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社会逐渐发展,人类与地理环境的联系日益紧密,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也更深入。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地理教学承载的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能力等功能显得愈加重要。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以人为本”,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要求变革高中课程体系,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1.地理教师要具备自行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
教师教学时需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必须实现的目标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就给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空间,但也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在世界地理的区域部分教学中,教师可以任意选取重要国家中的一个作为教学内容。但是,所选国家必须具有典型性,使学生通过该国家的学习,学会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说明地理位置、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分析其人口、环境、发展等方面问题,从而掌握分析区域的基本方法。要知道教科书只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材料,无论教师选择哪些材料用于教学,关键是通过“个案”教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各项“标准”,最终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这实际上是对地理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更高要求。地理教师只有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不断强化地理科学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才能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2.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多媒体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又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讲到青藏高原,首先显示一幅中国地图:然后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图上出现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及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再点击放大,在高原上出现高大山脉,直观反映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景象;接着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电脑上做练习,即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这部分内容。
3.教师应具有教学智慧。
在应对课堂中的错误、突发和偶发事件,并将之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教学活动中,根据与学生沟通发现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教材上没有的。比如,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是他们在学习中产生新旧经验矛盾冲突的结果,这种问题往往具有动态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此时教师要抓住弥足珍贵的机会,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质疑、讨论与辨析,既能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扩充,又能实现教学效果的强化。
4.坚持兴趣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而学生这种自主性学习的原动力来自于对课程的兴趣。现实教学中发现,如果学生对某一科目感兴趣,那这科学习会更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充分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导,使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兴趣。在浓厚兴趣的支撑下,学生自然会加强对地理这一科目的学习,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最终利于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建立。
5.采用互动式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有些老师上课时总摆出一幅很严肃的面孔,课堂上不允许学生说话,认为上课时候学生说话就是不听课,是违反课堂纪律、是坏学生的表现。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提倡互动式教学,上课时与学生互动,让有疑问或不懂的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帮助他们讲解,让学生心里的困惑及时得到解答。对他们学习的帮助更大,同时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在课堂中相互讨论及交流,如有某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不理解的时候,可以给一定时间让他们相互交流,最后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以及选这个答案的理由,等等。互动式教学中,老师不应该把整节课时间都用在讲学上,假如四十五分钟为一节课,那么老师至少要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自己看书,消化本节课内容。同时老师恰好能利用这个时间给有疑问的学生解答,对个别学生进行专门辅导,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互动式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方法的结合。这样进行互动式教学的同时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教学轻松高效地进行。
6.概念教学要提供实物(照片、视频等)进行演示。
概念是人們对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所以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可能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范围。进行概念教学时可给学生提供一些和概念有关的照片、视频、模型等,让学生先直观感受、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对地理事物或现象有一个感性直观认识。再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内涵。范例与表象都是学习者获取概念的重要条件与基础。范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主要直观特征;表象具有直观性与概括性,充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渡纽带。因此,地理概念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范例,丰富他们的表象,为概念理解和掌握奠定基础。如学习“天体”概念时,这一概念距离学生生活很远,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属于“天体”的事物,如大气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垃圾、尘埃等,让学生总结这些事物的共性,即太空中所有事物的总称。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个专业性较强的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让学生积极关注新的学习内容,激活现有知识、经验和技能,接受新知识。地理教师要在每节新授课之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如预习什么内容,预习到什么程度,怎样预习,并做出必要指导,使学生明确预习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掌握预习方法,从而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学生在预习中要将教材、学案、图册三者相互对照,并用不同颜色笔做预习笔记,发现并标注出自己在某些知识和概念上的盲区,这样就能在课堂学习中有针对性地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和同学间的相互讨论、交流予以解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地理教师要具备自行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
教师教学时需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必须实现的目标自行选择教学内容,这就给地理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空间,但也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在世界地理的区域部分教学中,教师可以任意选取重要国家中的一个作为教学内容。但是,所选国家必须具有典型性,使学生通过该国家的学习,学会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说明地理位置、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分析其人口、环境、发展等方面问题,从而掌握分析区域的基本方法。要知道教科书只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材料,无论教师选择哪些材料用于教学,关键是通过“个案”教学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各项“标准”,最终达到规定的教学要求,这实际上是对地理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更高要求。地理教师只有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不断强化地理科学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才能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2.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多媒体通过软件控制,可把地图任意放大、缩小,既能看到全图,又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讲到青藏高原,首先显示一幅中国地图:然后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图上出现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及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再点击放大,在高原上出现高大山脉,直观反映出“远看是山、近看是川”,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景象;接着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在电脑上做练习,即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这部分内容。
3.教师应具有教学智慧。
在应对课堂中的错误、突发和偶发事件,并将之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教学活动中,根据与学生沟通发现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教材上没有的。比如,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是他们在学习中产生新旧经验矛盾冲突的结果,这种问题往往具有动态性、深刻性和创新性,此时教师要抓住弥足珍贵的机会,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质疑、讨论与辨析,既能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扩充,又能实现教学效果的强化。
4.坚持兴趣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而学生这种自主性学习的原动力来自于对课程的兴趣。现实教学中发现,如果学生对某一科目感兴趣,那这科学习会更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充分抓住学生这一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导,使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兴趣。在浓厚兴趣的支撑下,学生自然会加强对地理这一科目的学习,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最终利于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建立。
5.采用互动式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有些老师上课时总摆出一幅很严肃的面孔,课堂上不允许学生说话,认为上课时候学生说话就是不听课,是违反课堂纪律、是坏学生的表现。其实,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提倡互动式教学,上课时与学生互动,让有疑问或不懂的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课堂上帮助他们讲解,让学生心里的困惑及时得到解答。对他们学习的帮助更大,同时一定程度上允许学生在课堂中相互讨论及交流,如有某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不理解的时候,可以给一定时间让他们相互交流,最后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以及选这个答案的理由,等等。互动式教学中,老师不应该把整节课时间都用在讲学上,假如四十五分钟为一节课,那么老师至少要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自己看书,消化本节课内容。同时老师恰好能利用这个时间给有疑问的学生解答,对个别学生进行专门辅导,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互动式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方法的结合。这样进行互动式教学的同时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教学轻松高效地进行。
6.概念教学要提供实物(照片、视频等)进行演示。
概念是人們对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所以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可能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范围。进行概念教学时可给学生提供一些和概念有关的照片、视频、模型等,让学生先直观感受、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对地理事物或现象有一个感性直观认识。再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内涵。范例与表象都是学习者获取概念的重要条件与基础。范例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主要直观特征;表象具有直观性与概括性,充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渡纽带。因此,地理概念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范例,丰富他们的表象,为概念理解和掌握奠定基础。如学习“天体”概念时,这一概念距离学生生活很远,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属于“天体”的事物,如大气中的人造卫星、太空垃圾、尘埃等,让学生总结这些事物的共性,即太空中所有事物的总称。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个专业性较强的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让学生积极关注新的学习内容,激活现有知识、经验和技能,接受新知识。地理教师要在每节新授课之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如预习什么内容,预习到什么程度,怎样预习,并做出必要指导,使学生明确预习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掌握预习方法,从而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学生在预习中要将教材、学案、图册三者相互对照,并用不同颜色笔做预习笔记,发现并标注出自己在某些知识和概念上的盲区,这样就能在课堂学习中有针对性地通过教师的讲解、指导和同学间的相互讨论、交流予以解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