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的文章无论于中国文坛,抑或中学语文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细细思忖,近些年来鲁迅的文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比例一降再降,仅剩《孔乙己》《故乡》《藤野先生》等几篇,与鲁迅先生的地位与影响极不相称。究其原因,既有其作品文风冷峻、意蕴深厚的因素,也与教师教法单一,缺乏创新不无关系。教学《孔乙己》时,笔者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改革与探索,让经典文本上出了时尚的味道,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一、编演剧本,活跃课堂气氛
“小伙计,你把勺子举起来,我看看勺子里面羼水了没有。”“别急,别急,我先检查一下壶底,你们这些做生意的呀,鬼精鬼精了,会不会提前往壶底里羼水了呢?”“你别着急,慢慢来,慢慢来,我要看着你把胡子放在热水里,我才放心”……
这是学生们在表演课本剧《孔乙己》之“争执”。
“孔乙己,你真的上过学?”“孔乙己,你上了那么多年的学,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孔乙己,你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怎么连个名字也不会给自己取一个呀”……
这是学生们在表演课本剧《孔乙己》之“开心”。
……
长期以来,鲁迅的文章一直都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点,限于其作品强烈的时代性,冷峻深邃的行文风格,兼以教师照本宣科,以教参见解替代学生个性解读的做法,学生们对《孔乙己》之类的文章没有丝毫的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与课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这节课上,笔者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逐词逐句条分缕析,而是组织学生开展了剧本编排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因为简单的剧本编排活动,不仅学生深刻理解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那个病态社会中的人情冷暖,还充分激发了他们编排剧本的好奇心与积极性。课下,学生们开始主动阅读教材“附录”版块中“谈谈戏剧文学”相关知识,并依循相关理论编演了第四单元几篇课文的剧本,令人大呼精彩。
二、联系生活,消除时代沟壑
“老师,我们在学习中也切不可死记硬背,应当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否则的话,我们也会像孔乙己一样‘百无一用’,落得个惨兮兮的下场,对吗?
“彦飞同学学习很努力,我们班有几名学生老是嘲笑他,有时候说的话很难听,我觉得我们应该改掉这一毛病,否则的话,这与民国时期‘短衣帮’的所作所为有什么区别呢?”
“看电视上网,‘扶不扶’‘碰瓷’等词汇时常会映入我们的眼帘,我想这与我们整个社会的国民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希望大家都能以一颗真诚的心灵面对彼此,让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和谐、美好……”
……
追本溯源,初中生对经典文本缺乏热情的根本原因是不能紧密地联系生活。这节课,笔者向学生们展示了这样的一道问题:结合身边的人和事,谈一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很快地将当时的科举考试与当前的应试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消除了时代的沟壑,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时尚的光泽。以上几句话均出自学生们的口中,从中不难发现,只要教师敢于改革、积极创新,学生们会迅速地爱上这些经典文本,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
三、文本对比,深化主题理解
“与范进相比,孔乙己的生活境遇更悲惨,他没有妻儿,可能从小就是一个孤儿,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从这点来看,范进要比孔乙己强许多。”
“孔乙己自命清高,每每有人嘲笑他,他总是有所抗争,即使这些抗争显得多么地软弱无力。相对来讲,范进逆来顺受、自卑自贱的功夫要超出孔乙己许多。或许,在那个年代里,这也是范进终于中举,迎来自己生活春天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他俩所在的社会环境非常相似,范进中举前无人关心,连老丈人都不给一口好气,中举后连张乡绅都忙不迭地过来巴结。其实孔乙己的生活环境又何尝不是如此,‘短衣帮’对孔乙己冷嘲热讽自不必说,相信如若他中了举,和丁举人等混为一流,相信这些‘短衣帮’也一定还会诚惶诚恐,摇尾乞怜。”
……
的确,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因为《孔乙己》《范进中举》在写作体裁、社会背景、作者文风、语言特点等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学生在比较中可以快速、深刻地领悟主题、认知内涵,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想的教学目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多多学习、借鉴。
总之,教无定法,但须得法。徜徉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都需要创新教法,让经典文本散发出时尚的味道,引导初中生读懂经典、爱上经典。
吕海斌,教师,现居山东莱芜。
一、编演剧本,活跃课堂气氛
“小伙计,你把勺子举起来,我看看勺子里面羼水了没有。”“别急,别急,我先检查一下壶底,你们这些做生意的呀,鬼精鬼精了,会不会提前往壶底里羼水了呢?”“你别着急,慢慢来,慢慢来,我要看着你把胡子放在热水里,我才放心”……
这是学生们在表演课本剧《孔乙己》之“争执”。
“孔乙己,你真的上过学?”“孔乙己,你上了那么多年的学,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孔乙己,你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怎么连个名字也不会给自己取一个呀”……
这是学生们在表演课本剧《孔乙己》之“开心”。
……
长期以来,鲁迅的文章一直都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点,限于其作品强烈的时代性,冷峻深邃的行文风格,兼以教师照本宣科,以教参见解替代学生个性解读的做法,学生们对《孔乙己》之类的文章没有丝毫的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与课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这节课上,笔者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逐词逐句条分缕析,而是组织学生开展了剧本编排活动,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因为简单的剧本编排活动,不仅学生深刻理解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那个病态社会中的人情冷暖,还充分激发了他们编排剧本的好奇心与积极性。课下,学生们开始主动阅读教材“附录”版块中“谈谈戏剧文学”相关知识,并依循相关理论编演了第四单元几篇课文的剧本,令人大呼精彩。
二、联系生活,消除时代沟壑
“老师,我们在学习中也切不可死记硬背,应当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否则的话,我们也会像孔乙己一样‘百无一用’,落得个惨兮兮的下场,对吗?
“彦飞同学学习很努力,我们班有几名学生老是嘲笑他,有时候说的话很难听,我觉得我们应该改掉这一毛病,否则的话,这与民国时期‘短衣帮’的所作所为有什么区别呢?”
“看电视上网,‘扶不扶’‘碰瓷’等词汇时常会映入我们的眼帘,我想这与我们整个社会的国民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希望大家都能以一颗真诚的心灵面对彼此,让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和谐、美好……”
……
追本溯源,初中生对经典文本缺乏热情的根本原因是不能紧密地联系生活。这节课,笔者向学生们展示了这样的一道问题:结合身边的人和事,谈一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很快地将当时的科举考试与当前的应试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消除了时代的沟壑,让语文课堂散发出时尚的光泽。以上几句话均出自学生们的口中,从中不难发现,只要教师敢于改革、积极创新,学生们会迅速地爱上这些经典文本,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
三、文本对比,深化主题理解
“与范进相比,孔乙己的生活境遇更悲惨,他没有妻儿,可能从小就是一个孤儿,甚至连一个像样的名字都没有,从这点来看,范进要比孔乙己强许多。”
“孔乙己自命清高,每每有人嘲笑他,他总是有所抗争,即使这些抗争显得多么地软弱无力。相对来讲,范进逆来顺受、自卑自贱的功夫要超出孔乙己许多。或许,在那个年代里,这也是范进终于中举,迎来自己生活春天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他俩所在的社会环境非常相似,范进中举前无人关心,连老丈人都不给一口好气,中举后连张乡绅都忙不迭地过来巴结。其实孔乙己的生活环境又何尝不是如此,‘短衣帮’对孔乙己冷嘲热讽自不必说,相信如若他中了举,和丁举人等混为一流,相信这些‘短衣帮’也一定还会诚惶诚恐,摇尾乞怜。”
……
的确,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因为《孔乙己》《范进中举》在写作体裁、社会背景、作者文风、语言特点等方面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学生在比较中可以快速、深刻地领悟主题、认知内涵,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想的教学目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多多学习、借鉴。
总之,教无定法,但须得法。徜徉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都需要创新教法,让经典文本散发出时尚的味道,引导初中生读懂经典、爱上经典。
吕海斌,教师,现居山东莱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