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博会举世瞩目,精彩纷呈。有多少国家、多少中外人士,在为世博会增色添彩!且看——
卢森堡馆馆长托马斯
托马斯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圈里有相当大的知名度,这是因为他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钟山脚下学汉语时,与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的画家毛焰合作,在“托马斯系列”中以很酷的姿态出镜,落雪无痕地融入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玄妙语境。
现在,托马斯来到上海,担任世博园卢森堡馆的馆长,也许还是世博园区里最年轻的馆长。像许多在中国生活工作有一段时日的老外一样,他也有一个中文名字叫罗浩林。
10年前,时年25岁的托马斯·罗德瓦尔德从卢森堡来到中国留学,开始学中文,随后在卢森堡驻华大使馆工作,当一名随员。后来他又来到上海,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顺利地取得了文凭和学位。正当他兴冲冲到处求职时,他被卢森堡驻沪总领事馆相中,任命为卢森堡馆馆长。卢森堡馆的设计师瓦伦蒂尼也来了。此人不可小觑。1991年瓦伦蒂尼代表卢森堡参加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02年还创办了卢森堡第一本建筑类杂志。后来他还设计过德国亚琛欧洲文化中心、挪威斯塔万格音乐厅、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之家等著名建筑。
进入上海世博会卢森堡馆内,就像进入一个中世纪的城堡。正如瓦伦蒂尼一再强调的,它是一座迷你展馆。“称为‘欧洲绿色心脏’的卢森堡国面积很小,所以展馆小一点是应该的。不过如果按国土面积算的话,可能是最大的,而且是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以来,面积最大的卢森堡展馆。”托马斯说。卢森堡馆强调的是“亦小亦美”,并将这四个超过人体的汉字刻在城堡的外墙上。
托马斯对我们说:“我们国家有许多森林和古堡,所以就叫卢森堡,中文翻译得很传神啊。有些古堡有1000多年历史了,首都之外,大多散落在乡村,有些不能住人,只留陈迹供人凭吊,因此卢森堡也有‘千堡之国’的美誉。这次瓦伦蒂尼先生的设计体现了这个特点,整个展馆就是一个童话般的城堡,看上去有点变形,以符合孩子的童话的语境和孩子的审美心理。”
2010年4月28日,在严密的保安护卫下,经过了9755公里的长途跋涉后,首次走出国门的卢森堡国宝—“金色少女”雕像原件在卢森堡馆入口处一根3米高的钢柱之上举行了揭幕仪式。
“金色少女”雕像由卢森堡著名艺术家克劳斯西托于1923年创作,坐落于卢森堡市中心,是卢森堡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在卢森堡本国的纪念碑底座高达12米,人们用肉眼很难看到少女雕像真容,而在世博园卢森堡馆,观众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少女雕像。身着战袍的少女鸟瞰整个城市,微微欠身,献上手中的橄榄枝。这尊雕像象征着自由和国家主权,在卢森堡,“金色少女”站在宪法广场中央高耸的英雄纪念碑顶上。这座纪念碑于1923年完工,当时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3000名卢森堡士兵而建的。1940年,英雄纪念碑遭纳粹侵略者推倒并部分损毁,二战后残存部分也不知所踪,直到1981年才被再次发现。为了重塑雕像,卢森堡人民自发组织了一场全国性募捐活动,1985年,雕像重新矗立在卢森堡市的宪法广场上,被视为卢森堡国宝和国家的象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通过“森林中的城堡”这一展馆外观吸引游客外,内部展示突出申根小镇,以此加深参观者对卢森堡的认识。申根是卢森堡的一座边境小镇。1985年6月14日,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5国在这里签署了著名的《申根协定》。这一协定旨在实现欧洲国家、特别是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人员和货物自由往来,以推动欧洲统一进程。
“我相信许多去过欧洲的中国人都听说过《申根协定》并从中获得过方便,而2010年恰恰是《申根协定》签署25年,也许会有不少中国游客在参观完卢森堡馆之后会生出去申根一游的念头。”托马斯说。
外国人志愿者团团长诺扬·罗拿
上海市长宁区外国人志愿者团的团长诺扬·罗拿先生长着一张标准的土耳其人脸,深邃的双眼,笔挺瘦窄略带鹰钩的鼻子。他办公室书橱里满满的都是中文书,问他是否有阅读障碍,他的脸上透露出一丝“骄傲”—“我先后在北京语言学院和武汉大学学习中文和中国古代史,也是迄今唯一的一位在中国取得硕士学位的土耳其公民。我用中文写了4万字的论文,还会有障碍吗?不像有些老外,只能说,不能阅读和书写。我繁体字、甲骨文都学过。土耳其总统来中国,我替胡锦涛主席当翻译。”
确实,罗拿有骄傲的资本。他是长宁区文明“巡访团”的一员,被称作“洋啄木鸟”,平时有事没事爱挑些“刺儿”,比如交通问题、服务礼仪、市容整洁、标语路标等等。他不仅能在餐厅菜单上发现英语翻译上的错误,还能在商场里发现中文标志甚至拼音上的疏忽,让人不得不叹服。而这一切,源于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他在这里已经居住了10多年,是老“上海”了。
还在土耳其时,罗拿就学习了中文,是中土建交后第二位公派到中国的留学生。毕业后在土耳其驻中国大使馆工作。土耳其总统德米雷尔来华访问,希望在上海建立总领事馆,这个任务就落在了罗拿身上。
在罗拿办公室的书架上,除了《上海对外开放》等专业书籍外,还有一排排的荣誉证书和奖杯奖章。其中,2005年获得的“白玉兰荣誉奖”表彰他为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
“世博会不仅仅是上海的,也是全世界的。在上海的‘洋居民’也要出份力。”罗拿由衷地说道。要说他与世博结缘,那是2000年,上海拍摄申办世博会的宣传片,那里面就有罗拿的镜头。
“因为我住在长宁区的古北地区,那里是沪上外国人集中居住地,我又比较有名,经常参加居委会、街道各项活动。宣传片目的是要介绍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所以要找一个长期居住的外国人,需要这么一个镜头来展示城市形象,他们就找到了我。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关心上海世博会了。”
由于这段特殊经历,罗拿对世博的感情很深。上海长宁区人民政府、上海市政协召开过几次座谈会,听取外国人特别是驻沪领事馆官员的意见。罗拿受邀参加会议,积极发言提建议。他还把文明“巡访团”和世博外国志愿者团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对上海的各个环节—市容、环保、礼仪等进行明查暗访。比如他们来到大型购物中心,对中英文标志说明进行核对,发现“英文错的地方很多,还有方向箭头指错等等,都一一指出来”。对于公园里的公共设施—垃圾箱、椅子等的设置、公园门口的介绍等也进行了纠正。还有高档办公楼的大堂、停车场、公共厕所,从语言、环境、布置各方面进行了查访监督。
“我们举办了一些说明会,邀请普通居民参加,提倡文明出行,教授一些外国礼仪。”罗拿介绍说,他们还在不同地区的十字路口,早上高峰时协助交警指挥交通,发放交通法规、文明出行和世博会的宣传手册。老外当交通协管员?真是很难想象啊!“我们对乱穿马路的行人和车辆进行了劝说,他们还挺配合。”罗拿笑说。
罗拿领衔的这个外国人志愿者团里有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南非人、日本人、韩国人、美国人、印度人、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他们的职业也各式各样,不少在外资公司工作,也有酒店经理、英文老师,还有家庭主妇。罗拿说,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所以他们还可以为从本国来上海参观世博会的人提供帮助。
世博期间,土耳其馆举办一系列活动,比如土耳其演员表演民间歌舞,让更多的上海居民了解土耳其文化。“6月20日,是土耳其馆日,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会来,核心活动都安排在那天,应该非常热闹,还有烧烤、甜品、咖啡等土耳其美食……估计那天会有不少土耳其人飞来上海参加。”罗拿认为自己可以向从本国来的友人介绍中国、介绍上海、介绍长宁;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中国人介绍土耳其的方方面面。
总规划师吴志强
6年前,经过一轮一轮的筛选,吴志强率领他的同济团队设计的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方案脱颖而出。他担任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世界规划院校大会秘书长、亚洲规划学院联合会主席,众多因素集中起来,总规划师的重任落到了他的肩膀上。
吴志强对笔者说:“我的方案主要考虑的是,我们的设计能否体现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建筑单体当然由各个国家来设计建造,但是底板是主办国的,如果底板不好,就不能反映出中国人的创意。要确立园区规划的核心理念,并直接解释我们的主题思想。其实,园区就是最直接地回答什么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是一种演绎和示范。整个园区就是未来的、走向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就是个最大的试验宣传品,能够在世博会的历史上展开新的篇章。”新篇章的帷幕就在吴志强的手中慢慢拉开。上海世博会预计将吸引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参观者前往参观,还有各国政要、名流,如何保证这样庞大的参观人群能够看得尽兴、玩得尽兴,交通、卫生、突发状况……都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世博会就像奥运会一样,它是一个国家的盛会,不能出现差错。”他认真地说。
在本届上海世博会上,英国馆尖锐的刺、西班牙馆性感的藤板、俄罗斯馆童话般的世界……都是想象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吴志强相信,这样的实验一定会对中国民用建筑产生深刻而又积极的影响。吴志强说:“就技术而言,光电、LED、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世博会对于中国建筑,可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影响,未来的城市一定是个性昭彰的产物。至于这些新技术应用到中国的民用建筑上来的时间,我想,很快。在不同的时间段,日常生活中会有不同的应用。”
“事实上,在网络时代,世博会受到了巨大挑战。我们希望能为世博会提供一些新的要素。中国生态城市的技术和国际先进水平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现在建筑的潮流,正在从追求速度的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需求转变,低碳、可持续、绿色建筑的发展代表了世界建筑发展的潮流。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了飞速的发展。而上海世博会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师集体创新的结果,大型国际建筑的国际招标,主要都是中国人在主持,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吴志强自豪地说。□
卢森堡馆馆长托马斯
托马斯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圈里有相当大的知名度,这是因为他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钟山脚下学汉语时,与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的画家毛焰合作,在“托马斯系列”中以很酷的姿态出镜,落雪无痕地融入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玄妙语境。
现在,托马斯来到上海,担任世博园卢森堡馆的馆长,也许还是世博园区里最年轻的馆长。像许多在中国生活工作有一段时日的老外一样,他也有一个中文名字叫罗浩林。
10年前,时年25岁的托马斯·罗德瓦尔德从卢森堡来到中国留学,开始学中文,随后在卢森堡驻华大使馆工作,当一名随员。后来他又来到上海,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读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顺利地取得了文凭和学位。正当他兴冲冲到处求职时,他被卢森堡驻沪总领事馆相中,任命为卢森堡馆馆长。卢森堡馆的设计师瓦伦蒂尼也来了。此人不可小觑。1991年瓦伦蒂尼代表卢森堡参加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02年还创办了卢森堡第一本建筑类杂志。后来他还设计过德国亚琛欧洲文化中心、挪威斯塔万格音乐厅、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之家等著名建筑。
进入上海世博会卢森堡馆内,就像进入一个中世纪的城堡。正如瓦伦蒂尼一再强调的,它是一座迷你展馆。“称为‘欧洲绿色心脏’的卢森堡国面积很小,所以展馆小一点是应该的。不过如果按国土面积算的话,可能是最大的,而且是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以来,面积最大的卢森堡展馆。”托马斯说。卢森堡馆强调的是“亦小亦美”,并将这四个超过人体的汉字刻在城堡的外墙上。
托马斯对我们说:“我们国家有许多森林和古堡,所以就叫卢森堡,中文翻译得很传神啊。有些古堡有1000多年历史了,首都之外,大多散落在乡村,有些不能住人,只留陈迹供人凭吊,因此卢森堡也有‘千堡之国’的美誉。这次瓦伦蒂尼先生的设计体现了这个特点,整个展馆就是一个童话般的城堡,看上去有点变形,以符合孩子的童话的语境和孩子的审美心理。”
2010年4月28日,在严密的保安护卫下,经过了9755公里的长途跋涉后,首次走出国门的卢森堡国宝—“金色少女”雕像原件在卢森堡馆入口处一根3米高的钢柱之上举行了揭幕仪式。
“金色少女”雕像由卢森堡著名艺术家克劳斯西托于1923年创作,坐落于卢森堡市中心,是卢森堡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在卢森堡本国的纪念碑底座高达12米,人们用肉眼很难看到少女雕像真容,而在世博园卢森堡馆,观众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少女雕像。身着战袍的少女鸟瞰整个城市,微微欠身,献上手中的橄榄枝。这尊雕像象征着自由和国家主权,在卢森堡,“金色少女”站在宪法广场中央高耸的英雄纪念碑顶上。这座纪念碑于1923年完工,当时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3000名卢森堡士兵而建的。1940年,英雄纪念碑遭纳粹侵略者推倒并部分损毁,二战后残存部分也不知所踪,直到1981年才被再次发现。为了重塑雕像,卢森堡人民自发组织了一场全国性募捐活动,1985年,雕像重新矗立在卢森堡市的宪法广场上,被视为卢森堡国宝和国家的象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通过“森林中的城堡”这一展馆外观吸引游客外,内部展示突出申根小镇,以此加深参观者对卢森堡的认识。申根是卢森堡的一座边境小镇。1985年6月14日,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5国在这里签署了著名的《申根协定》。这一协定旨在实现欧洲国家、特别是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人员和货物自由往来,以推动欧洲统一进程。
“我相信许多去过欧洲的中国人都听说过《申根协定》并从中获得过方便,而2010年恰恰是《申根协定》签署25年,也许会有不少中国游客在参观完卢森堡馆之后会生出去申根一游的念头。”托马斯说。
外国人志愿者团团长诺扬·罗拿
上海市长宁区外国人志愿者团的团长诺扬·罗拿先生长着一张标准的土耳其人脸,深邃的双眼,笔挺瘦窄略带鹰钩的鼻子。他办公室书橱里满满的都是中文书,问他是否有阅读障碍,他的脸上透露出一丝“骄傲”—“我先后在北京语言学院和武汉大学学习中文和中国古代史,也是迄今唯一的一位在中国取得硕士学位的土耳其公民。我用中文写了4万字的论文,还会有障碍吗?不像有些老外,只能说,不能阅读和书写。我繁体字、甲骨文都学过。土耳其总统来中国,我替胡锦涛主席当翻译。”
确实,罗拿有骄傲的资本。他是长宁区文明“巡访团”的一员,被称作“洋啄木鸟”,平时有事没事爱挑些“刺儿”,比如交通问题、服务礼仪、市容整洁、标语路标等等。他不仅能在餐厅菜单上发现英语翻译上的错误,还能在商场里发现中文标志甚至拼音上的疏忽,让人不得不叹服。而这一切,源于他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他在这里已经居住了10多年,是老“上海”了。
还在土耳其时,罗拿就学习了中文,是中土建交后第二位公派到中国的留学生。毕业后在土耳其驻中国大使馆工作。土耳其总统德米雷尔来华访问,希望在上海建立总领事馆,这个任务就落在了罗拿身上。
在罗拿办公室的书架上,除了《上海对外开放》等专业书籍外,还有一排排的荣誉证书和奖杯奖章。其中,2005年获得的“白玉兰荣誉奖”表彰他为上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的特殊贡献。
“世博会不仅仅是上海的,也是全世界的。在上海的‘洋居民’也要出份力。”罗拿由衷地说道。要说他与世博结缘,那是2000年,上海拍摄申办世博会的宣传片,那里面就有罗拿的镜头。
“因为我住在长宁区的古北地区,那里是沪上外国人集中居住地,我又比较有名,经常参加居委会、街道各项活动。宣传片目的是要介绍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所以要找一个长期居住的外国人,需要这么一个镜头来展示城市形象,他们就找到了我。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关心上海世博会了。”
由于这段特殊经历,罗拿对世博的感情很深。上海长宁区人民政府、上海市政协召开过几次座谈会,听取外国人特别是驻沪领事馆官员的意见。罗拿受邀参加会议,积极发言提建议。他还把文明“巡访团”和世博外国志愿者团的工作结合在一起,对上海的各个环节—市容、环保、礼仪等进行明查暗访。比如他们来到大型购物中心,对中英文标志说明进行核对,发现“英文错的地方很多,还有方向箭头指错等等,都一一指出来”。对于公园里的公共设施—垃圾箱、椅子等的设置、公园门口的介绍等也进行了纠正。还有高档办公楼的大堂、停车场、公共厕所,从语言、环境、布置各方面进行了查访监督。
“我们举办了一些说明会,邀请普通居民参加,提倡文明出行,教授一些外国礼仪。”罗拿介绍说,他们还在不同地区的十字路口,早上高峰时协助交警指挥交通,发放交通法规、文明出行和世博会的宣传手册。老外当交通协管员?真是很难想象啊!“我们对乱穿马路的行人和车辆进行了劝说,他们还挺配合。”罗拿笑说。
罗拿领衔的这个外国人志愿者团里有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南非人、日本人、韩国人、美国人、印度人、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他们的职业也各式各样,不少在外资公司工作,也有酒店经理、英文老师,还有家庭主妇。罗拿说,由于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所以他们还可以为从本国来上海参观世博会的人提供帮助。
世博期间,土耳其馆举办一系列活动,比如土耳其演员表演民间歌舞,让更多的上海居民了解土耳其文化。“6月20日,是土耳其馆日,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会来,核心活动都安排在那天,应该非常热闹,还有烧烤、甜品、咖啡等土耳其美食……估计那天会有不少土耳其人飞来上海参加。”罗拿认为自己可以向从本国来的友人介绍中国、介绍上海、介绍长宁;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中国人介绍土耳其的方方面面。
总规划师吴志强
6年前,经过一轮一轮的筛选,吴志强率领他的同济团队设计的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方案脱颖而出。他担任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世界规划院校大会秘书长、亚洲规划学院联合会主席,众多因素集中起来,总规划师的重任落到了他的肩膀上。
吴志强对笔者说:“我的方案主要考虑的是,我们的设计能否体现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建筑单体当然由各个国家来设计建造,但是底板是主办国的,如果底板不好,就不能反映出中国人的创意。要确立园区规划的核心理念,并直接解释我们的主题思想。其实,园区就是最直接地回答什么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是一种演绎和示范。整个园区就是未来的、走向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就是个最大的试验宣传品,能够在世博会的历史上展开新的篇章。”新篇章的帷幕就在吴志强的手中慢慢拉开。上海世博会预计将吸引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参观者前往参观,还有各国政要、名流,如何保证这样庞大的参观人群能够看得尽兴、玩得尽兴,交通、卫生、突发状况……都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世博会就像奥运会一样,它是一个国家的盛会,不能出现差错。”他认真地说。
在本届上海世博会上,英国馆尖锐的刺、西班牙馆性感的藤板、俄罗斯馆童话般的世界……都是想象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吴志强相信,这样的实验一定会对中国民用建筑产生深刻而又积极的影响。吴志强说:“就技术而言,光电、LED、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世博会对于中国建筑,可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影响,未来的城市一定是个性昭彰的产物。至于这些新技术应用到中国的民用建筑上来的时间,我想,很快。在不同的时间段,日常生活中会有不同的应用。”
“事实上,在网络时代,世博会受到了巨大挑战。我们希望能为世博会提供一些新的要素。中国生态城市的技术和国际先进水平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现在建筑的潮流,正在从追求速度的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需求转变,低碳、可持续、绿色建筑的发展代表了世界建筑发展的潮流。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了飞速的发展。而上海世博会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师集体创新的结果,大型国际建筑的国际招标,主要都是中国人在主持,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吴志强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