,即内容的生动传递。大多是以事实为基础,力求达到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创作方式基本为甲方给出内容大纲,由设计方搭配目前市面上能运用的先进的技术手段,再结合场景布置等传统手段,组合成为一座座展示馆。展示的本质趋同,制作水准的差异仅在于资金量、工艺水准和多媒体手段的多少。
(二)设计“以人为本”的必要性论述
本文论述了以“以人为本”的策展理念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核心内容为“因人而异、因题而异、因地制宜”的创作方式,即依据不同的题材、环境,依据不同人群认知的普遍规律,创作与之匹配的展览方向和展览方式。
“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观众。展览设计是为观众服务的,观众来参观,有所感受,增长知识,能有所获,这是展览设计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围绕这个目标,从业人员必须针对观众来展览的目的和需求进行充分研究。
二、行业现状及人的需求
(一)对人的需求与展示空间所提供功能的关联性研究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由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例外的情况。
观众来博物馆参观,也有自身的需求,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人员在设计布展的时候,要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当下,进入博物馆的观众,在需求方面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普遍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尊重需求方面,前来参观博物馆的观众来自各个年龄阶段和不同的职业岗位,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知识结构,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者在进行布展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展览的内容是否能够被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各异的观众理解和接受。因此,陈列设计要满足不同观众的参与需求,设计上要有一定的层次感。设计者要深入研究历史文化,确保所展出的一切真实无误,传达给观众的文物信息也是准确无误的,并且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可以设计多条展线,以供观众依据自身需要来选择参观路线。
在自我實现需求方面,格拉汉姆·布莱克认为,关于博物馆群众的自我实现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认知的需求——学习与理解。2015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中的第二条将博物馆的三大目的做了序次调整,把教育提到了首位,这与观众的认知需求是不谋而合的[1]。
(二)行业内作品的需求性缺失现状
以“千馆一面”为主要表征的个性化缺失问题,不仅在欧美地区的博物馆界深受关注,更是当代中国展陈设计面临的共性问题。
随着众多展馆的成功,“成功的展览”的标准也逐渐固化,从内容结构到展示手段,大多都围绕一种针对性的“政治正确”展开。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诸多展馆在藏品管理和展陈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探索出了一些规律和约定俗成的模式。然而,所谓经验、规律和模式往往又是利害共生的双刃剑,它们在给博物馆工作带来规范、秩序和便捷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助长了工作人员守成的惰性。博物馆策展人出于降低风险的本能考虑,往往于无意间更加强化了对既有经验、规律和模式的依赖。如此这般,久而久之,导致了展陈个性或创意的愈发弱化甚至是缺失[2]。
三、“以人为本”的核心要素
(一)核心内容与传递对象
展览展示的核心在于内容传递,而目前大部分展览展示作品,大多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即内容的生动传递。以事实为基础,达到基本的教育目的。创作方式基本为甲方给出内容大纲,由设计方搭配目前市面上能运用的先进的技术手段,再结合场景布置等传统手段,组合成为一座座展示馆,展示的本质趋同,制作水准的差异仅在于资金量、工艺水准和多媒体手段的多少。
在展览设计的过程中,内容、空间、观众三者的关系中,设计者往往以内容为核心,以空间为载体,最后将观众放入其中,由观众自行按照既定的线路、顺序看完所有的内容,以期使观众对展览的内容形成强烈印象,进而形成广泛传播的效果。
这是行业内目前最为认可的方式,然而这样的方式恰恰忽略了展览的最核心要素——人。一切的展示都是围绕人展开的,一切的手段都是以服务人为目的。只有把观众真正放到考量的第一位,所有的内容从编排到展示都符合人的一般认知规律,才有可能使展览达到预期效果。
(二)展览成功的核心要素
一场展览是否成功,判断标准不应在于制作是否精美、多媒体手段运用的多寡和艺术作品的多少。判断一次展陈活动是否成功,一个展馆或展览是否达到较高水平,应当从三个层级进行考虑:第一是信息是否传达准确,第二是信息传达是否生动,第三是是否使观众有所触动或获得引导。三个层级层层递进,达到第一个层级是合格,达到第三个层级则这个展馆或展览是绝对的上乘之作。至于制作工艺、多媒体手段和艺术品等,只需考虑其运用是否恰当,再者这些往往取决于预算的多少,不在可控范围之内。 展览使参观者能与内容在同一时空内形成融合,而展览的设计则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使展览内容的表述更加具象和生动,展示设计中还往往通过线描图解、营造场景、设计装饰、增添数字化展项等方式对展览内容进行补充。空间设计是对文字内容最直观的补充,这种对主题的形象化解读可以实现更理想的传播效果。展厅空间设计的内容包括平立面布局、参观流线、文物点位、辅助展项、装置装饰、平面设计和照明设计。设计内容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如果将展览比作一场话剧,文物是演员,空间就是剧情发生的舞台,空间设计的种种内容就是道具、背景、光线甚至配音,都对剧情有影响,有塑造作用。
将观众互动展项与展览空间融合,可以帮助观众深度理解展陈内容。许多展览都应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巧妙的互动展项既可以缓解观众的参观疲劳感,又能激发其学习探索的兴趣,增加他们参观活动的“记忆点”[3]。
四、具体实践及经验探讨
(一)“内容”与“空间”的关系——常州荷园廉政文化园
围绕“以人为本”的策展理念,即展示内容的编排要围绕人的基本认知规律展开,在具体的项目实践中进行创新性尝试。
围绕“以人为本”的策展理念处理展示内容和观众的关系,在具体的项目实践进行创新性尝试。以下以荷园廉政文化馆为例,进行具体探讨。
荷园廉政文化馆坐落在常州城区西部新闸镇的开放式生态湿地公园内,公园以荷文化为主题,园内分为一环一核三区九景,即环形园路、湖区、人文景观区、休闲商业区和生态自然区,有凝碧清影、曲池听雨、秋风荷韵、宝莲荟萃、芙蓉月色、彩面映日、芦荻风荷、秋风荷韵、绿云拥扇等主要景点。
馆在园内,荷花本就出淤泥而不染,且“莲”与“廉”同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展馆建设提供了非常优秀的条件。如此的环境条件下,此处的廉政文化馆从内容上就应区别于一般的廉政文化馆的固有思维,应当向人民群众开放,内容通俗易懂,引导参观者深化廉洁意识,形成廉洁风气,营造清风正气的社会氛围。这一理念也被甲方欣然采纳,为后续的设计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文在论述行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过程中,已有部分提及。在展览设计的过程中,在内容、空间、观众三者的关系中,设计者往往以内容为核心,以空间为载体,最后让观众进入其中,任由观众自行按照既定的线路、顺序看完所有的内容,以期使观众对展览的内容形成强烈印象,进而形成广泛传播的效果。
此次展陈设计过程中,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内容”与“观众”之间的相处方式,既不是灌输也不是对话,而是一场“邂逅”。
还是“以人为本”的基础思维框架,把观众的体验环境分为两部分,大的外部环境可以“游园”,小的内部环境可以“观展”。我们尝试在“观展”的同时引入“游园”的概念,至此基本确立了“引景入园”的基本架构思路。馆在园中,游客多为亲友相携。展览的主体内容为“廉洁人物”,结合展陈的内容,整体呈现出的状态出现了变化,观众在游园的过程中忽入一片庭院,于转角处邂逅一位位历史先贤,稍作对话,通过二三趣事,点滴洗礼,些许追寻,星星点点的廉洁种子就此撒进游客的内心。
一般而言,展陈空间往往是创造出一个观众和内容独处的时空,通过整段的叙述得出一个综合主旨。荷园则不同,其主旨精神已经融入了点滴内容,观展的节奏放缓,信息传递的强度也有所下降,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周边的居民可在茶余饭后漫步园中,细细观看整个展览;又或者利用片刻空闲,或是躲雨的间隙观看一两则故事,只言片语中都在温和地传递着一种精神——廉洁的精神。
观众观展的状态会伴随具体情景的改变而有所变化,设计者要充分针对不同的情景作出具体的解读,使展陈方式具有独特的情态。优秀的设计会让人感觉它本来就该在那里,它代表了那里,它会自然而然地发出讯息,让来来往往的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最终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内容”与“展示语境”的关系——常州近园展
此例是针对“内容”與“空间载体”关系的讨论。
项目背景:常州素来是百园之城,常州近园又名静园、恽家花园,坐落在江苏省常州市长生巷的常州宾馆之内,是江南地区最具明末清初风格的园林。近园作为常州的知名私家花园,在近代中国私家园林发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称得上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绝响中的优美音符。全园的主厅是西野草堂,西野草堂在恽家花园时代称息影山房,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前筑月台。西野草堂为主人宴饮宾客的地方,也是主人日常与同道谈书论画之所。
这样的一处精巧的古典园林在具体设计中,如何处理内容和空间的关系,成为了设计者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般而言观众进入展陈空间时,一切的设计都要围绕内容传递展开,即以内容表现为首要任务。但在项目初期,我们找到了对常州历史最了解的专家了解这个园林的背景故事,以期找到可以用来展览给观众的相关内容。在沟通的过程中,专家将园林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因此我们将展览设定为一位慈祥的老人向观众一点一滴地诉说着园林的故事,带着观众一点一点地走近并了解园林的前世今生。在这样的基础上,内容让步于“旁白”,园林本身才是展览表现的重点,所有的展陈布置被严格控制在“不打扰观众欣赏园林”的程度之下。在这样的思维架构之下,整个园林空间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美学表现,同时展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落到了空间的方方面面,为游客了解园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展览的经费相当有限,但是通过创新思维使布展形成大量留白,让园林本身的艺术美感得到了充分展现。整个展览的亮点在于思路的创新和对内容与空间关系的创新型解读,避免了陷入“在一个老房子里看新展板”的古建故居展陈设计思维陷阱。全馆没有夸张的艺术手法,没有现代展览标配的技术手段,但是在展览表现和创作思维方面,达到了另外一种突破,以一种“有力的克制”形成了一种古建布展的新思维,进行了新实践。 (三)“空间节奏”与“观众”的关系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整个内部空间根据展览主题的不同,设计为不同的高度层次,各展厅层高分别为5、7、11、17米不等,不同高度的展陈空间为相应的展览主题设计服务。这种基于内容理解,并且同时考虑了观众在空间之中的体验与感受的整体空间设计,使博物馆的公共空间层次感更加丰富完整。
不仅是展览部分的空间设计,甚至整个公共空间都非常注重与观众活动的结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整体参观流线颇为顺畅,从博物馆入口进入大厅,展厅之间以公共长廊相连接,参观线路不重复、无交叉。各常设展厅和活态展示穿插其中,大大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现代艺术作品的陈列方式,不仅是根据运河文化与地方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而且将艺术氛围与服务设施巧妙结合,使观众的参观体验得到有效延续,处处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五、“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与行业未来发展的关系
(一)标准化如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随着行业的发展,策展行业的创作环境其实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具体项目的表现语境,创作环境也应当被重视。信息爆炸的时代,创作的重心已经逐步转移,行业成熟必然会带来标准化的问题,避免“千馆一面”的核心在于标准化的对象,应当逐步标准化和固化的是创作逻辑,是对真实要素的提取分析和实事求是,而不是结果。不能把结果和客户的固有认识强行绑定,不能仅仅对既有成果进行工艺和科技的加持。
以上分享的案例均以题材和环境为事实限制條件,以具体观众为主体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最终形成了特色设计成果。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在不同的项目中相互影响和促进,逐渐形成可持续的创新力。
(二)展览展示的4.0创作时期
创作行业的“模板”效应无法避免,但是跨过了结构模仿的1.0时期,跨过了手段形式模仿的2.0时期,跨过都在说故事的3.0时期,创作者更应该大跨步地向创作方法论的4.0时期迈进。虽然实验性尚未居于中国展览展示的主流地位,但这无疑是展览展示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吴瑾.“以物为中心”与“以人为本”:小议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C].//博物馆学文集11.长沙:湖南省博物馆学会,2016:214-219.
[2]侯春燕.博物馆展陈个性化简论:从《策展简史》谈起[J].中国博物馆,2015(1):115-119.
[3]张乐.探索契合的展陈空间与公共空间: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J].东南文化,2021(3):155-160.
作者单位:
江苏印象乾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