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简介大棚地蚕养殖技术在澜沧县示范推广历程中总结来的:大棚的建盖标准及养殖技术流程、大棚地蚕养殖技术的优缺点等,旨在为大棚地蚕养殖技术的推广运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塑料大棚 地蚕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104-01
澜沧县于2015年底引进蚕桑产业,由于在我县为新兴产业,县内缺乏种养技术资源,‘省力化蚕台养殖技术’并随同‘产业’及‘佳浩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澜沧鑫源分公司’一起成为首次引入我县的最先养蚕技术,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至2009起逐步被‘塑料大棚地蚕养殖技术’的创新试验、示范、推广所替代。塑料大棚地蚕养殖技术是澜沧县一项以专用大棚塑料膜、遮荫物、空心砖、水泥等为基本建筑材料进行地面养蚕的一项较为科学、经济、简便而高产高效的养蚕新技术。近年来逐步当地蚕农的所喜爱。2014年全县共有大棚养蚕户752户占总养殖户946户的79.5%。
1 大棚建设标准的升级更新
‘大棚地蚕养殖技术’,2009年最新在竹塘乡的战马坡村的石展云小组的李克等5户农户进行试验示范养殖,当年为低标准的简易的第一代大棚,棚顶高2.5米左右、棚顶覆盖物密度不足、泥巴和稻草混合而成的俗称‘挂墙房’的墙体,前后只有1-2个长宽规格为0.5×0.6米左右的对流窗,地面内空为5-6米宽的土地面,建设面积为60平方米左右。由于第一代大棚存在: 难以对‘挂墙体’‘土地板’进行彻底的消毒,对流窗不足、棚顶透光强,蚕儿发病较重及穿宫茧较多等问题。养蚕效果与‘省力化蚕台养蚕’优势不明显。至2010年全县发展到50个大棚养蚕,涉及竹塘和发展河两个乡,建设标准虽然有一些改善,但是大部分的大棚建设标准依然较低,第二代大棚基本标准为:棚顶有遮盖物、墙体直接用塑料膜替代、顶高1.8米左右、内空6-7米,水泥地面。其虽然比第一代大棚有所改进,但依然存在空间较小、塑料膜替代的墙体不利于温湿度的调控等问题。在总结前两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2011年以‘强村大户工程’建设为依托、在全县7个乡(镇)扶持发展150个大棚,逐步改善更新为目前全县统一推广的第三代标准大棚,要求:棚顶高为2.5米、塑料膜外必须盖有既不透光又牢实的遮荫物;墙肩高1.7米;内空依据地形不超过7.5米(超过需接膜覆盖);空心砖墙体;对流窗规格0.6×0.8米、窗口距地面的距离为0.3-0.4米(即两层空心砖的高度)、窗与窗之间的距离1.2米(即三个空心砖长)数量依大棚的建设长度而定、窗外需配备活动布帘及固定的塑料网以方便温湿度、光线的调控及防家禽等动物进入蚕房;厚度为10厘米左右的水泥地面上,要求配有高出地面0.2-0.3米给桑通道,以便给桑时踩不到蚕儿和保持蚕房清洁;通道与通道之间留有1.3米的给桑槽以便于利用方格簇上簇,其余的给桑槽可以根据方便给桑和合理利用空间的原则设计其宽度;大棚最好选南北坐向,东西坐向的要避免阳光直射蚕儿;为实现单次3张以上的规模养蚕,建设面积要求不少于80平方米。
2 ‘ 大棚地蚕养殖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
彻底清洁消毒干燥大棚3-4天后,将在小蚕房共育到3龄(最好是4龄)的蚕儿直接放到撒有少量石灰的地面给桑槽的中部(方便扩坐),匀坐后给桑,之后视情况每天进行4-3次给桑育,每天早晨给桑前用爆石灰进行蚕体蚕坐消毒,养蚕期间不用除沙,直至上簇结茧见白后及时进行彻底的除沙清洁蚕房,做好簇中管理。养殖过程中需注意:不要翻动蚕沙,以免发酵的气体散发污染空气;早晚和日间注意用活动布帘调控开窗大小,以保持较合理的温度;避免完全的遮住窗子阻碍空气流通;大棚内外应始终保持清洁、蚕坐整齐、墙脚撒有石灰及漂白粉,以防招引蚂蚁危害蚕儿;大棚墙外四周需要0.3米左右的水泥斜坡以防蚕房进水;大棚旁需配有储桑室以保证按需给桑。
1.3 大棚养蚕技术的优缺点
相对于‘省力化蚕台养蚕’具有以下优点:(1)‘大棚养蚕技术’成本相对于传统的‘标准大蚕房省力化蚕台养蚕’低。以单次养3张蚕为例。传统的‘标准大蚕房省力化蚕台养蚕’养殖需要建设标准蚕房45平方米左右,按每平方米200元计算,需要45平方米×200元/平方米=9000元。而建设80平方米的养蚕大棚,按每平方米70元计算,需要80平方米×70元/平方米=5600元。同比9000元节约3400元;‘省力化蚕台养蚕技术’按必备物资:蚕台制作材料成本按每台30元计算,3张蚕共需要42-46台,制作材料成本合计:42台×30元/台=1260元;蚕台布5元/片,需42片×5元/片=210元;大蚕除沙网最少25个,需25个×4元/个=100元;吊台绳6组,6组×20元/组=120元。共计为1260元+210元+100元+120元=1690元。同比‘大棚养蚕技术’只需20个左右的大蚕网供上簇时使用。共计材料费为20个×4元/个=80元。建设及材料成本共节约3400元+(1690元-80元)=5010元。(2)方便单人给桑,节省劳力,适合以户为单位养蚕,易实现户均规模养蚕收益。‘大棚养蚕技术’1个劳动力并可以完成单次养蚕3张,而‘省力化蚕台养蚕技术’单次养殖1张蚕,需要2个劳动力配合才能方便完成。同比提高劳动效率3-4倍左右,为户均实现规模养蚕收益创造了可行条件。据统计,竹塘乡战马坡村那别列组的罗扎拉家共3个劳动力。2014年共养晚秋蚕10张/次,产鲜茧0.424吨/次、收入1.61万元/次。全年产鲜茧1.34吨,年收入5.06万元。(3)能有效的预防蚕病的频发,实现较高的平均单张产茧量。蚕儿对空气质量的要求较高,特别是澜沧县在夏秋蚕养殖期间正置高温多湿,大蚕期极易发生浓病,严重影响蚕茧产量,绝收现象突出。由于大棚养蚕总体空间较大,空气对流质量好,在较高密度养蚕的情况下,也能较好的预防蚕病的发生。近年来,由于蚕病频发造成养蚕绝收的情况基本得到控制,极大的提高了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和养蚕经济效益。2014年全县大棚养蚕共752户占总养殖户946户的79.5%。全年共养蚕5130张、鲜茧产量196吨、产值738.9万元、平均张产量38.2公斤/张、同比29.3公斤/張,高8.9公斤/张、户均收入9825.8元、 同比6482.8元高3343元/户。
相对于‘省力化蚕台养蚕’大棚养蚕的缺点:就是占地面积较大。
[关键词]塑料大棚 地蚕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104-01
澜沧县于2015年底引进蚕桑产业,由于在我县为新兴产业,县内缺乏种养技术资源,‘省力化蚕台养殖技术’并随同‘产业’及‘佳浩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澜沧鑫源分公司’一起成为首次引入我县的最先养蚕技术,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至2009起逐步被‘塑料大棚地蚕养殖技术’的创新试验、示范、推广所替代。塑料大棚地蚕养殖技术是澜沧县一项以专用大棚塑料膜、遮荫物、空心砖、水泥等为基本建筑材料进行地面养蚕的一项较为科学、经济、简便而高产高效的养蚕新技术。近年来逐步当地蚕农的所喜爱。2014年全县共有大棚养蚕户752户占总养殖户946户的79.5%。
1 大棚建设标准的升级更新
‘大棚地蚕养殖技术’,2009年最新在竹塘乡的战马坡村的石展云小组的李克等5户农户进行试验示范养殖,当年为低标准的简易的第一代大棚,棚顶高2.5米左右、棚顶覆盖物密度不足、泥巴和稻草混合而成的俗称‘挂墙房’的墙体,前后只有1-2个长宽规格为0.5×0.6米左右的对流窗,地面内空为5-6米宽的土地面,建设面积为60平方米左右。由于第一代大棚存在: 难以对‘挂墙体’‘土地板’进行彻底的消毒,对流窗不足、棚顶透光强,蚕儿发病较重及穿宫茧较多等问题。养蚕效果与‘省力化蚕台养蚕’优势不明显。至2010年全县发展到50个大棚养蚕,涉及竹塘和发展河两个乡,建设标准虽然有一些改善,但是大部分的大棚建设标准依然较低,第二代大棚基本标准为:棚顶有遮盖物、墙体直接用塑料膜替代、顶高1.8米左右、内空6-7米,水泥地面。其虽然比第一代大棚有所改进,但依然存在空间较小、塑料膜替代的墙体不利于温湿度的调控等问题。在总结前两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2011年以‘强村大户工程’建设为依托、在全县7个乡(镇)扶持发展150个大棚,逐步改善更新为目前全县统一推广的第三代标准大棚,要求:棚顶高为2.5米、塑料膜外必须盖有既不透光又牢实的遮荫物;墙肩高1.7米;内空依据地形不超过7.5米(超过需接膜覆盖);空心砖墙体;对流窗规格0.6×0.8米、窗口距地面的距离为0.3-0.4米(即两层空心砖的高度)、窗与窗之间的距离1.2米(即三个空心砖长)数量依大棚的建设长度而定、窗外需配备活动布帘及固定的塑料网以方便温湿度、光线的调控及防家禽等动物进入蚕房;厚度为10厘米左右的水泥地面上,要求配有高出地面0.2-0.3米给桑通道,以便给桑时踩不到蚕儿和保持蚕房清洁;通道与通道之间留有1.3米的给桑槽以便于利用方格簇上簇,其余的给桑槽可以根据方便给桑和合理利用空间的原则设计其宽度;大棚最好选南北坐向,东西坐向的要避免阳光直射蚕儿;为实现单次3张以上的规模养蚕,建设面积要求不少于80平方米。
2 ‘ 大棚地蚕养殖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
彻底清洁消毒干燥大棚3-4天后,将在小蚕房共育到3龄(最好是4龄)的蚕儿直接放到撒有少量石灰的地面给桑槽的中部(方便扩坐),匀坐后给桑,之后视情况每天进行4-3次给桑育,每天早晨给桑前用爆石灰进行蚕体蚕坐消毒,养蚕期间不用除沙,直至上簇结茧见白后及时进行彻底的除沙清洁蚕房,做好簇中管理。养殖过程中需注意:不要翻动蚕沙,以免发酵的气体散发污染空气;早晚和日间注意用活动布帘调控开窗大小,以保持较合理的温度;避免完全的遮住窗子阻碍空气流通;大棚内外应始终保持清洁、蚕坐整齐、墙脚撒有石灰及漂白粉,以防招引蚂蚁危害蚕儿;大棚墙外四周需要0.3米左右的水泥斜坡以防蚕房进水;大棚旁需配有储桑室以保证按需给桑。
1.3 大棚养蚕技术的优缺点
相对于‘省力化蚕台养蚕’具有以下优点:(1)‘大棚养蚕技术’成本相对于传统的‘标准大蚕房省力化蚕台养蚕’低。以单次养3张蚕为例。传统的‘标准大蚕房省力化蚕台养蚕’养殖需要建设标准蚕房45平方米左右,按每平方米200元计算,需要45平方米×200元/平方米=9000元。而建设80平方米的养蚕大棚,按每平方米70元计算,需要80平方米×70元/平方米=5600元。同比9000元节约3400元;‘省力化蚕台养蚕技术’按必备物资:蚕台制作材料成本按每台30元计算,3张蚕共需要42-46台,制作材料成本合计:42台×30元/台=1260元;蚕台布5元/片,需42片×5元/片=210元;大蚕除沙网最少25个,需25个×4元/个=100元;吊台绳6组,6组×20元/组=120元。共计为1260元+210元+100元+120元=1690元。同比‘大棚养蚕技术’只需20个左右的大蚕网供上簇时使用。共计材料费为20个×4元/个=80元。建设及材料成本共节约3400元+(1690元-80元)=5010元。(2)方便单人给桑,节省劳力,适合以户为单位养蚕,易实现户均规模养蚕收益。‘大棚养蚕技术’1个劳动力并可以完成单次养蚕3张,而‘省力化蚕台养蚕技术’单次养殖1张蚕,需要2个劳动力配合才能方便完成。同比提高劳动效率3-4倍左右,为户均实现规模养蚕收益创造了可行条件。据统计,竹塘乡战马坡村那别列组的罗扎拉家共3个劳动力。2014年共养晚秋蚕10张/次,产鲜茧0.424吨/次、收入1.61万元/次。全年产鲜茧1.34吨,年收入5.06万元。(3)能有效的预防蚕病的频发,实现较高的平均单张产茧量。蚕儿对空气质量的要求较高,特别是澜沧县在夏秋蚕养殖期间正置高温多湿,大蚕期极易发生浓病,严重影响蚕茧产量,绝收现象突出。由于大棚养蚕总体空间较大,空气对流质量好,在较高密度养蚕的情况下,也能较好的预防蚕病的发生。近年来,由于蚕病频发造成养蚕绝收的情况基本得到控制,极大的提高了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和养蚕经济效益。2014年全县大棚养蚕共752户占总养殖户946户的79.5%。全年共养蚕5130张、鲜茧产量196吨、产值738.9万元、平均张产量38.2公斤/张、同比29.3公斤/張,高8.9公斤/张、户均收入9825.8元、 同比6482.8元高3343元/户。
相对于‘省力化蚕台养蚕’大棚养蚕的缺点:就是占地面积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