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容忍让,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准则。处理学生矛盾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会宽容忍让。宽容忍让,意味着从“我”的角度,应当具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自我批评,就是要正视自己的错儿。首先要找一找自己的过错,然后勇敢地向对方主动承认自己的不对,向别人致歉,以求得谅解。宽容忍让,意味着从“他”的角度,应当具有宽容大度的胸怀,不要紧抓不放,斤斤计较,甚至怀恨在心,而应学会宽容别人的错儿,过往不究,和谐相处。
班主任的“看家本领”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倡导的主题。“和谐共生”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大到和谐世界、和谐中国、和谐江苏、和谐徐州……小到和谐铜山、和谐村镇、和谐学校、和谐班级……那么,班级的和谐离不开学生间的和谐关系。然而,学生之间却总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学生闹矛盾。究竟如何处理矛盾,以营造学生间的和谐关系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学会宽容忍让,是营造学生间和谐关系的法宝。
说到处理学生矛盾,则是班主任的“家常事”。对此,班主任各有各的“看家本领”。归纳起来,无非以下几种类型:
“不闻不问”型。对于学生间的小矛盾,诸如:谁说谁一句脏话、谁踩谁一脚、谁拿谁一块橡皮之类,老师认为这些纯属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的“娃娃事”,没什么好问的,便置之不理,或随口一句“这点小事,也汇报!”就算处理了。这种小报告在低年级学生中比比皆是。其实,在成人眼里看起来芝麻粒大的小事,对学生来说,是十分认真的、重要的,置之不理的后果,一是纵容“被告”变本加厉、肆意妄为;二是迫使“原告”忍气吞声、无处说理。发展下去,学生间的矛盾不会因漠视而平息,反而会恶化、升级,甚至导致班级秩序混乱,一发不可收拾。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毛病会发展成大问题,我们要防微杜渐,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这种“不闻不问”型的做法可休矣。
“简单粗暴”型,这类教师信奉“从严治班”的管理理念。凡是学生闹矛盾,孰是孰非,一经查实,则对犯错学生“严惩不贷”,轻则批评教育,重则厉声喝斥,甚至找家长,在班上“通报批评”。然而,教育的结果,学生也未因惧怕教师的威严而收敛,矛盾却仍然“涛声依旧”,究其因,犯错学生在“严打”中强化了“我是坏孩子的意识”,生成“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渐渐地适应了“严打”的环境,进化成“刀枪不入”“百毒不侵”的不败之身。可见,“简单粗暴”型的教育方式亦可拋弃。
“无私公正”型。大凡对学生闹矛盾产生的“民事纠纷”,一律严肃地“开庭公开审理”。教师则俨然以“大法官”的姿态,坚持真理,弘扬正气。学生则各自成为自己的“辩护律师”,竭尽全力地为自己“申辩”。尽管“律师们”“巧舌词簧”,可是“大法官”深入调查,明察秋毫,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多数情况下,是非曲直一般都逃不过“法眼”。最终,在“人证”“物证”面前,“犯罪分子”不得不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事实得以查清,正义得到捍卫。“法官”宣布“审判结果”——“休庭”。
上述三类教育方式,前两种存在的问题一目了然,无需多说。然而,第三类“无私公正”型教育方式可能就会得到不少人的赞同。下面是这类教育方式的一个案例。
两位同学闹矛盾找到了班主任,女生哭成了泪人,男生一副不服气的样子。
老师问道:“说说吧,怎么回事?”
女生哭泣着说:“他打我……”设等女生说完,男生就争辩道:“是你先把鸡毛毽踢到我桌上的!”女生也不相让:“我又不是故意的!你就打我厂男生马上“还击”:“你也打我了!”
看到两人吵得不可开交,老师脸色不好看了:“好!好!好!一个一个地说。晁梦婷,你先说。”
“我踢鸡毛毽,不小心踢到了他位上,他就打我两拳,还踹我一脚。”女生一脸委屈。
“不对!我正在读课外书,你故意把鸡毛毽踢到我座位上,我不让你踢,你还踢……你也打我了……”男生也振振有词。一个说是不小心,另一个说是故意的,谁是谁非?
“你是不是故意踢到他座位上的呢?”老师问女生。
“不是!”女生一口咬定。
“哼!就是故意的!”男生气呼呼的。
“好了!暂且不论是不是故意的!‘君子动口不动手’,打人是不对的。你们俩谁先动手打人的?”老师转移了问题。
“是他先打我!”女生抹着眼泪说。
“是他……”男生马上回应。
“好吧!你们俩各说各的理,当时有谁在旁边能给你们作证?”老师开始了深入地调查。
接着,在“目击证人”的“证词”下,终于查明了“真相”:原来,女生起先不小心将鸡毛毽踢到男生座位上,男生就发出了“严重警告”:“再踢到我座位上,就揍你!”女生也不示弱,竟故意将毽子踢到男生的头上去了,于是,血气方刚的男生便动了手,两人扭打在一起时被同学们及时分开,找到老师处理。“铁证如山”,两人不得不“低头认罪”。至此,老师舒了口气,又开始了苦口婆心的规劝、教育:什么不该在教室内踢毽子,更不该把毽子故意蹋在别人头上;什么不该欺负女同学,更不能动手打人;什么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云云。一番大道理说得两人不由地低下了头,然而,当他们走出办公室时,却仍互不搭理。
现象思考
“无私公正”型教育方式目的在于处理事。是为了查明事实真相,让学生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还事实公正,息事宁人。这种教育方式至少存在两点不足:
一是学生缺乏正确看待矛盾的方法。面对矛盾,学生总是用放大镜找别人的错误,用缩小镜看自己的问题,只强调别人的错误,对自己的问题则避而不谈,甚至遮遮掩掩,专挑别人的错儿,就会对事件产生不正确的看法,萌生厌烦对方的情绪,滋长对自己的袒护心理。久之,便会养成爱说谎、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二是影响学生间和谐相处。其实,学生间出现矛盾并不可怕,所谓“牙齿还能咬着腮帮子”呢,同学相处,有些磕磕碰碰是常事。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对事情的认识较幼稚,更容易出现小矛盾。因此,在学生出现矛盾时,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问题,学会如何处理矛盾,从而融洽相处。上述案例中,在矛盾面前,双方互相指责,互相揭短。隐藏事实真相,甚至不惜诬陷对方。一番唇枪舌剑,双方的心理备受伤害,心理矛盾愈发激化。后来,在事实面前,两人不得不“低头认罪”。但是,虽然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对,心中却仍记得别人的错儿。尽管老师抛出一番大道理,耐心地规劝教育,但是,心灵的伤害怎么会因为空洞的说教而弥合?从学生走出教室的表现看,事情表面上得到了平息,学生的心理矛盾却并没有化解。
对策
处理矛盾的关键不仅要关注事,更 应关注入。不仅要澄清事实,认识是非曲直,更要教会学生处理事,教会学生做人。要化解学生的心理矛盾,让处理矛盾成为一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契机。
佛教主张“宽容忍让”,要人们能够包容和感化“罪恶”,从而消除矛盾,促使别人改恶从善。我们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提倡“仁义”“礼让”,同样强调对别人的错误采取宽容忍让,达到以礼待人,和睦相处。历史上,身为上卿的蔺相如曾数次回避大将军廉颇的挑衅,他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宽容大度的高贵人格,最终感动了气势逼人的当朝元老廉颇,廉颇亦负荆请罪,两人重新和好相处,为赵国的安定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宽容忍让,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准则。处理学生矛盾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会宽容忍让。宽容忍让,意味着从“我,的角度,应当具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对待自己的错误,毛主席主张的“自我批评”,历来为人们所提倡。自我批评,就是要正视自己的错儿,首先要找一找自己的过错,然后勇敢地向对方主动承认自己的不对,向别人致歉,以求得谅解。宽容忍让,意味着从“他”的角度,应当具有宽容大度的胸怀,不要紧抓不放,斤斤计较,甚至怀恨在心,而应学会宽容别人的错儿,过往不究,和谐相处。
基于上述理念,在处理学生的矛盾时,我便采取了“团结融洽”型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间的矛盾,首先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批评,主动向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进而教育他们宽容对方的过失,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向对方致歉。最终不计前嫌,和好如初,营造出和谐的同学关系。
一次,两名同学闹矛盾找到我,两人都阴沉着脸——看得出,他们都急切地想为自己辩解。我心平气和地轻声对他们说:“我了解你们的心情,我也知道你们都吃了亏,也都犯了错儿。现在,你们要做的不是念着对方的错,惦记着自己吃的亏。重要的是应当好好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学会‘自我批评’”。
说到这里,我发现俩人的脸色好看了许多,心情也放松了一些。“好吧,”我接着说道,“你们各自说说自己的错误,看谁说得全面、真实。”
陈曦小声说:“我不该说他的坏话……”
听到陈曦的话,赵良涛脸上露出一丝羞愧,轻声说:“我不该打她,也不该骂她……”
“我也骂他了,也打了他一下……”陈曦又补充了“两点”。
“我还踢了她一脚,是我先动手打她的……黄老师,都是我的错……”赵良涛一脸真诚。
“你们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主动承认错误,老师非常高兴。看来,你们已经学会了遇到矛盾时勇于自我批评。那么,对于同学之间的矛盾,该如何处理呢?现在,我给你们讲一个‘六尺巷’的故事,你们愿意听吗?”
听故事?当然愿意!——两人眼中不约而同地露出了喜悦的神情,暂时忘记了不开心。
“安徽桐城有一个叫做,六尺巷’的巷子。这条极平常的小巷却名扬古今,因为它流传着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故事说,清代这里曾住着姓张和姓吴的两户人家。两家人因建围墙而争地皮。张姓人家有一人叫张英,他在京城做礼部尚书的高官。于是,张家人便修书一封向张英求助。接到家书,张英随即修书一封,寄回老家。家人打开看时,只见信里题诗一首……”说到这里,我故意打住。问道:“你们觉得信里讲得会是什么意思?”
陈曦抢先说:“可能是要派人帮助自己的家人……”
赵良涛说:“不对!张英是要家人不要争地皮了。”
“赵良涛说得有道理!”我夸奖说,“诗中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听到这里,两人不约而同地愣住了。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意外和感动。
“听到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我启发说。
陈曦说:“许多有权势的人都依仗权势为家族争利,张英身为朝廷高官,却不像他们那样,反而教育他们相让,真让人敬佩!”
赵良涛说:“张英不仅不依仗权势欺负乡邻百姓,还让家人忍让邻居,太让人感动了!”
“你们说得太好了!后来,张英的家人也深明大义,将准备建的围墙真的退让了三尺。”停了一下,我又启发说,“你们知道事情的结果吗?”
“我知道!”——又是陈曦!她迫不及待地说:“这个故事叫‘六尺巷’,我猜,邻居肯定会被张英的官德感动,将围墙也退让了三尺,就形成了六尺巷。”陈曦一脸自信。
“真聪明!没错,从此以后,两家人不争不吵,和好如初。这条六尺巷成为互谅互让的美德的象征。”讲完故事,我充满期待地望着他们。
“黄老师,我明白了,同学之间闹矛盾要互相忍让……”陈曦低着头说道。
赵良涛满脸羞愧:“我不应该和同学闹矛盾,我要向陈曦道歉。”说完,他真诚地向陈曦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道:“对不起!”陈曦也感动地说:“对不起!”
我微笑着说:“看到你们这么懂事。老师很欣慰!其实,同学之间偶尔总会出现些小摩擦,这时由于我们都不愿吃亏,互不相让,于是矛盾便被激化。如果我们互相尊重,相互忍让一下,一切都会和谐美好。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吃亏是福嘛!科学统计表明,在偌大的地球上,两人相遇的可能性是千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是两亿分之一。在茫茫人海中,我们都很庆幸能够有缘遇见,并成为师生,成为同学。我们要珍惜师生情、同学情啊!又怎么能随随便便闹矛盾呢?”
听了我的话,两人的面靥烂笑如花。
“团结融洽”型教育方式的目的不仅在处理事,更在于教育人。让学生端正对待矛盾的态度,学会处理矛盾的方法,学会宽容忍让的处事美德,从而创造和谐美好的交往氛围。案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警醒,自我批评,各自“坦白”自己的错误,当“受伤者”听到“伤害人”真诚认错时,心里一定会萌生许多感动,亦会自认错误。这种自我批评既教育了自己,又感动了对方,是化解矛盾的好方式。
通过双方“自我批评”,矛盾得到了初步解决。然而,学生的内心仍存有隔阂,此时,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处理矛盾。教师并没有采取空洞的说教,而是以“六尺巷”的故事启发学生,让他们领悟故事中蕴含的与人宽容忍让、和谐相处的做人之理。学生发自内心地主动地相互致歉。最后,在“相逢便是缘”“珍惜友情”的诠释中,两位同学的恩怨灰飞烟灭,化干戈为玉帛,又和好如初。
戴尔·卡耐基说:“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宽恕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美德。”(狄更斯语)俗话说:“海宽不如心宽,地厚不如德厚”,宽容忍让是有知识、有教养的表现。宽容忍让,变隐藏过错为自我批评,变指责对方为宽容接纳,营造了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铜山县三堡中心小学)
班主任的“看家本领”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倡导的主题。“和谐共生”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大到和谐世界、和谐中国、和谐江苏、和谐徐州……小到和谐铜山、和谐村镇、和谐学校、和谐班级……那么,班级的和谐离不开学生间的和谐关系。然而,学生之间却总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学生闹矛盾。究竟如何处理矛盾,以营造学生间的和谐关系呢?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学会宽容忍让,是营造学生间和谐关系的法宝。
说到处理学生矛盾,则是班主任的“家常事”。对此,班主任各有各的“看家本领”。归纳起来,无非以下几种类型:
“不闻不问”型。对于学生间的小矛盾,诸如:谁说谁一句脏话、谁踩谁一脚、谁拿谁一块橡皮之类,老师认为这些纯属鸡毛蒜皮、不值一提的“娃娃事”,没什么好问的,便置之不理,或随口一句“这点小事,也汇报!”就算处理了。这种小报告在低年级学生中比比皆是。其实,在成人眼里看起来芝麻粒大的小事,对学生来说,是十分认真的、重要的,置之不理的后果,一是纵容“被告”变本加厉、肆意妄为;二是迫使“原告”忍气吞声、无处说理。发展下去,学生间的矛盾不会因漠视而平息,反而会恶化、升级,甚至导致班级秩序混乱,一发不可收拾。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毛病会发展成大问题,我们要防微杜渐,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这种“不闻不问”型的做法可休矣。
“简单粗暴”型,这类教师信奉“从严治班”的管理理念。凡是学生闹矛盾,孰是孰非,一经查实,则对犯错学生“严惩不贷”,轻则批评教育,重则厉声喝斥,甚至找家长,在班上“通报批评”。然而,教育的结果,学生也未因惧怕教师的威严而收敛,矛盾却仍然“涛声依旧”,究其因,犯错学生在“严打”中强化了“我是坏孩子的意识”,生成“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渐渐地适应了“严打”的环境,进化成“刀枪不入”“百毒不侵”的不败之身。可见,“简单粗暴”型的教育方式亦可拋弃。
“无私公正”型。大凡对学生闹矛盾产生的“民事纠纷”,一律严肃地“开庭公开审理”。教师则俨然以“大法官”的姿态,坚持真理,弘扬正气。学生则各自成为自己的“辩护律师”,竭尽全力地为自己“申辩”。尽管“律师们”“巧舌词簧”,可是“大法官”深入调查,明察秋毫,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多数情况下,是非曲直一般都逃不过“法眼”。最终,在“人证”“物证”面前,“犯罪分子”不得不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事实得以查清,正义得到捍卫。“法官”宣布“审判结果”——“休庭”。
上述三类教育方式,前两种存在的问题一目了然,无需多说。然而,第三类“无私公正”型教育方式可能就会得到不少人的赞同。下面是这类教育方式的一个案例。
两位同学闹矛盾找到了班主任,女生哭成了泪人,男生一副不服气的样子。
老师问道:“说说吧,怎么回事?”
女生哭泣着说:“他打我……”设等女生说完,男生就争辩道:“是你先把鸡毛毽踢到我桌上的!”女生也不相让:“我又不是故意的!你就打我厂男生马上“还击”:“你也打我了!”
看到两人吵得不可开交,老师脸色不好看了:“好!好!好!一个一个地说。晁梦婷,你先说。”
“我踢鸡毛毽,不小心踢到了他位上,他就打我两拳,还踹我一脚。”女生一脸委屈。
“不对!我正在读课外书,你故意把鸡毛毽踢到我座位上,我不让你踢,你还踢……你也打我了……”男生也振振有词。一个说是不小心,另一个说是故意的,谁是谁非?
“你是不是故意踢到他座位上的呢?”老师问女生。
“不是!”女生一口咬定。
“哼!就是故意的!”男生气呼呼的。
“好了!暂且不论是不是故意的!‘君子动口不动手’,打人是不对的。你们俩谁先动手打人的?”老师转移了问题。
“是他先打我!”女生抹着眼泪说。
“是他……”男生马上回应。
“好吧!你们俩各说各的理,当时有谁在旁边能给你们作证?”老师开始了深入地调查。
接着,在“目击证人”的“证词”下,终于查明了“真相”:原来,女生起先不小心将鸡毛毽踢到男生座位上,男生就发出了“严重警告”:“再踢到我座位上,就揍你!”女生也不示弱,竟故意将毽子踢到男生的头上去了,于是,血气方刚的男生便动了手,两人扭打在一起时被同学们及时分开,找到老师处理。“铁证如山”,两人不得不“低头认罪”。至此,老师舒了口气,又开始了苦口婆心的规劝、教育:什么不该在教室内踢毽子,更不该把毽子故意蹋在别人头上;什么不该欺负女同学,更不能动手打人;什么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云云。一番大道理说得两人不由地低下了头,然而,当他们走出办公室时,却仍互不搭理。
现象思考
“无私公正”型教育方式目的在于处理事。是为了查明事实真相,让学生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还事实公正,息事宁人。这种教育方式至少存在两点不足:
一是学生缺乏正确看待矛盾的方法。面对矛盾,学生总是用放大镜找别人的错误,用缩小镜看自己的问题,只强调别人的错误,对自己的问题则避而不谈,甚至遮遮掩掩,专挑别人的错儿,就会对事件产生不正确的看法,萌生厌烦对方的情绪,滋长对自己的袒护心理。久之,便会养成爱说谎、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二是影响学生间和谐相处。其实,学生间出现矛盾并不可怕,所谓“牙齿还能咬着腮帮子”呢,同学相处,有些磕磕碰碰是常事。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对事情的认识较幼稚,更容易出现小矛盾。因此,在学生出现矛盾时,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问题,学会如何处理矛盾,从而融洽相处。上述案例中,在矛盾面前,双方互相指责,互相揭短。隐藏事实真相,甚至不惜诬陷对方。一番唇枪舌剑,双方的心理备受伤害,心理矛盾愈发激化。后来,在事实面前,两人不得不“低头认罪”。但是,虽然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对,心中却仍记得别人的错儿。尽管老师抛出一番大道理,耐心地规劝教育,但是,心灵的伤害怎么会因为空洞的说教而弥合?从学生走出教室的表现看,事情表面上得到了平息,学生的心理矛盾却并没有化解。
对策
处理矛盾的关键不仅要关注事,更 应关注入。不仅要澄清事实,认识是非曲直,更要教会学生处理事,教会学生做人。要化解学生的心理矛盾,让处理矛盾成为一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契机。
佛教主张“宽容忍让”,要人们能够包容和感化“罪恶”,从而消除矛盾,促使别人改恶从善。我们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提倡“仁义”“礼让”,同样强调对别人的错误采取宽容忍让,达到以礼待人,和睦相处。历史上,身为上卿的蔺相如曾数次回避大将军廉颇的挑衅,他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得失,宽容大度的高贵人格,最终感动了气势逼人的当朝元老廉颇,廉颇亦负荆请罪,两人重新和好相处,为赵国的安定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宽容忍让,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准则。处理学生矛盾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会宽容忍让。宽容忍让,意味着从“我,的角度,应当具有“自我批评”的精神。对待自己的错误,毛主席主张的“自我批评”,历来为人们所提倡。自我批评,就是要正视自己的错儿,首先要找一找自己的过错,然后勇敢地向对方主动承认自己的不对,向别人致歉,以求得谅解。宽容忍让,意味着从“他”的角度,应当具有宽容大度的胸怀,不要紧抓不放,斤斤计较,甚至怀恨在心,而应学会宽容别人的错儿,过往不究,和谐相处。
基于上述理念,在处理学生的矛盾时,我便采取了“团结融洽”型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间的矛盾,首先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批评,主动向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进而教育他们宽容对方的过失,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向对方致歉。最终不计前嫌,和好如初,营造出和谐的同学关系。
一次,两名同学闹矛盾找到我,两人都阴沉着脸——看得出,他们都急切地想为自己辩解。我心平气和地轻声对他们说:“我了解你们的心情,我也知道你们都吃了亏,也都犯了错儿。现在,你们要做的不是念着对方的错,惦记着自己吃的亏。重要的是应当好好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学会‘自我批评’”。
说到这里,我发现俩人的脸色好看了许多,心情也放松了一些。“好吧,”我接着说道,“你们各自说说自己的错误,看谁说得全面、真实。”
陈曦小声说:“我不该说他的坏话……”
听到陈曦的话,赵良涛脸上露出一丝羞愧,轻声说:“我不该打她,也不该骂她……”
“我也骂他了,也打了他一下……”陈曦又补充了“两点”。
“我还踢了她一脚,是我先动手打她的……黄老师,都是我的错……”赵良涛一脸真诚。
“你们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主动承认错误,老师非常高兴。看来,你们已经学会了遇到矛盾时勇于自我批评。那么,对于同学之间的矛盾,该如何处理呢?现在,我给你们讲一个‘六尺巷’的故事,你们愿意听吗?”
听故事?当然愿意!——两人眼中不约而同地露出了喜悦的神情,暂时忘记了不开心。
“安徽桐城有一个叫做,六尺巷’的巷子。这条极平常的小巷却名扬古今,因为它流传着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故事说,清代这里曾住着姓张和姓吴的两户人家。两家人因建围墙而争地皮。张姓人家有一人叫张英,他在京城做礼部尚书的高官。于是,张家人便修书一封向张英求助。接到家书,张英随即修书一封,寄回老家。家人打开看时,只见信里题诗一首……”说到这里,我故意打住。问道:“你们觉得信里讲得会是什么意思?”
陈曦抢先说:“可能是要派人帮助自己的家人……”
赵良涛说:“不对!张英是要家人不要争地皮了。”
“赵良涛说得有道理!”我夸奖说,“诗中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听到这里,两人不约而同地愣住了。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意外和感动。
“听到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我启发说。
陈曦说:“许多有权势的人都依仗权势为家族争利,张英身为朝廷高官,却不像他们那样,反而教育他们相让,真让人敬佩!”
赵良涛说:“张英不仅不依仗权势欺负乡邻百姓,还让家人忍让邻居,太让人感动了!”
“你们说得太好了!后来,张英的家人也深明大义,将准备建的围墙真的退让了三尺。”停了一下,我又启发说,“你们知道事情的结果吗?”
“我知道!”——又是陈曦!她迫不及待地说:“这个故事叫‘六尺巷’,我猜,邻居肯定会被张英的官德感动,将围墙也退让了三尺,就形成了六尺巷。”陈曦一脸自信。
“真聪明!没错,从此以后,两家人不争不吵,和好如初。这条六尺巷成为互谅互让的美德的象征。”讲完故事,我充满期待地望着他们。
“黄老师,我明白了,同学之间闹矛盾要互相忍让……”陈曦低着头说道。
赵良涛满脸羞愧:“我不应该和同学闹矛盾,我要向陈曦道歉。”说完,他真诚地向陈曦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道:“对不起!”陈曦也感动地说:“对不起!”
我微笑着说:“看到你们这么懂事。老师很欣慰!其实,同学之间偶尔总会出现些小摩擦,这时由于我们都不愿吃亏,互不相让,于是矛盾便被激化。如果我们互相尊重,相互忍让一下,一切都会和谐美好。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吃亏是福嘛!科学统计表明,在偌大的地球上,两人相遇的可能性是千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是两亿分之一。在茫茫人海中,我们都很庆幸能够有缘遇见,并成为师生,成为同学。我们要珍惜师生情、同学情啊!又怎么能随随便便闹矛盾呢?”
听了我的话,两人的面靥烂笑如花。
“团结融洽”型教育方式的目的不仅在处理事,更在于教育人。让学生端正对待矛盾的态度,学会处理矛盾的方法,学会宽容忍让的处事美德,从而创造和谐美好的交往氛围。案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警醒,自我批评,各自“坦白”自己的错误,当“受伤者”听到“伤害人”真诚认错时,心里一定会萌生许多感动,亦会自认错误。这种自我批评既教育了自己,又感动了对方,是化解矛盾的好方式。
通过双方“自我批评”,矛盾得到了初步解决。然而,学生的内心仍存有隔阂,此时,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处理矛盾。教师并没有采取空洞的说教,而是以“六尺巷”的故事启发学生,让他们领悟故事中蕴含的与人宽容忍让、和谐相处的做人之理。学生发自内心地主动地相互致歉。最后,在“相逢便是缘”“珍惜友情”的诠释中,两位同学的恩怨灰飞烟灭,化干戈为玉帛,又和好如初。
戴尔·卡耐基说:“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宽恕是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美德。”(狄更斯语)俗话说:“海宽不如心宽,地厚不如德厚”,宽容忍让是有知识、有教养的表现。宽容忍让,变隐藏过错为自我批评,变指责对方为宽容接纳,营造了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铜山县三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