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拥有一块“七彩贤丰苑”农场,如何利用好这块小农场,让它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呢?从小农场入手,对促进课文教学、积累作文素材、开展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
关键词:农场;大语文;实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念,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处处有语文,处处是语文,语文教育是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增加语文教学的渠道、凝聚语文教学合力的变革性教育实践。如何利用好这块小小的农场,开展大语文教育,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呢?笔者就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利用小农场,促进课文教学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田园、乡村、动植物等内容的课文,如一年级上册的《菜园里》《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五下的《祖父的园子》,六上《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等。如果利用好农场,就能对这些课文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我们的教学中很多环节都会辅以直观的手段,特别是低年级教学。以一年级上册的《菜园里》为例,在对这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我们老师常常采用的是看图法,如在教学“萝卜地下捉迷藏”这句时,学生也能理解,但是只能局限于平面认识。现在有了农场之后,我们就可以这样来教学:
师:小朋友们,我们现在到了农场。请找找看,萝卜在哪?
生:老师,萝卜在这里。
师:可是我没有看见萝卜啊!
生:老师,萝卜在地下呢!
师:哦,原来它藏起来了,它是在和我们——
生:捉迷藏。
师:所以这个藏字上面是草字头,盖上一些伪装的东西,别人就找不到啦!再找找看,农场里还有哪些东西藏起来了?
生:土豆。
生:番薯。
生:大头菜。
师: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土豆地下——
生:捉迷藏。
生:番薯地下捉迷藏。
生:大头菜地下捉迷藏。
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萝卜地下捉迷藏的意思,而且还能让学生了解到其他蔬菜的一些知識,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这样新鲜的环境中充满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2.体会课文情感
教材中的一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不采用一些手段,学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以二年级上册《农业的变化真大》为例,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孩子观看农业科技成就展览,感受科技带给人类的好处,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但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杂交水稻、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是不太容易理解的。刚好我们的农场里就有大棚,这不是让学生能直观感受的绝佳场所吗?于是就有了以下片断:
我把学生带到大棚里,让学生看看大棚里种植的草莓以及其他的一些蔬菜、多肉植物等。
师:小朋友们,我们走进这大棚里有什么感觉啊?
生:这里非常暖和。
生:这里有很多外面没有的蔬菜和植物。
师:这就是书上说的——
生:(齐读)这种大棚能准确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在寒冷的冬季也能让百花盛开,瓜果飘香。
师:如果没有这种大棚呢?
生:我们就吃不到美味的草莓。
生:我们就吃不到很多新鲜的蔬菜。
生:这些多肉植物也会死亡。
师:以前可是没有这样的技术,所以人们想吃脆脆的黄瓜、甜甜的西瓜只能等到夏天,可是现在,我们就能吃到很多不是这个季节的东西了,这都是科技带来的啊,所以书上说——
生: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的变化真大!
有了这样亲身的体验,不用教师再出力不讨好地解释各种知识,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文章要表达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利用小农场,积累作文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说,小学生的作文只要能以自己熟悉的事物为素材,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即可。
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单元的口语交际、作文内容都是关于农村、动植物的,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植物》、三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作文《我们的课余生活》、四年级下第一单元作文《我们的校园》、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等。遇到这样的内容时,如果学生平时没有注意积累,作文就会言之无物,套话连篇,缺乏真情实感。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农场去观察、体验,获取素材。
1.积累观察类素材
学生如果没有亲自动手活动和观察,就不能得到第一手感性认识,光靠老师课堂上讲授,学生的认知就很模糊,也很容易遗忘。我们平时可以带学生多去农场转转,让学生观察各类植物的生长,比如,西红柿需几天发芽,每周的幼芽生长情况,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资料整理为植物生长手册,在班级进行每周评选,再根据资料评选出优秀学生给予奖励。
当学到相应的内容时,学生会把农场跟学习不自觉结合起来。比如,在介绍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植物》时,孩子们就会不约而同说到开心农场里的植物。如有的孩子说:“我们农场的萝卜皮有白色的、绿色的、红色的,里面的肉顏色也不一样,有些是白色的,有些是红色的。”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学校的草莓个头都比较小,比买来的至少小一半,但这些草莓颜色都比较鲜艳,而且香味非常浓郁,尝上一口,好甜啊!这些草莓可都是绿色食物,没有激素,吃下去绝对放心。” 如果没有用心观察,这样的发现根本是不可能出现在孩子们生活中的,这样的变化都是农场带来的。
2.积累体验类材料
好的作文应当以情入文、以情感人。但在平时教学中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的感情处于钝化状态,对生活中的感人之处熟视无睹,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充满虚情假意。我们可以带学生去农场参加种植活动,体验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同时,发生在农场的很多偶然事件都可以成为体验材料。
案例:小猫的故事
(中午,带学生去农场,忽然听到了农场一个角落传来微弱的“喵喵”声,我们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三只刚出生没多久的小猫,一只已经死了,一只奄奄一息,剩下的一只发出痛苦的叫声。看到这一幕,我们展开了讨论。)
师:孩子们,你觉得这三只小猫怎么样?
生:它们好可怜啊!
师:为什么?
生:天气这么冷,它们又没有被子,都快被冻死了。
生:它们这么小,肯定不会自己找食物吃,它们是被饿死的。
师:是啊,看小猫这么小,估计它们可能才刚出生几天。这么小的宝宝,可都是妈妈们的心头肉啊!可是它们的妈妈呢?
生:它们的妈妈肯定找食物去了。
生:我觉得它们的妈妈肯定抛弃它们了,可能是养不活它们。否则,就不会有小猫死了。
师:哦,你觉得一个母親会抛弃自己的孩子吗?想想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学生沉默了一阵。
生:我觉得猫妈妈不会抛弃小猫。天底下哪有这样狠心的妈妈?我在书上和电视上看到过很多母亲宁可自己受苦也要保全孩子的。
师:是啊,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那颗爱子之心就算是动物也是能让人动容的。那猫妈妈呢?
生:我觉得猫妈妈可能出了意外,否则它不可能这么多天不来照顾孩子,导致小猫死亡。
又一阵沉默,有几个学生开始抽泣。
师:孩子们,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呢?
最后经过大家的讨论,一致决定把小猫送到农场的大棚里,因为这里非常温暖,大家平时来照顾。
回来以后,很多学生根据这件事,写了《可怜的小猫》《救猫记》《那一阵“喵喵”声》等作文,写得有血有肉,情真意切。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农场这块沃土,启发学生学会积累作文素材,培养作文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利用小农场,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我们要多利用学校的农场,发掘语文学习的各种因素,把学生在农场中的许多不自觉运用语文工具的机会,变成自觉有意识的语文能力训练;并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在农场活动中主动寻找语文学习的各种时机,积极把语文课堂中学到的东西在农场中进行有意识的实践。
1.开展单一展示实践活动
这类活动就是围绕农场进行实践,而最终呈现出来的形式是单一的活动。
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以说为主,内容有:农作物的口语交际分享会,种植经验交流会,对种植体验收获喜悦的交流会,“我是小小农场主”——给来访的客人、家长介绍农场等;第二类以写为主,内容有:制订活动计划,写种植日记、观察日记、活动感言、科学小论文,制作评价表等。
这样的实践活动优点是形式简单,教师便于指导,学生便于操作,参与面也比较广。
2.组织多面展示实践活动
这类活动就是围绕农场进行实践,而最终呈现出来的形式是多方面的。比如“农场我画、我说”活动,要求在画农场、画蔬菜的基础上,还要配上一些文字说明,然后进行口语交际;比如“小厨艺家”活动,以自己种植的无公害绿色蔬菜为原料,做成一道小菜,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介绍此蔬菜的功效和做菜的过程等;高年级同学还可分成小组,做各种调查、专项研究,写写小组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
以《农场摄影实践活动》为例,我是这样做的:教师先指导学生用手机拍下农场里的精彩瞬间,可以是劳动场面,可以是各种植物,也可以是农场风景;然后让学生选择最好的一张照片,附上自己简短的感言;最后把所有学生的作品收集成册,印发给学生。学生根据此活动,还写了关于此次活动过程的作文,关于这本《农场摄影集》的作文等。
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要分配好每个人的任务,不能让某些学生在其中滥竽充数。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大语文观”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要充分利用农场这块资源,让语文课程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农场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欧阳嫔.加强写作素材儲备 提高写作能力[J].科教导刊,2011(2).
[2]谢亚洁.《从小材料中发现大主题》教学设计[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
关键词:农场;大语文;实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念,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会处处有语文,处处是语文,语文教育是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增加语文教学的渠道、凝聚语文教学合力的变革性教育实践。如何利用好这块小小的农场,开展大语文教育,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呢?笔者就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利用小农场,促进课文教学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田园、乡村、动植物等内容的课文,如一年级上册的《菜园里》《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五下的《祖父的园子》,六上《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等。如果利用好农场,就能对这些课文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所以我们的教学中很多环节都会辅以直观的手段,特别是低年级教学。以一年级上册的《菜园里》为例,在对这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我们老师常常采用的是看图法,如在教学“萝卜地下捉迷藏”这句时,学生也能理解,但是只能局限于平面认识。现在有了农场之后,我们就可以这样来教学:
师:小朋友们,我们现在到了农场。请找找看,萝卜在哪?
生:老师,萝卜在这里。
师:可是我没有看见萝卜啊!
生:老师,萝卜在地下呢!
师:哦,原来它藏起来了,它是在和我们——
生:捉迷藏。
师:所以这个藏字上面是草字头,盖上一些伪装的东西,别人就找不到啦!再找找看,农场里还有哪些东西藏起来了?
生:土豆。
生:番薯。
生:大头菜。
师: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土豆地下——
生:捉迷藏。
生:番薯地下捉迷藏。
生:大头菜地下捉迷藏。
这样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萝卜地下捉迷藏的意思,而且还能让学生了解到其他蔬菜的一些知識,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这样新鲜的环境中充满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2.体会课文情感
教材中的一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不采用一些手段,学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以二年级上册《农业的变化真大》为例,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孩子观看农业科技成就展览,感受科技带给人类的好处,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但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杂交水稻、大棚、彩色棉花、无土栽培是不太容易理解的。刚好我们的农场里就有大棚,这不是让学生能直观感受的绝佳场所吗?于是就有了以下片断:
我把学生带到大棚里,让学生看看大棚里种植的草莓以及其他的一些蔬菜、多肉植物等。
师:小朋友们,我们走进这大棚里有什么感觉啊?
生:这里非常暖和。
生:这里有很多外面没有的蔬菜和植物。
师:这就是书上说的——
生:(齐读)这种大棚能准确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在寒冷的冬季也能让百花盛开,瓜果飘香。
师:如果没有这种大棚呢?
生:我们就吃不到美味的草莓。
生:我们就吃不到很多新鲜的蔬菜。
生:这些多肉植物也会死亡。
师:以前可是没有这样的技术,所以人们想吃脆脆的黄瓜、甜甜的西瓜只能等到夏天,可是现在,我们就能吃到很多不是这个季节的东西了,这都是科技带来的啊,所以书上说——
生: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农业的变化真大!
有了这样亲身的体验,不用教师再出力不讨好地解释各种知识,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文章要表达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利用小农场,积累作文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说,小学生的作文只要能以自己熟悉的事物为素材,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即可。
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单元的口语交际、作文内容都是关于农村、动植物的,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植物》、三年级上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作文《我们的课余生活》、四年级下第一单元作文《我们的校园》、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等。遇到这样的内容时,如果学生平时没有注意积累,作文就会言之无物,套话连篇,缺乏真情实感。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农场去观察、体验,获取素材。
1.积累观察类素材
学生如果没有亲自动手活动和观察,就不能得到第一手感性认识,光靠老师课堂上讲授,学生的认知就很模糊,也很容易遗忘。我们平时可以带学生多去农场转转,让学生观察各类植物的生长,比如,西红柿需几天发芽,每周的幼芽生长情况,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资料整理为植物生长手册,在班级进行每周评选,再根据资料评选出优秀学生给予奖励。
当学到相应的内容时,学生会把农场跟学习不自觉结合起来。比如,在介绍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植物》时,孩子们就会不约而同说到开心农场里的植物。如有的孩子说:“我们农场的萝卜皮有白色的、绿色的、红色的,里面的肉顏色也不一样,有些是白色的,有些是红色的。”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学校的草莓个头都比较小,比买来的至少小一半,但这些草莓颜色都比较鲜艳,而且香味非常浓郁,尝上一口,好甜啊!这些草莓可都是绿色食物,没有激素,吃下去绝对放心。” 如果没有用心观察,这样的发现根本是不可能出现在孩子们生活中的,这样的变化都是农场带来的。
2.积累体验类材料
好的作文应当以情入文、以情感人。但在平时教学中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的感情处于钝化状态,对生活中的感人之处熟视无睹,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充满虚情假意。我们可以带学生去农场参加种植活动,体验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同时,发生在农场的很多偶然事件都可以成为体验材料。
案例:小猫的故事
(中午,带学生去农场,忽然听到了农场一个角落传来微弱的“喵喵”声,我们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三只刚出生没多久的小猫,一只已经死了,一只奄奄一息,剩下的一只发出痛苦的叫声。看到这一幕,我们展开了讨论。)
师:孩子们,你觉得这三只小猫怎么样?
生:它们好可怜啊!
师:为什么?
生:天气这么冷,它们又没有被子,都快被冻死了。
生:它们这么小,肯定不会自己找食物吃,它们是被饿死的。
师:是啊,看小猫这么小,估计它们可能才刚出生几天。这么小的宝宝,可都是妈妈们的心头肉啊!可是它们的妈妈呢?
生:它们的妈妈肯定找食物去了。
生:我觉得它们的妈妈肯定抛弃它们了,可能是养不活它们。否则,就不会有小猫死了。
师:哦,你觉得一个母親会抛弃自己的孩子吗?想想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学生沉默了一阵。
生:我觉得猫妈妈不会抛弃小猫。天底下哪有这样狠心的妈妈?我在书上和电视上看到过很多母亲宁可自己受苦也要保全孩子的。
师:是啊,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那颗爱子之心就算是动物也是能让人动容的。那猫妈妈呢?
生:我觉得猫妈妈可能出了意外,否则它不可能这么多天不来照顾孩子,导致小猫死亡。
又一阵沉默,有几个学生开始抽泣。
师:孩子们,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呢?
最后经过大家的讨论,一致决定把小猫送到农场的大棚里,因为这里非常温暖,大家平时来照顾。
回来以后,很多学生根据这件事,写了《可怜的小猫》《救猫记》《那一阵“喵喵”声》等作文,写得有血有肉,情真意切。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农场这块沃土,启发学生学会积累作文素材,培养作文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利用小农场,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我们要多利用学校的农场,发掘语文学习的各种因素,把学生在农场中的许多不自觉运用语文工具的机会,变成自觉有意识的语文能力训练;并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在农场活动中主动寻找语文学习的各种时机,积极把语文课堂中学到的东西在农场中进行有意识的实践。
1.开展单一展示实践活动
这类活动就是围绕农场进行实践,而最终呈现出来的形式是单一的活动。
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类以说为主,内容有:农作物的口语交际分享会,种植经验交流会,对种植体验收获喜悦的交流会,“我是小小农场主”——给来访的客人、家长介绍农场等;第二类以写为主,内容有:制订活动计划,写种植日记、观察日记、活动感言、科学小论文,制作评价表等。
这样的实践活动优点是形式简单,教师便于指导,学生便于操作,参与面也比较广。
2.组织多面展示实践活动
这类活动就是围绕农场进行实践,而最终呈现出来的形式是多方面的。比如“农场我画、我说”活动,要求在画农场、画蔬菜的基础上,还要配上一些文字说明,然后进行口语交际;比如“小厨艺家”活动,以自己种植的无公害绿色蔬菜为原料,做成一道小菜,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介绍此蔬菜的功效和做菜的过程等;高年级同学还可分成小组,做各种调查、专项研究,写写小组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
以《农场摄影实践活动》为例,我是这样做的:教师先指导学生用手机拍下农场里的精彩瞬间,可以是劳动场面,可以是各种植物,也可以是农场风景;然后让学生选择最好的一张照片,附上自己简短的感言;最后把所有学生的作品收集成册,印发给学生。学生根据此活动,还写了关于此次活动过程的作文,关于这本《农场摄影集》的作文等。
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要分配好每个人的任务,不能让某些学生在其中滥竽充数。
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大语文观”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要充分利用农场这块资源,让语文课程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农场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欧阳嫔.加强写作素材儲备 提高写作能力[J].科教导刊,2011(2).
[2]谢亚洁.《从小材料中发现大主题》教学设计[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