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原有教学一味单向灌输的困境中走出来,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随机想法,关注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不同表现与行为状态,而这些新的变化,便是我们非常值得关注的“生成性教学”。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使教学尽可能地在预设之内生成。那么,作为一位高中的历史教师,我们如何才能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更加有效地实施生成性课堂教学,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更精彩呢?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思考和实践。
一、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平时笔者总喜欢在上新课之前,提出几个思考的问题让学生预习,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并没有真正学会思考,而是任由教师牵着鼻子走。“不会提问,才是课堂真正出现了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预习,让每组的学生自己把在预习过程中弄不懂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学生帮助共同解决。如笔者在上《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一节时,先讓学生把各组发现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经归纳整理,有3个问题问的人最多:1.为什么帝国主义要干涉中国革命?2.既然国共合作了,蒋介石为什么还要发动反革命政变?3.什么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陈独秀为什么会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上课时先由各小组代表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又提出了“在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采取了哪些政策?”“蒋介石要叛变革命,为什么还要进行北伐?”“从大革命失败中,中共应吸取哪些教训?”“在大革命的革命统一战线中,谁是领导阶级?”等问题。接下来分小组讨论,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心地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思维能力,愉快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笔者在上《中华民国的成立》一课时准备了一件中山装,让学生介绍它的来历及蕴涵的意思。学生各抒己见后,笔者介绍道:“中山装它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有3粒扣子,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上衣前身设4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门襟为5粒钮扣”时,有个学生没有举手就突然问道:“为什么要加上考试这一条呢?”课前笔者也没有预料到学生会问这么一个问题,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但笔者还是话锋一转:“我想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也一样有兴趣,那我们课后就去查阅资料,到下节课看哪位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学生一下子来了劲,把问题抄好,准备下节课回答。就这样笔者通过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顺利处理好这节课的“小插曲”。
三、在课堂动态生成中,随时调整教学设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动态生成的主体,教师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特别是在课堂动态生成的过程中随时调整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可持续发展。学习的内容和探究目标在活动展开中由学生从自己的头脑中生发出来,不仅使学生很早就对一些富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思考,并有所探索,而且由于内容同自身的贴近程度较高,学生可以产生更大的热情和更深刻的感悟。如笔者在上展示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讲到“大跃进”“人民公社”“三旗”“四风”时,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系列当时的顺口溜如“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等等。学生来了劲,插嘴说“老师,我也想讲几句”,笔者平时的课堂就很民主,现在看到学生自己提出来了,笔者马上说“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梁军同学来讲几句”。学生们马上鼓掌,梁军毫不客气,一口气说了“无煤也炼焦,无焦也炼铁”“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葡萄个大赛西瓜,王母蟠桃不如它”“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开展小麦双千斤县、三千斤社、五千斤大面积丰产田、万斤高额丰产田运动”等“大跃进”时代的经典宣传口号,赢得了学生们的掌声。原来梁军听说今天有外校的教师来听课,想表现表现“大跃进”时代的经典宣传漫画,于是他又大声说“老师,我想画一幅漫画表现‘大跃进’”,笔者便请他到黑板上当堂作画。具有绘画特长的他画得很有意思。这时,其他学生也一下来劲了,马上说:“老师,我们也想画。”笔者说:“好,课后每个同学画一幅。我们班准备出一期专题板报和画册,请大家行动起来吧。”这一节课虽然没有按时完成笔者所设计的内容,但笔者随机应变调整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实施生成性教学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课堂是复杂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课堂可能出现的变化,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有的时候,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进行调整,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教学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平时笔者总喜欢在上新课之前,提出几个思考的问题让学生预习,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并没有真正学会思考,而是任由教师牵着鼻子走。“不会提问,才是课堂真正出现了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预习,让每组的学生自己把在预习过程中弄不懂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学生帮助共同解决。如笔者在上《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一节时,先讓学生把各组发现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经归纳整理,有3个问题问的人最多:1.为什么帝国主义要干涉中国革命?2.既然国共合作了,蒋介石为什么还要发动反革命政变?3.什么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陈独秀为什么会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上课时先由各小组代表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又提出了“在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采取了哪些政策?”“蒋介石要叛变革命,为什么还要进行北伐?”“从大革命失败中,中共应吸取哪些教训?”“在大革命的革命统一战线中,谁是领导阶级?”等问题。接下来分小组讨论,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心地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思维能力,愉快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笔者在上《中华民国的成立》一课时准备了一件中山装,让学生介绍它的来历及蕴涵的意思。学生各抒己见后,笔者介绍道:“中山装它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有3粒扣子,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上衣前身设4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门襟为5粒钮扣”时,有个学生没有举手就突然问道:“为什么要加上考试这一条呢?”课前笔者也没有预料到学生会问这么一个问题,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但笔者还是话锋一转:“我想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也一样有兴趣,那我们课后就去查阅资料,到下节课看哪位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学生一下子来了劲,把问题抄好,准备下节课回答。就这样笔者通过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顺利处理好这节课的“小插曲”。
三、在课堂动态生成中,随时调整教学设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动态生成的主体,教师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特别是在课堂动态生成的过程中随时调整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可持续发展。学习的内容和探究目标在活动展开中由学生从自己的头脑中生发出来,不仅使学生很早就对一些富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思考,并有所探索,而且由于内容同自身的贴近程度较高,学生可以产生更大的热情和更深刻的感悟。如笔者在上展示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讲到“大跃进”“人民公社”“三旗”“四风”时,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系列当时的顺口溜如“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等等。学生来了劲,插嘴说“老师,我也想讲几句”,笔者平时的课堂就很民主,现在看到学生自己提出来了,笔者马上说“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梁军同学来讲几句”。学生们马上鼓掌,梁军毫不客气,一口气说了“无煤也炼焦,无焦也炼铁”“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葡萄个大赛西瓜,王母蟠桃不如它”“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开展小麦双千斤县、三千斤社、五千斤大面积丰产田、万斤高额丰产田运动”等“大跃进”时代的经典宣传口号,赢得了学生们的掌声。原来梁军听说今天有外校的教师来听课,想表现表现“大跃进”时代的经典宣传漫画,于是他又大声说“老师,我想画一幅漫画表现‘大跃进’”,笔者便请他到黑板上当堂作画。具有绘画特长的他画得很有意思。这时,其他学生也一下来劲了,马上说:“老师,我们也想画。”笔者说:“好,课后每个同学画一幅。我们班准备出一期专题板报和画册,请大家行动起来吧。”这一节课虽然没有按时完成笔者所设计的内容,但笔者随机应变调整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实施生成性教学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课堂是复杂的,教师在预设时不可能穷尽课堂可能出现的变化,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有的时候,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进行调整,探究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时替换,教学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
(责任编辑 庞丹丹)