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就医“10大困惑”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tt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患携手,共创祥和美好的就医环境
  
  [编者按]
  人们对良好的就医环境充满渴望,人们对医院、对医生充满着依赖与期待……然而,不争的事实是:近些年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每况愈下,医患关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
  就医中的困惑何其多?为此,本刊对读者进行了相关调查,被排列在前十位的“就医困惑”单列在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困惑中反映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就医现状,是如何形成的?又该怎样解决?为此,本刊特邀京、沪、杭、汉四地的医学专家、医院管理者对这十大困惑一一点评,旨在为医患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理解之桥,为就医者答疑解惑,为解除或减少这类困惑出谋献策。
  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了这组文章后,能对自己今后的就医行为有个理性的选择,对医学的认识能够客观、全面一些,为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只有病人尊重医生,医生理解病人,彼此之间多一些换位思考,“医患和谐”的春天就离我们不远了。
  
  就医中的十大困惑:
  
  1. 等候时间长、看病时间短。
  2. 咨询问题往往得不到医生的正面回答或通俗易懂的回答。
  3. 医生亲自检查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化验和仪器。
  4. 小毛病,大处方。
  5. 花了很多钱,也治了很长时间,病还是不好。
  6. 个人隐私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7. 看普通门诊还是专家门诊,成为两难选择。
  8.有些病历像天书,实在难认。
  9.医疗事故诉讼,病家大都败诉,似乎有悖真相。“告”还是“闹”成为不得不想的问题。
  10.除了查房时间,住院病人很少再见到医生。
  
  专家支持:
  张金哲,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
  范关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心胸外科教授
  张禹,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石一复,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唐其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胡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血液科教授、主任医师
  
  (一)诊疗“十大困惑”
  
  1.等候时间长、看病时间短。
  背景:看一次病身心疲惫,先是花二三个小时排队,体力上累;可到了医生面前,却往往是三五分钟就结束了,真是心有不甘啊!
  点评:
  病人就医的最大困惑,就是所谓的“三长一短”问题,即挂号候诊、化验检查、取药治疗等候时间长,见医生谈话时间短。
  造成“三长一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就医扎堆是主要原因。即:到大型综合医院就诊者趋之若鹜、人满为患,因此必须排队等候以维持秩序。如果正遇就诊高峰期,病人非诊疗时间可能会占到整个就诊时间的75%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及医务人员不得不超负荷运转。因此,到大医院就诊、找专家看病的人越多,病人就医等候的时间就会越长。而医生为了尽可能满足绝大多数病人的就诊需求,就必然要加快诊疗节奏,故用于单一病人的时间就会相应缩短,如此往复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它不仅苦了病人,也累了医生,还严重影响了医患关系。
  
  这一现象已被当作“看病难”的核心环节,为病人所抱怨,为社会所关注。但就整体而言,是“小医院吃不饱,大医院吃不了”。
  要想解决此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解决“就医扎堆”问题,真正做到分级医疗,即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卫生部门要加强小医院(社区医院)的技术建设,用事实让病人相信小医院也能治好病;切实将大医院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下解脱出来,让每一个病人有足够的时间与医生进行交流。二是病人要改变就医心理,小病不一定要到大医院去看。三是在病人过于集中的医院或一些特色科室,可尝试预约挂号、分段挂号(上午、下午、晚上)等,以分流病人。
  
  2. 咨询问题往往得不到医生的正面回答或通俗易懂的回答。
  背景:总期待医生能对病情多作些解释,但医生大都疏于这么做,显得很冷漠;即使解释,也是专业术语堆积,让人云里雾里的。
  点评:
  这种现象主要是医患双方医学知识的差异与沟通的技巧不足所致。
  事实上,在工作量相当饱和的一些医院或科室,由于医生接待病人较多,不可能用很长的时间与病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医患双方都只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解决最主要的问题;而医学专业性比较强,更多的时候是不能用生活中的常理和经验去推测,这就对医患双方的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一般地说,那些与医生有着相似教育背景的病人,更有可能和医生进行有效而充分的沟通。对病人而言,最关心的是有关自己所患疾病的一切问题(如患了什么疾病、患该病的原因、如何治疗、治疗结果怎样、多长时间可康复等),因此病人的问题往往很细致,什么都想搞明白,而由于其医学知识的局限性,过于专业的解释听起来可能更加糊涂,甚至误解;对医生而言,由于使用医学术语更简洁、准确,符合其思维习惯和职业特点,因此常常习惯于用简单的医学术语告知病情。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少数病人对医生不信任,在交流中往往采用质疑的口吻,甚至采取录音等手段,使得部分医生出于防卫心理,怕言多必失,不愿多说。
  这一问题的解决,关键更多地在于医生,掌握与病人的沟通技巧应是医生的基本功。而病人呢,对医生要多些信任,提问题要有针对性,避免诸如要求医生回答“治疗几天病才会好?”等过于绝对的问题。平时可多看些医学科普文章,以积累医学知识,便于领会医生的解释。
  
  3.医生亲自检查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化验和仪器。
  背景:好不容易轮到看病了,可医生没问几句便呼啦啦开出一摞化验单、检查单,“先查了再说”似乎是医生的口头禅,却很少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叩一叩。
  点评:
   一个高明的医生,一定是一个鉴别诊断水平很高的医生,但在作出正确诊断之前,必定要作一些有的放矢的检查,包括医生对病人的查体和有关化验、仪器检查。
  现代科学技术飞快发展,很明显的一个体现就是品种多、更新换代升级快的各种检查手段层出不穷。这些技术的确给诊断学带来很大发展,使很多过去查不出来的病一目了然了。因此,仅仅依靠医生的手、眼、耳等来判断疾病的时代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检查方法可以丢弃,原因有三:一是查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发现或鉴别一些问题;二是查体能为进一步的检查提供大致方向;三是通过查体,病人在心理上对医生产生信任感。但在临床中,这种“撒网捉鱼”式的单凭仪器和化验检查诊病的现象的确存在,反映出一些医生对这一基本功缺乏或不扎实。此外,造成这一现象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就诊病人太多时,医生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就直接开出相关的检查单;二是有些医生心存顾虑,现在打医疗官司不是要由医方“举证”吗?为了求得保险和自我保护,病人说哪儿不适,医生就检查到哪儿,并且一律采用有凭证(即各种检查报告)的各项检查。
  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是加强医患间的彼此信任。作为传统的查体,应作为医生的基本功来考核,需要医院认真抓、医生刻苦练。但究竟该作哪些检查,应视病人的病情及实际情况而定。
  
   4. 小毛病,大处方。
  背景:一个普通感冒或腹泻,一去医院少则开二三百块钱的药,多则八百上千。看到大处方,有的病人不敢取药,干脆到药店自行买个二三十块钱的药吃吃,疗效似乎也不错。
  点评:
  一谈到这种现象,大多数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医务人员私利熏心。诚然,的确有部分医务人员医德修养不够、私利至上,但人们不能一概而论的予以绝对的批判和否定,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形成“小毛病,大处方”还在于病情本身比较复杂和药物需要合理配伍。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器官和系统是相互密切关联的,某一种疾病的发生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孤立存在的。如普通的“感冒,也许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数情况下适当休息、对症处理很快就能治愈;但临床上有一些危重疾病,是以这种所谓的普通“感冒”作为发病前兆的,若未能及时诊断,则病情变化迅速,以至于酿成严重后果。还有一小部分的确是普通“感冒”,但由于自身抵抗力不足或隐藏其他并存疾病,小小的“感冒”也足以进展至肺炎甚或更加严重的病症。还有一些病症貌似简单的“感冒”,实则是其他复杂疾病,这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检查和治疗。由此可见病情本身的复杂性。此外,在日常处方用药中,有很多药物需要配合在一起应用,这就是药物的配伍,并不仅仅局限在中药中。俗话“是药三分毒”有一定道理,因为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相关的副作用,这就需要使用其他药物来消除或者预防其可预见的副作用的出现。比如,在心力衰竭病人的治疗中经常用到的速尿,其强大的利尿作用能迅速减轻体内潴留的水盐,消除浮肿,减轻症状,但是在发挥其强大的治疗作用的同时,速尿也促使体内的钾离子从尿中排出,从而导致低钾血症,如果不及时加以防治,则重可危及生命。因此,在应用速尿这一类利尿剂的同时,大多会配以补钾药。还有些药物单独应用时难以有效发挥其治疗作用,必须配伍其他药物一起使用,方能事半功倍……
  明确诊断疾病,是解决“小毛病,大处方”现象的根本前提。上面提到了病情的复杂性和转归的多样性,因此医务人员要认真加以鉴别和排除。其次,是科学用药。还需说明的是,目前的医疗体制正处于改革和转型之中,国家对卫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比较混乱,相关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基于这些因素,“大处方”并非一个纯粹的医疗问题,而事关社会、经济和政策法规等等。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有望杜绝由医务人员医德修养不够所致的“小毛病,大处方”现象。
  
  5.花了很多钱,也治了很长时间,病还是不好。
  背景:花了这么多钱,也经过这么久的治疗,病情还是不见好转。这劳民伤财的事要做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点评:
  这是病人的又一主要抱怨。凭心而论,作为医生很理解病人及家属的这种抱怨,这实际上也体现了病人对医生的依赖,视医生为救人的神。但医生是凡人,当听到这样的抱怨时,医生也很痛苦,但把责任归结于医院和医生是不公平的,因为疾病并不是仅靠金钱和时间就能治愈的。原因有三,一是医学仍然存在着很多我们无法解释、无法解决的难题,就连感冒这样的常见病,目前并没有根治的药物;二是疾病治疗时间的长短和花费主要取决于病人的病情。病情越复杂、越严重,则治疗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花费也就越多;三是任何药物的治疗,都是通过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来体现,都需要时间来实现,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从“医方”来看,“医”其实不仅仅是医生,还包括医疗政策、医疗管理、就医环境、医疗设备、药品种类等,而医生这个概念也很宽泛,有正规医生,有私人诊所的医生,还有打着“医生”旗号的江湖骗子。从“患方”来看,你是否找到正规的对口医院或对口医生,是遵嘱治疗,还是喜欢道听途说,如轻信电视、电台、报刊上的,以及电线杆、公交车站台及信箱中的“牛皮癣”广告或被医托介绍去了骗子医院?
   解决这个矛盾,一是依靠医生不断提高水平,提高确诊率和治愈率,二是医学界要不断探索,提高医学水平。而病人要对疾病的转归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否则,过高的期望值容易引起心烦气躁,甚至被天花乱坠的医疗广告引上歧途。
  
  6.个人隐私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背景:在对一些隐私部位进行检查或治疗时,有的诊室门洞大开,或其他人员进进出出,或让实习医生前来“参观”……
  点评:
  病人的个人隐私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病人的个人隐私由其自行决定,可向丈夫(妻子)、父母保密,但一些与疾病、孕育有关的隐私,应如实告知医生,否则有酿成不良结局的隐患,甚至危及生命。
  作为医院,应尽力营造一个为保护病人隐私的诊疗环境;医护人员应履行和恪守医疗职责,尊重和保护病人的隐私,为病人的隐私严守秘密。但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其他待诊病人及家属围成一大圈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给医生询问和病人回答有关隐私问题带来不便。因此,前来就诊的每一个人,都应有保护自己隐私和尊重他人隐私的意识和行为。
  目前,一般教学医院在带教过程中,如涉及到病人的一些敏感部位的检查,都要事先向病人或家属说明情况,争取得到理解。对于病人的理解与配合,医护人员均应表示敬意,感谢他们对医学事业和培养医学人才所作出的贡献。
  
  7.看普通门诊还是专家门诊,成为两难选择。
  背景:不看专家门诊怕耽误病情,看专家门诊吧,有时会感到失望,因为并没感到专家的技术有什么特殊和高明之处,有时感到他们还不及普通门诊的医生看得好。
  点评:
  病人要淡化“专家情节”,大可不必什么病都找专家看。为什么这么说呢?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人们大多得的是常见病多发病,看普通门诊即可解决问题;二是专家门诊因受到病人青睐,病人较多,可能会导致专家没有那么多时间与病人充分交流,从而影响了诊疗质量。试想一下,一个上午4个小时的门诊,即使医生不喝水、不如厕、不歇一口气,假如要看30个病人,平均每个病人的就诊时间为8分钟。可事实上呢,好多专家半天的门诊量多达四五十人。而最为理想的状况是:每个病人被接诊15至20分钟,也就是说,一个半天里,每名专家最好只安排12至16个病人。但现状与理想相差巨大,估计这是病人对专家门诊有所失望的主要原因。
  此外,病人的这一困惑还反映了另一种现象,即有些专家门诊的确名不符实。专家,一般是指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者,但有的专家徒有虚名,甚至还有假专家欺世盗名。还有一些医院(甚至包括三甲医院)出租科室,就像商店出租柜台一样。因此,病人要有所警惕,切莫因盲目相信或崇拜所谓的专家而上当受骗。作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提高“专家门诊”的准入制度,加强对“专家门诊”的有效监督,让专家门诊真正拥有专家水平。
  医院一般都设有普通门诊、专科门诊、专病门诊和专家门诊,各个医院有着各自的医疗特色和重点学科。病人要学会收集正确的医疗信息,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8.有些病历像天书,实在难认。
  背景:病人将病历上的“疝”看成“癌”而吓出一身汗……类似的事情的确存在。翻阅医生书写的病历,有不少是字迹撩草、龙飞凤舞,根本就看不清楚。
  点评:
  天书式的病历令人望字兴叹。出现这个问题,原因完全在医生方面,医生应该加强病历书写质量,确保医疗文书的书写符合规范,让人们看得清,看得懂。
  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病历全面电子化了,这个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9.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告”还是“闹”成为不得不想的问题。
  背景:出现医疗纠纷时,病家上告,而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医疗事件鉴定,病家大多败诉,似乎有悖事实真象;而去医院闹一闹,有时倒能较快地解决了一些问题。这给人们一个信号:“闹”是保护自己权益的一条途径。
  点评:
  按理,出现了医疗问题,首先应与医院协商解决。如医院解决不了,可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实在不行,再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为什么现在有些病人及其家属不走寻常路,偏要选择“医闹”这种干扰医疗秩序的非法行为呢?
  这主要基于:一是人们普遍认为医院肯定是帮医生说话的;二是打官司所耗费的精力、金钱等成本,对普通家庭来说很高,而官司又遥遥无期。何况医疗事故鉴定机构是由医疗工作者组成,他们能否公平公平中立地鉴定,也常常让人怀疑。
  眼下,当务之急是相关部门应"病人之病,忧人之忧",尽量减少诉讼环节,降低司法诉讼成本,将司法救助制度落到实处,以保障病人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只有让病家打得起官司,打得好官司,"医闹"现象才能根除。
  
  10.除了查房,住院病人很少再见到医生。
   背景:住院病人议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医生查房后干什么去了,为什么总见不到?”
  点评:
  的确,许多病人抱怨“除了查房,就很少看到医生了”,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尤其在教学医院。这个困惑是不了解医生的工作程序所致。医生的工作包括很多方面,查房工作只是其中之一,不同级别的医生的职责也不相同,具体与住院病人接触最多、最具体的是住院医师,每天至少查房两次,负责观察病情变化,并实施诊断和治疗计划;其次是主治医师,每天至少查房一次,负责日常医疗工作,制定诊断和治疗计划并督促执行;而主任(副主任)医师每周至少查房一次,负责医疗工作指导者和把关者。
  对于住院病人很少见到医生这个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每一个级别的医生管理的住院病人较多,医生分到每一个病人身上的时间有限;同时,医生把精力主要集中在那些危重和病情变化较大的病人身上,对于危重和病情变化较大者,医生会严密观察,因而接触病人的时间和次数较多;对于病情稳定的病人,医生只需要每天查房就可以了解其病情。第二,医生除了查房,还要针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讨论,制定针对性的诊治方案,手术科室医生还要进行手术。第三、医生每天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书写各种医疗文书,如病历、各种检查单等。第四、主治医师还有大量的院内外会诊工作,主任(副主任)医师还要负责门诊、科研和教学等工作。最后,由于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生这个职业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因此,各级医生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频率和时间是其他职业不能比拟的,因此医生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用于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建议病人要充分利用查房时间与医生沟通有关病情的问题。
其他文献
櫻桃之于我虽然不像樱桃小丸子没有樱桃的生活那么单纯而闹腾,但也不似阿巴斯的《樱桃树下》那么沉重而富有死亡的哲思。我单纯地喜欢樱桃的滋味,喜欢看樱桃树开花,有一阵甚至有些迷恋。  去年冬天往购物车里点车厘子的时候不知怎地想起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拼着破产危险吃豆腐的农人,“不过了,买块豆腐去”。智利车厘子限时送到,红得发紫,表皮油亮,甜到齁嗓。冬季带有欺骗性的阳光从窗子照进来,在客厅里飞快掠过,像一
小李和媳妇是相亲认识的,处了半年多感觉也不错,就决定结婚了。  关于婚房这件事,两家也没磨叽。小李的父母已经给儿子买好了婚房,付完了首付,房本写的小李名,贷款则由小李父母还。  小夫妻收入一般,但工作很稳定。平时的生活加上人情往来,工资就差不多花光了。好在不用还房贷,近年也不打算要孩子,所以也没啥压力。  然而婚后一年多,麻烦来了。小李的父母原本开个小饭馆,生意过得去,每月还款一点儿问题没有。可是
窗外的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又到了江南绵长的雨季。  细雨濡湿了江南的白墙黑瓦,青石板小径,也濡湿了少女的心。雨季里,少女抬起眸子,迷蒙的心事,缭绕在她心上。宛如春日一只茧。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我坐上大巴车,车上载着一只行李箱,一架手风琴,去郊区一个小镇实习。那个小镇上有一座弯弯的桥,叫虹桥。远望如长虹卧在水波上。还有一座寺庙叫小蓬莱。  我们就住在小蓬莱隔壁的教工宿舍楼里。一个三室两厅的公寓,五
我与老伴都已75岁以上了,按照现如今的说法,我们是一个“空巢家庭”:儿女虽各自成家,但不与我们住在同一屋檐下。  晚年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而健康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对每个成员的健康至关重要。我们老俩口在以下八个方面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一、饮水卫生。现在,许多城市都流行饮用桶装水,但我们不用。因为我们人少,而一桶水用的时间长了,容易出现二次污染。每天早晨,我们用净水器过滤两壶水,一壶烧
新西兰萤火虫洞:位于新西兰的怀卡托的怀托摩溶洞地区,由各式的钟乳石和石笋以及萤火虫来点缀装饰。成千上万的萤火虫在岩洞内熠熠生辉,灿若繁星。  土耳其棉花堡:这也许是最超凡脱俗的洗澡的地方了。这个梯田形的地方看起来似乎白雪皑皑,实际上这是矿床经过多年的温泉作用而形成的。  亚利桑那州波涛谷:波涛谷位于科罗拉多高原上,这里的山岩是比较柔软的石英砂岩,经过亿万年的风蚀,终于在砂岩上凿刻出波涛一般的曲线。
从拥挤喧闹又充满骗术欺瞒的大巴扎出来,很想放一放空,于是趁着朋友回酒店休息的一个下午,我一个人留在了伊斯坦布尔的城市中心,想要静静等待加拉塔大桥上的日落。  沿着街上的人流,漫无目的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博斯普鲁斯海峡旁,被漫天的鸟叫声留住了脚步。于是我就坐在路边,歇歇脚,看看来往的人们和车辆,看张开双翅的海鸥群划破天际。一些游客或是当地人和我一样,坐在这转角的街心公园,抬头放空。礼貌地尽量不去和他们对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有人向著名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提出疑问:“如果您的小孩有一天跑过来跟你说‘我同学欺负我,他们打我’,你会不会跟他们说‘打回去’呢?”没想到竟得到了李教授肯定的回答——“打回去,我支持你”。  李教授解释说:“在中国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问题先让孩子自我反省,这反而纵容了一些不良行为,最终导致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打回去,我支持你’不是在纵容
儿子刚上初中,正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龄,我却不得不选择让孩子寄宿学校。昨天接到儿子的电话,说有东西找不到了,我告诉他东西放哪里了以后,他又说想我了,然后挂了电话。我瞬间就泪崩了,心里特别难受!  生了二胎以后,没时间再辅导他学习,眼看他的成绩一落千丈,担心这样下去没有一个好的未来。但送寄宿学校后,虽然成绩好了,但也面临好多问题。孩子会不会孤独?生活会不会变得灰暗?以后会不会埋怨我呢……  二胎時代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移动终端设备的升级换代,信息交流方式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邮寄书信到发送手机短信再到微信互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方便。手机也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前想和外地的亲戚朋友们说说话,只能写信,提笔在信纸上写上些家常话或工作生活中的琐事,每个字都满含情谊。一封封书信,有对好友的想念,也有对好友读信时的期待,还有怕信件邮丢的担忧。但最多的还是对老友回
新闻回放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广东出现可致癌童装!广东省工商局最近对省内销售的儿童服装的质量进行了监测,发现童装的合格率只有34.1%。剔除纯标签不合格的童装外,内在质量合格的仅为5成。这次抽查涉及广州、深圳、汕头、佛山、东莞、潮州等6市22家商场、超市、个体户销售的儿童服装商品91个批次。从这次抽查的情况看,童装质量合格率较低,主要是安全性指标不合格,如可致癌的偶氮染料的检出率较高、甲醛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