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精神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杞人生于杞国,虽系大禹后裔,但原本籍籍无名,不过是个“忧天派”的小草民。他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那个流传了两千余年的笑话:他吃饱了饭撑的,成天“忧天地崩坠”,以至“身亡所寄,废寝食”。后人于是形容庸人自扰、无谓担忧的可笑心态为“杞人忧天”。嘲笑人要有本钱,跛足道人笑铁拐李只有一条好腿,自然算不上智者。还是先贤孟子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樂”。千百年来,那些嘲笑杞人以至如鲁迅先生所云“狗窦大开”者,其实何曾比杞人聪明?杞人走一步看百步,普天下的碌碌嘲笑者不过是一大群井底之蛙。
  但的确,杞人之后数千年再无杞人,直到“五四”。梁启超公一纸雄文《少年中国说》,唤醒了“老大帝国”破旧皮袍遮蔽下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且无比良好的士大夫和草根老百姓。梁公大纛一挥,无数杞人应声而起,纷纷忧天悯人,发愤图强,才有了今日之新中国。再提杞人,大约已是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人们饿怕了,回过头才明白,土地才是亲爹亲娘。刘恒就借笔下人物,既恨又爱地骂道:“狗日的……粮食。”时光荏苒,人最善忘。如今,国人大多“食有鱼,出有车”,于是“杞人精神”也就回归了当初被嘲弄的本位。
  杞人的后裔跑到美国去了。《香港文汇报》载文说,“9·11”之后,一些美国人——并非愚昧的偏僻小民,而是长住城市、饱受现代文明洗礼者——担心恐怖分子再袭,在家里建了坚固的地下室,用于储备粮食、清水、药物等,以备不时之需。文章还以一对美国夫妇离开城市到乡间买地置园,养猪、养鸡、养牛,铺设太阳能发电器材,学习识别各类草药并了解其疗效为例,报道了近一两年来,现代众多“美国杞人”面对气候异常、油价飞升、粮食减产等现实,表现出的各种“忧天”行状。若李太白再生,他或许要一再地“噫吁嚱”吧。
  “美国杞人”的“忧天”程度,强过杞国杞人何止百倍?杞国杞人不过是空忧虑,而“美国杞人”却有真行动。读罢这篇趣味文章,我先是哈哈一阵大笑:那些美国人真是忧愁、胆小得过分了,好端端的幸福日子不过,偏要找罪受,何苦来哉!然而认真想想当今世界已经火烧到眉毛的粮食危机、燃油危机、国家安全危机,我还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远见卓识。虽然假如世界末日真的到来,他们那些“返祖”的招数也不一定管用,但其经过发展了的“杞人精神”,实在值得我们反思。别的不说,单说粮食。今年以来,粮食危机席卷全球,全球粮食储量降到近20年来的最低点,埃及、喀麦隆、海地等几十个国家因粮荒出现了社会动荡,连“世界粮仓”美国也未能幸免。这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眼下“正在发生一场规模巨大的粮食危机,会有数亿人面临饥饿、营养不良,甚至死亡”(引自西班牙《起义报》)。而中国的现有耕地只剩18.27亿亩,已迫近18亿的“死守红线”。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日前就严峻地指出,目前,“土地利用粗放浪费,城镇盲目扩张,建设贪大求洋……违规违法用地行为屡禁不止。”一句话,13亿中国人同样也面临这一世界性的粮食危机。而眼见得的事实是,无论是繁华城市还是僻远小村,眼下几乎都在以各种貌似正当的名义大片大片地侵占耕地……
  因为粮食、燃油、国家安全等等危机,中国又有了杞人。一位省部级农业官员在分析了当下中国农业的形势后,就意味深长地说:“一粒种子的科技含量不亚于卫星上天。”但中国的现代杞人还是太少了。现在,似乎已到了让“杞人精神”发扬光大的时候了。
其他文献
咖啡厅是诗意的环境。  钢琴曲轻柔优美的旋律,在指间流泻,让低声细浯的人们,总忍不住笑意盈盈地望去,那飘出流泉泄玉似的音乐之地,定有一位钢琴师,陶醉在这一室的温馨里。或是一位女孩,秀发长飘,气质娴静。或是一位男孩,落寞清高,卓而不群。咖啡桌旁会摆着一枝红色的康乃馨,或一盏可人的莲花状烛灯。在花的旁边,定是有情人相视温婉,情意绵绵。于是诗在这样的环境中萌芽。  咖啡有诗的味道。  泡一壶咖啡。让香气
期刊
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密苏里有一个坏孩子,他偷偷地向邻居家的窗户扔石头,还把死兔子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臭气熏天。他9岁那年,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告诉她要好好注意这孩子。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之后说:“你错了,他不坏,而且很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还没有得到发挥。”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引导下,这孩子的聪明找到了发挥的地方,后来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这个人就
期刊
现在中国的“山寨”产品基本上都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先进产品的模仿。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17世纪前后,欧洲也盛行过模仿中国产品的“山寨”热潮,看来真的是“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    欧洲的“中国热”    在18世纪以前,中国的生产技术和经济水平与西方相比一直都遥遥领先。早在公元前1世纪时,中国很多产品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欧洲,与当时欧洲落后的生产技术水平相比,中国产品是真正的“巧夺天工”,无论
期刊
很久以前的事了。  有一个女孩喜欢上了一个男孩,男孩长得很帅,气质也很好,样样都长到了女孩的心坎上,女孩很喜欢。  女孩就想每天看到男孩,一天不见,心里就慌慌的,干起啥来都会丢三落四的,很烦。可见面了,女孩卻不知道说什么,女孩就装作很严肃,一本正经的。女孩也不知为什么。  多次,女孩就想,我得问问男孩,问什么呢?噢!女孩想,最好问问他:你相信缘吗?可见了面,就怯了。她不知说什么,只觉得脸很红,很羞
期刊
我工作单位的楼下是轮船售票处。  冬天里的某一天我加夜班到凌晨2点,打开单位大门的时候,发现售票处外面的花坛边有一个人蜷缩着身子,起初我以为是父亲来接我了。我家离单位有好长一段路,父亲担心我一个姑娘家晚上回家不安全,又怕我总是麻烦同事,于是遇到加夜班,父亲便早早地开着那破旧的拖拉机来接我。一同加班的同事便开玩笑地说:“你的父亲牌宝马车来接你了。”习惯了同事的玩笑,我倒没什么,父亲却总是怕我在单位不
期刊
他是个黑人老头,她是个白人老太。他和她,坐在花坛边。澳大利亚春末的明媚阳光,将他们身后悉尼Blacktown(黑人聚居区)的老人院两层小楼的影子拉得很长。离他们十步开外,我就清楚地看到,他在说着什么,嘴巴不停地动;她的眼角,还有嘴角,挤满了笑。  我微微倾身,说:“我叫Leo,新来的义工。我能分享你们的快乐吗?”老太没有反对,老头看着我,轻轻点头:“我在讲述我对她66年的爱,你愿意听吗?”  我没
期刊
起初,人们叫他三少爷。后来是三爷。再后来,段三儿。再再后来,段老。只有她,对他的称呼一辈子都没有变:“哎——”   也算是世家了。父亲是济南名士,书中念出了黄金屋和千钟粟,在大明湖畔住一幢三进出的宅子,后花园是三面桃梨半院泉水,粉粉白白从院内流过,清凉腻滑。她随父亲来做客,他正持柳枝逗弄一条悠然摆着尾巴逐落花的锦鲤,听她“哎——”了一声,抬眼看,梨花树下,小小的人儿如粉雕玉琢,有一对天生的酒窝。是
期刊
买菜要舍近求远    2008年12月17日清晨6点,坚持晨练多年的张建华照常起床洗漱,之后带着一个买菜用的布口袋下楼跑步。晨练之后顺便到菜市场转转,买点儿新鲜蔬菜,这是许多三鹿女工的生活习惯。菜市场距离三鹿乳业集团公司家属区很近,这里的菜贩早已经把晨练的三鹿女工当成第一拨儿买菜的主要消费群体。  今年48岁、性格开朗的张建华被这里的菜贩称为“胖嫂”,但胖嫂已经3个月没有光顾过这个菜市场了。以往总
期刊
时光如流,仿佛就是刹那之间,青春岁月便如昨日黄花,随着厚厚的霜色而枯萎凋敝。当我听到第一次有小青年喊我叔叔时,我并没有因为这种尊敬的称呼而感到快慰。相反,我感到伤感。它让我警觉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青春已经流逝,岁月从不饶人。  日子突然变得琐碎、繁杂、忙碌起来。生活像一面魔镜,在我还未来得及应对它的时候,它便把它最实质、最本真、也最枯燥乏味的一面突然呈现在了我的面前,让我手忙脚乱,让我无所适从。特
期刊
童年——菠萝烧肉:香甜可口,人见人爱,回味无穷,只不过当你想细细品味时,已经没有了。  上学——凉拌苦瓜丝:苦中带甜。当我端上桌时,朋友碍于面子,不得不吃几口,可当真正品出味道时,菜也见底了。  上班——油炸花生米:淡淡的香。只能一颗一颗地慢慢品尝,当你吃烦了,想换一道其他的耐吃的菜,结果换上来的其实只是水煮花生米。  金钱——红烧肉:异香扑鼻,肥而不腻,吃上去很过瘾,满嘴流油,但不宜吃多。适量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